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里「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就一定比短镜头好吗?

 pgl147258 2015-03-14

【RocLee的回答(51票)】:

-

问题因《鸟人》而发,我就说一下《鸟人》里的长镜头为什么这么妙。

不过首先,我想说的是,这几年的热门影片体现出的这种趋势,像《地心引力》的太空漫游、《鸟人》的超过一百分钟的长镜头、《少年时代》的十二年拍摄跨度,其实都像雷根·汤姆森把道具枪换成真枪一样不讲道理。哪怕你也输得起,都不一定做得到。烂赌鬼赌输了就剁手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可现在连赌神们都争相剁手了,这叫普通赌徒怎么活?

-

《鸟人》的长镜头之所以令人赞叹,并不是单纯因为它的实现难度——当然,它确实很难(比如,题主看《鸟人》时可能没意识到某些时刻摄影机在以不可能的角度拍摄镜子)。

在这部电影里,长镜头与电影本身的默契体现在几个方面。导演不一定从一开始就考虑到这所有的优点,但肯定至少是基于其中一两个原因才决定要拍长镜头的——如果我在这儿写的某一点并非导演所预谋,那也算是一种「源自无知的意外优点」吧。

一、长镜头加强了「舞台戏剧感」。

「电影」与「剧院」之间的矛盾是故事里的一条主线。要从一个演员(主人公)的角度理解这两者的差异,知乎上已经做过很好的讨论了:「为什么许多知名演员都以自己话剧演员的身份为傲? - 电影」。

在这个问题里引用一下 @罗登的回答:

传统戏剧一旦开演,导演基本就可以歇了,因为从那一刻起,一切都是演员的发挥,效果好不好,全仗着演员,不炫耀戏剧炫耀谁?

一登上舞台,戏剧演员就没有喊「cut」的机会——否则就像迈克抱怨杯中酒被换成水一样了。所以,长镜头正好体现了戏剧的一面:You've got only one shot;你只有一次机会。长镜头就是这样成功地调和了「电影」和「戏剧」。

事实上,长镜头的选择使导演不得不放弃电影的一些长处,导致剧本里原有的一些内容没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当雷根幻想着隔空移物的超能力在休息室里摔东西时,剧本里的计划是像《地心引力》里那样,不动声色地把镜头转成敲门进来的杰克的主观镜头来识破「超能力」的真相。最终导演没有采用这么前卫的表达(可能正是因为像 @曾锴 说的,不愿意忽然更换叙述者)。

有的地方更难割舍。雷根朝自己开枪以前,先向迈克虚晃一枪,「砰」,再朝着观众席里的评论家塔比瑟,「砰」,然后才朝自己开枪。因为是长镜头,为了不打破基顿表演的节奏,结果,成片里根本看不出来那一下「砰」是给塔比瑟的。

二、长镜头突出了「迷宫感」。

如果《鸟人》不用长镜头,那么片中最应该被剪掉的在剧院的各种廊道里走来走去的镜头。如果不是长镜头,这些画面会有很没必要的感觉。这些画面留下来有何意义?看这里——

日光浴床上,迈克眼上戴着眼罩,手里却还攥着一本书(仔细琢磨一下这个奇怪的场景吧)。

他手里的书,是博尔赫斯的《Labyrinths》。

Labyrinths,就是迷宫。伊卡洛斯和他的父亲被困的地方。

伊卡洛斯作为全片的一个重要关键字,是理解这个故事的一个关键所在。

伊卡洛斯和他的父亲,伟大的工匠,代达罗斯一起,被关克里特岛上的迷宫里——那是代达罗斯自己建造的、连他自己也转不出去的迷宫。为了带儿子一起逃离,代达罗斯用蜜蜡给二人粘上翅膀,一起飞离了迷宫,飞离了克里特岛。

但是,欣喜若狂的伊卡洛斯,扑腾着翅膀,在阳光里越飞越高。

终于,高温融化了蜜蜡,折翼的伊卡洛斯坠入海中,不留形骸。

整部《鸟人》看下来,你能记住片中圣·詹姆斯剧院里的布局吗?长镜头成功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座生活与艺术的迷宫。

三、长镜头明确了影片的段落。

雷根一声枪响,长镜头结束。这个清晰的段落划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部把某些东西说得比较委婉的电影。两个长镜头之间插入的这一组乍看之下莫名其妙的主观镜头,也成了我们分辨影片中虚与实的关键参考。

这一点请参考「《鸟人》的结局你们是怎么看的? - Roc Lee 的回答 」。

-

这是我目前能体会到的三层意义。

这是我为什么拜服《鸟人》的长镜头。

-

【曾锴的回答(15票)】:

谢邀!

个人觉得没有绝对的可比性。

长镜头是遵循经典的规制,蒙太奇是表现手法上追求个性和创新。长镜头是理性的表现,多剪辑是感性的表达。

长镜头是个系统工程,它的运用的多和好,能够说明导演对整个拍摄的全部流程和所有部门的计划、统筹、协调、执行的综合能力都非常强,但是并不表示一味的运用长镜头,就一定比剪辑和拼接好,关键在于这个镜头表达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戏剧、影视效果。

Montaje,蒙太奇的本意就是剪辑,拼接,就是对胶片、图像的有序化处理,使之按照一定规则来叙事。有了蒙太奇,才会有结构,视频语言等,显然要比一镜到底深奥和好玩得多,允许多样化的创新,允许不同角度的诠释和体验。

然而在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下,人们一味强调感官的刺激,所以镜头才会越来越短,剪辑和特效才会越来越多,犹如饮鸩止渴,最后可以干脆连镜头都不要了,直接上动画特效,这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电影作为艺术的同时,也是娱乐和商品,大众是喜欢舒适而不是喜欢深奥的,所以在当今现实世界中,玩长镜头,还要让观众买账的实例并不多。

学术上,一镜到底主要要凸显的倒不是导演的综合协调能力,因为只要有钱,是可以作弊的。因为一镜到底并不是严格的指一台机器,一个镜头,一打开就不关,演员、灯光、布景、动作一气呵成,然后一刀不剪直接上映。一镜到底,也是可以NG,可以重来,可以关机,可以拼接的,只不过你看不出来。

无非是声,光效果,就算NG了,只要有足够的钱支配整个系统,大不了重来。胶片废了?扔了换新的;演员再说一遍台词,再舞一遍动作,再工作一天,出场费加倍,录音,道具,服装,剧务,场务等同理对待;相同条件的光线没有了,没关系,第二天又来,实在不行了,全部转移到摄影棚内,高价打造人工光源;对白和背景声音不对,没关系,后期做。所以,从技术上来说,只要条件充裕,一镜到底其实很好办到。大不了就是折腾,然而一镜到底真正意义所在是——

电影是一个叙事文本,导演通过银幕在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在一镜到底的模式下,

始终只有一个叙述者在叙事,中间没有被打断,没有人工加工的痕迹。这是传统叙事模式的典范。例如希腊戏剧的三一律。

瓦尔特?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里面就哀叹过讲故事这种传统技艺的衰亡,人类延续几千年的口口相传,叙事者和听众共同加工故事的模式,随着印刷品的出现,最终衰亡,从报纸、小说、电视、电影开始,观众都已经是被动接受,创作者也已经是独立创作,直接的沟通和交流已经消失了。这样说有点复杂,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有些人觉得,大冬天站在煤炉子旁边等农民伯伯亲手炒好栗子,带着热气递到你手上的那种感觉要比买一袋真空包装的冰冷的栗子回家自己开微波炉打热要有感觉一些。因为他们要的是吃原滋原味的“糖炒栗子”,那么糖、炒、栗子这几个元素都必须同时纯粹的具备,要具备,就必须有相关的环境和条件,这也就是某电影里面葛施里妮小姐说的“锅气”。

长镜头的艺术价值在于,尽量回归传统,导演用最贴近观众的视角叙事,这是一种类似于手工技艺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工厂流水线量产。再举一个例子,长镜头是具有传世工艺的工匠手工缝制的高级西装,它的特点是奢侈、严谨、有传承,而多剪辑是流水线量产的阿迪耐克,它的特点是个性、高效、多样化、满足大众需求。

要想很好的运用长镜头,导演不仅要有对整个拍摄团队充分且全面支配的强大能力,还要有扎实的戏剧理论功底。

另外,个人吐槽,我从来不觉得奥斯卡能够标榜和评判一部电影的艺术高度,娱乐参考就是了,有些时候它真的还没有金酸梅认真。虽然说作为文化霸权的象征符号,奥斯卡确实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近年来随着美国的整体疲软,学会也越来越趋向于狭隘、浮躁、势利。真的不知道那一群所谓的专家和艺术家是不是真正忠于艺术的在评审,或者说,作为一个利益圈子的代表,他们努力捍卫和维护着一小群玩家的既得利益,这中间也有千丝万缕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

总是想起星爷的《大内密探零零发》里的“表情做作,略显浮夸”,拿这一幕来形容历年来奥奖对小李子的迫害,简直就是一模一样。

最后回答@傅垚的问题

“戏剧是戏剧,电影是电影,电影是否有向戏剧看齐的必要?现代是现代,传统是传统,现代电影是否有向传统电影看齐的必要?”

1.不认为戏剧是戏剧,电影是电影。

至少在西方,戏剧和电影是一脉相承的。不是电影有没有必要向戏剧看齐,而是电影从来就是像戏剧看齐的。电影理论中关于叙事,关于人物,关于对白,关于场景,关于服装,关于矛盾的安排,人物的关系,剧情的发展等一切的一切,都是严格遵循戏剧理论的。因为历史上先有神话、然后是戏剧、然后是诗歌、然后是小说,然后是电影、然后是电视。后者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保持结构不变,改变表达方式。这就是为什么于文化界而言,电影已经攻占了现代人娱乐生活的全部,各个国家还要花重金像养国宝一样供着剧场,剧院,剧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一张歌剧票比一张电影票贵几十上百倍的原因。

2.现代电影当然没有向传统电影看齐的必要。

不过,现代人是越来越不会创作电影,也不会欣赏电影了。

这个既不是业界的错,也不是观众的错,因为快速消费文化是后现代文化的重要表现,人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细细品味,更多的是图一时之欢。所以我们在享受的同时,飞快的丢失传统,最后会迷失在非理性,纯感性的荒漠里。这就好比,谈恋爱,打游戏,运动竞技,挣钱,出名的快感都已经满足不了一个人,他需要吸du来刺激感官,最后完全迷失在嗑药嗑HIGH的世界里,这就是当今人类的现状。

外面的世界 - 知乎专栏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谢邀!

《鸟人》妙在何处? 讲述长镜头背后的故事

【郝样儿wenting的回答(7票)】:

你问了三个问题:

1、长镜头一定比短镜头好吗?

不一定,关键还是看镜头的内容,而不是它的长度。但是我们说《鸟人》好不光是因为它的镜头长啊。而是因为它在保持一镜到底的基础上依旧剧情严谨、演技精湛,所以我们才说《鸟人》的长镜头牛逼。(但《鸟人》是伪一镜到底,是通过剪辑才达到效果的。)

关键不在于这个“长”字,而是更基于后俩个字。

2、长镜头牛逼在哪?难拍吗?

牛逼就牛逼在它很难拍,说长镜头容易的人一定是没有亲自拍过长镜头。

我拍过,所以我深知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每一个演职人员的完美合作。

演员必须保证长时间台词、动作、神态、走位都不出错,这一般演员能做到吗?我拍摄学生作品时,镜头就短的不行,道理都懂,因为一个演员很难做到长时间不出错,何况是两个演员、一群演员。作为导演我也理解,所以更加敬佩拍摄过长镜头的演员。很辛苦!

导演前期工作也是没得说,每一个镜头都得提前预知到位精确设计出彩,电影还没拍,就得心中完完全全有数。想偷一点懒都拍不出好的一镜到底。

更别说其他的譬如摄像啦、灯光啦、录音啦,有一点差错都要重新开始。

变换场景还要保持完美构图是多难的事不需要想象力都能想到。

所以说拍长镜头永远是最费时费力的,你觉得容易…大概是因为你没拍过吧。

3、对比《爱在》的长镜头所以觉得和《鸟人》的长镜头是一回事对吗?

看完我前俩个回答,我想问你,你觉得呢?看完我前俩个回答,我想问你,你觉得呢?

千万不要回答我说“我也可以用固定机位拍10个小时的长镜头哦!嗯嗯太简单了对不对!”我会neng死你的,真的!

【漠尘烟雨的回答(1票)】:

长镜头都是钱啊。。。

【素梦幽兰的回答(1票)】:

毛片很多都是一镜到底。。。。。。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但是个人觉得,长镜头有点滥用了,或者说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长镜头的,另外关于长镜头最早的映象是Coldplay的《yellow》MV

【纯子的回答(0票)】:

记得1958年的Touch of Evil?

最闻名的莫过于开始的那一个巨长无比的镜头。我们导师还津津有味的将它放完给我们看,然后就提出了一个观点。

“贵惨了”。

对。就是这个观点。

【释蛋蛋的回答(0票)】:

长镜头能拍好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

《鸟人》我看过一篇剪辑师的专访,其实里面的剪辑还是有很多的

想研究长镜头 推荐一个老片,关于校园暴力的电影《大象》

关于几个角色在校园内相互之间关系的描述都是用的长镜头

然后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要想玩好长镜头中间需要多少配合

恩恩……

【周楠的回答(0票)】:

不一定,但是做长镜头其实很困难,不仅前期,后期剪辑调光一样,尤其是鸟人这类型的,楼主所指某些长镜头倒是技术性难度不太大

【西于安的回答(0票)】:

为了这个长镜头牺牲未免太多,个人觉得是玩技巧,没必要

【梁骏起的回答(0票)】:

一镜到底对导演的要求太高了,极为考验导演的镜头调度能力。

【羽婕的回答(0票)】:

你觉得不难是因为你没有拍过……

长镜头是非常难拍的……就拿你说的《爱在》举个例子,男女主一直在散步,假设已经拍了40分钟的对话(连续不断的长镜头),突然41分钟的时候男主说错了一句台词,呵呵,这样的话前面40分钟就得重新来过……

懂了么?

所以说,在拍摄长镜头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出错,那么全部就得重新来……

更不要说长镜头涉及的调度问题……

想想就觉得鸟人好伟大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