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中国汉字简化:“国”字乃生造

 广闻博识书斋 2015-03-12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统治的区域多为中心城市,并没有打破乡土中国的社会、权力、宗族格局。整个中国的乡村中,几乎99%的人是文盲。这部分力量被共产党人充分组织了起来,但如何从思想上武装他们,成为当时的时代难题。

为快速推广文化教育,解放区的民众投入识字热潮。解放区也迅速创造出一套简笔字,笔画比日语的假名还简单,与今天的简体字也多不相同。这部分简笔字被称为“解放字”,冯小刚痛批的“亲”、“爱”等字,即从解放字演化而来。1938年冬天,延安的革命者们,互相传阅的一本刊物《抗战到底》,就是用解放字编写的。

新中国成立不久,为统一文字,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大量胡乱造出、不合汉字规律的解放字被放弃。在党内元老吴玉章的主持下,中国三千年汉字史上由官方推行的首次汉字简化开始了。

吴玉章是简化字改革的积极推动者。他写信给毛泽东,建议试行新文字,推动汉字拉丁化。毛泽东综合了郭沫若等人的意见,给吴玉章回信,提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在实现拼音化之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于目前应用”。

根据毛泽东批示,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项措施,成为“汉字拉丁化”的序曲。但从今天来看,汉字拉丁化并未真正实现。从事文字改革的人,也不太愿意提起这个曾经的共产主义梦想。

经过7年时间,1956年国务院通过文字简化的决议,简化字方案正式发布,第一批共285个简化字问世,此后陆续修订增补。这些字平均笔画由16.08降为8.16,减少笔画将近50%。1964年5月,文改会对已发布的简化字进行归纳整理,形成2238字的《简化字总表》。

当时从北大毕业分配到文字改革协会、后担任国家语委副主任的傅永和回忆,他仔细翻过简化字方案的每一个字,绝大部分可在宋元以来民间使用的俗字谱中找到,生造字比例很小。但有两个字例外,一个是邓小平的邓,“本来要把鄧的左边改为丁,后来考虑到邓小平用草书签名时一直写‘邓’,就改成了‘邓’。”

另一个是国家的国。“本来有人提议,借鉴日文中的国,里面简化成王字,但提议遭到大部分人否定。一个方框里放个王,从里往外念是‘亡国’,从外往里念是‘国亡’,怎么听都不舒服。”最后是郭沫若出了个点子,不如加一点,变成玉,“国里藏金玉,吉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