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众说纷纭 究竟信谁

 ereader 2015-03-14

  这里的“说”,是指有关防病治病、保健长寿的各种说法和措施。

  前几天有位朋友找我,拿了一份某省百岁老人调查报告,其中调查了4000多老人,中心意思有“锻炼不重要,绝大多数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都不经常进行锻炼”,“饮食习惯不重要”,他们曾吃腌菜,等等。他问我,为什么你写科普文章讲长寿要锻炼,少吃油脂,不吃腌菜等,和调查结果相反?叫他究竟相信哪一个?

  我说,这份调查报告基本上和我们观点相同,如百岁女性较男性多,多吃新鲜菜,多吃豆类和粗粮等等。至于锻炼,我的意思是现在多脑力工作者,每周要有一定时间锻炼。而这些老人在他们中青年时期,根本没有锻炼器材或运动项目,但我相信他们绝大多数是体力劳动者。有了这个基础,85岁以后再要叫他锻炼或运动,没有这个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了。至于饮食,这些老人在中青年时期要吃饱就不容易,吃肥肉是过年过节的事。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尤其是日军侵略期间,新鲜蔬菜冬季没有,吃些腌菜是必然的。但我相信量并不会很多,也不是他们所喜爱的。因此现在的观点和这些老人经历并无不同,仅仅是时代不一样,具体做法不同而已。这种不同说法是理解上的不同,实质相同。

  但在医疗保健领域,确实是众说纷纭,我们要学会科学的判断方法。

  有些是民间传说,或偏方验方,甚至是虚假广告,这些与正规医院医师观点不同,当然应该相信后者。如几年前报道生吞鱼胆治糖尿病,结果造成多脏器衰竭差一点送了命。十年动乱中流行的鸡血疗法、卤碱疗法、红茶菌疗法等都被证明是有害无益的。食药监局经常查获虚假广告及不良保健品和假药,这些当然不能相信。

  即使是正式的研究报告,在著名杂志上发表,也不一定是正确的。要经别人重复研究,得出同样结果才可靠。

  所以现在对推荐的医疗措施,根据证据强弱多少分5级:①良好的、普遍的、随机对照试验所得明确证据为甲级;②良好的队列研究所得的支持性证据为乙级;③较差的对照或无对照的研究所得支持性证据为丙级;④专家共识或临床经验为戊级;⑤交叉横断面研究为丁级,用得少。

  由此可见,多数专家意见仅为戊级,因为经过实践可能改变。如上世纪50年代的睡眠疗法、组织疗法、米丘林学说等早已过时。

  为什么必须随机对照研究?因为影响疾病的因素实在太多。因为有些病可能自愈,如感冒,用了任何药或维生素感冒痊愈了,不设对照就把效果算在维生素上就不科学。这种对照而且一定要随机。例如有些西医把治不好的病推给中医,结论是西医药疗效好,中医药疗效差,这就不科学。还有心理因素。有些病人的病就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他受到著名医师的诊治,心情就好了一大半,就有利于病情的改善。

  这些研究还要讲究统计。治好了一个病人就认为能百分之百治好这种病,显然是不对的。有些药在不同国家经几十万病人验证,统计结果就比较可靠。除样本大小外,统计学还有许多方法,最简单的例如平均数,简单地说,一组结果为1、2、3,平均为2;而另一组结果为1.9、2.0、2.1,平均同样为2,但显然后一组更好。

  此外,理论上的内容只有经过实践证明才真正可靠。原来有一种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药很好,而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病的发病还因为血脂紊乱。以后发现一种药,除了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外还能降血脂,想来这种药应该更好。但经过实验,这种药反而增加了死亡率,原因不明,只能放弃。1993年证明严格控制血糖后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获得确切证明,但那是用于年轻的1型糖尿病人。后来对2型糖尿病同样严格控制血糖,实验尚未完成,却发现死亡率增加,立即停止试验。进一步研究明确这是因为这批病人年龄大,有的原有心血管病。所以得出结论,对这些老年病人,血糖控制要适当放松,不能太严格。

  总之,科学在不断进步,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对不同意见必须详细分析、仔细考虑,才能决定应该“相信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