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歷史海洋-黑水溝

 LM0318 2015-03-10
◎主選單: 歷史海洋
◎次選單: 7黑水溝
【黑水溝】

 

(鄭水萍)
Thursday, July 26, 2007
 
一、何謂「黑水溝」?台灣海峽在福建與台灣之間有海溝,其中一段海溝「色如墨」,俗稱為「黑水溝」、「黑溝」、「黑水洋」、「墨洋」、「黑洋」等。華人風帆時代航海要經過「黑水溝」很危險。「澎湖以西百餘里為黑水洋,寬約百里,水黑如墨,雖風平日麗而天容黯淡,帆檣俱震,為廈門東渡最險處」(《東瀛識略》卷五)
二、「黑水溝」為何危險?「黑水溝」自古「驚濤鼎沸,險冠諸海」,「黑水溝自北流南,以為萬水朝東,無生還理」,「然自來浮去之舟,無一還者,蓋亦有足信焉」;「黑水洋在海中,水勢趨東南,無底,流甚急」(《臺陽筆記》);「生死存亡,在須臾呼吸間。及天將明,每起一浪,即從半天而落(《浮海前記》)。」
台灣海峽因黑潮等洋流產生南北向巨流,對橫洋東西向到台灣很危險。船航行最好必需與浪潮九十度,浪一來才能乘風破浪。否則與浪潮平行浪一來很可能翻覆。華人風帆時代航海要經過台灣海峽海溝很危險。「黑水南北流甚險,船則東西橫渡,故謂之橫洋(《廈門志》)」
三、黑水溝有二:文獻指出「黑水溝」有兩段,分大洋、小洋。「黑水溝有二:其在澎湖之西者,廣可八十餘里,為澎、廈分界處,水黑如墨,名曰大洋;其在澎湖之東者,廣亦八十餘里,則為臺、澎分界處,名曰小洋。小洋水比大洋更黑,其深無底。」
四、台灣海峽五色五段水域:實際上台灣海峽有五段顏色,從翠碧轉紅色、黑色、深黑色到黃白色:

圖:1896年海圖標示Pescadores Channel
Taiwan為「黑水溝」。
圖:經過澎湖東方圓貝島等一系列小島群便進入黑水溝、黑水洋海域。(鄭水萍2005攝)
 

1.          古早橫洋第一段海域海道「由大擔出洋,海水深碧,或翠色如靛。

2.          古早橫洋第二段海域海道為「紅水溝」較淺「色稍赤」。

3.          古早橫洋第三段海域海道為「黑水溝如墨」較淺可下錨。

4.          古早橫洋第四段海域過澎湖以後,也是「黑水溝」,又稱「黑水洋」顏色最深,無法下錨。

5.          古早橫洋第五段海域海道為台灣近海、沿海海域,黃白色、最淺入鹿耳門,色黃白如河水。

 
五、「大洋」、「黑水洋」段黑水溝:所以廈門至澎湖為「大洋」,「過黑水溝良久,即見西嶼及貓、花嶼。」;澎湖至鹿耳門為「小洋」。經過澎湖後,澎湖至鹿耳門為「小洋」是台海渡海第四段海域,另一段「黑水溝」;這是最深最危險的水域,「大洋風定時,尚可寄椗;小洋則不可寄椗,其險過於大洋」,「海水橫流處,深無底」,「水深不能下碇」,「廣百餘里,驚濤鼎沸,勢若連山」;「必藉風而過」。第四段海域也是到今天一般台灣水手所稱的「黑水溝」、「黑水洋」。過「黑水溝」後「台山,羅列如畫,蒼翠在目」;「東顧臺山,煙云竹樹,綴翠浮藍。自南抵北,羅列一片,絕似屏障晝圖。」正是經過驚濤駭浪黑水溝」、「黑水洋」,來到美麗之島、婆娑之洋的台灣。
 
臺灣文獻黑水溝相關記錄一覧表/鄭水萍編輯
項次
臺灣文獻
臺灣文獻記載

1.             

《臺海使槎錄》
「『大海洪波,止分順逆。凡往異域,順勢而行。惟臺與廈藏岸七百里,號曰橫洋。中有黑水溝,色如墨,曰墨洋;驚濤鼎沸,險冠諸海。或言順流而東,則為弱水。昔有閩船,飄至弱水之東,閱十二年始得還中土』(赤嵌集)。」「由大擔出洋,海水深碧,或翠色如靛。紅水溝色稍赤,黑水溝如墨,更進為淺藍色。入鹿耳門,色黃白如河水。」

2.             

「放洋全以指南鍼為信;認定方向,隨波上下,曰針路。船由浯嶼或大擔放洋,用羅經向巽已行,總以風信計水程遲速,望見彭湖西嶼、頭貓嶼、花嶼,可進:若過黑水溝計程應至彭湖,而諸嶼不見,定失所向,仍收泊原處候風信。由彭湖至臺灣向巽方行,近鹿耳門隙仔,風日晴和,舟可泊;若有風,仍回彭湖。」

3.             

「黑水溝(有序)大海洪波,實分順逆;凡適他國,悉循勢以行。惟臺與廈藏岸七百里,號曰橫洋;中有黑水溝,色如墨,曰黑洋,廣百餘里,驚濤鼎沸,勢若連山,險冠諸海。或言順流而東,則為弱水;雖無可考證,然自來浮去之舟,無一還者,蓋亦有足信焉。」[1]

4.             

《海東札記》卷二
「船將屆澎湖,經黑水溝,乃海水橫流處,深無底,水多青紅碧綠色,勢若稍窪,故謂之溝,廣約百里。舟利乘風疾行,遲則怒浪夾擊,且水深不能下碇也。傳有怪蛇長數丈,遍體花紋,尾梢向上,毒氣熏蒸,腥穢襲人。此為渡海極險處。或順風鼓柁,不泊澎湖,謂之透洋。然必視澎湖以定向。若舟不收澎,或飄越臺之南北而東,則渺不知其所之。或未及泊澎,為東風所逆,不得不仍回廈門。倘已收澎湖,值風大浪湧,惟日泊澳以待而已。」

5.             

《海東札記》卷二
「俗呼廈門至澎湖為「大洋」,澎湖至鹿耳門為「小洋」。由大嶝出洋,海水深碧,或翠色如澱。紅水溝稍赤,黑水溝如墨。更進為淺藍色,近鹿耳門則漸白矣。」
海東札記卷二;「黑水溝險冠諸海。順流而東,則為弱水。昔有閩船飄至弱水之東,閱十二年始還中土。或又言,雞籠山下實為弱水,名為萬水朝東,勢傾瀉卷入地底,流而不返。然均不可考。又蓉洲雜記言:『臺灣東北有暗洋,春夏為晝,秋冬為夜,蓋一年一晝夜』。其說甚誕,不足信。」

6.             

《臺陽見聞錄》
「黑水溝:黑水溝為渡臺最險處。水益深黑,必藉風而過,否則進退維谷。舵工云:常下鉛筒棕繩盡百數十尋,未及底。「臺灣雜記」云:溝中有蛇,皆長數丈,通身花色;有梢向上,如花瓣六、七出,紅而尖,觸之即死。舟過,溝水多腥臭;蓋毒氣所蒸也。」

7.             

《褔建通志臺灣府》
「黑水溝自北流南,以為萬水朝東,無生還理。考臺海潮流止分南北,潮時北流較緩,汐時南流較駛。澎島在廈門之東南,乃渡臺標准。過溝時,鍼路指定東南,船稍近北,雖不見澎湖,猶可見臺北諸山;苟為南流所牽,則徑出南路沙馬磯頭之下,島嶼可望,不知臺灣在何方矣。故黑水溝中值風靜,潮漲可隨流,潮退必懸椗,懼其南流之駛,非畏萬水朝東也。又凡海艘渡臺,不但宜知潮候,更須熟諳風信。清明以後,南風為常;霜降以後,北風為常。若反其常,臺颶將作。」

8.             

《廈門志》
「自擔門放洋迤邐東南,水天一色,全以指南針為信;認定方向,隨波上下。海水深碧,初渡紅水溝、再渡黑水溝(水勢稍窪,故謂之溝)。紅溝色赤而夷、黑溝色墨而險,溝廣百里;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所。廈船遠渡橫洋,固畏颶風,又畏無風。大海無櫓搖棹撥之理,千里、萬里祗藉一帆風力;湍流迅駛,倘順流而南,則不知所之矣。操舟者認定針路,又以風信計水程遲速,望見澎湖西嶼頭、花嶼、貓嶼為準。若過黑水溝,計程應至澎湖;而諸嶼不見,定失所向,急仍收泊原處,以候風信。若夫風濤噴薄、悍怒激鬥,瞬息萬狀。子午稍錯,北則墜於南澳氣、南則入於萬水朝東,有不返之憂;或犯呂宋、暹羅、交趾諸外地,亦莫可知。海風無定,而遭風者亦不一例;常有兩舟並行,一變而此順彼逆,禍福攸分,出於頃刻。此廈船渡台海道之險阻也。如海舶乘風已抵鹿耳門,忽為東風所逆不得入,而門外鐵板沙又不得泊,又必仍返澎湖;若遇月黑,莫辨澎湖島澳,又不得不重回廈門以待天明者,往往有之。鹿耳門海底皆鐵板沙線,橫空布列,無異金湯。門內浩瀚之勢,宛似大海;港路紆回,舟觸沙線立碎。南礁樹白旗、北礁樹黑旗,名曰盪纓、又曰標子,以便出入。潮長水深丈四、五尺,潮退不及一丈;入門,必懸起後柁乃進。此廈門海舶入台之艱難也。台地沃野千里,稱為漳、泉倉儲;而廈門重鎮海口,控制台澎。聲援聯絡,舟師、商舶往返不停。其海道之平險遠近,記以備考(「臺灣府志」參考時事)。」

9.             

《臺灣縣志》
「黑水溝,在澎湖之東北,乃海水橫流處。其深無底,水皆黑色,舟行必藉風而過。又傳水中有蛇,皆長數丈,遍身花色。尾有梢向上,如花瓣,六七出,紅而尖,觸之即死。舟過溝,水多腥臭氣,蓋毒氣所蒸也。」

10.          

《臺灣紀略》
「自澎至臺凡四更(海行以更計程),風順一日早到;否,難以日計也。其水初深碧,次淡黑、淡藍,至白。進鹿耳門,易小船渡,良久登岸,進臺灣西門。自澎至廈凡七更,經黑水溝、紅水溝海道。惟黑溝最險,自北流南,不知源所臺。海水正碧,此溝獨如墨;勢稍窳,故謂之溝。廣約百里,湍流迅駛,腥穢襲人;有紅黑間道蛇及兩頭蛇繞舟游泳,舟師以楮鏹投之。紅溝不甚險,人頗泄視云。二溝在大洋中,與綠水終古不淆,理亦難明。渡溝良久,見遼羅,乃金門支山;再進入大旦門,至廈門不遠。」

11.          

《重修臺灣縣志》
「自廈渡澎,過黑水溝良久,即見西嶼及貓、花嶼。

12.          

《重修臺灣縣志》
「鹿耳門外,初出洋時,水色皆白。東顧臺山,煙云竹樹,綴翠浮藍。自南抵北,羅列一片,絕似屏障晝圖。已而漸遠,水色變為淡藍,臺山猶隱現於海面。旋見水色皆黑,則小洋之黑水溝也。過溝,黑水轉淡,繼而深碧。澎湖諸島,在指顧間矣。自澎湖放洋,近處水皆碧色,漸遠則或蒼或赤。蒼者若靛綠,赤者若臙紅。再過深黑如墨,即大洋之黑水溝。橫流迅駛,乃渡臺最險處。既過,水色依然蒼赤。有純赤處,是名紅水溝,不甚險。比見水皆碧色,則青水洋也。頃刻上白水,而內地兩太武山,屹然挺出於鷁首矣(南風時,駕駛近南,先見鎮海之南太武。北風時,駕駛近北,先見金門之北太武)。」

13.          

《清朝柔遠記選錄》
「廈門自大嶝放洋,過紅水、黑水溝,望見澎之西嶼頭、貓嶼、花嶼,均可收泊,洋程七更。如內海,則八罩、媽宮、北港,遇北風亦可泊舟;若南風,不但有山嶼皆可寄碇,倘風平浪靜,即黑溝、白洋均可暫寄,以俟潮流。向南之大嶼、花嶼、貓嶼,北風不可寄泊。其澎之水師,以媽宮前為內海;北面大北山,南面八罩嶼,東之陰陽、東吉,西之外塹、大池角等,均屬外海。洋帆遇南風,宜巡緝花貓、大嶼諸島,恐有匪船停寄。形勢:則內港可容千艘,外港不容方舟。四圍島嶼有五十餘,大者三十六島,離澎總不逾百里水程;周遭三百餘里,洋大而山低、水急而流回。北之吉貝沉礁一線,直生東北,一目未了;內皆暗礁、石布滿,僅存一港蜿蜓。非熟習深諳者,不能棹進。如東去臺灣,由東吉洋四更至鹿耳門。

14.          

《彰化縣志》卷一
「黑水溝有二:大溝闊而淺,小溝狹而深,故又曰重洋。」「自鹿港出洋,水色皆白;間有赤塗色水者,則溪流所注也。回顧台山,羅列如畫,蒼翠在目;已而漸遠,水色青藍;遠山一角,猶隱約波間。旋見青變為黑,則小洋之黑水溝也。過溝,水色稍淡,未幾深黑如墨,橫流迅駛,即大洋之黑水溝也。險急既過,依然清水,轉瞬而泉郡之山影在水面,若一抹痕。俄而水漸碧色,碧轉為白,則泉之大隊山在目前矣。」

15.          

《噶瑪蘭廳志》卷二(上) 規制
「海洋中有紅水溝、黑水溝,海水皆碧紅,黑、二色,終古不淆。而黑水溝尤險,廣百餘里,袤長莫溯其源,極深無際,波濤瀠洄;舟至此,桅篷俱動。其險三也。航海者必釋船擇人,並擇載。」

16.          

《噶瑪蘭廳志》卷五(上) 風俗(上)
「大海洪波,止分順逆。凡往異域,順勢而行。惟臺與廈藏岸七百里,號曰橫洋;中有黑水溝,色如墨,曰墨洋(即澎湖溝);驚濤鼎沸,險冠諸海。」

17.          

《澎湖廳志》
「黑水溝有二:其在澎湖之西者,廣可八十餘里,為澎、廈分界處,水黑如墨,名曰大洋;其在澎湖之東者,廣亦八十餘里,則為臺、澎分界處,名曰小洋。小洋水比大洋更黑,其深無底。大洋風定時,尚可寄椗;小洋則不可寄椗,其險過於大洋。此前輩諸書紀載所未及辨也(薛氏「臺灣縣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