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 郑和下西洋的“后勤部长”杨景衡

 飞云阁0811 2015-03-15
楊景衡(1359~1444年)名南,字曲江外史,人稱楊大參,出生於浙江溫州里安汀灣,洪武廿三年(1390年)薦浙江鄉試,廿六年(1393年)會試中副榜進士時郎署官,廿八年任兵郎司馬主事,後擢稽勳郎中。永樂元年(1403年)調任福建左參政,主管財政、民政。其仕途雖波折,但幾乎全程參與鄭和下西洋行動的後勤保障工作。史記載,鄭和率船七次下西洋,時間自永樂三年(1405年)始,至宣德(1434年)止,楊景衡於永樂十年,已為鄭和下西洋籌畫了三次下西洋的財力和物力。後因對興建天妃行官(供出海祭祀用)提出異議,竟遭貶官,謫居灤河。但他離任前,已經為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做好一切籌切,確保了鄭和順利出航。永樂十四年(1416年)楊景衡複任福建左參政。次年,又是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繼之第六次,接踵遣中貴偕公卿大臣,率海艘、奉敕、往勞供輸之費動以億萬計,公從容籌畫適中肯事,集而民而不廢業菅。宣德三年(1428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詔命已達,楊景衡為策劃修船的樹林從應籌備方案,多次親臨長樂等實地巡視檢查,曾幾次夜宿天妃行官,與住持楊一初道人促膝長談,並建議立碑記志。此建議得以採納,終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揭碑。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天妃靈應之記》(俗稱鄭和碑),碑文1177字,詳細記錄了前六次下西洋的時間、到達地及與各國貿易交流的史實。此碑幾經磨礪,沉淪荒山野林之中,至1930年才被農民挖土時發現,一直保存至今。由於鄭和下西洋的資料于成化年間銷毀貽盡,研究這一段歷史幾乎空白,僅憑稗官野史,這一碑文重見天日,即成為鄭和下西洋的史料和實物依據。楊景衡在閩施政30年,歷經六次下西洋,為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供給方案付清實施後才被恩准告老還鄉,時年高齡73歲。臨行時,楊一初道人將一座曾隨第六次航隊漂洋過海的船模贈給楊景衡,表達其敬意。回鄉後楊景衡將該船模供奉在里安鎮海門(南門)天宮。船模抵瑞入宮時,地方轟動,一路鞭炮迎送,香案接迭,儀式十分隆重。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隊起航後,楊一初又將《天妃靈應之記》碑刻拓片,派人專程送給楊景衡,楊十分欣慰,作《壬子春·接聖碑拓墨、借季蘭坡清韻答正一一初道長》詩,以表謝意,詩雲:門外春風拂柳條,耒鴻喚憶贈航艚,天臨閩水奎光近,雲湧南山聖位高。清廟新碑宜作頌,丹書舊跡有留毫。安濤鎮浪天妃在,盼見舟師凱雁毛由於楊景衡與航隊交往非凡,又與漕運、海運往來密切,因此為官時,每年三月廿三和九月必到當地媽祖廟祭祀天妃娘娘,以求航海順利、逢凶化吉、遇險求安。回鄉後,他每年此日亦劃舟到天后宮拜拜,並將天后宮的龍舟命名為金龍,此名一直延續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