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现代化:理念与行动

 萃取阳光520 2015-03-17
 

教育现代化:理念与行动

          ——2011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实录

  编者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都在各自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三地实施规划纲要的起步之年, 4月15~16日,2011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在浙江镇海中学召开,论坛聚焦教育现代化这个横亘眼前的重大话题,在这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发出草根的声音,以求在理念上濯去旧见、深化新知、凝聚共识,在行动上探索路径、开拓空间、分享经验。

理念篇:我们理解的教育现代化

  嘉宾观点——
  汪培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从小学阶段开始,我们就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呼唤尊重人性的教育。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心灵的美好和精神层面的极度丰满,这是教育最终的追求。之前教育界曾经热议过“钱学森之问”,在我看来,钱学森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就是不断地在追求心灵的美好和精神层面的极度丰满。所以,不管在社会层面、教育层面,还是国家体制层面,都要极大地尊重人性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生命个体健康地成长。
  譬如在小学阶段,一定要研究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学校提出了一个口号:让儿童成为儿童。呼唤小学教育符合儿童的特征,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来开展教育,低段教育不拔高,小学教育不成人化。我们在重视学生心理成长规律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生理成长的规律。比如,一年级学生小手肌肉还没有发育完整,如果布置大量的写字练习,严重的话会导致小手肌肉弯曲,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觉得浙江省教育厅提出“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抓减轻负担”是很必要的,因为只有当学生的身体成长到一定阶段,比如到了大学,才可以承受相对重一点的负担。
  (杭州学军小学校长、党总支书记)

  滕平: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2010年曾有过一份权威数据,说的是全世界信息量每72个小时会翻一倍。由此可见,我们正进入一个信息化时代,它已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所以我们讲教育现代化,是不能离开信息化社会的背景的。
  我觉得教育信息化是能够极大地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教育信息化可以实现教育的民主和公平。在信息化社会里,网络的开放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国民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有了保障,也使教育均衡化这项工作得以推进。第二,通过网络、信息媒体,可以让不同个性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校提供相应的教学帮助,以满足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需求。教育信息化也有可行的现实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长三角的经济在全国是有优势的,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应该不怎么差钱。
  (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校长)

  张炳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思想的现代化。在我看来,教育现代化有如下几个关键词:“转化”,就是怎么把传统的转化为现代的,要注意观念的引领和智慧的管理;“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活动”,现代化教育不能忽略与生产劳动、社会、家庭生活相结合;“提供”,即为每一个孩子的快乐成长提供相适应的教育;“精英与均衡”,我们往往抓了均衡忘了精英,抓了精英忘了均衡,实际上精英是国家强大的需要,均衡是和谐社会的需要,两者都不能少。同时,我认为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追求教育现代化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的重要性。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总校校长、党总支书记)
 
  陈奕望:教育现代化关键是人的个性化
  目前针对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有很多说法,比如均衡、公平、国际化、信息化等。但我认为,校长考虑问题恐怕和政府考虑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政府考虑的是全社会的整体教育,而校长考虑的是学校怎么办。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校长们更应该从个性化的角度去理解教育现代化。
  现在讲到教育,往往涉及到两个问题:教育的功能是什么,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校长们都知道,教育的功能无非是育人,满足人发展的需求;教育的任务无非是呵护、关怀学生,让他们在心灵上、情感上、人格上得到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还是要紧随人的本原、尊重人的发展。每一个校长所关心的,应该是我的学生怎么样,我的学生的人格怎么保障,我的学生的心灵怎么发展等。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校长)

  马里松:让教育回归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战略重点,基础教育又是重中之重。
  那么,公平教育是平板化、同质化的教育吗?我不这么看。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助推之下,平均主义的同质化教育被当成教育公平的全部内涵,政府追求教育资源分配的平均化,学校追求学生水平的扁平化。
  譬如,所有的学生不管天资如何,都接受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育方式、同样的教学内容。差异化的学生就好像原材料被放在一个模子里进行轧制,出来的是同样的型号、同样的模样。试想这样的教育怎么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我们不是在搞公平教育,而是在搞平均主义的教育。这种教育浪费了资优生的智力资源,也让资质平平的学生苦不堪言。貌似公平的平均主义制造了最大的不公平。我认为教育的公平就是给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他所需求的资源,而不是提供一样的资源。所以我反对抽象的公平,公平必须考虑个体的需求。我希望更多的杰出人才冒出来,我希望我们能培养出心灵自由的杰出人才,我们的学生能执著地挑战权威,反对任何模式的灵魂塑造和思想灌输。
  (杭州市学军中学校长)

  现场互动——
  主持人(杭州育才教育集团校长郜晏中):最近又有一则“虎妈”的消息,她的小女儿被哈佛和耶鲁同时录取,在美国引起哗然。我们知道,蔡美儿教育的手段、内容、理念,跟我们所想象的教育现代化几乎无关,甚至相去甚远。请问,为什么在我们讨论教育现代化时,美国人反而在研究我们传统式的教育呢?
  马里松:我认为“虎妈”这个特例放到中国也是非常特殊的,不具有代表性。当然,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有它的优与劣。
  郜晏中:但是,很多中国妈妈在孩子上幼儿园期间,就走蔡美儿的这条路了。我们学校在一年级招生时,常看到孩子们拿了一大摞证书来报名。
  汪培新:进哈佛又怎么样?进去以后就意味着这个人成功了吗?我们当前教育有功利性的倾向,已经到了一定要改变的时候了。如果再不改变,还是追捧这样的个体现象,我们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
  滕平:“虎妈”现象,反映的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冲突。其实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有好的一面,我们要进行选择、改造、发展和继承。但现代教育思想是趋势,它表现在对人的尊重,采用了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因为,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大家都会认同后者。
  陈奕望:关于“虎妈”的事情,我们有必要更多了解一下美国的入学制度。美国学生入学不像我们这样经过严格的考核选拔,他们只要达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入学。所以,不要为进哈佛感到惊奇,这不是典型的成功案例。美国人之所以好奇,可能是在想为何这样严格也会出成绩,他们不一定是对中国的教育感兴趣。
  郜晏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一般来讲首先是内容的现代化,然后是制度的现代化,再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我想问,在长三角地区,下一个阶段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难点在哪?突破口在哪里?
  汪培新:有一个问题是我比较困惑的,就是关于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也就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当前困惑学校层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比较核心的问题。但目前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干预还是比较多的。
  马里松:我同意汪校长的说法,其实就是体制上的问题。我认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应该去行政化,让教育家来办教育。
  陈奕望:这好像是我们做校长的一致感受。现在领导的观念很先进,家长的观念很先进,问题是体制的有些方面还是放不开手脚。我们现在学校的自主权是越来越少了,一边高喊学校自主,一边把其他原先应有的自主都拿走了。比如说,开发校本课程需要编制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编得越多,学校开销就越大。但受制于目前的收费政策,这部分钱不能向学生收,长此以往怎么办?
  滕平:除了体制外,我们的教育内容是不是真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让学生接受?这些问题也值得校长、教师们去思考。本轮新课改理念很先进,但事实上,行动和理念有很大的落差。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加以改进。
  张炳华:希望长三角的教育行政部门,在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候,尽量少提“模式”。从学校层面来说,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追求个性的过程,不能千篇一律。
  马里松: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在这里呼吁全社会应该达成共识,争取早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

  专家点评——
  教育现代化,核心问题就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在于文化改造。所以我认为,现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改革,本质上是学校教育文化的改造。
  这个文化改造的路径是怎样的呢?第一,要建立个体和共同体的发展愿景。就是说,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第二,要改善心智模式,包括人们的习惯、习俗、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学习与研究,建立学习共同体或者学习型团队。
  通过学习与研究之后,每个人要学会系统思考。就是善于整体地、有机地、动态地来思考人与事以及社会的变化,而不是片面地、机械地、静止地认识外部世界。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变化。思维方式一旦优化了,个人就能够实现自我超越,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人。
  (赵连根 上海浦东新区教育总督学、浦东新区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

行动篇: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校长作为

  嘉宾观点——
  顾泳:用心营造校园文化气场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现阶段我们通过用心营造校园文化气场这一载体,向着教育现代化不断进发,具体有四条途径:第一是对历史的传承,学校有291年的办学历史,而且至今未曾变更过校址。为了用好这个珍贵而独特的资源,我们发动所有教师去挖掘和整理校史,年轻教师成了记者,去采访分布在全市各行各业的校友,采访曾在这里工作过的教师、领导和校工。在面对面的采访和记录里,过去的那些故事,过去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他们体悟到了。年长的教师则担任评委去审读这些由青年教师们写作的新闻稿。在修改和评审新闻稿的过程里,他们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再一次被激发了出来。这些年石梅小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这样一支教师队伍。第二是推动全民阅读,从2008年开始我们组织了“心灵之约读书会”,每年都有创意,形式也完全不同,成为教师们最喜爱的分享阅读人生的一个平台。第三是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学校里有一些传统节日过得很隆重,每个节日我们都会给老师们送上一首诗、一份小礼品和一束花。第四是借助社会之手共同参与学校管理。我们学校可以公开选班选老师。每年开学,新生家长会上,所有教师都会亮相作自我介绍,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师的了解进行自由选择。可以想象,如果一个老师选择他的家长人数很少,那么根本不需要我校长去批评,他都知道有很多的地方亟待改善。
  (江苏常熟市石梅小学校长、党总支书记)

  赵婷婷:高境界低姿态培养现代人素养
  我觉得现代人的素养,最核心的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社会素养。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孩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特别需要关注两个概念的建立。一是自我概念的建立,一是社会概念的建立。从他的自我概念建立来讲,第一个要认同他自己,包括认同他的家庭这些客观的因素;第二个认同就是得到他的朋友和长辈的认同;第三个是对他自身的学习能力、处事能力的认同。这三个认同构建起他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他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人。社会概念,需要我们去培养和建立他们与人相处及共处的能力,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担当责任的能力。
  面对这样一些现代素养的要求,作为一所初中学校的校长,我觉得需要一种高的境界,同时也需要一个低的姿态。高的境界可能表现为需要有一些基于现代意识的学生观、生命观和教育观,特别是教育背后的价值观。还有校长需要对舆论有影响力,对科学教育理念需要有一定的引领力,这是高的境界。另外,我们校长不妨姿态放低一点:一是让我们能够融入师生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成长文化和课程文化,帮助他成长。二是我们要用敬畏的姿态去面对学生不同生命个体的成长。三是要以民主的姿态去分享校长的权力,让大家共同来担当责任。可以让学生有一些权力,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同时把学生的自主选择作为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民主习惯的一个教育过程;可以给教师一些权利,不要把制度设计牢牢掌控在校长、管理者们的手里;要给家长一点权利,让家长从一个学校的期待者、评判者变成学校的积极合作者。
  (杭州市青春中学校长)

  张斯恒:引领一支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师队伍
  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校长最主要的责任可能是引领一支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师队伍。今天的校长们其实都是戴着手铐、脚镣在跳舞,因为社会极其功利,社会人极其浮躁。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校长应该如何作为?我觉得就是要用一种公德意识去应对社会的功利,以一种现代的精神去面对社会的浮躁。我们学校所做的主要是以“和”文化去引领所有教师摆脱这样一种功利性的东西。去年教师节,学校举行了首届十大偶像的颁奖仪式。这个偶像是谁?是教师。颁奖嘉宾是谁?颁奖嘉宾是他的学生、他的爱人、他的师父或者徒弟。80岁的老母亲来给儿子颁奖,闹别扭的妻子来给丈夫颁奖,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一直在推崇的校园“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再比如学校不是把教师分成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梯队,而是成立了青年工作组、骨干教师研究组和资深教师研究组,这样所有教师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因为每个人都似乎得到了校长的肯定:你是骨干教师,他是资深教师。学校还开展了面向全体教师的比赛,一个叫“和”文化征集活动,另一个是“家”征文活动,活动让我们大吃一惊,没想到我们的教师蕴含了那么多的精神力量。作为校长,只要把教师的精神力量调动起来,办学就可能走向成功。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副校长兼上海市兴塔中学校长)

  姚天勇:积极建设和丰富学校的课程文化
  教育现代化的行动目标,也是学校层面的可控因素和行动。这里有两个关键,就是教育质量、办学特色。现代化的教育质量肯定不是过去狭义的那种知识的含量,也不是单一的升学数量,而是学生的全面综合素养,它涉及到人的生理与心理、认知与创新、当前与未来等。这些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与学校的课程文化和课程实施紧密相关。对于课程,一些学校可能有误解,认为学校主体课程的设置,是国家以及地方所做出的,学校只是执行。而丰富学校课程的学校行动,只能在校本课程上有所作为。我认为如果在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设置中,学校只是局限在补充和延伸的校本课程上的话,显然是本末倒置了。课程恰恰是学校的主体行为,我们努力要通过一种健康的、全面的、舒展的、充满灵动的课程实施,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一种高品质的课程实施和行动,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行政措施的监督。这种实践层面的文化追求,最终将形成学校的稳固的、有特色的课程文化。学校特色不是在办学的形式或内容上凸显一个与众不同的样式,它是学校的内在的、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的一种呈现。而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是需要我们用行动去培育、追求和坚守的。
  (江苏省南通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

  胡海帆:在困境和变化中寻找出路
  上午单元的讨论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就是教育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那么如何培养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创新性人才?我觉得作为一名高中校长,就是要学会在社会和经济的变化中找到行动的方向和目标,根据时代需要,做到“缺什么补什么”。比如我们现在强调社会实践,可是当年我们在读高中的时候,这方面的能力多强?我们当时缺什么?是系统的知识学习。之后在这方面拼命加强,然后又渐渐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能力的要求。所以今天我们又重新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教育现代化其实还涉及到一个体制和办学自主权的问题,很多校长都认为这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阻碍,但是我觉得这也是给我们校长一个有所作为的机会,虽然过程会很艰难。比如我们学校今年开始实行绩效工资,我们的管理者一开始也很担心,怕教师的积极性可能会有所影响,所以我们又开始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两年前向国外一些学校学习,利用温州经济较发达这个特点,通过校友捐资建立助教奖教基金会,成效还是很理想的。我想告诉在座的校长,教育现代化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变化和困境中寻找出路,慢慢地冲破体制束缚,为学校的渐进式发展创造条件。
  (浙江省温州中学校长)

  现场互动——
  主持人(浙江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在积极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当中,该怎样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张斯恒:这个话题我很有感触,因为我所在的学校就是一所国际化的学校,我觉得要做到三融,一个是融入,一个是融情,一个是融合。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是绝对不同的,只要首先承认对方,并付出一定的情感,融入他们,最后才能融合。
  姚天勇:课程设置上也能体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问题。比如我们现在有很多学校举办国际班,不能仅仅停留在为我们的孩子多一个到国外求学的渠道,而是引进整个国家的课程体系和文化到我们学校来,看人家为什么要开设这个课程,怎么开设这个课程,又是如何实施的,以此来推进我们国家课程的国际化。
  赵婷婷:国际化的低层次是一些中外的交往,包括结对等活动。更高层次是把国外的一些先进理念和做法,包括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已有的一些优秀成果引入到我们国内来。我们现在更需要的一种国际化,是让教师和学生们都能去思考,当我们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能不能具有这样一种在全球生存和竞争的能力?
  顾泳:对,我们所要学的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面对今后世界的考量。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幌子下,我们在传统的诚信、善良这些品质上丢得太多了,我们学了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所以在了解和引进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失去了什么,应该保留什么,更应该关注什么。
  胡海帆:我所理解的国际化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给学生多一些成才的选择机会。国际化也意味着对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和方式的借鉴。此外,我想强调的是,不要以为和某个国外的学校结对就是国际化了,中西教育各有长处,并不是说国外的一定好。国际化,应该是吸收国际上好的做法为我所用。
  校长代表1:我是来自嘉兴实验小学的。我想教育的国际化,不是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和国外的孩子一样,也不是把我们孩子的思维纳入到他们的轨道中。教育国际化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要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词汇、能明白的逻辑词汇去成熟自己的观点,告诉别人我们的不一样。也可以这样说,这应该是教育国际化的根,我们的孩子应该有这样的根。另外我认同张斯恒校长的观点,教育国际化是让我们的孩子理解、包容、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而不仅仅是竞争。
  校长代表2:我来自江苏启东小学。教育国际化的另一面就是教育的本土化。教育国际化的真正意义是我们要有全球的胸怀和历史的眼光。就是我们不仅要向外学习,同时要向内来看,来认识自我。只有向外学习和向内的透视、认知同步了、协同了,我们的教育国际化才算实现了。
  校长代表3:教育现代化的前置条件是经济现代化,所以一个地方,它的教育的发展肯定是和当地的社会经济紧密相联的。我想请教一下温州中学的胡校长,温州的经济发展相较于其他地方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温州教育的特色主要是在哪里?
  胡海帆:我想说的是经济发展跟教育的发展并不一定是正相关的。按理说温州建立在民间资本基础上的民办教育应该发展得很好,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所以值得深思的一点是:在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当中,政府是不是已经有足够的财力,不需要吸纳社会资金来办教育?

  专家点评——
  如果要对今天的论坛进行总结的话,我想可以归结为八个字:“多元理解、本土行动”。我们给现代化加了很多词,比如国际化、多元化、开放性。但是说得最好的其实是一位江苏校长的一句话,现代化是我们对美好教育的一种始终不断的追求。
  就行动而言,下午单元很多校长都谈到文化,比如顾泳谈到校园文化,姚天勇谈到课程文化,张斯恒讲到“和”文化。因为在他们的理解和做法中,人不是孤立生长的,人的现代化绝对是和条件、体制、文化紧密相关的。我们要培育一种高贵的心灵的时候,就同时意味着我们要提供这样成长的条件、环境和氛围,甚至要营造一种文化。
  我稍微梳理了下午几位校长的观点,发现有三大思想:一是提升内涵。至于怎么提升,五位校长各有千秋,张校长说要引领教师队伍,赵校长讲到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社会素养的培养,顾校长说要抓学校文化,姚校长则是旗帜鲜明地要抓课程。所有这些都与内涵提升有关系。二是质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培养出有更高水平的孩子们。我想,在未来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如果下决心把办学重点放到质量提升上,那么什么现代化的名词都不要套用,就是在走向现代化。三是狠抓特色。对于学校而言,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就是多样化。一所学校有没有特色,就意味着你有没有质量。内涵、质量、特色,三个合在一块儿,就是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
  (彭 钢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