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冠中和顾景舟

 zsw77792 2015-03-12
石碑衔口谁能语
王振羽 未分类 浏览次数 (1893) 2015-01-26
Gucn_20120504274186101709Pic1
  ——艺与匠漫说
  经常会听到人们议论有些所谓画家、书法家匠气太重、过于模仿、缺乏个性,更有齐白石的所谓名言,仿我者死,似我者活。更有紫砂艺术的制壶泰斗一代宗师顾景舟曾言:无文化者得我技,有文化者得我艺。顾景舟的技与艺,大致也是说匠与艺的关系吧。但是,何谓仿?何谓似?匠与艺的确是泾渭分明吗?匠与艺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一切画家,即使天才,不都要经过临摹、模仿这样的阶段?是否都要经过匠的阶段,方能进入艺的境界?虽然也有天生异秉资质过人的天才,但毕竟是寥若晨星凤毛麟角啊。更有颇为流行的高原高峰说,有高原无高峰,或者说多高原少高峰,但没有高原的根基扎实高原的簇拥森然,何来高峰的巍峨耸峙壁立千仞?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更是环境的产物。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才有所谓京派、海派之说。所谓派,就是多人积聚,相互切磋,甚至相互竞争,才能够精彩纷呈,争奇斗艳,形成流派,繁花满枝。京剧艺术自从徽班进京,经过孕育发展凤凰涅槃,各种戏班挖空心思精益求精,才最终有了梅尚程荀四大流派。而这些大师的产生,也都莫不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邯郸学步追随名师。在这样的模仿锤炼之中,经过了大量的量的积累,方才有了质的变化,脱胎换骨,成为名角大腕。多年寒窗甚至吃闭门羹,才有了一朝哄传天下的春风得意喝彩满堂。在这样的痛苦过程之中,当然也有人一生难以入门,只能是跑跑龙套而已,真正成为名角的也是寥寥无几啊。这中间,当然有天赋、际遇、环境等诸多因素,但更为重要的还是环境的逼迫和个人的追求较为关键吧。
  徐悲鸿、吴冠中、顾景舟等人都来自江南宜兴,这样的人文环境固然对他们后来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底色。他们三人,尤其是徐悲鸿、吴冠中,走出宜兴,到上海甚至国外,这样的眼界大开,这样的中西比较,这样的阅历丰富,最终使他们较早地脱离了匠的局限而进入了艺的境界,在艺术天地纵横驰骋经年,方才有了大师称谓的实至名归啊。顾景舟从事的行当当然不同于徐悲鸿、吴冠中,紫砂这样的独特性,似乎离开宜兴这样的土壤就很难枝繁叶茂兴旺发达,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顾景舟之所以成为顾景舟,与他善于学习揣摩,不甘于作为一般的制壶艺人密不可分。他当然也要经过模仿的初级阶段,但顾景舟目标高远,他远追邵大亨、时大彬,一向有特立独行孤高自标的艺术追求。这样的心胸与期许,才促成了他要走出宜兴,有到上海开阔视野找文人画家彼此砥砺交流的冲动。顾景舟在上海与吴湖帆、唐云、江寒汀等人的来往,使他眼界逐步开阔,更使他意识到,紫砂壶看似小家碧玉,纯属清玩小品,但壶小乾坤大,也能做出大文章。他在年轻之时自号“瘦萍”,这与学画的徐悲鸿自命为“悲鸿”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顾景舟虽然向往上海,但是阴错阳差,他没有跻身上海成为一个技术工人。但他守护在宜兴这样的一方田园,兀兀穷年,刻苦钻研,更因为在宜兴这样的土地上,得天独厚,制壶名家云集,在这样的百舸争流中,水涨船高,多少匠人得以登堂入室,步入艺的境界。当然,紫砂艺术有它的独特性,有它材质、烧制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离开了宜兴制作的紫砂壶,犹如离开了茅台镇酿制的茅台酒,味道变了,有点不伦不类了。但字画是否如此?尤其是中国字画?张大千去国多年,曾经移居拉美,但离开了中国的文化土壤,据有人说,他的画作似乎就缺少了一点神韵。而后来大风堂的大批量生产,则更是匠气四溢,缺少魂魄,这当然也只是见仁见智的一种解读了。但离开了大的环境,有时候力不从心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中国的山水、花鸟,如果离开了中国本土,还真是有点怪异别扭之感;更为重要的是,当年的字画,都有市场的培育,鉴赏家的品评。这正如文艺创作,需要批评的激浊扬清一样,批评家固然写不出《红楼梦》,可是有了红学家,才使得《红楼梦》口碑相传广为人知。宋元也好,明清也罢,即使到了民国,西洋技法传入,市场环境、人文环境使得中国画人才济济,宛然高原雄浑,这才有了高原之上的高峰竞秀万壑有声。但是,市场不存在了,一切都归之于体制圈养了,看似有了保障,实际上,创作的个性也被泯灭了,长期的温水煮青蛙,只能是平庸复制,亦步亦趋,怎么可能出现艺术大师?这也是巴金感叹:民国再黑暗,还培育了鲁迅郭沫若和茅盾,但1949年之后,又有什么大师级的作家?大画家的出现可能也要作如是观。也就是近30多年来,市场经济了,字画市场开始复苏活跃了,这也为大师的产生提供了前提与可能。至于说,商品经济,红尘滚滚,各色人等,粉墨登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都属自然现象,也是人性使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正是在这样的大浪淘沙之中,在时间的严苛淘洗之下,匠人终归是匠人,过客终归是过客,能够喧哗浮躁于一时,但时过境迁,都是浮云。唯有那些真正的大师,真正的艺术,才能够经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也终有大发光华的一天,诸如梵高、莫奈,还有沈从文、萧红等人的身后声名。
  匠与艺,高原与高峰,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一步之遥,但如何才能从匠到艺,从高原过度甚至跃上高峰,最为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悟性和造化吧。身外的功夫、热闹,毕竟只能是一种外力使然啊。斯大林当年热捧了那么多作家,又有几个站得住的?但是蒲宁、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等人,当初备受冷落,可至今还不仍旧为人所津津乐道屡屡提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