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十七章中讲到: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最上等的国君,推行不言的教化,使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生。百姓只知道有一个国君,但不知道他具体为他们做了些什么? 次一等的国君,用德教感化人民,用仁义治理天下,百姓觉得他们的国君很棒很优秀,为他们做了许多事情。 第三等的国君,用政治治理人民,用刑法威吓人民,让百姓觉得他们的国君很严、很凶、很可怕。 第四等的国君,用权术愚弄人民,用诡计欺骗人民,老百姓觉得“我们的国君太欺负人了!”
做国君如此,做父母亦如此!
最上等的父母,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徐徐春风,又如冬日暖阳,无为,而无不为。孩子在这种环境之中,并不知父母的所作所为,却能够茁壮生长。果妈谈论的无痕教育,应该就是这个境界。
次一等的父母,爱孩子,疼孩子,重视教育,并身体力行,本身的素质较高,学习能力也强,在生活和学习方面,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成长,收获良多。孩子会觉得父母能够满足自己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是好爸爸、好妈妈。
第三等的父母,以严厉的手段进行教育,用惩罚和批评来刺激孩子的自尊,常使用表情暴力、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遇事,容易骂和打,不打不出孝子,不打不出才子。孩子怕他们,但无可奈何。这种教育方式,当孩子年龄较小时,是有一定效果的,毕竟此强彼弱,不得不服。但随着孩子的成长,用处会越来越有限,甚至会向第四等父母蜕变。
第四等的父母,耍手段,玩心眼,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在教育上不尽心,不尽力,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甚至包括人格上的攻击和折磨。他们也骂,也打。但与第三等家长的打和骂是不一样的,第三等父母的打和骂是恨铁不成钢,而这第四种父母的打和骂完全是发泄,是蹂躏,是摧残。孩子在失去美好童年的同时,会从心底瞧不起他们。等年龄大了之后,会与之对立和对抗,甚至采取极端的语言和行为。
为父母者,不可完全拘泥于平常的教育琐事之中,如果能够站得高一点,才能看得更远更清。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