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买路钱的由来

 wps0321 2015-03-12

博古斋

买路钱的由来

珮 实

“买路钱”也叫“撒纸钱”,此俗常被人们盲目认为是迷信活动。其实,这与高柴“买路葬妻”的典故有关。

相传,高柴在成邑(今山东)担任卿大夫所属私邑的长官时,治法严谨,教育有方,很受群众的拥护。此时,他的妻子不幸病故,临葬出丧,灵柩所经过的路两边庄稼被踩坏了一些,他感到很不安,心想自己是这里的邑长,只能为百姓办事而不能伤害他们的利益,就是出丧也不能例外,于是买道而葬(即自己出钱赔偿人家的损失)。这一买路葬妻的举动,受到群众的赞扬。此后,百姓纷纷仿效(但将真金白银换作了纸钱),遂成俗并延续至今。明田艺衡《留青日札》载:“高(季)子皋曰:买道而葬,后难继也。今人出丧柩行之道,于前抛金银纸钱,名曰‘买路钱’。即买道之遗意也。”

此外,古装剧中也常听到:“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打此处过,留下买路财。”按劫人财物之意,“买路财”一词始见于元陈以仁的杂剧《飞虎峪存孝打虎》:“某威镇此间,名扬天下,左右埋伏人马,但有来往的军将,留下三千贯买路钱便放他过去。”但这一说法晚于高柴买路葬妻一千余年。

值得一提的是,“撒纸钱”与“烧纸钱”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旧时丧礼出殡,家属都会走在前面撒纸钱于路上。据《事物原会》称:“近俗出殡,扛柩而行,令人前道,散掷纸钱,名曰‘买路钱’,谓即高柴买道之遗意。”而“烧纸钱”始于南北朝南齐东昏侯所搞的“剪纸代帛,以禳鬼神”则纯属迷信活动。唐《封氏闻见记》载,古代埋圭、壁、币、帛祭祀鬼神,汉代埋宝钱陪葬。从魏晋开始用纸钱送葬,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盛行烧纸钱送葬。有学者认为,从埋钱转变为烧钱,是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盛行的。故可推知,烧纸钱的由来应该是受到印度或中亚习俗(他们认为火可以将祭品传递给鬼神)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