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困难 交往障碍 情绪偏激

 以身心奋斗为本 2015-03-12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副刊) 指导专家/同济医学院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系教授 余毅震
    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 王凤
    文/记者张艳 通讯员周建跃

    在“金龙鱼加油2008·湖北省中小学健康知识调查活动”中,“心理健康部分”设有6道问答题。从回收的答卷中我们发现,这些中小学生大部分都回答正确。
    但此次活动的指导专家、同济医学院教授余毅震告诉记者,回答正确并不能说明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很乐观,相反事实不容忽视:当前我省中小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24.19%,其中男生检出率为25.67%,女生检出率为22.26%。从不同的年龄段来看, 8—11岁组年龄问题检出率20.02% ,12—16 岁为30.44%(摘自《2005年湖北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报告》)。

    最常见问题:学习适应

    学习障碍在中小学生中比较多见,小学常为发病的高峰阶段,据统计,l—8岁以下儿童中有1%—15%的学习障碍儿童,男女比例为6-10∶1。
    对于学习困难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智力基本正常,学业成绩却明显落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多集中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厌学等方面。
    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则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
    孩子出现学习适应困难,家长可通过分析和观察,了解孩子行为和能力方面的特点,以及对由于学习成绩不良而产生的对学习失去信心及学习兴趣下降等问题进行干预,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平等的朋友关系。症状严重的,可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心理训练或药物治疗的方法,使孩子摆脱心理冲突,恢复到平静和愉快的学习中来。

    第二苦恼:人际关系

    孩子的学习问题,历来是父母们最重视的问题,那么人际关系问题,父母是否同样重视呢?许多家长并不知,人际关系问题引发的苦恼,是中小学生目前的第二大苦恼。
    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基本上在家庭和学校之内,父母、老师和同学是他们交往的主要对象。有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因人际关系引发的苦恼也正是来自父母、老师和同学,比如与同学不合、害怕(或厌恶)老师、与家长对立。
    在帮孩子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家长可多鼓励孩子参加群体活动。在孩子参加群体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问题,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当孩子被伙伴或同学排斥时,不可一味护着、宠着自己的孩子,应该鼓励、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学会如何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而不是纠缠问题本身。

    让人头疼的情绪与行为异常

    多动、学习能力差、网络成瘾、异食癖,以及一些不良习惯如咬指甲、眨眼、挖鼻孔等……除了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一小部分中小学生表现出来的这些行为异常也不容忽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威胁儿童健康的传染病、营养不良症已基本控制。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学习、升学的压力给中小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使儿童行为、情绪障碍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这些异常表现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家长应从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以便早期发现,早期纠正。儿童期最重要的关系便是亲子关系,调整家庭关系也是治疗儿童心理问题的关键。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

    孩子心理出现问题时,会流露出一些警示信号,一是情绪表现异常: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敌意、想轻生等。二是行为表现异常:或者表现为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或者表现为过分活跃、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三是生理方面表现:头疼、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但医生检查又没有发现躯体疾病。
    如何预防青少年儿童心理疾患,专家都认为,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家长承担的责任比老师多。家长参与关注孩子的心理,可以减少75%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因此,家长再忙也别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专家还特别指出,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不是某一因素的孤立作用,而是家庭、社会和生长发育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上述《报告》中,其中一项“家庭环境质量调查”就如此显示:家庭环境的高亲密度(即家庭氛围和谐、亲子关系良好)会降低学生的行为问题发生率,高矛盾性(即父母不和睦,亲子关系紧张)会增加学生的行为问题发生率。因此,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