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民工用生命感动温州

 tjhx0526 2015-03-10

河南民工用生命感动温州

 ———记舍身救人的外来务工者李学生

 

河南民工用生命感动温州

 


  2005220日下午455分,一个值得所有温州人记住的时间。
  温州境内金温铁路K230800米处,一个值得所有温州人记住的地点。
  李学生,一个值得所有温州人记住的名字。
  这位从河南商丘来温务工的青年,为了救两个小孩,奋力冲向铁轨,在疾驰而来的火车前,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他用生命写就的悲壮,诠释了一个普通公民在面对危难时置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气概,带着对生命的尊重,他在无数陌生人心中留下了真挚的感动和牵挂。
  他让世人在平凡中触摸到了崇高的人性

    新春伊始,瓯越大地被一种深切的感动萦绕着。
  知道李学生的故事后,我觉得不去看看他的家人心中不安。”80多岁的陈金莲老人,揣着邻居们凑的1550元钱,坐着公交车,从温州市区龟湖路一路颠簸到城郊接合部的黄龙街道箬笠岙村,只为了去向李学生的父亲说一声:李学生了不起,虽然他不是温州人,但我们也为他感到骄傲。

  李学生,36岁,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乡中华楼村人,来温务工已近8年。今天上午,感佩于李学生舍身救人的义举,他生前的老板、工友、老乡还有许多自告奋勇的热心市民要为他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这位普通外来务工者,将就此永远定格,定格成为百姓心中的一座丰碑!

  当李学生救人身亡的消息传出后,众多热心市民和单位赶去探望他的亲人;当英雄的离去令身后的老父幼女生活陷入困境的消息传出后,温州社会各界发起了大规模的募捐行动。温州日报和鹿城区委宣传部开通了一条募捐热线,团市委开通了一条募捐热线…… 而直接赶去李学生亲人暂居处送爱心款的热心市民更是不计其数。温州市鹿城区双屿镇三个企业数百名同样来自远方的外来务工人员,凑起了近2万元,表达对他的敬意。短短 7天时间,超过22万元的善款,通过各种途径送到了李学生家人的手中。22万元,几乎每一元都代表着一个人的感动。

  一名主动出手帮助英雄处理身后事的志愿者、温州市民叶青说:他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民工,真诚善良、朴实挚拙。但是,他让世人在平凡中触摸到了崇高的人性。
  临危不惧的背影,沸腾了温州人的热血
  所有的感动源于7天前的一个偶然

  事发那天下午,在温州市鹿城区箬笠岙村金有利皮鞋厂当门卫的李学生,很开心地迎来了几位老乡,准备一起包饺子吃顿家乡饭,可惜少了老家饺子里必有的大葱。李学生说:难得老乡们来吃顿饺子,怎么也要吃个地道的,我去买葱。他起身离去,谁也没想到,这一去,竟成永诀。

  金有利皮鞋厂和菜场间隔着一条金温铁路,李学生从菜场买了大葱返回时需横穿铁轨。这时正是下午455分,他正匆匆行至铁道边,不远处传来的火车轰鸣声,让他停下了脚步。但几乎在同一时间,他突然看到,两个孩子正呆立在铁轨中央,眼睁睁地看着火车如巨兽般一寸寸逼近。

  李学生突然冲上铁轨,拽住男孩的手,使劲向铁路外摔去;又一个箭步冲上去,抱起小女孩往前直冲到路边。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火车挟着高速行驶带起的强风疾驶而至…… 当火车终于刹住,李学生和小女孩都已被撞倒在铁轨上,满身鲜血红得刺眼。只有那个小男孩,沿着铁路路基滚下后安然无恙。目击者王文岗寥寥数语,再现了这壮烈的一幕。没有人知道李学生在冲上去的那一瞬间是否有过犹豫,没有人知道在他倒下时,心中对生的渴望有多么强烈。他最后留下的却是一个临危不惧的背影,正是这背影,沸腾了温州人的热血。
  
    
他是温州数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的楷模
  一个人留在旁人心中的记忆往往是若干个瞬间。一个个瞬间,也许悲伤,也许诚挚,也许温馨,也许凝重,交错折射出了一个人完整的形象。

  商丘市中华楼村,一个冬天的清晨,李学生14岁。
  戚云芝大娘早饭烧到一半,就去哄哭闹的孩子,结果母子俩都迷迷糊糊睡着了,全然忘记了锅里还烧着面条。水烧干了,锅烧焦了,火苗点燃了厨房,可戚大娘毫无知觉。这时,去上学的李学生刚好经过,他马上冲进火场,使劲摇醒戚大娘母子,将他们从熊熊烈火中硬拉了出来。出来不一会儿,大火就烧垮了房门。戚大娘回忆说: 那之前,李学生刚学了英雄邱少云的课文,来跟我说,一个人不但要活得有意义,死也要有个名堂,要死得有价值。我还以为这个孩子是随便说说的,没想到他这么快就救了我们母子俩。

  温州市金有利鞋厂,199810月末的夜里,李学生29岁。
  厂里车间突然着火了。李学生带着几个员工抢先冲进去,扛出了大批易燃的橡胶原料和几个煤气罐。大火扑灭后,抢救出来的物品只能堆放在外面空地上,老板让李学生负责看管。为了确保物品的安全,他守在这些物资旁的汽车里睡了一个多月,一样东西也没少。李学生生前所在的金有利皮鞋厂老板程定华说:因为他救火勇敢,做事负责任,我就让他做了门卫。我们厂的门卫不只是看门那么简单,夜里常常要帮着收货出货,责任很重。他一直做得很好,工友们看他好管闲事,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科长

  商丘市中华楼村,4年前,李学生32岁。
  李学生回家探亲。一天上午,他经过村民李学功家时,看见学功8岁的孩子在瓦盆上洗澡,不小心坐破了瓦盆,浑身是血。李学生马上背起孩子跑了十几公里送到乡卫生院。

    在村小教书的王老师工作很忙,家里种地、家务、带孩子都只能靠他妻子王大婶一个人,李学生每次农忙从温州回家,总是二话不说,就为王老师家丰收的西瓜跑到郑州的中牟、开封的杞县找好买家,常常忙得自己在家也呆不了几天。


  温州市金有利鞋厂,去年,李学生34岁。
  一辆轿车突然在厂房附近抛锚了,司机急得直跳脚。李学生一挽袖子就上去帮忙,一直使劲帮着推了500米,也不讨个谢字就回去了。

  一个工友不小心摔伤了,李学生带头帮他募捐。有工友刚上班身无分文,李学生及时送上了100元伙食费。

  商丘和温州,相隔千里。但是,两地人们对李学生的追忆,细节竟如此惊人地相似。这位最大的理想就是供女儿上大学的民工,长期保持着急人之所急,于危难中施援手的高贵品质。与李学生像家人般相处了8年的程定华说:外地来打工的人大多不爱管闲事,就怕麻烦找上身来,时间一长都显得有些冷漠了。可学生从没觉得温州是外地,他一到温州就在我们厂打工,一呆就是8年,和我、和工友都像兄弟一样。说是第二故乡,其实这里就是他的家了。

  在李学生的第二故乡,温州市委副书记包哲东说:李学生是温州数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的楷模。

  在李学生的家乡,商丘市委书记、市长作出批示,要求商丘在外所有务工人员向李学生学习,为第二故乡作贡献。

  打工到温州,要找李学生,包吃包住包找工
  无论一个人有着怎样的身份、背景、经历,他的真诚待人、无私付出,总是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总是能触摸到你心灵深处最脆弱最坚强的地方。
  李学生的老家包公庙乡,是为纪念当年包青天在此惩处地霸而得名的。而今天,在包公庙乡附近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间却流传着一句民谣:打工到温州,要找李学生,包吃包住包找工。

  中华楼村是一个贫穷的中原农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还不足1000元,村里几乎一半人外出务工。

  李学生是中华楼村第一个到温州打工的,从那时起,他陆陆续续带了40多个村民到温州打工。为了感谢李学生的有求必应和体贴,虽然他本人远在温州,但村民一致同意将文明户的牌子挂到李学生家的大门上。当李学生的噩耗传出后,在温务工的商丘老乡,认识的、不认识的都陆续赶到他家人暂住处探望。中华楼村里更是哭声一片。李怀亮、李明亮两兄弟跟着李学生到温州务工已经有7年了。怀亮的娘一接到温州的电话马上就哭了:就在出事的前一个晚上,学生还打电话给我,问候新年好,让我对怀亮、明亮放心,自己会照顾他们的,谁知道……”

  李怀亮是在李学生到温后的第二年来找他的。 老乡若找不到工作,找他借伙食费、回家的路费,从来没有落空的,有时他没钱,就是向工友、向附近的小店借,也要帮着借齐了……”李怀亮回忆起自己的经历,忍不住痛哭失声,“2002年春节,我因为打架被遣送,重新回到温州后身无分文,只得来找他。找工作用了1个半月,一直是他管吃管喝管住。到现在,我还欠他几百元呢……”

  3年前,村里的一个小伙子王盛伟打算买辆车到商丘跑运输,凑不到钱,刚好遇上回家探亲的李学生。李学生马上从卡里提出2000元给了他。可别小看这2000元,那可是包公庙乡乡干部一年的收入啊。

  对别人时常慷慨解囊的李学生,自己却命运坎坷。他原名村生,上学前父亲希望他好好读书,就改名叫学生。小学还没毕业,李学生母亲就卧病不起,家里欠下一大笔债,他只得辍学回家帮着干农活了。待结了婚,妻子又在生下孩子1年后病故了,还留下一笔债。剩下一家三口守着一亩多地。无奈之下,他在28岁那年,带着一脸与实际年龄完全不符的沧桑,第一次踏上了开往温州的长途客车。

  父亲送他出门时千叮咛万嘱咐:在外打工要好好干,别和人吵架,如果有人打你,别还手;别人打了一下、两下,不见你还手就不会再打了。8年来,李学生从未与人红过脸拌过嘴,不管是谁提起他都是一句:的确是个好人。如果没有那舍身救人、惊险而悲壮的一幕,也许他将永远是一个勤勤恳恳的热心的民工,一个受老板信任、老乡敬重、与工友友善的好人,平凡而幸福地生活着。

  但正是这平凡的感动,才真实地展示了一个普通人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才带给人们如此巨大的心灵冲击。斯人已逝,但他的精神正像人们为他题写的挽联一样:学生舍己救人,中原大地自古多侠士;英雄气贯长虹,瓯越山水而今悼烈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