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遮风避雨的地方,“长城”的戍守者驻扎在哪里?莫非——

 nzpeach 2015-03-17

这堵梭梭木边墙附近还有一些相对不那么起眼的边墙,是用颜色各异的石头建造的,包含了多种晶体结构,有火成的特征:有些是质地细密的火山灰,冷却后洒在地表上,还有些大颗粒的岩浆是在地下冷却的。这些石头中应该有一部分是被洪水从几十公里外的地方冲过来的,但据我观察多数的石头应该属于“矿石”。从它们尖锐的棱角看,应该经过一些切削的处理,或是使用过坚韧、锋利的铁制工具。看来采石场是必要的,这就再一次证明整个工程需要部署庞大且组织有序的人力资源,还要有一个高效的运输系统。


因此就有了另一个疑问:在建造以及使用——如果假定它属于汉长城的一部分——阶段,人是如何驻扎的?从中国境内汉长城保存最完好的——仅存于甘肃——那部分看,墙是以烽燧为节点连接起来的,这些起瞭望作用的烽燧为守军提供制高点,用于侦查远方沙漠里敌人的一举一动。借助对应的位置安排,烽燧还成了一个巧妙的肉眼遥测系统。经过精心的布置,这些烽燧可以看到彼此,再加上充分利用了地势的起伏,部署在烽燧内的士兵可以点燃附近的积薪,表示发现险情,这样的信号可以连续传达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驻守烽燧的这几十甚至上百年时间里会有各种日用品报废、被丢弃:这些物品会直接被扔到烽燧外。沙尘的掩埋,再加上戈壁滩极端的干燥气候,让这些公元前110年前后的物品被保存至今,其中有许多被奥莱尔·斯坦因(Aurel Stein)发掘了出来。在大量此类文物的支持下,他得以对2,100年前汉代边疆的生活景象进行了传神地描绘。


我和蒙古国地理学者拔桑


玉门关一带的汉长城和我们现在考察的“成吉思汗边墙”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后者没有任何烽燧。作为防御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前者的烽燧是用土坯砖块砌筑的,高度和厚度都很惊人,我只能推断它们因为某种原因在这里被放弃了。如果没有烽燧,找到可以证明这里曾经驻扎军队的考古证据一时间就显得遥不可及了。我的思路转向寻求一个解释,希望找到一个历史模型来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建造烽燧?


中国甘肃玉门关附近的二十里大墩



我和外交官查林


大败匈奴于都城以西的河西走廊后,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于公元前119年派出三路大军进攻北方的匈奴。匈奴采用了此前屡屡得手的战术——用沙漠击败来犯的敌人:他们没有需要驻守的村庄或城镇,只要一路后撤就把多达十万人的三支军队诱引到了他们不熟悉的荒漠地带,把他们的补给线拉长。他们穿过了戈壁滩以及大部分的草原。在卫青、霍去病和李广等大将的卓越指挥下,汉军大获全胜——军事上是这样,但是从经济上看还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一时期的权威汉学家鲁惟一(Michael Loewe)在《汉武帝的征战》一文中称,持续了六个月的漠北之战是一次代价巨大的胜利。汉军阵亡将士数以万计,损失十万马匹,还花费了大量黄金用于犒赏凯旋的将士。单是赏金这一项据说就耗去了全年税收的一半。


这些代价还只是损失,但如果是持续性的代价,就可能引发颠覆性的变化了。虽然汉朝重挫匈奴,令其十几年内没有再犯,还获得了土地,但这些土地和河西走廊不一样,对他们可以说是毫无用处的——对任何人都毫无用处。河西走廊有绿洲,可以从事农业生产,实现自给自足,派驻和维持守备部队也成为可能。但荒凉的南戈壁什么也没有。没有什么值得防御的东西,有的只是令人绝望的荒芜。连从北方来的入侵者都得绕开这个地区。戈壁本身成了一道屏障。

在大漠里,探险队见到的唯一活物就是这只戴胜鸟


在大漠中露营,唯一不用犯愁的是找营地


然而边墙看上去的确很像汉长城的一块失落的拼图,会不会是由于财政负担和资源消耗过大,收效又微乎其微,导致工程才进行到初期就被放弃了呢?没有烽燧意味着守卫墙的人员配置、运转方式、能否收发信号都不得而知了。是不是汉人最终让自己相信宽阔的戈壁滩会让敌人望而却步?从古地图上标示的西汉帝国北方边境线看,我的理论是站得住脚的。有些干脆把边墙画成了一段“侵入”蒙古的连续性建筑,但所有地图上都能看到在边境地区的南部有一个不知缘由的中断,刚好就在我们此刻考察的区域。

在寻找烽燧的过程中,我还是在“梭梭木墙”上见到了一件文物:一小段绳子模样的东西,一端在墙里,另一端暴露在外。


如果能像斯坦因研究汉长城西段那样,有箭头、钱币、器皿残片或汉简——记载了时间的竹片,可以用于推断建筑使用的年代——这样的文物,考古学上就会比较清楚了。不过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们掌握着1906年的斯坦因没有的手段:放射性碳定年法。


欲购买《两个威廉与长城的故事》,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