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感悟】古人论“勇”

 灵藏阁 2015-03-14

  【人生感悟】古人论“勇”

   

    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但“勇”不是一味的轻生好斗,而是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的。孔子承认他的学生子路比较勇敢,但也教导他有勇更要有义,没有是非观念的“勇”是不足取的,见利忘义或“见义不为”,都谈不上真正的“勇”。符合道义的“勇”是中华民族自古就非常推崇的一种传统美德。

   《诗经·大雅·民》上说:“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这首诗是歌颂西周名将仲山甫的,为送他出征而作。这几句诗的大意是柔软的东西不轻易去吃、坚硬的东西也不轻易吐出来、不欺侮弱小的人,也不惧怕强权的威胁。诗中祝福仲山甫一定会不负王命,平定诸侯,安抚百姓。表达了对品德高尚、勇猛英武、不欺软怕硬、不凌弱惧强的赞誉。

   《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率义之为勇”,大意是遵循道义叫做勇敢。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楚国的两位大臣子西和叶公在是否任用太子(在郑国避难时被杀害)的儿子胜时发生了争执。子西认为胜好结交侠士,有诺必行,可以让他守卫边疆。叶公认为胜的讲信用和勇敢是不顾道义的,并不是真正的勇敢,反对重用他。还讲了一番“符合仁爱叫做信用,遵循道义叫做勇敢”的大道理,试图说服子西。结果子西还是不听叶公的劝导,对胜委以重任。后来胜发动政变,杀了子西一家。最后叶公平定了这场叛乱,胜兵败后逃到山上,自缢而亡。叶公的观点和这个历史故事说明,“勇” 一定要以“仁义”为基础,否则就会为私利而作乱。

    孔子多次谈到“勇”的问题。他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这是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三种品质,也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有仁德的人,能够宽厚待人,所以无所忧虑;有智慧的人,能够辨明是非,所以不会迷惑;有勇气的人,能够临难不惊,所以无所畏惧。一个人能具有其中之一的品德已属难得,三者兼备更是不易。孔子坦言自己也没能做到。不过他的学生子贡却说这是“夫子自道”,意思是这是孔子的自我描述。在孔子学生的心目中,孔子就是仁、智、勇的化身,如果连他都不具备这三种品质,那谁还能做到呢?

    孔子又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这句话表达了“仁”与“勇”的关系。有仁爱之心的人一定会见义勇为,舍生取义,这才是真正的勇敢。而某些看起来勇敢的人,却不一定都是为“义”而勇,也许只是意气之勇,他们未必有仁爱之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