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唐代江南士族兴衰问题的考察

 联合参谋学院 2015-03-14

关于唐代江南士族兴衰问题的考察

顾向明
内容提要 研究者多认为:江南士族“于梁末被全部消灭”或“入唐时已经全面没落”。然而,通过对江南士族的代表王、谢、袁、萧和朱、张、顾、陆八大姓进行个案考察,笔者发现:事实上,江南八大士族只有少数在梁末彻底衰亡,大多数则由南北朝入隋唐,冠冕蝉联,且家学礼法传承不衰。江南士族在唐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虽不及山东士族和关陇士族,但仍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尤其在高祖、武后、德宗三朝,江南士族出身的宰相受到信重,发挥了较大的政治作用。与六朝时相比,江南士族在唐代虽然整体政治、经济势力衰落,但仍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保持着文化世家的传统优势,从而保证其子弟在晚唐时期失去门荫世袭做官特权的情况下,复能通过进士科考试,维持家族世代官宦的地位与唐相终。
关键词 唐代 江南士族

  江南士族亦称江左士族、江东士族、六朝士族。对魏晋南北朝隋唐高门士族的定义及划分,学界一般依据唐人柳芳之说:“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1](《儒学传中·柳冲传》)亦即江南士族主要以“侨姓”王、谢、袁、萧和“吴姓”朱、张、顾、陆八大姓为代表。限于篇幅,本文对唐代江南士族的论述,主要以这八大姓为考察对象。

长期以来,研究者将关注的目光多集中在关陇士()族和山东士族上,而对江南士族则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唐代士族问题主要是山东士族和关陇士族,江南士族至唐早已全部衰落。陈寅恪先生曾概括指出:“梁末之乱,为永嘉南渡后的一大结局。南朝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2](P199-200)在全国高校中享有盛誉的十院校本《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也认为:“关陇士族靠武功起家,在唐政权中实力最强,是左右当时政局的力量。江左士族和代北士族,入唐时已经全面没落,而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笔者认为,上述观点缺乏强有力的个案支撑,未免有推论简单、绝对化之疑。笔者通过对两《唐书》、江南地方志等资料中的八大士族的主要人物、官职、家学礼法和入仕途径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江南士族在唐代的兴衰情况呈现多极化的态势,不能以诸如“入唐时已经全面没落”之语一言而概之。下面试一一详举论述,兼而论及江南八大士族自梁末至唐初约半个世纪中的兴衰简况。

 

 

1.陈郡谢氏

东晋一流高门谢氏,其后人在《隋书》、两《唐书》中已难觅踪影,六朝时的门第华彩和衣冠荣耀至隋唐已荡然无存。

2.琅邪王氏

琅邪王氏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留下记载的有两支:一是王览长孙王导后人在梁亡后入北周为官的王褒传入隋唐的一支;一是王览四子王正后人在陈亡后入隋为官的王猛的一支。有唐一代,两支共出了4位宰相:王正后人有王璇,相武后。王导后人有王方庆,相武后;王玙,相肃宗;王抟()[9]相昭宗。兹简要介绍这4位宰相的世系、官职、家学礼法和事迹于下。

王璇,晋尚书郎王正后人……高祖清,梁安南将军、中卢公;曾祖猛,初名勇,陈超武将军、东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隋平陈,猛降隋北上,道卒,隋赠大将军、宋州刺史,归仁县公[3](《王勇传》)。猛长子缮,入隋为普州刺史;次子纩,唐旗鼓将军、楚州刺史;三子续,唐吏部郎中。纩子德检,御史中丞、归仁县男[1](《宰相世系二中》)。德检子璇,武后长寿元年,由营缮大匠拜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但仅当了一个月宰相,就遭酷吏陷害,流放岭南[1](《则天顺圣武皇后纪》)。可见,王猛一支由东晋南北朝一直延续到隋唐,世代为五品以上中高级官员。

王方庆,十一代祖王导。曾祖王褒,西魏破江陵被俘入北,以文才著名,北周少司空石泉公;祖鼒,隋安都通守、石泉明威侯;伯父弘让,贞观中为中书舍人,专掌机密;父弘直,魏州刺史、汉王元昌友[1](《宰相世系二中》)。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颇有治绩,“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万岁通天元年拜相,“时朝廷礼仪多依方庆议”。“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是“王氏青箱学”的传承者[4](《王方庆传》)。王玙,“方庆六世孙,少为礼家学”。但王玙为官时并不事其家传礼学,而是专投玄宗崇道奉仙之所好,“专以祠解中帝意,有所禳祓,大抵类巫觋”。肃宗立,累迁太常卿,又以祠祷见宠。乾元三年[10]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致产生了恶劣影响,“始,玙托鬼神致位将相,当时以左道进者纷纷出焉”,“时大兵后,天下愿治,玙望轻,无它才,不为士议谐可,既骤得政,中外怅骇”[1](《王玙传》)。玙曾孙抟,有文才,进士及第,昭宗乾宁二年以户部侍郎、判户部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约当了五年宰相,在罢相后被杀[1](《昭宗皇帝纪》)

从以上两支的情况看,琅邪王氏在唐代虽已失去东晋南朝时侨姓之首的政治地位,但由南北朝入隋唐,冠冕不绝,家学礼法不坠,仍维持着高门士族的社会地位。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统计,琅邪王氏这两支在唐为官者约185人,其中五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员约58(包括4位宰相和4位节度使、观察使)。尤其王方庆一支最繁盛,《宰相世系表》中有官职的92人,其中五品以上官员约30(包括3位宰相和3位节度使、观察使),世代官宦,与唐始终。

3.江左袁氏

江左袁氏列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仕唐为官者有25人,其中五品以上官10人,包括宰相1人:袁滋[1](《宰相世系表四下》)。自东汉历南朝至隋唐,江左袁氏仍维持着士族地位,只是势力比南北朝时期大大衰落。

两《唐书》《袁朗传》记叙了江左袁氏历代主要人物及其官职、事迹:袁朗,远祖滂,汉司徒。自滂至朗凡十二世,其间位司徒、司空者四世。五代叔祖宋太尉淑,高祖父左仆射、雍州刺史觊,高祖司空察,皆死宋难。曾祖梁中书监、司空、穆公昂,著节齐、梁时。父枢、叔父宪,仕陈,皆为陈仆射。袁朗以文学著名,仕陈、隋、唐三朝,封汝南县男,贞观初卒,终给事中。袁滋,宪之后,工篆籀书,雅有古法。经荐举入仕。顺宗永贞元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宰相表中》)。时刘辟在蜀拥兵擅命,宪宗拜滋剑南西川节度使,持节安抚。时“贼兵方炽,滋惧而不进”,元和元年十月罢相,贬吉州刺史。仅当了一年零三个月的宰相[4](《袁滋传》)

琅邪王氏门第虽高,但大概因为前有王敦作乱、后有王猛降隋之故受到江左袁氏的鄙夷,袁朗就“自以中外人物为海内冠,虽琅邪王氏踵为公卿,特以累朝佐命有功,鄙不为伍”[1](《袁朗传》)。江左袁氏凭“忠烈坚贞”的礼法门风,受到太宗、高宗等几代帝王的褒赞,享有其他六朝旧族所没有的崇高声誉。史载:袁朗从父弟袁承序,陈尚书仆射袁宪之子。时高宗在藩,太宗选学行之士为其僚属,谓中书侍郎岑文本曰:“梁、陈名臣,有谁可称?复有子弟堪招引否?”文本因言:“隋师入陈,百司奔散,莫有留者,唯袁宪独在其主之傍。王世充将受隋禅,群僚表请劝进,宪子给事中承家,托疾独不署名。此父子足称忠烈。承家弟承序,清贞雅操,实继先风。”由是召守晋王友,仍令侍读,加授弘文馆学士[4](《袁朗传附弟承序传》)。又如,袁朗从祖弟袁利贞,陈中书令袁敬之孙,高宗时为太常博士、周王侍读,高宗赞曰:利贞“门承忠鲠,能抗疏直言”[4](《袁朗传附弟利贞传》)

4.兰陵萧氏

在江南八家士族当中,兰陵萧氏是最显赫的大族,被史家赞为“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1](《萧传》)。《新唐书》卷71下《宰相世系表一下》“萧氏”条记载:晋淮南令萧整,为避北方战乱,举家过江,居南兰陵武进之东城里。据此表进行统计,自唐高祖至僖宗,萧氏九代有10人拜相、3人为驸马。萧氏二房(“齐梁房”、“皇舅房”)在唐代共出67位官员,“齐梁房”(萧整四世孙衍,梁高祖武皇帝,这一支号“齐梁房”)昭明太子萧统一支就占了49位, 49人中五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员达41人,其中宰相8人、驸马3人。

萧瑀,高祖梁武帝,曾祖昭明太子。瑀相唐高祖,深受宠重,“帝委以枢筦,内外百务悉关决。或引升御榻,呼曰萧郎。瑀自力孜孜,抑过绳违无所惮”。瑀后世子孙又有多人拜相。瑀曾孙嵩以门荫入仕,玄宗开元十四年,“授嵩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官一子,恩顾第一。十七年,进兼中书令。自张说罢宰相,令缺四年,嵩得之,然常遥领河西节度”。嵩子华,“谨重方雅,有家法,嗣爵”。上元初,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得罪权宦李辅国,被贬为峡州司马。嵩孙复,“推主荫为宫门郎”,德宗时拜相。“复望阀高华,厉名节,不通狎流俗”。复孙寘,相懿宗,无显功,史佚其传。寘子遘,咸通中进士及第,僖宗时拜相,为政敌所诬,赐死。华孙俛,贞元中及进士第,相穆宗。华孙仿,大和中及进士第,僖宗时拜相,“宦人持兵柄,仿以鲠直为权近所忌”[1](《萧传》)。萧邺,梁武帝长兄、长沙宣王懿九世孙。进士及第,相宣宗、懿宗,“在官无足称道”[1](《萧邺传》)

萧至忠,出“皇舅房”(萧整三世族孙卓,女为宋高祖继母,这一支号“皇舅房”。卓后世子孙在宋、齐、梁、陈俱为高官,“并有名于时”)。至忠“少仕为畿尉”,大概以门荫入仕,相中宗、睿宗,先后依附武三思、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后因参与谋废太子李隆基,被诛杀[4](《萧至忠传》)

与其他六朝旧族相比,唐统治者给予齐梁帝室萧氏之胄更高的优崇地位:萧氏所出宰相10人,多凭门荫入仕(顺宗以后始改以进士及第),且为官多居五品以上中高级官职。同时,李唐皇族虽不屑与山东旧门通婚,却很乐于和兰陵萧氏结为姻亲,有三代帝王的公主招萧氏子弟为驸马:萧瑀长子萧锐,尚太宗襄城公主,太常少卿。萧嵩子衡,尚玄宗新昌公主,太仆卿。萧复弟萧升,尚肃宗郜国公主,太仆卿。萧氏家族也因此获得了恩宠无比的待遇,如萧嵩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谒,帝呼为亲家,仪物贵甚。俄封徐国公”[1](《萧瑀传》)

兰陵萧氏世以经史、文学、书法传家,子弟在唐代虽多凭门荫入仕,却不乏才学之士:萧瑀,爱经术,善属文;萧德言[11],博涉经史,尤精《春秋左氏传》,好属文[4](《萧德言传》);萧诚(萧邺曾祖),善书,“书太原题名,唐人无出其右”;萧诚弟谅,亦善书,世人谓“诚真谅草”[5](29《艺术传》)。萧颖士,梁鄱阳王恢七世孙,四岁属文,十岁补太学生。开元末举进士,对策第一。善赋,名播天下。子存,亮直有父风,能文辞[1](《萧颖士传》)

5.吴郡朱氏

吴郡朱氏,南朝梁有朱异为其代表人物,显赫一时,在侯景之乱中遭受灭族之灾,长子肃、次子闰并遇乱卒[6](《朱异传》)。此后后嗣衰微,与谢氏一样,至隋唐,已难寻其人物和事迹。

6.吴郡张氏

吴郡张氏由南朝入隋唐,世以经学传家授业,士族门第一直维持到中唐初期。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吴郡张氏”表进行统计,吴郡张氏在唐代任官者19人,其中五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员12人,包括宰相一人:张镒。

祖先睦,东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显,齐庐江太守,生绍,梁零陵太守[1](《宰相世系表二下》)。绍子冲,仕陈左中郎将,“非其好也,乃覃思经典,撰《春秋义略》,异于杜氏七十余事,《丧服义》三卷,《孝经义》三卷,《论语义》十卷,《前汉书音义》十二卷”。入隋为汉王侍读[7](《张冲传》)。冲子后胤“以学行禅其家”,以经授秦王,贞观中授国子祭酒、散骑常侍。后胤孙齐丘,历监察御史、朔方节度使,终东都留守[1](《张后胤传》)。齐丘子张镒,以荫授左卫兵曹参军。承传家学,撰《三礼图》九卷、《五经微旨》十四卷、《孟子音义》三卷[4](《张镒传》)。大历初,出为濠州刺史,颇有治绩。建中二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德宗赞其“文武兼资,望重内外”,委以重任,以中书侍郎为凤翔、陇右节度使,不幸为叛军朱泚旧部李楚琳所杀,二子一同遇害[1](《张镒传》)。此后吴郡张氏世系中断,不见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7.吴郡顾氏

顾氏是江南儒史世家,其士族门第到武后以后衰落下去。顾雍,吴丞相。雍弟徽,晋侍中。雍孙荣,晋司空。徽十世孙越,陈黄门侍郎,国子博士[1](《宰相世系表四下》)。越“所居新坡黄岗,世有乡校,由是顾氏多儒学焉”[3](《顾越传》)。顾越子览,入隋为秘书学士。览子胤,永徽中历迁起居郎,兼修国史。授弘文馆学士,加朝请大夫。撰《太宗实录》二十卷,武德、贞观两朝国史八十卷,《汉书古今集》二十卷[4](《顾胤传》)。胤子琮,武后长安中为天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1](《顾胤传》)。琮子润,秘书郎;润弟浚,齐安太守。不知何故,在润和浚以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吴郡顾氏世系中断。唐代,吴郡顾氏出宰相一人:顾琮。

顾氏是江南教育世家,世代有人致力于开办私学,传授儒业,培养人才,这成为吴郡顾氏的一个显著文化特征。唐初的一些江南籍文臣曾跟随吴郡顾氏学习儒经,如:陆士季,苏州吴人,“从同郡顾野王学《左氏春秋》、司马史、班氏《汉书》……贞观初, (士季)终太学博士兼弘文馆学士”[1](《陆南金传》)。虞世南,越州余姚人,“少与兄世基受学于吴郡顾野王,经十余年,精思不倦”,太宗时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对掌文翰”[4](《虞世南传》)。朱子奢,“苏州吴人,从乡人顾彪授《左氏春秋》,善文辞”,太宗时转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1](《朱子奢传》)

8.吴郡陆氏

《新唐书》卷73下《宰相世系表三下》“吴郡陆氏”条中名字可考者有151人,其中有官职的109人,五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员约45人,包括宰相6人:陆敦信、陆元方、陆象先、陆希声、陆贽、陆。吴郡陆氏世以文学、经学、玄学、书法传家。

陆敦信出丹徒支。高祖镇之,梁给事中;祖雍,陈豫章王谘议;父元朗,字德明,以字行,儒玄双修,仕陈国子助教,隋炀帝时授秘书学士,“大业中,广召经明之士,四方至者甚众。遣德明与鲁达、孔褒俱会门下省,共相交难,无出其右者”。贞观初,拜国子博士,封吴县男。撰《经典释文》三十卷、《老子疏》十五卷、《易疏》二十卷[4](《陆德明传》)。国子博士是五品官,元朗子敦信极有可能以恩荫入仕,龙朔中,官至左侍极,同东西台三品。

陆元方族出太尉支,子弟在唐代多以科举入仕。两《唐书》《陆元方传》记载:元方,苏州吴县人,世为著姓。曾祖琛[12],陈给事黄门侍郎。《陈书》卷34《陆琰传附从弟琛传》中,记载了陆琛被陈后主赐死这一影响陆氏家族的大事件:琛“甚有词采,由此知名,举秀才……后主嗣位,迁给事黄门侍郎、中书舍人,参掌机密。琛性颇疏,坐漏泄禁中语,诏赐死,时年四十二”。很可能受琛牵连,元方祖、父没有出仕,《陈书》和两《唐书》俱只字未提二人。没有了祖上的恩荫,为了能踏入仕途,改变家族自陈末以来的衰弱命运,元方只有参加科举考试,“初明经,后举八科[13]皆中”,武后时拜相,成为江南八大士族子弟中最早通过科举考试致身宰辅者。子象先,亦是凭靠自己的才学“举制科高第”。睿宗景云中,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象先兄弟五人皆有美誉:象先弟景倩,终监察御史;景献,殿中侍御史;景裔,河南令、库部郎中。景融,政有风绩,累迁工部尚书、东京留守。景融四世孙希声,博学善属文,通《易》、《春秋》、《老子》,论著甚多。昭宗闻其名召为给事中,乾宁二年拜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位无所轻重,以太子少师罢”。陆元方伯父陆柬之,善书名家,官太子司议郎。陆元方从父陆余庆,陈右卫将军孙,方雅有祖风,以博学称,举制策甲科。累除大理卿、散骑常侍,终太子詹事,与陈子昂、宋之问等人号为“方外十友”,“余庆才不逮子昂等,而风流敏辩过之”。子璪,举明经。开元中,累迁兵部郎中、洛阳令[1](《陆元方传》)。长源,余庆孙,璪之子[14]。淑书史,贞元中授检校礼部尚书、宣武军行军司马[4](《陆长源传》)。上述人物及事迹说明:太尉支陆氏家族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沉沦后,由于家学不坠,终于凭靠科举考试制度重新崛起,并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兴盛景象。

陆贽族出侍郎支,在唐代出宰相二人,皆进士出身。陆贽,苏州嘉兴人,《新唐书》卷73下《宰相世系表三下》叙其世系:陆,晋中书侍郎,号侍郎支。五世孙文盛,齐散骑常侍。生宣猛,梁宣威将军。宣猛生陈吏部侍郎浔,浔九世孙齐望,陆贽祖,唐秘书监。自浔至齐望,中间七代缺载,在近两个世纪内,侍郎支陆氏衰弱无闻。陆贽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又以书判拔萃。贞元八年,为中书侍郎、门下同平章事,颇有才干和治绩,号称良相。子简礼,亦登进士第,累辟使府[4](《陆贽传》)。陆贽族孙陆,曾祖沣,位终殿中侍御史。祖师德,淮南观察支使。父鄯,陕州法曹参军。登进士第,昭宗乾宁中改户部侍郎、同平章事。陆文思敏速,有陆贽遗风,不幸生逢唐末乱世,昭宗遇弑的次年,被害于滑州白马驿。子璪,后为缑氏令[4](《陆传》)。此后侍郎支陆氏世系中断[15]

 

 

1.通过以上对江南八大士族进行个案统计、分析,我们不难对唐代八大士族的兴衰情况得出切近实际的结论:谢氏、朱氏早在梁末就已彻底衰亡,梁以后其人物不见于史载。顾氏、张氏由梁或陈入隋,依然世代官宦,直到中宗、德宗时期才相继衰亡下去,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世系中断。而萧氏、王氏、袁氏则由南北朝入隋唐,冠冕蝉联,与唐相终。尤其是萧氏,一门十相、三人为驸马,堪称唐士族之冠。吴郡陆氏丹徒支由南朝入隋唐亦冠冕不绝,而太尉支和侍郎支在一、两个世纪内后嗣无闻,门第衰微,直到武后朝大开科举选官之门,陆氏子弟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凭靠科举考试踏入仕途,累代显宦,终于使家族复兴,势力和门望之盛甚至超过了魏晋南朝时期。

以江南八大士族子弟出任宰相的数字为线索略作考察:八姓出宰相23(萧相高祖,陆敦信相高宗,王璇、陆元方、王方庆、顾琮相武后,萧至忠相中宗、睿宗,陆象先相睿宗,萧嵩相玄宗,王玙、萧华相肃宗,张镒、萧复、陆贽相德宗,袁滋相顺宗、宪宗,萧俛相穆宗,萧邺相宣宗、懿宗,萧寘相懿宗,萧仿、萧遘相僖宗,陆希声、王抟、陆相昭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唐代宰相369人,凡98姓。照此数字计算,江南八大士族出身的宰相占唐代宰相总数的6%强。柳芳《氏族论》中共提到26姓高门士族,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进行统计:山东“郡姓”士族,五姓出宰相67人,占唐代宰相总数的18%强;关中“郡姓”士族,六姓出宰相61人,占唐代宰相总数的16%强;代北“虏姓”士族,七姓出宰相15人,占唐代宰相总数的4%强。可见,江南士族虽不及山东士族和关中士族,但仍具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尤其是兰陵萧氏、吴郡陆氏、琅邪王氏。唐代,一门出宰相10人以上者共有七大士族,除兰陵萧氏外,还有博陵崔氏(16)、赵郡李氏(17)、河东裴氏(17)、京兆韦氏(16)、杨氏(11)、陇西李氏(10)

再从江南士族出身的宰相在唐代各个时期的政治地位和作用来看,在高祖、武后、德宗三朝,江南士族出身的宰相地位明显高于其他时期,所发挥的政治作用也最大。萧瓘,高祖武德元年迁内史令,“时军国草创,方隅未宁,高祖乃委以心腹,凡诸政务,莫不关掌。高祖每临轩听政,必赐升御榻,……国典朝仪,亦责成于瓘”,“及平王世充,瓘以预军谋之功,加邑二千户,拜尚书右仆射。内外考绩皆委之,司会为群僚指南,庶务繁总”[4](《萧瓘传》),总揽高祖朝大权。但太宗即位,宠重秦府旧臣,萧瓘渐被疏远。武后专执朝政时期(683-705),江南八大士族出身的宰相数量大大增加。武后朝宰相有70余人,其中士族出身的约30人,江南八大士族出身的宰相有4人,占了13%强。四相中,除王璇因只当了一个月宰相、难有作为外,其他三人俱受到重用:陆元方,“在官清谨”,则天倚为心腹,拥有武后朝官员人事升迁参决权,“每进退群臣,后必先访问,外秘莫知”。王方庆,对武后朝礼仪制度的建设有重大贡献,“时朝廷礼仪多依方庆议”。顾琮,虽为相只有一年零五个月即病卒,史书未载明其事迹,但却记有“武后以琮股肱,特废视事一日”,想必很受武后重用。德宗朝时期,江南八大士族出身的宰相有三人,除萧复因“及为相,临事严方,数咈帝意,故居位亟解”外,其余二人均受到奖拔信重:张镒,被德宗赞为“文武兼资,望重内外”。陆贽,一代名相,著名文学家与政治家,不仅文辞优长,“于议论应对,明练理体,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且“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贽在中书,政不便于时者,多所条奏”,如曾上奏革除吏部选官之弊,“选司之弊,十去七八,天下称之”。德宗对陆贽提出的改革措施“虽不能皆可,而心颇重之”。史家给予陆贽极高的评价:“近代论陆宣公,比汉之贾谊,而高迈之行,刚正之节,经国成务之要,激切仗义之心,……皆相类也。”[4](《陆贽传》)至晚唐时期,江南八大士族出身的宰相亦有一些受到重用:萧遘,相僖宗,“遘负大节,以王佐自任。既当国,风采峭整,天子器之”[1](《萧瑀传附遘传》)。陆扆,相昭宗,颇有陆贽遗风,“陆扆文思敏速,初无思虑,挥翰如飞,文理俱惬,同舍服其能。天子顾待特异……曰:‘朕闻贞元时有陆贽、吴通玄兄弟,能作内庭文书,后来绝不相继。今吾得卿,斯文不坠矣。’”[4](《陆扆传》)

2.自隋始罢中正官,停“九品官人法”以降,社会上越来越不重视郡望,至唐代,许多北迁的江南士族都以现居地为籍。如:萧德言,“雍州长安人,齐尚书左仆射思话玄孙也。本兰陵人,陈亡,徙关中”[4](《萧德言传》)。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4](《王方庆传》)。袁朗,“雍州长安人,……其先自陈郡仕江左,世为冠族,陈亡徙关中”[4](《袁朗传》)。陆扆,“吴郡人。徙家于陕,今为陕州人”[4](《陆扆传》)。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门阀郡望相比,唐代轻郡望而重门第。王、谢两大土族虽已日渐式微,谢氏甚至冠冕全无,但在唐人心目中,自魏晋南北朝形成的王、谢一流高门的传统门第观念始终不变,且仍十分浓厚,使已经衰落的士族旧门仍能保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以至唐太宗对朝野上下“至今犹以崔、卢、王、谢为重”[4](《高士廉传》)的现象颇感困惑,愤懑难平,下令高士廉重修《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天下第一。不惟如此,旧门士族子弟之间亦相互攀比门第的高低,以祖先为荣高自标置。如江左袁氏子弟袁谊,祖父袁朗,外祖父虞世南。神功中,袁谊为苏州刺史,司马清河张沛汇报说:“此州得一长史,是陇西李亶,天下甲门。”袁谊瞧不起凭靠旧门卖婚求财的山东士族,自认门户为天下第一,反驳张沛说:“司马何言之失!门户须历代人贤,名节风教,为衣冠顾瞩,始可称举,老夫是也。夫山东人尚于婚媾,求于禄利;作时柱石,见危授命,则旷代无人。何可说之以为门户![4](《袁朗传附孙谊传》)又如中宗时宰相崔湜,出身山东高门博陵崔氏,虽崔湜这一支(安平房)门第衰微,但崔湜仍自视甚高:“每宴私之际,自比东晋王导、谢安之家。谓人曰:‘吾之一门及出身历官,未尝不为第一。’”[4](《崔仁师传附孙湜传》)

3.从江南八大士族出身的宰相入仕途径来看,武后时期始出现通过科举入仕登临台阁的情况(陆元方1),但在顺宗以前,江南士族出身的宰相主要还是凭靠门荫入仕(萧瑀、陆敦信、王璇、王方庆、顾琮、萧至忠、萧嵩、王玙、萧华、张镒、萧复11入门荫入仕,袁滋1人荐举入仕,陆元方、陆象先、陆贽3人科举入仕);顺宗以后,则绝大多数是进士出身(萧俛、萧邺、萧仿、萧遘、王抟、陆扆6人进士出身,陆希声1人征召,萧寘1人无考)。陈寅恪先生曾论:“自东汉末年中原丧乱以后,学术重心自京师之太学移转于地方之豪族,学术本身虽亦有变迁,然其与政治之关锁仍循其东汉以来通经义、励名行以至从政之一贯轨辙。此点在河北即所谓山东地域尤为显著,实与唐高宗、武则天后之专尚进士科,以文词为清流仕进之唯一途径者大有不同也。”[8](P260-261)但是我们从江南八大士族子弟入仕的情况来看,直到顺宗以后,江南士族才完全转为以进士科为仕进之主要途径,进而促使其家学的主要内容也发生由经学礼法向文学诗赋的转变。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考察分析,我们看到,对江南士族的兴衰情况远远不能用“于梁末被全部消灭”或“入唐时已经全面没落”一言以概之。事实上,江南八大士族只有少数在梁末衰亡,大多数则由南北朝入隋唐,冠冕蝉联,且家学礼法传承不衰。江南士族在唐政权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虽不及山东士族和关陇士族,但仍拥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尤其在高祖、武后、德宗三朝,江南士族出身的宰相受到信重,发挥了较大的政治作用。江南士族在唐代虽然整体政治、经济势力比六朝时衰落,但仍维持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到晚唐时期,江南八大士族子弟已失去门荫世袭做官的特权,转而通过进士科考试,维持着世代官宦的士族地位与唐相终。

 

注释:

[1]新唐[M].北京:中华书局, 1975.

[2]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M].肥:黄山书社, 1987.

[3]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2.

[4]旧唐[M]·北京:中华书局, 1975.

[5]武进阳湖县合[M].光绪刊本.

[6][M].北京:中华书局, 1973.

[7]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3.

[8]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三联书店, 2001.

[9]《新唐书》卷72中《宰相世系二中》“琅邪王氏”条误作搏。

[10]传有误。两《唐书》《肃宗本纪》和《新唐书·宰相表》皆云王拜相是在乾元元年。

[11]《旧唐书》卷92《萧至忠传》云:德言,萧至忠曾祖,秘书少监。《新唐书》卷123《萧至忠传》云:德言,至忠祖。

[12]《新唐书》卷73下《宰相世系三下》“吴郡陆氏”条误将琛为元方祖,中间脱漏一代。

[13]“八科”谓先后得举八次,非科目之名也。

[14]《新唐书》卷151《陆长源传》亦云:长源,余庆孙。而同书卷73下《宰相世系表三下》“吴郡陆氏”条却记:余庆孙子长源。疑表有误。

[15]《新唐书》卷73下《宰相世系表三下》“吴郡陆氏”条记到陆世系中断。此从《旧唐书》本传。

 

[作者简介] 顾向明(1965-),女,江苏邳州人,临沂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山东临沂2760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