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山八大处公园再游

 昵称18415692 2015-03-10

 虽然是周末,天气晴好,然而比起国庆长假期间,西山八大处公园还是冷清多了。下午三点钟,我们到达的时候,公园已经少有游人前来。虎头山上为国庆精心布置的,占地5000多平米的大地艺术巨幅布雕“祖国好”也已经撤掉。

 去过二处灵光寺,三处三山庵,四处大悲寺和五处龙泉庵,于是顺着大路直上香界寺。

 大路边上的灵光寺地藏殿,上次未及细看,顺道进去一游。进门便是一道石壁,从左侧台阶绕上去,是一排几座矮小而精致的石塔。从中间穿过石塔,上几步台阶,便是地藏殿。一位年轻人正跪在殿前右侧,捧着一册经书,认真地念着,久久没有起身,不知道是在许愿、还愿还是忏悔。

 走过三山庵,大悲寺,转过龙泉庵,大路变成了不规则的石阶,和上香山的道路一样崎岖。不过走不到一公里,就是六处香界寺。

 香界寺位于西山馀脉平坡山龙王堂西北,是八大处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寺院,因这里山势平缓,称为平坡山,故又名“平坡寺”。15世纪,明代翠微公主葬在这里,改平坡山为“翠微山”。香界寺创建于唐乾元初年(758年)。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改称“大圆通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重建,改称“圣感寺”。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修,改名为“香界寺”,意为“香林法界”。

 香界寺布局严整,左右对称,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殿、大乘门、天王殿、大雄殿、三圣殿、藏经楼,依山势顺坡而建,前后六个院落,五层殿堂,殿宇宏大、门户重重。自建寺以来,即为历代帝王登山野游休憩之所。

 山门殿面阔三间,汉白玉券门,檐下嵌汉白玉石额,上刊“勅建香界寺”五个丹漆大字,为乾隆御笔。殿中对塑“哼”、“哈”二将立像,戎装怒目,状极威猛。

 进入寺门,拾级而上,就是大乘门。台阶两侧,是“降妖”“伏魔”两个“竹亭”。

 大乘门内是一个平展院落。钟楼鼓楼左右峙立,均为重檐歇山卷栅顶楼阁式造型,高大精美。鼓楼下玉石围栏内是一棵古老的油松,数枝巨杈遒劲盘曲,枝叶交互分披于大乘门和钟鼓楼之上,有如苍龙闹海,状极雄奇,故名“龙松”。

 又上几级石阶便是天王殿,券门和槛窗均以汉白玉石精雕而成。殿内两侧列泥塑彩绘四大天王,面色各异,法器有别,形象威猛可畏。迎面供奉手持“佛手”、阔面宽睃、笑貌可掬的弥勒菩萨坐像。

 天王殿北是大雄宝殿,面阔五楹,朱漆明柱,门窗雕饰着精美的三交六椀梭花纹样。殿中供奉着贴金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坐像,皆为近年所塑。

 大雄宝殿前有两通型制高大、雕造精美的石碑。东首石碑,龟座螭首,碑阳精刻康熙《御制圣感寺碑文》,碑阴镌刻乾隆《御制香界寺碑文》。此碑为乾隆十四年重修圣感寺工毕后所立。西侧石碑碑座四周精雕梅鹿海马图文;碑阳为线刻“大悲菩萨自在真像”,菩萨面部雕着胡须;碑阴为“敬佛”二字,大如斗口,庄严凝重,为康熙御笔。

 据《法华经》,观世音本系男性,是印度一位圣王的长子,名叫不珣。观世音又名“观自在”。观世音表明他“大悲”,观自在表明他“大智”。观音作女相出现,大约始自南北朝时代。广大女性信徒需要一位接引女性的菩萨,而女性闺房中总不能挂罗汉像,当然以胸垂璎珞,发髻披霰,秀丽慈祥的女菩萨为适宜。

 传说这块石碑是康熙皇帝发现的。当年康熙帝来香界寺礼佛,行至大雄宝殿前,忽然双腿一软跪在地上,眼前倏然浮现出观音菩萨音容,康熙大为惊诧,忙令僧众诵经礼忏,自己也连连念诵菩萨名号,好一阵才回过神来。随即命人在跪倒之地挖掘,结果挖出了这块碑。康熙更觉得灵验,于是挥毫恭恭敬敬地写下“敬佛”二字。为表深受佛法感化,又为寺院取新名叫做“圣感寺”。

 最后一层殿宇为“三圣殿”。殿内居中供奉着木胎贴金西方三圣佛像,中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左右为两肋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大殿前檐下所置铜钟,是康熙十年所造;院中两株七叶树为明代所植。

 过三圣殿,再上十八级台阶便是藏经楼院。院中有两株七叶树分植左右,高大繁盛,据说是从西藏移植而来。楼东是一株茎干古朴的玉兰树,传说是明代所植。现在藏经楼已改作他用,昔日物品已所存不多。 

 从香界寺北旁门角北上,山路陡险,如弓背形。弓背处有关帝庙,又曰财神殿,因高踞于山巅巨岩之上而越显高峻突出。庙堂三开间,前拥抱厦。居中供奉关圣帝君坐像。关云长红颜长髯,金甲绿袍,威仪凛凛。周仓牵赤兔马在左;关平提青龙偃月刀在右,十分威猛。此庙明柱上昔日曾垂挂一副怪联:“日  晶  安天下,月朋  朤定乾坤”。传说忽一日,一位自命不凡的大才子慕名而至,揣摸半晌,也未能解得几个怪字的奥妙,不禁两颊涨红,低头无语。正值尴尬之时,庙门忽开,一老僧翩然而至。才子不耻请问其详,老僧笑答:“听老辈相传,上联读‘日暖晶华安天下’,下联读‘月朋娑罗定乾坤’,还有横批‘亘古一人’。”老僧言罢,转身而去。

 将到翠微山顶处,有一座牌坊,外额上书“欢喜地”,内额上题“坚固林”,均为乾隆御笔。牌坊内有一巨大怪石壁立路旁,石上约略可见行书《宝珠洞诗》,落款处镌有乾隆御玺印迹。牌坊后面的高耸寺院,就是著名的宝珠洞。

 七处宝珠洞位于平坡山顶,规模不大,创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0年),临崖而建,大殿两层。“眺望轩”观音殿连同左右配房形成一层院落。观音殿后有一石洞,宽广约四米,洞内砾石如宝珠,黑白杂陈,晶莹闪烁,故此以“宝珠”命名。相传康熙年间有一海岫禅师在此梵修,多次受到皇帝召见。据说他能诵经驱鬼,故又得名“鬼王菩萨”。洞内原有他的肉身贴金法像,早经毁坏,现为汉白玉石雕像。

 据说乾隆年间,新疆天山南部准噶尔部霍集占兄弟策动叛乱,乾隆帝御驾亲征。扫平叛乱后,乾隆得到小和卓木部台吉和扎麦的小女儿。因其貌美体香,遂被封为香妃。但她入宫后矢志不从,最终被崇庆皇后赐死。乾隆不忘香妃,思念成疾,御医百治不愈。宫中怀疑是香妃鬼魂作祟,有人奏请恩准桂芳和尚入宫一试。桂芳领旨后,亲率僧徒一百零八名入宫,诵经做法七七四十九天,最终果然奏效。此事一时名震京师,都传说桂芳和尚是能治鬼魂的活佛,于是乾隆便赐封他为“鬼王菩萨”。

 又传桂芳和尚圆寂时,是在宝珠洞中坐化的,世寿一百四十岁。乾隆念其救命之恩,前来吊唁,见桂芳虽死犹生,双目直视京城,恐怕有碍大清社稷安危,即在宝珠洞前勅建观音大士殿以遮其目,又在洞顶建阿弥陀佛殿以压其气,又赐额“欢喜地”、“坚固林”以示褒奖抚慰。

 宝珠洞顶上为阿弥陀佛殿。原有额曰“舍轮妙果”,右边横额曰“云卧天窥”,皆为乾隆御笔。

 七处是远眺京城美景,观赏日出的极佳处,故有“京西小泰山”之誉。

 秋季日短,看过七处,还不到六点,然而暮色苍茫。从索道和滑道分别下山,更觉天色昏暗。八处证果寺不过六七百米,似乎也没有时间前往,只好留待日后了。

 (文字说明多来自网络。)

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