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点击上方'悦读中医'↑免费订阅
无论是六经辨证还是脏腑辨证、八纲辨证,都是一样的,本无哪种辨证方式高人一筹,没有说哪种辨证方式更高明,有的只有使用者的差异,殊途同归,所指向的都是共同的道。下面我就开始说说真正的八纲辨证,在说之前还是要请读者先忘掉你所掌握的旧八纲的思维。 八纲辨证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其中以阴阳为第一,但是后人理解的八纲阳成为表、热、实的代名词,阴阳的大纲早已丢失,下面先说阴阳。 寸尺辨阴阳。先通过脉象的寸脉和尺脉对比,分出病人的阴阳。寸为阳,尺为阴,大法“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阳盛阴虚,就是寸脉实大而尺脉小,如此不能发汗,需用下法,此时气都溢于表,治疗要使气向下向内走,不能让气向外走。具体选用何种下法得根据整体脉、寸脉、关脉、尺脉等情况而定,如果尺脉虚就只能用使气微向下走的方法,如果关尺脉很结实,就需要苦寒直折清下。 这种状态如果用六经辨证,即是阳明或太阴病,阳明病的治疗大法为下法,太阴病的治疗大法为不下而下,两者一致。阳虚阴盛,就是寸脉小而尺脉实大,如此不能用下法,需用汗法,此时气郁于里,治疗要使气向外走,不能让气向下走。具体选用何种汗法要根据整体脉、寸脉、关脉、尺脉等情况而定,如果寸脉很沉而关尺脉很结实,就需用辛温走窜通开,如果尺脉虚则不能硬通,如果寸脉稍沉则可慢慢辛温通开,治法需依病人状态而定。 这种状态如果用六经辨证,即是少阴病、厥阴病、少阳病或太阳病,这些病的治法都是使气向外走,有的用疏里,有的疏表,有的温,有的散,具体该如何让气向外走还是要看整体。 掌握此治疗大法,该下该汗就有了明确的指标,不会因方向上的误治而加重病情。所谓“辛甘化阳”,寸脉候阳气,辛味药与甘味药合用,辛则使气趋于向外,甘则缓,气向外走,又不使汗出,就可以使寸脉变实大,但是过用辛味则耗气而使寸脉虚,所以必须辛甘合用方能化阳。所谓“酸甘化阴”“苦甘化阴”,尺脉候阴气,酸苦都能使气向内,与甘缓相配,则气既向内走而又不致泻下,就可以使尺脉变实大,但过用苦味则易泻下,反倒会使尺脉变虚,所以必须酸甘或苦甘合用方能化阴。 浮沉辨表里,迟数辨寒热,举按辨虚实。只要认真学习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这些大纲就很容易明白。所谓“浮沉辨表里”,就是通过脉位的浮与沉判断病变的表里,如果在表就选一些枝叶类的药,如果在里就选一些根茎类的药。“迟数辨寒热”,就是通过脉象的数与迟判断出病人是寒证还是热证,但具体用药不能简单地以热治寒、以寒治热,还需根据具体病人虚实状态而定,有时需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过脉搏的有力无力判断病人的虚实,虚则补,实则泻,补则适当多用甘缓之药,泻则使气动而少甘缓之药。其实只要通过张仲景六经辨证而通达医道,就可一通百通,无论什么辨证都可一学便通。

新媒体编辑:王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