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讲真题:2014高考语文山东卷

 昵称21189171 2015-03-13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专家评卷 山东青岛二中特级教师  郝敬宏

  ■高考新动向

  2014年山东省《考试说明》是近几年来变化最大的一次:名篇名句划定范围,不再设置选做题。2014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命制的。从命

题角度来说,本套试题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注重对考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

从试题的难度来说,难度适中,特别是作文,选材比较经典,相似的话题考生以前也接触过很多,这样就更有利于考生发挥。从知识点的分布来说,2014年山东高考在变化的同时,又与前两年高考保持了高度的统一,现代文阅读在第一次取消了选做题之后,以黄裳的《浣花草堂》这篇散文为命题材料,考查了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探究等知识点,体现了知识点考查的平稳过渡。因此,可以说2014年山东省的高考语文试题变中求稳,创新之中仍有所承袭。

  ■试题新亮点

  2014年山东高考试题的第一个创新之处为第6题,以前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侧重于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及对重要信息的筛选,而今年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第1题却是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概括。这就表明出题人开始关注考生对整篇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没有对全文的整体把握,阅读就只能是碎片化的阅读,失去了阅读的意义,从这个方面来说,今年山东高考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还原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本质。

    2014年山东高考试题的第二个创新之处是第17题,本题要求考生在仔细观察照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而且还要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图文转换,这类试题真正地考查了考生的语孝描述能力,这类漆题的回归,体现了命题人对考生语言描述能力的重视。

    2014年山东高考试题的第三个创新之处是诗歌鉴赏题,以陈与义两首诗的比较阅读来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比较阅读,以前其他省份也考查过,但是把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的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的命题还是很少见的,这样设题的优点在于既减少了对相关背景的考查,又利于考生深入到诗人内心深处去发现诗人的心境。

此外,2014年山东高考试题第22题也很有特色,《浣花草堂》的作者黄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者说是阅读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对诗人杜甫的理解。“作者的做法”是对全文内容的一个综合概括,“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是相对开放的一个题目;当“作者的做法”与考生获得的“启示”相结合时,考生就能获得一种深刻的人生体会,这是对考生如何阅读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建议。

名师解题  李建华

⒈A【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解题思路】A.zhàn/zhēn,jué/juè,dī/tí;B.jī,gōng/hóng,hè/huò;

C.pī/pēi,tái,zhuō/duō;D.jìng/jìn,xiào/jiào,zhuó。

2.D【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解题思路】A.振聋发聩;B.俯卧撑;C.脉搏。

3.B【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  反映:①物体的形象反着映射到另一个物体上;②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③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④通常指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反应:①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②化学反应;③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④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第一句横线处指讨论引起的社会各界的意见,所以应选“反应”,用“反应”的第④个含义。曼延:连绵不断。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第二句横线处指火势向周围扩展.应用“蔓延”。总算:①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②表示大体上还过得去。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根据前面的“这几年虽然很艰难”可知,此处表示在艰难情况下结果还不算太坏,应选“总算”,用“总算”的第②个含义。

4.D【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A.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不能用于形容天冷。B.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用于此处不合语境。C.广开言路: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一般用于上级,此处用来指代表们畅所欲言,不合语境。D.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此处指各有各的特色。合乎语境。

5.B【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  A.“担任……岗位”搭配不当,可以将“岗位”改为“工作”。C.表意不明。“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既可以是在银幕上,还可以是在生活中。D.缺少主语,可以将“随着”删掉。

6.A【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梳理全文思路。第一段提出论点: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即学会调理自己,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第二段论述为什么说学会调理自己才算是真学问,真进步:与其他物类比,人类的长处在于能自觉,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第三段至第五段论述如何调理自己:从心思和心情两方面去调理。第六段总结。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A项是文章的主旨,BCD三项都是文章的局部观点。

7.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c.“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这种做法有苟且之意,无创造之心,与“调理心情”的要求相反。A.“拟订周密的学习计划…‘保持内心的平和安定”,就是不散懈,亦不暴乱,使心情平和有力,属于“调理心情”。B教室墙壁上张贴“净…‘静…‘敬”“竞”明个大字,就是让人心情安定,心存敬畏敬意,集中注意力,属于“调理n。?情”。D.“学习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多方请教”,就是文章中所说的“不暴乱”,属于“凋理心情”。

8.D【命题意图】  拳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  “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不是指“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而是指“调整心理”。

9.C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  延:招请,聘请。

10.C【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  A.介词,“和”/连词,“和”。B.连词,表修饰/介词,“把”。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D.代词,“他”,指代詹鼎/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11.B【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②是说詹鼎热爱读书,③是说詹鼎为官清廉,都不能体现詹鼎有才能。

12.D【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  詹鼎没有担任过河南行省郎中。

13.(1)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2)皂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参考译文】

    詹鼎,字国嚣,是台州宁海人:,他的家庭贫寒微贱,父亲在集市中卖饼,寄居在县里的世家望族中。县里的世家望族中,只有吴家最富有,地位最高,就寄居在他们家里,生下了詹鼎。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与集市上的儿童嬉戏玩耍,唯独喜欢去学馆,听别人读书,从学馆回来,就能说出学馆里的学生所诵读的诗文。吴氏喜欢他,劝詹鼎的父亲让詹鼎读书。詹鼎很高兴,唯独他的父亲不愿意,他骂詹鼎说:“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然而詹鼎常常自己学习,晚上坐在饼灶下,诵读不停。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可改变,就送他去读书。一年之后,他把老师的知识都学完了,老师就不再教他了。当时吴氏家里聘请了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詹鼎就去(吴氏那里)学习,吴氏也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养育他,让他学习。没过几年,吴氏的孩子便没有能与詹鼎讨论问题的了。他们的老师辞职而去,詹鼎就做了吴氏孩子们的老师。

    元末,方国珍在海上起兵,(朝廷)不能控制,就授予方国珍高位。方国珍在庆元成立府署,选置僚属,寻求人才为自己所用。方国珍听说詹鼎有才能,就用计谋擒获了他。詹鼎被方国珍擒获,没有办法,于是就为方国珍效力,做了他的府都事,很有廉洁的名声。方国珍后来做平章事,有人触犯法律,他便将此事委托给詹鼎处理,詹鼎按法律判了他的罪。平章事的妻子受贿,向詹鼎求情。(詹鼎)坚持己见,没答允她,说:“现在方氏正在谋划大计,应当任用天下人才,全心守法,为什么让女人干预政事呢?”没答应她的请求。(平章事的)妻子很生气,便诬陷他,将詹鼎抓入监狱,过了半年他才被释放出来。

    (詹鼎)再次被举用,做了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的属地相交错,军吏中显贵的大臣很多,他们认为詹鼎是一个儒生,不熟习边防事务,多次违反规定。詹鼎就将大家聚集到院子里,叫来一个驿丞,斥责他不奉公守法,斩杀了他,.院子里的人都大腿发抖,跪在地上用膝盖行走请罪,膝盖跪久了,不能站起来,(詹鼎)才罢休。后来即便是元帅、万夫长有事汇报,也都长跪着报告,不敢抬头看他的脸。詹鼎处理事情很有才能,文件在面前摆满了,一会儿就能处理完。

    至正末,我军兵临庆元城下,方国珍害怕了,坐着楼船逃到海上。皇上大怒,想要兴兵讨伐他。没有其他的办法,詹鼎便草拟了奏章谢罪,言辞非常恭敬谦逊,显示出很好的口才。皇上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并且让方国珍做了右丞,詹鼎也被召至京城。

    当时河南行省无人担任郎中一职,吏部请求朝廷让詹鼎担任这个官职。丞相说:“我们一起做事,凭詹鼎的才能,不能让他到京外任职。”过了半年,(詹鼎)被任命为留守都卫经历,后改任刑部郎中、刑部佐僚。刑部建制还不完备,有关部门请求再任命其他官吏。,丞相说:“刑部有詹鼎一人在,胜过一百个人。”詹鼎被称赞到如此地步。詹鼎在刑部,全凭宽容仁爱执法,没有威名,但人们都满意他的不苛刻。适逢大都督府受贿,任命军吏。事情败露,诬陷詹鼎收受赃物。御史审问詹鼎,詹鼎说在担任留守都卫经历时自己抚养的失去父亲的外甥曾来看望自己,可能是他收受了赃物,自己确实不知情。御史说:“法律以诛杀有名望的人而显得可贵。”最终诛杀詹鼎,与他亲近的一百多人也都被处死。

14.(1)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回答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第二问要求简要分析。作答时,首先要读懂句子,并对句子描写的意境进行恰当想象,然后用一两个形容词概括出景色的特点。如“园花经雨百般红”.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花园,里面种了许多花,都开放了。一场雨过后,花朵显得更加娇艳美丽。这样的景色,可以用“艳丽”“娇艳”等词来形容。这样分析,考生便不难得出答案。

⑵)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  分析诗歌形象特点,要结合诗中描写的人物行为进行分析。第一首诗中描写陈居士行为的有两句,“楚酒困人三日醉”和“亭角寻诗满袖风”;第二首诗中也有两句,“爱把山瓢莫笑侬”与“醒来推户寻诗去”。综合分析四句诗,可以发现陈居士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喝酒,二是爱写诗。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行为洒脱,情趣高雅。

【诗歌鉴赏】  第一首绝句描写了在一个春天雨后天晴的日子里,陈居士从沉醉中醒来,到花园一角寻诗的情景。,楚酒浓烈,一场醉竟然让陈居士睡了三天!从沉醉中醒来,陈居士来到园子中。刚刚下了一场雨,园中空气清新,雨洗后的花朵显得更加娇艳。陈居士大喜过望,来到亭子的一角,沐浴着春风,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酝酿诗情。

第二首绝句描写的是陈居士晚上寻诗的情景。为了借酒浇愁,他喝了酒,然后沉沉睡去。醒来时已是晚上。陈居士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诗情。他推门走出房屋,四周一片寂静,天上一轮明月,地上乔木高耸,这景色是多么清幽啊!

⒖(1)言笑晏晏(2)钟鼓馔玉不足贵(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4)云无心以出岫(5)乐以忘忧(6)树之以桑

16.示例: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为网络注入了正能量。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及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以句号为标志,切分语段,划分层次;然后逐层概括;最后予以合并。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可概括为“共青团中央发起‘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第二句可概括为“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参与)”,第三句可概括为“这项活动为网络空间注入了青春正能量”。合并三句话后,字数还有盈余,这样可以再添加活动的主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⒘【答案示例】  小男孩两手轻轻地托起小兔子,仰起脸,微笑着用鼻子亲热地碰触兔子毛茸茸的小鼻子,说:“嘿,我们做个好朋友吧。”小兔子也大胆地与小男孩对视着,说:“好呀,我愿意。”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简明、连贯的能力。

【解题思路】  要准确地描写画面,需要仔细观察它,准确地把握画面的构成要素以及人和物的关系与情态;而要生动地描写画面,需要基于对画面的观察,进行恰当的想象,让画面动起来。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描写出这个画面即可。

18.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舟十里欢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题思路】  “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既是解题的要求,也是答题的线索。首先,根据节日特点,尝试着将提供的短语分成两细(初步分组,因为有的不太容易看出来是属于春节的还是属于端午节的):一组表现春节——门上桃符、江边柳线、迎春绿,一组表现端午节——碧波竞舟,青艾驱瘴。然后根据节日特点和对联要求,尝试着进行组合:“门上桃符”可以和“耀眼红”组合,因为桃符是红色的;“江边柳线”可以和“迎春绿”组合,因为柳树是绿色的;“碧波竞舟”和“十里欢”组合,因为龙舟竞赛有十里之遥;剩下的“青艾驱瘴”和“千家乐”组合,因为挂艾草是在家里,驱瘴是为了生活的安宁。这样两两组合完毕后,再根据对联的特点——出句末字一般是仄声(三四声),对句末字一般是平声(一二声),就叮以得出答案了。

19.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

  【命题意图】  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解题思路】  从杜诗与游记的关系上看,此次游览的对象是浣花草堂,浣花草堂的主人是杜甫,杜甫是诗人,从杜诗写起,符合游览地主人的身份。从杜诗与下文的关系来看,开头写杜诗,一是引出下面要游览的草堂;二是杜诗中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新鲜的感受,而这“新鲜的感受”又统领全文。

20.(1)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2)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②凸现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解题思路】  (1)重点解释“没有怎样的仙气”和为什么“难得”。“没有仙气”就是没有神仙化杜甫;“难得”是因为没有仙气,清疏显示出杜甫本来的面目。(2)重点解释“梦游者似的”表现了什么:一是突出了杜诗中描写的四时风光的美好,二是为杜诗中的四时风光沉醉,表现了作者来到浣花草堂实地观察后对杜诗的新感受。

21.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  这里的“新的认识”,是相对于以前对杜甫的感受而言的,指的是此次游览过程中读杜诗、游览草堂得到的感受。文章是一篇游记,直接评价杜甫的词句散落于文章各个部分。要概括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需要通读全文,找出那些评价杜甫的词句。比如首段中说“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从中可概括出作者在蜀道上读杜诗,得到的对杜甫的新的认识就是杜甫“创作态度严肃,才华可贵”。

22.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首先要看作者是如何认识杜甫的,在此基础上再谈给我们的启示。一般来说,概括出作者的认识方法即可,不必再作深究。如从第一段的“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可知,作者认识杜甫的方法之一就是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再结合下文游览中得到的新鲜感受,可以总结出作者认识诗人的第二个方法是实地考察,亲身感受诗人的生活环境和诗歌中所描写的对象。从文章结尾处的“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可知,作者认识杜甫时,不盲从,而是全面地理解诗人的作品,不随个人好恶随意取舍。

23.【立意探索】本作文题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和层面分析材料,提炼立意。

    “是什么”,就是看作文材料向我们展示了什么。这则材料的可以。概括为:从同一个窗子望出去,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联想开去:生活在同一个社会,有的人看到了繁荣,有的人看到了没落;看同一部《哈姆莱特》,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为什么”,就是分析为什么“从同一个窗子望出去,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从外在的原因看,看到的事物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同一个社会,有繁荣,也有没落;同一个哈姆莱特,性格有多个侧面;同一部《红楼梦》,内容纷繁复杂……从内在原因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不同的关注点,有不同的心态,有不同的欣赏情趣……正是这些“不同”,决定了他们会有不同的发现。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你什么样,世界便是什

    “怎么样”,就是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好。比如,角度不同,发现不同,告诉我们不能自以为是,要看到自己的局限;也不必妄自菲薄,随便否定自己。同时启发我们认识事物时要尽量多角度观察,免得“横看成岭侧成峰”,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再如,既然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欣赏情趣会让人看到不同的东西,那我们就应该尽量以积极的心态、高雅的情趣去看待事物,以培养自己的积极心态和高雅情趣.发现世界的美……

参考立意:①角度决定发现;②你怎么样,世界便怎么样;③有怎样的心态,就有怎样的世界;④突破局限,多角度全面地看待事物;⑤用积极心态看待事物;⑥不轻易否定别人,也不妄自菲薄。

【佳作展台】

换个角度

在崔永元所著的《不过如此》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一天,鞠萍见崔永元忧心忡忡,便打趣地问道:“小崔哥,有什么不开心吗?”崔永元不知从何说起,一声叹息。

鞠萍问:“你以前上班骑自行车吧?”

崔永元说:“骑,刮沙尘暴都骑。”

“挣的钱没有现在多吧?”鞠萍又问。

“那当然。”崔永元回答说。

鞠萍听后笑了,一脸阳光,对崔永元说:“好日子过着,还有什么不快乐的。”

鞠萍的几句话,说得崔永元也一身轻松地笑了。

一个聪明人,如果他是忧郁的,总会找出足够的使自己忧郁的原因;如果他是快乐的,也会找到足够使自己快乐的理由。生活中总会遇到些不如意,但我们如果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很容易看到那些隐藏在不如意之后的另一种收获。失恋了,好啊,你不又自由了,又有了更广泛的选择余地,也让你更加成熟了?孩子考试考砸了,没关系,从今天起,他上升的空间更大了,更能看到他的点滴进步了。夫妇下岗,生活困难,处处碰壁,难免使人沮丧。从政多年,得不到提拔,难免让人抱怨。这时,你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身患重病的人,他可能在抢救之中,或是卧床不起,同病魔进行着殊死斗争。再多的艰辛和不如意比起他们的苦痛,也该不算什么了吧?

事实上,忧喜本就只有一线之隔,是忧是喜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心态。

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秀才一同赴试,刚上路就遇到出殡的队伍,黑漆漆的棺材擦身而过。其中一个大感晦气,心头愁绪郁结,闷闷不乐;另一个则暗自高兴,因为他觉得,棺材棺材,有官有财,是个好兆头。结果呢?前者,名落孙山;后者,一举成名。

可见,学会转换心情,学会换一个角度寻找快乐,对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多么的必要。

很庆幸在得意之余还有失落,要不从十六岁到六十岁岂不是太过平淡?于是接纳失落。

很庆幸在热闹之后还有孤寂,要不纷乱的思绪岂不是更难以梳理?于是忍耐孤寂。

很庆幸在晴天之余还有雨天,要不生活岂不是缺乏浪漫清新?于是深爱雨天。

很庆幸在庆幸之余还有不尽如人意,要不我的心将会因只有庆幸而不思进取。于是我珍视不尽如人意。

生活中没有四季不变的风景,但只要永远朝着阳光,你就会发现,这世界到处唱响着希望的序曲。

  【名师点评】  文童用鞠萍和崔永元一段对话切入主题,故事亲切而温馨,同时又饱含哲理,令人回味。在自然地提出了“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的观点后,又列举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不如意,再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们,结果就有了另一种收获,从而证明了观点。之后,为了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文章又举了古代两个秀才经历相同却因为心态不同而应试结果迥异的事例,对比鲜明,论证有力。在观点得到充分证明的基础上,文章又以排比段的形式进行深入论证,文采斐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