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忽视的儿童心理疾病 转载

 悠悠清莲 2018-08-07

被忽视的 儿童心理疾病

常 晓 《人人健康》


 
 

六月,美好的儿童季。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往往都把儿童和花朵两个词划上了等号。可殊不知,时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受到焦虑、抑郁、任性、孤僻等心理问题的困扰。不久前,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权威机构发布了一组数据:包括自閉症在内的各种儿童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约15%~20%,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包括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应对方式问题和主观幸福感缺失等,严重者还会产生心理疾病。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对诸多心理问题困扰,成年人学会了自我调节。但对于孩子,单凭一两句“开心一点,别生气”“你很棒了,下次再努力”“去玩会儿,散散心”之类的话,或许并不能凑效。甚至,很可能会让本该阳光的童年消逝,花朵变成了恶魔。而天真快乐的童年如果蒙上阴影,不仅是孩子的不幸,更会给家庭带来痛苦。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曾发表一份报告,全球每年有约20%的年轻人遇到心理健康问题,从儿童向成人转变时期患心理疾病的风险更高。那么,如何来判断孩子是否受到心理问题困扰?家里有个有心病的“非常小孩”该怎么办?本期“头条”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被忽视的儿童心理困扰。

被忽视的儿童心理病

说起精神心理疾病,很多人不以为然。有调研数据显示,精神疾病和自杀在我国疾病总负担排名已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同时,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群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已达15%左右,估算大约有1600万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约3000万人。

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受到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的困扰,比如:学习压力过大,无所适从;遇到挫折时感觉人生灰暗;愤怒时无法排解,做出不合理的举动……更不用说,当孩子面临抑郁症、躁郁症、自闭症等精神上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助。如果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处理情绪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那么,在“没有容易二字”的成人世界,或许就有可能出现无法承受的情况。

8岁的小辉自小就是“人来疯”,总有同学家长向小辉的妈妈许女士投诉小辉打人。可许女士奉行“小孩不动,长大没用”的信条,没怎么在意。现在小辉上小学三年级,上课坐不住,听课心不在焉,老师布置的作业记不全,做作业时老打岔,不是喝水就是玩耍。许女士连续为他换了两个学校,却仍无改变。许女士甚至请假每天在教室照看,但孩子还是“坐不住”。老师怀疑孩子有心理问题,建议带小辉去医院看看。

经精神卫生专家诊断,小辉是比较典型的多动症患者。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打闹伤害其他人。儿童多动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三是天生就属于活动型的孩子。“此类孩子往往很难安静下来,注意力非常不集中,一点风吹草动就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一般不理想。智力方面的问题不突出,但孩子的操作智商往往明显低于言语智商,也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有些孩子还会伴有打人、偷窃等行为问题。”专家建议许女士,通过药物控制孩子病情,并辅以一定的心理治疗。

您的孩子心理健康吗

“心理健康,是儿童青少年全面素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刊医学顾问、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精神心理疾病专家王刚介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健康的心理应该是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但当前,不少儿童和青少年却面临着诸多心理行为问题,比如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应对方式问题和主观幸福感缺失等,严重者还会产生多动症等心理障碍和疾病。“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稳定,认知结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叛逆及依赖的冲突、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都会使得他们的焦虑情绪较重。同时,由于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脆弱,生活阅历较浅,抗挫折能力较低,因而更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

事实上,小学和学龄前孩子正处在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所以一定要重视其心理问题。那么,如何判断儿童的心理是否健康?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儿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1.多动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好动的具体表现: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小动作不停,如咬铅笔、咬指甲、咬衣角等。注意力不集中方面的具体表现: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在课堂上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情绪能力差方面的具体表现: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

2.焦虑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恐怖和失眠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4.攻击性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或对身边亲近之人处在痛苦或困难环境而无动于衷,甚至落井下石。


5.恶劣的人际关系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他人格格不入。

帮孩子找回“阳光生活”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在小时候都会被教育,要活泼开朗、热情大方,尽量不要表现出消极情绪,要有个好脾气。因而很多孩子在遇到负面情绪或心理问题困扰时就学会了隐藏,哪怕在学校遇到不开心的事,回来也不会告诉父母。而当孩子发泄情绪时,家长总是把孩子发出的所有负面信号当成任性,因而产生了一个习惯性的做法,就是要尽快堵上孩子情绪的出口,缩短面对情绪的过程。

实际上,这说明了家长对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及心理问题的认知还是普遍不足。在孩子遇到心理问题时,很多家长都不明白为什么,他明明看上去很正常啊;在孩子做出极端行为时,家长也感受不到任何征兆,认为从小到大,孩子闹脾气,就是调皮不懂事;孩子多愁善感,就是矫情;孩子不愿意交流,就只是内向。这种不去追究原因的一概定性,让孩子的真实情绪离家长越来越远了。

那么,作为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排除心理问题的困扰,找回“阳光生活”?“孩子心理问题的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家长通常不会给以足够的重视。”专家表示,首先应该学会如何早期发现儿童心理障碍。“由于受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未完全成熟,言语发育也未完善,因此其心理障碍的表现不像成人那样典型,明确诊断就相对比较困难。如何早期发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这要建立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另外还应遵循一些原则。”

孩子和以前比是否有变化?

很多心理障碍是可以通过孩子目前的表现和以前的表现进行比较而早期发现的。比如,以前孩子活泼开朗,学习成绩及同学关系良好,但是近来却寡言少语,成绩明显下降,与同学逐渐疏远,对老师及家长也不礼貌起来……总之,和以前比,像是换了个人似的!出现这样的情形,家长就要考虑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障碍。

和别的孩子比,是否存在明显的不同?

可能孩子的表现和以前比较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和其他孩子比(特别是同龄孩子),却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别的同龄孩子可以说话、识数了,他/她却不能;多数孩子在幼儿园里喜欢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很“合群”,但是他/她去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只是独自玩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有的孩子称自己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看到—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当孩子行为表现和多数孩子不—样,家长也要考虑到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障碍。


​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否被社会文化所接受,或者被多数人理解?

有些孩子的行为表现可能不符合社会规范,我们也要考虑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障碍。例如在学校不遵守校规,和家长及老师顶撞,常和同学打架,偷东西,甚至抢劫、离家出走、频繁撒谎……这些行为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如果孩子出现这些行为,也应该考虑是否存在心理障碍的可能。

家长们应从以下方面指导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1.  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  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  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  不要勉強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  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  不要欺骗和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  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8.  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另外,赞许必须针对具体的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而不是虚的、哄他的。

9.  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对待孩子时,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喜怒无常,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  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不闻不问要帮助孩子尽早走出困境,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此外,专家还建议,可以采用一些形象化的教育方式。如讲故事,可以把孩子编入故事中成为故事的主角,或把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编入故事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明白道理。尤其是自闭症的孩子,他们对于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例如要教会孩子吃饭的概念,可以让孩子同时看着画有小朋友吃饭的图片,让孩子有直观的认识。对于胆小的孩子,可以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如怕黑的孩子可以逐渐缩短父母陪伴其睡觉的时间,或者打开卧室的灯,逐渐调暗灯光强度,达到逐渐消除恐惧的目的。可以采用代币等方式,如每次表现好时给予一朵小红花,不同数目的小红花可以兑换一定的奖励,增加孩子改善行为的积极性。对于冲动控制及注意力方面存在障碍的孩子,有一些小游戏可以锻炼他们这些方面的能力,如用小篮球架投篮、打乒乓球、吹肥皂泡等。

现在许多人说,孩子的心我们看不透。但其实通过沟通我们可以读透。心理学家说,如果心可以用布掩盖,孩子选择的只是半透明的布料,我们要和他耐心沟通,让他自己把布掀开,敞开心扉与我们交流。成长期的儿童青少年更需要沟通。就让我们把紧握的快乐还给孩子,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流,和孩子一起种下快乐的种子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