分享

诗书传家:曾国藩教子之道

 yagi1 2015-03-10
诗书传家:曾国藩教子之道
作者:刘余莉
中国古代的圣贤经典,都是古人经验和智慧的承传,都记载着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和认识。所以一个人经常读诵这些经典,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而看得更远。纵观历史,凡是富过三代的家族,必然是诗书传家。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李商隐,在他的一篇《咏史》诗中写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他通过学习历史,得出了一个普遍的规律,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家族,成功在于勤俭,而导致破败的原因,多是由于奢侈。


  在清朝的时候,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曾国藩曾文正公。我们去读曾国藩的家书,就看到他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儿女的教育非常的严格。曾国藩在清朝政府中是地位最高、权位最重的一个汉人,但是他在位 20 多年,除了自己家乡的老屋以外,从来没有在省里建造过一所房屋,也没有买过一亩田地。


他曾经亲手创立了两淮盐票,这种盐票的面值很便宜,只有两百两银子,但是利息却非常高,每一年的利息就是三四千两银子。后来这个盐票从两百两涨到了两万两。所以当时谁家里只要有一两张这样的盐票,就可以被称为是富裕的家庭了。然而正因为如此,曾国藩才特别交代家人,不准承领。他去世多年以后,他们家也没有一张这样的盐票。而凭着他当时的权势和地位,要取巧营私,领上一两百张这样的盐票,是极其容易的事,而且从表面上看也并不违法,是照章领票。然而凭借着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来取巧营私,却是曾文正公所不愿为的。他曾经对自己的僚属宣誓: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就是军费的一文钱他都不会挪为私用,而且他说到做到,数十年如一日。


由于他的清廉,当时他手下的将领和僚属大部分也都很清廉。躬行廉洁就是暗中为民造福。如果自己要钱,自己手下的将领僚属人人都想发财,那么人民就在无形中受害了。


读过曾国藩家书的人都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体会得非常深刻。比如他说看一家子弟以后能不能发展,有没有前途,看这家子弟的三件事情就知道了。



第一件事就是看这家的子弟早晨几点钟起床。


第二件事情就是看这家的子弟是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两件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然而就是从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曾国藩说可以看出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俭、艰苦奋斗,还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他曾经写道:“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一个家族的破败,就破败在用度过分奢华,以至于入不敷出;一个人之所以会败落,就是因为他玩物丧志,不思进取,过着过分安逸的生活;而一个人之所以讨人厌,就是因为他过分地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左传》上也提到:“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第三件事就是看这家的子弟是不是读圣贤书。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古代的圣贤经典,都是古人经验和智慧的承传,都记载着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和认识。所以一个人经常读诵这些经典,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而看得更远。纵观历史,凡是富过三代的家族,必然是诗书传家。


除了曾国藩所讲的这三件事外,从另一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体会的深刻,那就是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意思就是要求一点缺失,而不能过分完美 , 因为自己有权有势,才华横溢,可以说是近乎完美了,但是月盈则亏,人满招损,“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所以曾国藩为人处世才特别小心谨慎,因为他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


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中国古圣先贤关心后人的存心,我们就会更加珍惜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