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实中医很简单

 guoguoli 2015-03-13

                                                                                  作者:老姬

序----------------------------------------------------------------------------
生理构成篇
第一章:阴阳是中医的说理工具-------------------------------------
第一节:认识阴阳-------------------------------------------------
第二节:阴阳是中医的说理工具-------------------------------
第二章:五行是中医关系学的概述----------------------------------
第一节:五行的本源----------------------------------------------
第二节:五行的含义----------------------------------------------
第三节:五行的字义延伸----------------------------------------
第四节:五行之间的关系概述----------------------------------
第五节:五行在中医上的应用----------------------------
第三章:脏腑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职能部门-------------------
第一节:脏的功能-------------------------------------------------
第二节:腑的功能-------------------------------------------------
第三节:脏腑功能发挥靠的是气------------------------------
第四章:精和气血津液是充养人体的基本物质------------------
第一节:精----------------------------------------------------------
第二节:气----------------------------------------------------------
第三节:血---------------------------------------------------------
第四节:津液----------------------------------------------------
第五章: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第一节:经络的起源-------------------------------------------
第二节:经络系统----------------------------------------------
第三节:经络的养生与治病----------------------------------
第六章:形体和功能构成了正常的人----------------------------
第一节:形体----------------------------------------------------
第二节:功能----------------------------------------------------
第七章:两大物质供应人体所需----------------------------------
第一节:空气的进入、利用和外排-------------------
第二节:饮食物的进入、利用和代谢----------------
病理诊断篇
第一章:认识疾病----------------------------------------------------
第一节:病因---------------------------------------------------
第二节:病位---------------------------------------------------
第三节:病态---------------------------------------------------
第四节:病性---------------------------------------------------
第二章:中医辨证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中医辨证的原则------------------------------------
第二节:中医辨证的方法------------------------------------
临床治疗篇
第一章: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总则---------------------------------------------------
第二节:中药应用原则---------------------------------------
第二章:中药治疗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八纲用药法------------------------------------------
第二节:脏腑用药法------------------------------------------
第三节:症状用药法------------------------------------------
第三章:中药剂量的把握---------------------------------------
第一节:药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把握中药处方的用量------------------------------
第三节:掌握用量原则--------------------------------------
第四章: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
第一节:准确诊断是前提-----------------------------------
第二节:治疗必须到位--------------------------------------
第三节:医患配合--------------------------------------------
第五章:疾病的诊治思维-----------------------------------------
第一节:形体病症的治疗-----------------------------------
第二节:功能病症的治疗--------------------------------
第三节:空气进入途径中常见病症的治疗--------------------------
第四节:浊气排出途径中常见病症的治疗-----------------------
第五节:清气不足时的病症的治疗
第六节:饮食物进入、下降途径中常见病症的治疗
第七节:血的病症治疗
第八节:津液病症治疗
第九节:浊物外排途径中常见病症的治疗

                                                             自  序
此书定稿的这一刻,我既没有高兴,也没有轻松,有的却是一种心酸。整整七年,书中的文字,我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也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猛然领悟到一点东西就立即起身做记录。所有这些,我都记不清了。只记得“人只有两大部分----形体和功能”这一点,我就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将不同的概念翻来覆去的理解后,才得出的总结;而对于形体和功能的转化问题,更是花费了我好几年的思考。铁棒磨成针,花费这些时间写出对中医的领悟,能够得到多位中医权威前辈们的认可,我感到欣慰,功夫没有白费。
我是一名中医临床工作者,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医人,在行医的过程中,渴望能把自己对中医的所想、所悟和微薄的经验拿出来与世人共享,不敢言能对中医的发展有何贡献,只望通过中医能让更多的人获得健康,快乐的生活。
用中医治病救人是我小时候的一个梦想,与中医的情结源于我的母亲。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农民家庭,儿时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等我上小学,动乱也结束了,但它对大人们的伤害却没有结束。那时,帮派还在,我现在也记不清楚村里唯一的一个中医大夫到底是属于哪一派,到底是怎样被整垮的,只记得他给我母亲看过病,效果很不错,但就在这个时候他仙去了。后来我的母亲找了好多西医大夫治疗,就是不见好。
母亲的病,就是在右手手腕处有一个疮,遇到冷水或受凉之后是相当的疼。由于生活所迫,还是照样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照样在家里洗衣服做饭。在我的记忆里,“黄纱条”用了好多好多。至今想起,眼里仍然有泪。
转眼到了89年,一直学习成绩很是不错的我却没有考上大学,很是伤心、很是生气,随后在邻村的砖瓦窑上干了一个暑假,唉,那个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补习的90年,更是勤奋,终于考上了大学,在填报志愿时,除了军校之外,其余的全部都是医学院校,最后,我进了陕西中医学院,在医疗系临床专业就读。
上了大学后不久,我就带着母亲到我们学院的附属医院,找到了李晓群大夫,治疗了不到一个月,病就痊愈了。当时看到母亲的那个高兴,我哭了。现在还清楚的记得母亲当时说的话:“我的这个病比你的年龄时间还长啊”。
感谢李晓群大夫!感谢中医!
此后,我更喜欢中医。
在学习大学课程的同时,我经常去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老师们提到的中医名著和记录别人的临床经验,这些记录的东西很多到现在都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现在回想起来,真正引导我走入中医的应该是医案。从医案里不但可以看到中医的思维,更可以看到诊断、处方用药的经验。
记得上大二时,有次在西安走亲戚,遇到一个30多岁的女病人,病了三年多了,能站、能躺,就是不能坐和蹲,否则就疼的要命,看的地方太多了,就是不见好。也许是有病乱投医,知道我是陕西中医学院的,就让我帮着找老师给她治疗。那时的我不会号脉,只能看舌头,将舌的情况记录后回到学校,由于当时和其他的老师也不太熟,看到班主任也很忙,所以就自己查看医案书,在朱进忠老先生编写的《难病奇治》中找到一个医案,和这个病人的症状差不多,舌象相符合,就把原方抄录后寄了过去。两周后,病人寄来感谢信,说是病已好。当时真是好高兴啊。现在回想起来,我的胆子还真大。
毕业后,分到医院,在上级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记录的别人经验试用于临床,有效的就变成了自己的经验,效果不大的,则弃之,这样日久,自己的经验也就积累的就比较多了。
然而,经验终归是经验,中医临床还是要靠理论指导的,反过头来,重读中医理论,觉得有很多是和临床脱节的,就这样,我一边临床,一边看书,一边领悟,始成斯书。
                            姬领会2011年6月7日于绿芸堂中医疑难病门诊

                                                             生理构成篇
要修理汽车,对汽车的构成不了解是不行的;要用中医来防治疾病,不从中医的角度来了解人体更是不行的,故而,对人体的全面了解是打开中医之门的钥匙。
阴阳,是中医的说理工具;五行,是中医关系学的概述;脏腑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职能部门;精和气血津液是充养形体的基本物质;经络,是气血的运行通道;形体和功能构成了正常的人;空气和饮食这两大物质供应人体所需。了解了这些,中医人体生理构成也就清楚了。
第一章    阴阳是中医的说理工具
引子
初春的天气,说暖还寒。一个老爷子带着自己的孙女来看病,一个普通感冒,但却自行用“大青叶”等药两个礼拜还没好,看舌、诊脉、处方,桂枝汤加生麦芽,正准备交给中药房,却被老爷子拦住了,说让他看看,没问题,我就给老爷子读处方。
“哦,这么简单,能治好吗?生病这么长时间了。”
“是这样的,您先把处方交给中药房让他们为您取药,我和您聊聊。”
“好的。”
等老爷子把处方放到中药房之后,坐定,我就说道:“老爷子,您现在敢给孙女吃冰糕吗?”
“这么冷的天,还感冒了,怎么能吃冰糕?你什么意思?”
“呵呵,老爷子,您也知道冰糕寒凉啊,可您为什么还给孙女吃‘大青叶’之类的寒凉药?这些药物对小孩身体的伤害比起冰糕来可就大多了。”
“小孩感冒发烧有炎症,‘大青叶’消炎挺好的,还能治疗感冒,很对症啊。”
“等等,老爷子,您对中医知道的多吗?”我迫不及待的打断了老爷子的话,有点不礼貌。
“知道啊,我经常的看《黄帝内经》等中医方面的书。”
“老爷子,恕我直言,从您刚才的谈话里面可以知道,您虽然了解中医,但还是不大会应用中医,您别生气。”
“哈哈哈,我生什么气那?对你我是很相信的,这不,就带着孙女来看病了。”
“老爷子,您看,现在的季节是春季,初春,气候还是有点凉,所以,现在的感冒绝大多是风寒感冒,既然是风寒感冒,那么就要用祛风散寒药,而‘大青叶’为苦寒泻火药,治疗风热感冒还行,但治疗风寒感冒,可就用反了,您孙女感冒不愈的原因就在这里。”
“炎症,是西医上的名词,中医不讲这个,当用中药治疗的时候,一定要用中医的辩证方法,否则,就很有可能把身体弄坏了。”
“但为啥我外孙用‘大青叶’之后,感冒就好了?”老爷子说道。
“老爷子,您外孙多大?”
“十六了。”
“呵呵,‘大青叶’为苦寒之药,用治风寒感冒,虽伤人正气,但对于身体健壮的人来说,伤害不大,因其‘消炎’而杀灭细菌和病毒,所以,感冒就可能被治好。您外孙是十六岁的男孩,自我调节能力很强,所以,用‘大青叶’治疗,问题不大。”
“但对您的孙女来说,可就不行了,相对于男孩来说,女孩身体本来就弱,且年龄只有8岁,自我调节力不是很强,所以,虽可‘消炎’而杀灭细菌病毒,但是正气更伤,故而,反复感冒的可能性很大。”
“怪不得那,用药之后,刚看着有点好转,但随后又加重了,时好时坏,现在,我终于知道原因了。”
“姬大夫,你能给我多谈点中医吗?”
“老爷子,您真的喜欢中医吗?”
“当然,中医能治病,更能养生,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吃穿不愁,身体好了,不但是自己的福,更是全家人的福啊。”
“好,我就给您说说阴阳吧”。

第一节    认识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是《黄帝内经》中的一段话”。
我用笔在纸上写了“阴阳”两个字。
一:阴阳的本义。
“老爷子,您对‘阴阳’的繁体字会写吗?”
“哈哈哈,我一辈子知识分子了,拿来。”说完之后,在纸上写下了“陰陽”两个字。
我又重新写下“陰陽”两个字,然后,说道:“老爷子,您看,陰,是一个‘阝’加‘侌(yin)’组成的,陽是一个‘阝’加‘昜(yang)’组成的。‘侌’的意思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昜’的意思为‘发散气体’;‘阝’是‘阜’字作左边偏旁时楷书的写法,而‘阜’字的本义为土山。”
“所以,阴的最初含义为‘土山旁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阳的最初含义为‘土山旁的雾气正在发散’。这就是《黄帝内经》中的‘阴成形,阳化气’。阴阳两个字合在一起的意思则为‘雾气聚了又散,散了又聚’这一变化过程。”
“哦,我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解释,你快说说。”
“老爷子,您的性子这么急,呵呵。”
“有一句话叫做‘透过现象看本质’,古人通过‘雾气聚了又散,散了又聚’ 这一变化现象看到了什么本质?是‘有’和‘无’的本质。”
“‘雾气散了又聚’是‘有’的过程,‘雾气聚了又散’是‘无’的过程,看看世间万物,哪一个不是有和无的转化?”
“哦,对了,这个和老子的有无哲学观又联系到一起了。”
“呵呵,老爷子,您的学识很渊博啊。”
“古代先哲们通过长久的观察看到,世间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所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说的就是‘聚了又散,散了又聚’这种‘有与无’ 的变化过程是自然界事物运动的基本规律和普遍法则,是认识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发展和衰退、消亡的根本变化。由于中医认为是‘心主神明’,所以‘神明之府’的意思就是说这些都需要用心才可领会得到的。”
“《灵枢经?营卫生会第十八》中谈到‘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想一想自然界的任何事物和现象,哪一个不是‘有和无’的顺接转化?而‘有和无’的顺接转化,就是阴阳的连贯,就如无缝的环一样,对不对?”
“唉。”老爷子叹了一口气,“都说中医神秘,看来真是应了‘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这句话,对你们来说,中医很简单,你说的很有道理。”
“但是,”老爷子的话一转,“白天为阳,晚上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这个好像和你刚才说的不是一回事啊?”
“老爷子,我慢慢给您说。”

二:阴阳的特点。
“甲骨文,您肯定知道,就是古人把文字写在龟甲和骨头上的那种。”
“对,我知道,怎么又牵扯到甲骨文?”
“呵呵,老爷子,古人把文字写在龟甲和骨头上,您觉得好写吗?”
“当然不好写。”
“这就对了,中国的文字为什么不好理解,就是一字多义的现象太多,而一字多义的产生就是因为字不好写,所以,就让一个字表达多个意思。”
“阴阳也一样,由于不好写,所以,就产生了多种含义。但字义的延伸不是随便胡乱延伸的,是要有规律延伸的。”
“中医里有一种思维,就是‘取象比类’,说白了就是把相似、相同的事物现象进行归类。阴阳的字义延伸就是根据这个规律来的。”
“阴阳两个字和在一起所谈的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有无转化规律,但阴阳两个字分开之后,就有了更多的延伸含义。比如中国两个字,和在一起的含义为我们国家的名字,但分开后‘中’和‘国’却有更多的含义,是吧。”
“哦,我听明白了,阴阳两个字和在一起的阴和阳的含义与阴阳两个字分开后阴和阳的含义有所不同,怪不得我对阴阳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都说阴阳深奥,只要知道了这点,阴阳就算快弄明白了,是吧。”
“呵呵,是的,老爷子。我给您先说说阴阳的特点,然后再说阴阳的延伸含义,好吗?”
“当然可以。”
“根据阴阳的原本含义,阴阳是自然界中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有无变化过程,阴是“有”的变化过程,阳是“无”的变化过程,它们之间有以下几个特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什么是对立?对立的含义就是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中的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抵消和抑制。而制约,为限制约束之意,实为‘对立’含义的进一步拓展。
看看阴阳的含义,我们就不难理解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是‘有’的变化过程,阳是‘无’的变化过程;‘有’为增加,‘无’为减少。增加能抑制和抵消减少,减少同样也能抑制和抵消增加,即增加能限制约束减少,而减少也能限制约束增加,这就是阴阳的对立制约。
比如长时间的下暴雨,水库的水位急剧上升,对于水库里的水来说,这是增加,是‘有’的变化过程,为阴;水位上升过高,就要开闸排水,这是减少,是‘无’的变化过程,为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阳是对立制约阴的。
公园里的小湖,一般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加水一次,这是因为湖水的蒸发而导致水量减少的缘故。蒸发,是‘无’的过程,为阳;注水,是‘有’的过程,为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要让小湖的水位保持相对的稳定,我们就要用阴来对立制约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根,是来源之义;用,就是利用。
阴阳的互根,就是说阴是阳的来源,阳也是阴的来源;阴阳的互用,就是说阴是利用阳而产生的,阳是利用阴而产生的。所以,阴阳的互用是互根的进一步解释。
阴阳是‘有与无’的变化过程,早在《老子》时代就已经提出来‘有无相生’,即‘无’是‘有’的来源;‘有’又是‘无’的来源。
我们常说的‘无中生有’,就是‘无’产生了‘有’,‘无’是‘有’的根。看看世间万物,机器的生产、房子的落成、人的出生等等,哪一个不是从‘无’到‘有’的?
有一个笑话,讲父亲要给儿子娶个媳妇。他去找比尔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个老公,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又找到世界银行总裁,说我推荐一个副总裁给你,是比尔盖茨的女婿。这桩婚事就成了。生意也是这样做成的。这位父亲深通老子哲学,把本来不存在的‘无’变成双方都想要的‘有’,这就是‘无中生有’。
而‘有’产生‘无’的现象更是常见:炒股之人,前几天还是百万富翁,可大跌之后,瞬间就所剩无几;白天还在房子里睡觉,晚上就下起了暴雨,形成泥石流之后,瞬间房子被冲毁;刚才碗里还有饭,饥饿的你狼吞虎咽之后,饭没了;昨天还在和你聊天谈话的一个人,晚上突然出了车祸,来不及抢救就身亡了,两天之后火化埋葬,等等,这些都是‘有’产生了‘无’的例子。
3:阴阳的长消。
我们知道,一切物质都是以运动的形式而存在的,只要运动,就会产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只有两种情况:增多和减少。增多为‘长’,是‘有’的过程,为阴;减少为‘消’,是‘无’的过程,为阳。所以,世间万物均是在阴阳的长消中存在的。
拿人来说,从出生到壮年,形体在增大,为‘长’,是‘有’的变化过程,为阴;壮年之后到老年,形体在衰减,为‘消’,是‘无’的变化过程,为阳。想想看,哪个人的一生不是在阴阳的长消中度过的?
4:阴阳的相互转化。
就是说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成阳,阳也可以转化成阴。
前面谈了,阴是‘有’的变化过程,阳是‘无’的变化过程,只要条件允许,‘有’的过程就会变成‘无’的过程,‘无’的过程也会变成‘有’的过程,这就是阴阳的转化。如我们不停的劳作,衣服上的污迹就会增多,是‘有’的过程,为阴;当我们用清水多次冲洗时,污迹慢慢消失,是‘无’的过程,为阳。这就是阴向阳的转化。
至于阳向阴的转化,那就太多了,看看前面阴阳互根互用中的‘无中生有’就可以知道了。
所以,只要有合适的条件,阴阳就会相互转化。”
呵呵,我把平时看书所想的一下子都说了出来。
“你说的是阴阳两个字在一起的含义特点。”老爷子说道。
“老爷子,您真应该学中医。”看老爷子掌握的这么快,我就说道。
“哈哈哈,老了,不过,我真是喜欢中医啊。”
三:阴阳的延伸含义。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我再给您说说阴阳两个字分开后的延伸归属含义。”
“好的。”
“老爷子,您想想,雾气的团聚是不是在日落之后的晚上形成的?雾气的发散是不是在太阳出来之后发生的?”
“是啊。”
“所以,人们就把阳光的有无作为区分阴和阳的一个标准。如晚上为阴,白天为阳;背日为阴,向日为阳;我们国家的山之南有阳光,所以为阳,山之北没有阳光,所以为阴。进一步延伸:有阳光则温热,无阳光则寒凉,故而,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有阳光则明亮,无阳光则晦暗,所以,明亮属阳,晦暗属阴;四季当中,春夏温热,秋冬凉寒,所以,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对水火而言,水为寒,火为热,所以水属阴,火属阳;对地理位置而言,东南方温热,所以,东南属阳;西北方寒凉,所以,西北属阴。”
“雾气是从下由内而团聚的,从上向外而发散的,所以,下面的、内生的就属阴;上面的、向外的就属阳。”
“由于‘雾气的形成’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产生的,为静静的形成;而‘雾气的发散’则是人们能看得见的一种运动,故而,‘应象’之后,人们就把相对‘静’的状态看作是属阴的,把相对‘动’的状态看作是属阳的。比如对男女而言,男性多动,女性多静,所以男性就属阳,女性就属阴。”
“‘团聚的雾气’是一个形体,‘雾气的发散’是一种动态功能,所以,形体为阴,功能为阳。如人的身体就是阴,身体发挥的功能就是阳。”
“总之,把阴阳二字分开之后,古代的思想家就将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都用阴阳来归属:凡是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都归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凉寒的、晦暗的、下面的、里面的都归属阴。”
“为什么人体的胸腹部为阴、背部为阳?”老爷子问道。
“呵呵,老爷子,您想想,原始人类是爬行的,而爬行,背部能见到太阳就为阳,胸腹部不能见到太阳就为阴。”
“哦,是这样的,我明白了,你继续。”
“我们现在所谈到的阴阳,更多的是阴阳两个字分开后的延伸含义。比如阳间和阴间,这里的阴阳就是以阳光的有无来区分的:人活着,能见到阳光,所以,说是阳间;去世之后,埋于黄土之下,见不着阳光,所以就说是阴间。”
“故而,阴阳两个字分开后,还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阴和阳具有相对性。阴阳本义的‘团聚’和‘发散’,‘有’和‘无’的变化过程是相互对立、相互对应的,阴阳两个字义延伸之后的属性所归也是相互对立、相互对应的,一方是另一方的参照,谁也离不开谁,这就是阴阳的相对性。如热是相对于寒而言的,寒也是相对于热而言的,没有寒的参照,你怎么能知道热?同样,没有热的参照,你也不能判断寒。
另一个是阴和阳具有无限可分性。从阴阳的本义来看,世间万物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从阴阳的属性来说,万事万物,只要是相互关联的,都可以归属于阴或阳,且所有事物内部也有阴阳之分,所以,阴阳具有无限性。
阴阳延伸之后,归属很多,这些归属的东西又具有可分性,如用铅笔的上下而言,上半部为阳,下半部为阴;对上半部而言,又有上下之分,在上者为阳,在下者为阴;对下半部而言,也有上下之分,在上者还是为阳,在下者还是为阴。不管我们取多少次,总有上下之分,按照上为阳,下为阴的原则,总有阴阳之分,这就是阴和阳的无限可分性。
故而,《黄帝内经》中说道:‘阴阳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
正是由于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所以,就有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中华第一图’——太极图的出现,在阴阳鱼之中,鱼眼所代表的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时,我在纸上画了一个阴阳图。
“比如,以时间来看,春夏属阳,秋冬属阴;白天属阳,晚上属阴。由于一年四季都是白天和晚上的交替,所以,春夏两季的晚上就是阳中之阴了;秋冬两季里的白天就是阴中之阳了。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前面所谈铅笔的上下部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更是明了。”
“明白了,听君一席话,胜我苦读书啊。”老爷子说道。
“呵呵,老爷子,您可真会改词啊。”
“人们对阴阳的不好理解,一个是没有从阴阳的本义来理解,一个是把阴阳两个字合在一起的意思与分开之后延伸归属的含义混在一起的缘故,对吧。”
“老爷子,您说的很对。”

第二节    阴阳是中医的说理工具
有一天,一个病人来到门诊,说自己胃胀的厉害,已经好几个月了,刚开始为了方便,就到一家西医院去看,该做的检查都做了,结果是一切正常,门诊的大夫就说我没病,把我气的够呛,难道我装病?最后找到住院部的一个熟人大夫,他说既然检查不出来是什么病,我先给你开一些药,吃着试试看。唉,一直试到现在,不但胃胀没减,反而现在是一碰胃这个地方就会打嗝。奇怪的很,吃饭啥都挺好的,这个病,怎么就治不好那?昨天晚上听人说了你这个地方,我一大早就赶路过来,希望你能用中医来给我治疗一下。
由于病人没有其他的不适,看舌、诊脉、处方,然后,我给病人说:“你知道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吗?”
“不知道。”
“呵呵,西医看病,把人看作是死板的物体,只看形体上出现的异常情况,如果用现有的设备没有检查出来问题,西医就认为你很健康,这就是西医的思想。而中医看的是则人的生命现象、生命过程,中医看的病,不只是看你的形体是否出现异常情况,更要看你的功能感觉、生长变化是否异常,这就是中医的高明之处。”
“中医之所以高明,就是因为将阴阳引入的结果,让阴阳成为中医的思想,成为说理的工具。阴阳不但能说明人体结构,说明人的生理,更把阴阳的正常与否作为一个人有没有疾病的唯一判断标准,并作为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的唯一标准。”
一、说明人体结构
1、了解人体阴阳。
阴阳是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人也不例外。
从阴阳的本义来说,阴是“有”的变化过程,阳是“无”的变化过程,人的一生,出生是“有”的变化过程开始,形体变强大;中年之后,是“无”的变化过程开始,形体变弱小,直至死亡。这个“有和无”的变化过程要正常。如果这个过程不正常,象“发育迟缓”、“未老先衰”等就是阴阳的不正常,就是病态。
《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谈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这就是古人对形体的“有与无”的正常变化过程的真实描写。
《黄帝内经》中还谈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的形体与功能、上与下、内与外、表与里、前与后、脏与腑、气与血和津液之间,等等,都有阴阳属性。
(1)、正常的人是由形体和功能两部分构成的,形体属阴,功能属阳。
(2)、上属阳,下属阴,当人在站立的时候,腰腹以上属阳,腰腹以下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前面的胸腹属阴,后面的背部属阳。
(3)、五脏是“藏精气而不泻”,犹如“雾气的团聚”,故而五脏属阴;六腑是“传化物而不藏”,犹如“雾气的发散”,故而六腑属阳。
(4)、由于血和津液都是在气的推动作用下运行的,所以,气属动为阳,血和津液属静为阴。”
2、实用意义。
由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阴阳属性,对于人体来说,外来病邪也有阴阳之分。
比如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之邪,风、暑、燥、火属阳,寒、湿属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根据“同气相求”的道理,阳邪容易导致人体属阳的部位如人体的功能、上部、表部、后背、六腑等首先发病;阴邪容易导致人体属阴的部位首先发病,如人的形体、下部、内部、胸腹、五脏等首先发病。比如受风了,人体首先感觉到头和脖子的不舒服;寒湿侵袭,首先会出现腿脚沉重等。反过来,我们就可以根据人体的发病部位来诊断病邪的性质。如一个人感冒了,时值冬季,首先有头和脖子的不适,继而出现全身的困乏无力,这时,我们的诊断思路就是:人体上部首先发病,就是阳邪所致,结合发病季节,只有“风”一种病邪;继而下部也发病,就说明有阴邪存在,也结合发病季节,只有“寒”一种病邪,综合起来,这个人的感冒就是由于“风寒”引起的,下来,经过舌和脉的诊断,看看严重程度,然后选用适当的药物、适当的剂量进行散风驱寒,疾病很快就会治好。
所以,单就外感病邪而言:在临床上常见到的腰腿疼病人,我们就要从“寒湿”来考虑;在临床上见到的头晕、脖子疼、口疮的病人,我们更多的要考虑“风与火”(因暑、燥之邪的季节性很强,只有夏秋两季才考虑)。

二、阐明人的生理
阴阳所谈的是变化规律、变化现象。而中医研究的就是人的生命规律、生命现象,所以,阴阳的正常平衡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1、阴阳的正常。
人体健康,要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的正常是前提。
首先,形体属阴,功能属阳,形体和功能的正常是人之阴阳正常的基础。
《黄帝内经》中谈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由于甲为筋之余、齿为骨之余,所以,人的形体是由精和骨脉筋肉皮毛组成的。要让形体正常,这些人体的组成部分一定要正常。而形体的充养靠的是饮食和呼吸,所以,饮食和呼吸的正常是形体正常的保证条件。
人的功能包括运动和神志活动两种。运动就是我们从外面能看到的各种动,如走路跑步、弯腰转脖子、手拿东西等;神志活动就是人的思维意识记忆等,只要这些“动”正常了,人体的功能就正常了。
其次,脏腑活动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脏属阴,腑属阳,阴阳正常,自然也包括脏腑活动的正常。
2、阴阳的和谐平衡
人的生命活动正常,不只是要求有阴阳的正常,还要求有阴阳的平衡。
(1)、形体属阴,功能属阳。有什么样的形体就有什么样的功能;要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就必须要有什么样的形体,它们必须配套。如小孩能提5斤重的东西,大人能扛100斤重的面粉;电视上播出一个人能咬绳而拖火车头,这就须要这个人具有坚硬的牙齿和相关的肌肉;要在赛场上用相同的规则打赢日本相扑运动员,就必须要有相扑运动员的形体;要抓举400斤重的杠铃,就必须具备抓举400斤杠铃的形体。这些都是阴阳的和谐平衡。
(2)、脏属阴,腑属阳,脏腑之间也要和谐平衡,如果失常,就会出现病态,我们常说的“胃强脾弱”,即吃的多但运化却不好,这就是脏腑失去和谐平衡后出现的病症。
(3)、气属阳,血和津液属阴,人体中不但需要气血津液正常,更要求气血津液之间保持和谐平衡。如气血之间失衡:气多血少了之后,“气有余便是火”,则会出现火热之证;血多气少了,“气对血有推动作用”,推力不足,血流不畅,则会出现血瘀之证。
(4)、人体的新陈代谢也要和谐平衡,对人体而言,空气和饮食物的进入是“有”的变化过程,为阴,体内浊气和浊物的外排是“无”的变化过程,为阳,此阴阳要保持和谐平衡,一旦进入的多而排出的少或进入的少而排出的多,则会导致病态的出现。比如好多人饮食正常,但一个礼拜甚至十几天才大便一次,且量还不多,这就是病态。
阴阳正常平衡,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阴平阳秘”,也是中医察舌诊脉时的“淡红舌、薄白苔、平和脉”。
三、阴阳的正常平衡与否是诊断疾病有无的唯一标准
一旦阴阳不正常了,不平衡了,人体就出现了病态。所以,阴阳的正常平衡与否是诊断疾病有无的唯一标准。
《黄帝内经》中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这个意思。
1、人体的阴阳是否正常。
形体为阴,功能为阳,所以,我们就要看人的形体和功能是否都正常,如果有一方面不正常,就说明这个人已经出现了病态。如皮肤的损伤是病态;不能弯腰、转脖子是病态;健忘、头昏沉等也是病态。
脏为阴,腑为阳,脏腑中的任何一方失常,都是病态。如脾虚运化不足就会导致血虚证;胃体受损受盛功能下降则会导致进食减少,等等,这些都是病态。
气为阳,血和津液为阴,气血津液中的任何一方不正常也会出现病态,如气虚会导致困乏无力、血虚会导致面色无华、津液不足会导致口干、皮肤干燥等病态出现。
饮食物和空气的进入为阴,浊物和浊气的外排为阳,如果人体的这种“入和出”出现异常,这更是一种病态。如呼多吸少、呼少吸多,饮食很多但二便量少、饮食很少但出现尿崩证和泄泻证等都是病态,等等。
2、人体的阴阳是否平衡。
人体阴阳正常但不平衡也是病态,故而,临床上一定还要看阴阳的平衡性。
比如形体属阴,功能属阳,虽然人的形体和功能都正常,但不平衡,不配套,象成年男子只能提5斤中的东西,10斤重的根本就提不起来,这就是病态。
再如饮食物的进入为阴,浊物的外排为阳,虽然人体能正常的饮食和外排浊物,但它们失去了正常的平衡,不管是进多排少还是进少排多,这些都是病态。
所以,我们只要见到阴阳不正常和/或不平衡,就可以直接说这个人生病了。
3、疾病的阴阳诊断。
(1)、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
首先,形体属阴,功能属阳,所以,临床上一定要先辨别病人是形体病或是功能病。
辨别清楚了形体和功能之阴阳所病,对治疗和预后都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是单纯性的功能出现了病变,这时不用治疗或稍加调理即好;如果是形体出现了病变,则非治疗不可,且治疗时间也会比较长。比如某病人因思念亲人太久而出现失眠、心慌、不想吃饭等,高明的医生采用心理疗法或让其所思之人归来之后,则诸证自除。此例病人的病证属于功能性的,就是阳病。比如某病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出现心慌、胸闷、失眠等,此病证就属于形体病变,就是阴病,治疗起来就相对麻烦点。
其次,从阴阳归属上来辨别阴阳。由于人体之疾病,部位要么在表,要么在里;病性要么为寒,要么为热;病态要么为虚,要么为实。而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最后,从阴阳属性上来鉴别。
以色泽辨别阴阳属性:色泽鲜明的属阳,如脸红目赤之人就是阳病;色泽晦暗的属阴,如脸色青紫之人就是阴病。
以声息辨别阴阳属性:声音高亢者属阳,声音低微者属阴;呼吸微弱者属阴,呼吸气粗者属阳。
以脉象辨别阴阳:脉跳动的快者属阳,脉跳动的慢者属阴;脉洪大者属阳,脉细小者属阴。
(2)、辨别阴阳的胜衰
临床上,不管出现什么样的阴阳失常,我们都可以归结为阴阳的偏胜和偏衰两种情况。
胜,就是多,偏胜,即偏多,就是比正常多的意思。
衰,就是少,偏衰,即偏少,就是比正常少的意思。
以寒热表阴阳,热属阳,寒属阴。阳的偏多就是热,阴的偏多就是寒,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在阴阳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阴的偏少则会导致阳的偏多,阳的增多就是热;阳的偏少则会导致阴的偏多,而阴的增多就是寒,由于外为阳、内为阴,所以,《素问?调经论》中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故而,尽管疾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端,我们都可以用阴阳的偏胜偏衰来概括,这样,“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也就成了中医学的病机总纲。
四:临床应用。
掌握知识就是为了应用,阴阳,不但可以确定治疗原则,更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1、确定治疗原则。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的正常平衡受到破坏,所以,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正常平衡,就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1)、对于偏衰之病症,我们就要“补其不足”:阴虚者滋阴;阳虚者补阳。
当然,在直接补阴阳的同时,我们还要根据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转化的特点,做到“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就是说在用补阳药治疗阳虚证的同时,少佐一点补阴药,则阳更得补;在用补阴药治疗阴虚证的时候少佐一点补阳药,则阴更得充。
前一段时间有个失眠的病人来找我,说在别人那里喝了一段时间的汤药,里面的酸枣仁用到50克才稍微能睡着,但不用酸枣仁的时候就又不行了。看舌、诊脉,知道是阴虚之后,我说“你的病很简单,简单到一味药就可以治好,不过,中药更多时候讲究的是配伍,我给你开两味药,你拿回家,晚上熬好,临睡前一次性把它喝了,今晚也许就能睡个好觉”。处方为:生地180克,肉桂(后煎)10克。第二天病人告知,昨晚睡的很熟,很是舒服。
这里的生地就是滋阴泻火之药,大剂量以增强味之厚,使得滋阴更甚,效果更好;肉桂为补阳药,少佐之后,则“阴更得生”。
(2)、对于阴阳偏盛之病症,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来治疗:阳盛则热的病症,我们可以应用寒凉性的药物来治疗;阴盛则寒的病症,我们可以应用温热性的药物来治疗。
道理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就很有可能将其抛于脑后了,比如冬春季的感冒,好多人用“大青叶”之类的药物治疗,这就是明显的错误。
(3)、我们还须注意的是要看偏胜病症中有无偏衰的情况出现,或是偏衰病症中有无偏胜的情况出现,如果有,我们就要同时应用补泻两法。
2、指导临床用药。
(1)、根据前面谈的阴阳对应原则,对于部位病症和虚弱不足导致的病症我们就可以用药物的阴阳属性来治疗人体的阴阳病症。
①、根据部位:植物类药物,也是药用部位在上者属阳,在下者属阴。如花、叶、果实、种子等在植物的上面,这些药物都属阳,而人的上部也属阳,“同气相求”,我们就可用这些药物来治疗头面部的疾病。如菊花就可以治疗眼部疾病;大青叶就可以治疗面肿之病症;辛夷花、苍耳子就可以治疗鼻部的病症;决明子就可以治疗头部的疾病等等;根类药物在植物的下部而属阴,人的下部也属阴,所以,根类药物就可以治疗人体下部之病症,如独活、续断、牛膝、苦参等就可以治疗腿脚、腰腹部的疾病。
②、根据质地:质地轻者上浮而属阳,质地重者沉降而属阴,所以,质地轻者也可以治疗人体上部之疾病,如升麻、葛根、柴胡等,它们虽为根类药物,可以治疗人体下部之病症,但它的质地很轻,所以,它们也可以治疗人体上部的病症,如脖子、口腔、头面部的疾病等。拿葛根来说,既能治疗腹泻脱肛的下部病症,也能治疗颈部僵硬的上部病症,就是这个道理;决明子为种子类植物药,其药用部位位于植物的上部,所以可以治疗上部疾病,如头晕等,但因其质重而属阴,故而,决明子也可以治疗人体下部之病,如润肠通便而治疗便秘等。
(2)、根据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和长消关系,利用药物之性以阴制阳或以阳制阴来治疗亢胜性的疾病。
药物之性,就是指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选用不同属性的药物而治疗相反属性的病证,如附子、干姜温热属阳,就可以治疗病性属阴的寒证;黄连、大青叶寒凉属阴,就可以治疗病性属阳的热证。
(3)、根据药物之味的阴阳属性,不但可以治疗部位之阴阳病,也可以治疗虚弱、亢胜的阴阳病。
药物的味,指的是气味和味道,根据动属阳,静属阴的原则,对于中药来说,气味属阳,味道属阴。味有厚薄之分,对气味而言,厚是强的意思,薄是弱的意思,由于气味强,容易走窜,所以,厚者为阳,薄者为阴;对于味道而言,厚是重的意思,薄是轻的意思,味道重的容易滞留而不动,味道轻的相对可以走散,所以,厚者为阴,薄者为阳。《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对此谈的很是明确:“气为阳,气厚为阳中之阳,气薄为阳中之阴,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味薄为阴中之阳,薄则疏通,厚则滋润”。
我在前面提到治疗阴虚所致失眠的病人,大量的应用生地,就是取其阴中之阴的厚味而达到滋润的目的;少量的肉桂,则是取其阴中之阳的薄味而达到疏通血脉的目的。
虽然,失眠是头部的疾病,但因为生地滋阴,剂量大了以后从味道来说则是阴中之阴,故而滋阴效果更好,因头部的失眠是由阴虚导致的,治病求本,所以,阴虚治好了,失眠也就消失了。这就是中医治病的奥秘。
味道,一般有辛、甘、淡、酸、苦、咸等,《黄帝内经》中谈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所以,味道之中又分阴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故而,对于阳虚之证,就要选用适当的辛、甘、淡味类药物来“以阳补阳”;对于阴虚之证,就要选用适当的酸、苦、咸味类药物来“以阴补阴”;相反,对于阴胜之寒证,我们就要用辛、甘、淡味的属阳药物来“热之”;对于阳胜之热证,我们就要用酸、苦、咸味的属阴药物来“寒之”。如辛味的肉桂,就可以治疗阴寒之证;而苦味的大黄就可以泻火而治疗阳胜之热证,等等。
(4)、根据药物升降浮沉之阴阳归属来治疗部位之阴阳病。
升、浮属阳,降、沉属阴,由于人体之上属阳,下属阴,表属阳,里属阴,所以,具有升、浮功能的药物就可以治疗上部疾病和表证,具有降、沉作用的药物就可以治疗下部疾病和里证。如菊花、蔓荆子、麻黄具有升、浮之性,就可以治疗头部疾病和表证;决明子、大黄具有降、沉之性,就可以治疗下部疾病和里证,等。
总之,我们临床治疗的目标就是《黄帝内经》中谈所到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治,以平为期”。


第二节  气
气,是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一:气的概念
气,是象形字,在甲骨文、小篆字形里,“气”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所以,气的本义为云气升腾的过程。
后来,和阴阳、五行一样,由于写作的不方便,故而就出现了一字多义现象。在中医里,气指的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细微物质。
二:气的生成
人体内的气,其生成有三:一是来源于禀受母亲的先天之气;二是来源于饮食物;三是来源于外界空气。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三者,就会发现,这里所讲的气,其实都是来源于空气。人在胎儿时期,体内也存有气,这是母亲把自己体内的清气通过脐带输送的结果,而母亲体内的清气,其来源也是外界的空气。所以,禀受于母亲的先天之气也是来源于空气;我们在进行饮食的时候,也会把外界的空气吸入体内,所以,这也是体内之气的一个来源。
三:气的分类
按用途来分,气有两种:清气和浊气。
清气,就是对人体有用的气。
浊气,就是清气被人体利用后产生的气和饮食物腐化后产生的气。
按产生时间来分,气有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就是先天产生的气,即胎儿时期体内存在的气,中医把这个气又叫做“元气”。
后天之气,就是后天产生的气,即后天通过呼吸、饮食而进入体内的气。
按存在地方来分,气又分为以下几种:
宗气:存在于胸中之气。
营气:存在于血中之气。
卫气:存在于体内血之外的气。
脏腑之气:存在于脏腑中的气。
经络之气:存在于经络中的气。
四:气的特性
气有五个特性:
1、运动性
清气进,浊气出,这是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往复循环,直到生命的结束;人体之中,清升浊降,遵循自然之理,这就是气的运动,气的运动又称为气机。随着气的运行,其他所有该动的、能动的物质都随之而动。
所以说,气是以运动的形式而存在的,升降出入是气的运动形式:入和升是清气的自主运动形式,出和降是浊气的自主运动形式。
因于气的这种固定常态运动,运动产生摩擦,摩擦生热,所以,人体才能保持正常的体温。这也正是我们中基课本上所谈“气有温煦作用”的原因。活动之后,人感到热,就是因为体内之气的运动速度加快,摩擦增大的缘故。
我们的古人由于知识的局限,只能用抽象之语言来阐述,象《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有时间的话,再看看寇华胜先生编著的《中医升降学》也不错。
生活当中,经常能见到一类病人,就是睡觉起来病情加重,活动后则好转。中医的直接诊断就是气滞所为,原因是休息时,气的运动减缓,而活动之后,气的运动增强,现在,病人睡觉起来病情加重,就说明是气的运动减缓所致,而气的运动减缓就属于中医上的气滞范畴。
所以,询问病人休息时加重与否、活动后是否好转也是诊断气滞病症的一个指标。
由于其他物质都是随着气的运动而运行的,故而在治疗痰湿、瘀血等实证导致的所有疾病时,加用适当的补气理气药,则疗效更好。
2、 消耗性
脏腑功能发挥靠的是人体中之清气。为了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和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脏腑不停地发挥自己的功能,清气不停的被消耗。
清气被利用后产生的浊气由肝、肺主管而排出体外。
正是因为气具有消耗性,所以,人体就必须不停的进行呼吸,以排出浊气而补充清气。
这里,我要说一个问题,就是人体之中有藏血之脏、有藏精之脏,可为什么没有藏气之脏?
原因很简单:藏血就是藏营养物质和水液,而营养物质和水液不是随时就可得到补充的,所以,人体要藏之以备急需;而气就不一样,虽然具有消耗性,但只要有呼吸,就可以随时补充,既然能随时补充,还有藏的必要吗?所以,虽然气对人体是相当的重要,但人体却没有必要来设立一个藏气之脏。
3、可调性
就是说人体在肝的调气作用下,可使某局部之气增多或减少。
这里用几个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1)、咳嗽或打喷嚏时,有人会出现遗尿现象;(2)、入厕时,由于大便难而出现脑溢血。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那?如果人体本身就存在着清气不足的情况,即我们常说的气虚,不过气虚并不严重,还能发挥其固摄作用。但是当人体出现咳嗽或打喷嚏的动作时,瞬间就必需大量的清气,也就是说这样的动作需要把身体其他地方的清气调用过来才能完成,这时由于下部之清气被上调,以致于下部气虚更甚,气虚不固,尿液外出,则形成遗尿。同样,如厕时由于大便难,使得肠道中肺气增多而排浊,导致上部之清气更虚。由于一部分心气已经转化为肺气,导致心气的一过性不足,主脉的功能下降,脉不固血而出现血溢脉外的情况。
临床应用:
1)、流鼻血的病人,民间有一疗法就是让病人的双手猛然高举。为什么高举双手能起到一定的止鼻血作用?因为高举双手时,上部之气随之增加,气能固血,所以鼻出血的情况即刻可以得到缓解。
2)、由于长时间的憋尿,以致小便时尿不出,这时,用提壶揭盖法取嚏,使上部之清气瞬间增加,下部之清气瞬间减少,浊气增加,随着肺的排浊,小便出焉。
4、可转化性
就是说人体内之气可以相互转化。营气出于血则转化为卫气,卫气入血则转化为营气;营气入胸中则转化为宗气等。
大气下陷证的出现就是由于营气从宗气中的转化减少所致;过度生气之后出现的脑溢血,就是由于一部分心气转化为肝气,脉虚不固而导致血溢脉外。
临床应用:
食后不宜剧烈运动:就是因为吃完饭后,更多的气要转化为脾气进行升清运化。如果此时进行剧烈运动,则要消耗更多的气,这样就导致了脾气的含量减少,之后,会出现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能充分运化的情况。食物不化,不但能导致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含量减少,更能导致积食证的出现。
5、可补性
有消耗,就要有补充,这样,生命才得以延续。
人的呼吸就是补充人体之气不足的基本且最有效最直接之法。中医上也有补气药,可以提高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活力。
临床上遇到气虚之人,在呼吸通畅的前提下,结合吸氧,然后再用补气药直接治疗,效果更好。
当然,中医更要“治病求本”,寻找气虚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不过在用药时还要注意阴阳结合、气血结合、动静结合、补泻结合。
五:气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课本上在气的功能一节里谈到:气有推动作用;气有温煦作用;气有防御作用;气有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下面,我就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下这些功能。
1、推动作用
人体中只有气具有自主运动性,其他的物质都是随着气的运动而运行:血,随着气的运动而运行;津液,随着气的运动而布散、代谢;精,随着气的运动而从骨中出来以指导功能发挥。只要知道了气的运动性,就不难理解气的推动作用。
    2、前面已经谈过,运动产生摩擦,摩擦生热,因气是以运动的形式而存在,故而,人体的体温保持就是气运动的结果,这也就是气的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防御,不但是抵抗外邪,更要防止内乱。因为气是脏腑功能发挥的物质,只要脏腑功能正常,则外邪不侵,内乱不生。《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外邪侵袭人体致病是因脏腑功能低下所引起的,这和生活当中“苍蝇不叮无缝之蛋”的道理是一样的。
4、固摄作用
1)、固摄血液
血液运行于脉中,因脉的固摄而不至于外溢,脉为心所主,所以,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实际上是心主脉功能的发挥表现。
2)、固摄津液
正常情况下,人体各部位之气的含量是一定的,局部的浊气过多,清气就不足,反之,局部的清气量多,则浊气含量就少,如同阴阳图中的阴阳鱼一样,一个多,另一个就少。
由于津液的代谢外出,靠的是浊气的外带,如果局部浊气含量减少,外出之量亦少,随之代谢的津液也就少;如果局部清气不足,浊气含量增加,随着浊气外排,津液外带增多,这样就出现了临床上的气虚津液不固之证,所以,气对津液的固摄作用大小,实际上是由局部浊气的含量决定的。
如果出现津液不固的情况,只能说明局部有过多的浊气聚集,而浊气的含量增多又表示局部清气的不足。掐头取尾:津液不固是由清气不足,气虚引起的。
5、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作用就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使得血液、津液相互转化并代谢;饮食物进入人体之后出现的营养物质、水液和废物的分离,无用之废物的外出;精出于骨而指导功能发挥等等。
总之,只要了解了气的特点和功能,就不难理解书上所谈的“气的功能”。

答问

网友:老姬前辈阴阳还没讲完呢,小子继续期待中,而且有的内容和您原来的弱弱的一问中的有些类似哦。
答:呵呵,只有先发现、提出问题,然后才能解决问题。我在“弱弱的一问”里面就是要提出问题,然后,我们就要解决问题,现在,《其实中医很简单》这本书就是解决问题。就如我们要做一个称职的汽车修理工,就必须要掌握汽车的形体构成和功能构成,不但要掌握汽车有多少个个零配件,而且还要熟知每一个零配件的功能;下来还必须掌握汽车的油路(现在又的汽车是气路)和电路。如果我们把这些都知道了,重装一个汽车都没问题,更何况说修理?取象比类,如果我们掌握了人的形体构成、功能构成,空气和饮食物是如何供应人体所需的,它们又是怎样外排和代谢的,是不是“修理”人就不是很难了?就如有的网友所说,人毕竟不是汽车,确实是这样的,故而,我要“修理”人的时候,一定要知道阴阳,因为这是我们中医说理的工具;一定要掌握五行,因为这是中医关系学的概述;一定要掌握脏腑功能,因为人的形体和功能的正常一定是脏腑活动正常的结果;一定要掌握精气血津液,因为这是脏腑正常活动时必须的“微观物质”;最好掌握经络,因为“不懂经络,动手便错”。
其实中医很简单,只要正确的掌握了这些知识,中医生理学也就搞明白了,至于病理诊断、临床治疗,只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巧,就会游刃有余的,不但遇见自己治过的病会取得更好疗效,而且遇见自己没有治疗过的疾病,也会照样取效。
中医之理,就是生活之理,老姬的微薄经验就是要做好中医,就要常细心的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真正的享受每一天,享受高兴、享受痛苦、享受孤独、享受开心、享受生活给你的一切。
愿你的学医之路不要像我一样的有点艰涩:大学五年,当时我们整个陕西一年招收的医疗系临床专业也就 130多人,有那么多的老师教,还临床实习一年时间,应该很不错吧,可是,毕业的时候,能开中医处方的有多少?这里我也不问会开处方的。说明什么问题?理论和临床的脱节。毕业后,有两个民间的中医老师带教,我才觉得慢慢的步入中医之路。呵呵,艰涩吧。
对你,我很是欣赏,你不像其他人总是问临床问题,我的一些学生就说这本书的后面写的比前面的有味,看起来也带劲,呵呵,只想速成。你不错,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这样,临床上才有更广阔的天地。由于我是专一搞纯中医临床的,所以,对这一方面有一点小小的感悟。
改天给你继续发阴阳的内容。
上面之所以发的是气的内容,这是应一个网友要求想看看,顺便也想让更多的同道朋友、老师挑挑刺,说说自己的看法。

网友:前辈的想法很不错,但实行起来太难了,现在科技一统天下,再让人们以朴素的思想去思考问题实在太难,不过我支持前辈,祝前辈成功。

答:看了你在中医初涉里发的关于枸杞子的帖子,这里,我把正在写的中药功效来源中的内容发一下:
枸杞子
一:功效来源
1、药用部位
枸杞子药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
2、气味
枸杞子气微,味甜而色红。
3、药性来源
从枸杞子的采摘时间为夏、秋二季来看,夏枸杞性热,秋枸杞性凉;甜味属阳为温,综合之后,夏枸杞子药性味热,秋枸杞子药性为平。
4、归纳出功效
枸杞子药材为果实,果实补益,味甘补脾;色红入心;夏季采摘的能入心,秋季采摘的能入肺。
二:临床应用
1、补脾
枸杞子补脾,增强运化之力,能很好的补血。血得热则行,夏枸杞子性热,所以,对于血虚之人,常食枸杞子效果不错。
脾主肉,枸杞子补脾,能治疗肌肉萎缩之证,如《延年方》中谈到“补虚、长肌肉,益颜色,肥健人:枸杞子二升。清酒二升,搦碎,更添酒浸七日,漉去滓,任情饮之”。
口干之证,直接原因就是津液不足所致,脾能运化津液,枸杞子补脾,能增强脾功能,故而,枸杞子就能治疗口干症,如1989年《新中医》上段龙光介绍治疗老年夜间口干证:用枸杞子30克,洗净,每晚临睡前徐徐嚼服。共治疗30例,痊愈24例,好转6例,多数患者在服药10天后获效。
2、入心
心主血脉,枸杞子能入心补血固脉,对于心血不足导致的心烦、心慌、怔忡等证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于脉不固血而导致的出血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如《本草述》上谈的治“诸见血证,咳嗽血”等。
3、入肺
秋季采摘的枸杞子能入肺,肺主排浊,所以,枸杞子有很好的外排浊气、浊物的作用,上面可治疗咳嗽、气喘、胸闷,下面可治疗肠燥便秘。
肺在体为皮,枸杞子能运化水湿,入心补血活血而固脉,所以,对于皮肤疖肿、疮疡、冻疮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1985年《中医杂志》上蒋立基介绍治疗疖肿:以枸杞子15克,烘脆研细末,加入50克凡士林为膏。外敷患处,每日1换。治疗1例疖肿,3日而愈。
三:名医经验
1、降转氨酶
1986年《江苏中医药》中张经生介绍张海峰经验:对于慢肝、迁肝转氨酶长期不正常者,张老按中医辨证选方外,常重用枸杞子而收良效。
2、慢性萎缩性胃炎
1987年《中医杂志》上介绍:取宁夏枸杞子,洗净,烘干,打碎分装。每日20克,分2次于空腹时嚼服,2个月为1疗程。服药期间一般停服其他中西药物。共治疗20例,经2—4个月观察,显效15例,有效5例。
四:用药注意
1、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一般剂量为10—15克,单味可用至30克。
2、临床注意
在《黄河医话》中张文阁介绍枸杞子致盗汗:
余曾遇一“消渴病”患者,诊之,一派阴虚之象,拟投六味地黄丸加麦冬、沙参、石斛、枸杞子等一试。当写到枸杞子时,患者果断地说:“不能服枸杞。”问其故,乃知她2年前在某医院治疗此病时,方中有枸杞子,服之则盗汗,连服10余剂,盗汗如洗,病情益甚。罢医停药后,盗汗自止。病人自述当时虽心中疑惑,但并未了然。后时逢冬季,其爱人常给她炖鸡食之,出于求愈心切,开始2次放入枸杞子同炖,服后均盗汗。若炖时不加杞果,食之即不出现盗汗。从而晓知,盗汗乃枸杞子所致。余听此将信将疑,拟再行实验观察,经她同意后,试用2次,皆验,停服枸杞子则不出现盗汗症状,吾乃笃信。盗汗乃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所致,《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此患者虽系阴虚,然平时并无盗汗,何以服食枸杞子即盗汗?当是食枸杞子之后出现阳盛热扰,阴虚益甚之故。
3、使用禁忌
痰黄粘稠者忌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