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大千与日本艺妓的爱情哀歌

 汉青的马甲 2015-03-10

  知音网:幽梦

  1927年7月,28岁的青年画家张大千应日本画商江藤涛雄的邀请,在日本举办画展。画展后,江藤邀请他一起结伴游览朝鲜金钢山。然而就在即将出行之时,江藤却意外染病,无法同行。他召来一名艺伎,沿途服侍照料张大千。张大千并不想招惹艺伎,再三推辞,却拗不过江藤的好意,只好答应了。

  女孩名叫池凤君,17岁,是位朝鲜姑娘。因为家中贫寒,才做了“伎生”(艺伎班的学员),以赚钱补贴家用。一路上,池凤君将张大千的生活料理得无微不至,张大千也始终以礼相待,不越雷池一步。可是他们日久生情,张大千早把母亲的叮嘱早就忘得九宵云外。

  真情已动,张大千便有了将池凤君娶回家的想法。这对当时流行三妻四妾的男人来说,再娶并非难事。张大千抱着这样的念头,给母亲及两位夫人写了封家信。可是母亲断然拒绝张大千的痴心妄想,并指责他已有两个妻室和儿女,岂能再纳小妾。何况,一个异国的卖笑女子怎可进家门?并严命张大千立即回国返家,即速起程。

  8月底,张大千还是拖着不动身。这时,二夫人黄凝素来信了:“君是知书达理的人,既有妻儿,何以有此痴想?母亲为此,气得不思茶饭,寝息难安,望君速速返回!”一向孝顺的张大千不敢再怠慢,加之担心母亲病情,不得不准备回国。他将自己此次日本所得画款大部分都留给池凤君,嘱咐她不可再做艺伎,开家小店谋生。还与她约定,只要母亲一松口,他就立即接她回家。送行的码头,池凤君早已涕泪滂沱。汽笛声响,船渐渐离岸,望着池凤君挥手拭泪的身影,张大千不禁心酸难禁。

  张大千回国后,母亲对他在外“狎妓”一事深恶痛绝,池凤君的名字成了家中的禁忌。他只有游山览胜四处游历,借以逃避。回到家中,除去山水,便爱画荷。家中的荷花塘是他经常画画之地,谁都不能打扰。家人都以为他在揣摩画荷的技法,谁又会知,他在荷边久驻,不过是又在想念那碧水畔的粉荷美人。

  1929年3月,张大千借着去日本画展的机会想探望池凤君。此次两人相见,更是柔肠千结,令人欷歔。此时,池凤君红已经离开艺妓馆,独自开店。张大千鼓励她,回家一定再要说服母亲,过来娶她。尽管他一再恳求,可张母坚决反对。直到她去世,都没答应池凤君进家门。

  每年,张大千都要寻机去日本,和池凤君相会一次,过着如同牛郎织女般的生活。随着年龄渐长,张大千曾有过让池凤君另嫁的念头,却被她断然拒绝。她仅靠着小店铺与兄长相依为命,张大千给她寄去的钱她都要换成当地有名的高丽参再寄回张家,几年里从无间断。

  时光一晃到了1937年6月底,张大千再次外出游历归来,发现池凤君又寄来了高丽参。曾夫人摇头叹息,说念在池凤君一片真心,也不忍看他们情人分离,要张大千去将她接回张家,“自家人流落在外,白白让人笑话。”妻子的话让他喜得一蹦三尺高,兴奋地立即收拾行装出行。

  可是,不料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了!为避免日寇迫害,张大千不得不举家避难,化装逃出北平,辗转上海、香港,他与池凤君的音讯就此中断。稍稍安定,张大千便着手寻找池凤君。一去数年,仍旧没有一丝她的消息。

  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终于结束。张大千这才与江藤恢复联系,他赶紧托江藤寻找池凤君,半年多后,方才收到回信。这封信让张大千再次肝肠寸断,难以自持。

  原来,1939年,池凤君的店铺里来了几个日本兵,因见她年轻美貌,上前调戏非礼,遭到她的愤怒反抗。奋力挣脱后,竟然奔至后院的荷花池边,一头跳进池水,以死相抗。时年29岁。

  张大千悲痛万分,四十出头的大师画匠涕泪横流,因悲伤过度,郁郁难安,竟一病不起。三月后,他才慢慢康复。起床后他第一件事就是立刻题写“池凤君之墓”五个大字,交由江藤带回池凤君老家,为她修坟立碑。张家上上下下闻此凶信,莫不惋转叹息。

  此后,张大千功成名就,成为一代巨匠,被画家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与西画泰斗毕加索齐名。直到1978年8月,年届耄耋高龄的张大千才由美迁居台北。在台湾、汉城相继举办大展。

  1983年,张大千病逝。他的这段跨国恋情也逐渐被人忘却,仅剩画作与诗作记载着这段恋情。2011年6月,一位收藏家在故纸堆中发现一张人像照片:一位穿着朝鲜裙服的秀丽女子,依着一位穿着中式长袍的长髯男子。经考证,这男子就是国画大师张大千,于是可以肯定女子就是池凤君。张大千与池凤君的跨国之恋由此浮出水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