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慧能为什么比神秀水平高?

 指月軒 2015-03-17
来源:陈衔的博客     文/陈衔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唐朝禅宗六祖慧能的成名作,至今闻名。凭着这首20个字的偈,慧能大爆冷门,把资历深、地位高、声望隆的神秀给PK下去了,得到了五祖的衣钵真传。

神秀(公元606-706,东京尉氏人(今河南尉氏),即大唐东都洛阳附近,政治文化中心地带。“少览经史,博综多闻”,从小就是个有学问的人。年近50岁拜五祖为师,在东山寺呆了6年,从搬柴运水等粗活干起,一直熬到一人之下、千人之上(当时五祖领导的东山寺有7001000人左右)的上座教授师职位,德高望众,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五祖的衣钵非他莫属。

而慧能(公元638-713是南海新兴人,现广东省境内。直到今天,这里都是经济发达、文化稀缺,那会儿就更是蛮荒之地,尚未开化,缺乏文化氛围的熏陶。比起神秀出生地,慧能已是先天不足。而且他自幼丧父,与母为伴,家境贫穷,卖柴为生,没受过正规教育,斗大的字不识一箩。可是,当他35岁北上湖北黄梅东山寺拜见五祖后,只在厨房干了8个月的粗活,三年研究生都没读完,只见习了一个学期多一点,便野鸡变凤凰,青云直上,拿走了五祖的衣钵——“东山法门禅学院”惟一一份毕业证暨上岗证。

五祖弘忍到底看上了慧能什么,对神秀又有什么不满,致使他如此厚能薄秀?我们不妨根据《坛经·行由品一》中对这段传奇的描述来分析一下。

 

一、语句分析:两首偈的境界之差

 

有一天,五祖召唤门下的徒众,说:“我对你们说:世间上的众生,浮沉在那生死苦海之中,这是世人所必须解决的一件大事。你们终日里只知修福,不知自求出离生死苦海之道。如果迷惑了自然的本性,所修到的幸福和功德又如何能够挽救了生死苦海的沉沦呢?你们各自回去看看自己的智慧,按自己本心中的般若之性体,每人作上一首偈颂来呈给我。如果能够悟得了佛法的大意,我就将衣钵大法传付给你,成为第六代祖师。”

可能慧能新来乍到,地位又低,没被通知到场,不知道老师已经布置毕业论文了。

但即使知道了,其他同学也没有动作,他们的看法是:我们这些普通学生,不须清净心灵,用尽意思地做什么偈句。即使是拿着偈句送给五祖看,又有什么用处呢?神秀上座现在是我们的教授师父,不用说一定是他得到的。我们如果轻率地做什么偈颂,真是白费功夫了。

看来神秀真是众望所归,孤独求败了。

四天后,神秀憋出了他的毕业创作: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又过两天,慧能才知道命题作文的事,当下吟出那给神秀致命一击的20个字。

佛教的基本观念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空无,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万物齐一没有区别。这一观念是佛法的门槛,悟到了,就是入得门来;悟不到,就是还在门外,不论你做了多少好人好事都白搭,摆脱不掉烦恼的纠缠,难脱苦海。明白这一标准,就能理解为什么慧能偈比神秀偈的分数高。

神秀偈都是由肯定句组成的:“身是菩提树”,一个“是”字把“身体”和“菩提树”的区别肯定下来了;“心如明镜台”,“如”也是“是”,把“心”和“明镜”的区别也肯定了;“时时勤拂拭”,又把“勤”和“懒”作了区别。最后,“勿使惹尘埃”,表面看是否定句,其实也是肯定句,肯定了世间有不好的“尘埃”,拂掉尘埃才是好。所以,神秀偈表达的是一个存在着身、心、智慧(菩提树、明镜台)、愚蠢、勤、懒、污染(尘埃)、洁净等诸多区别的世界,不但有事物之区别,而且有好坏之不同。如此执迷不悟,不被狂扣分才怪呢!有区别、分好坏,势必有欲求,有欲求就有求不得,于是烦恼丛生,越打扫越痛苦,谈何解脱?

所以五祖的评语是:“你做的这首偈,还未认识到佛的本性。只在佛门之外,尚未进到里面。像这样的认识理解,至高无上的佛道,是无法得到的。”

而慧能偈的妙处在于全部由否定句构成:“菩提本无树”,一个无;“明镜亦非台”,两个无;“本来无一物”,彻底无;“何处惹尘埃”,还是无,有什么好打扫的?世间无一物,人间无一事,正合“色即是空”佛法大意的标准答案。

一言蔽之,神秀偈执着于诸多“有”,慧能偈觉悟到一片“无”,境界高低一目了然。

 

二、神秀是优秀生,慧能是天才生

 

以现在的标准看,神秀属优秀学生、乖孩子一类,虽未开窍,但一心向学。

这种学生入学前把大学想象成知识殿堂、人才摇篮;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就开始制定学习计划:每天几点起床、绕操场跑几个圈、背多少个英语单词,每学期看几本书、写几篇论文……入学后乖乖上课、认真笔记、按时完成作业……期末门门优秀,评三好拿奖学金。他们的信念是:课程的设置是合理的,老师的讲授是科学的,循序渐进就能成功。他们在大学里的座右铭是: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锻炼身体,争取饭碗。

所以,五祖对神秀偈的另一番评价是:“且留下这首偈,让人们诵读学习,根据这首偈来修,可以避免坠入恶道之中;根据这首偈来修行,会得到很大的利益。”言外之意为:普通学生只要以神秀同学为榜样,就可以避免学坏,父母肯定开心;像神秀同学那样用功努力,大学毕业进入外企,混个年薪十几万,买车买房娶妻生子绝没问题,怎么说都是成功人士了。

而慧能同学属于天才学生、“坏”孩子一类,器量大、心胸广、眼界远。课没认真上几节,作业没准时交几次。学问不多,但心有灵犀。他们的感受是:课程的设置偏没用,老师的讲授多废话。他们在大学里的困惑是:

好好学啥?天天上哪?

锻炼什么?浪费光阴!

这样的学生不是提前毕业,就是早早退学。他们本性天然,任性发挥,不会摹仿别人,也不能被别人摹仿。

五祖弘忍不愧是因材施教的好校长,一看到慧能的偈,就拿鞋将它擦掉。并对大家说:“这偈也没有认识到佛性。”正话反说,意思是你们别学他,也学不来,更不要嫉妒他、暗算他。

二三流学生只能学神秀,不能学慧能。跟着慧能混只会沾染他不上课不读书旷课早退的毛病,学不到他领悟通融的天赋。所以,“60分万岁”是天才学生玩的游戏,资质低的同学,还是老老实实追求你的100分,拿你的奖学金吧,免得画虎不成反类犬,白白耽误了自己作为普通人的美好前程。

后来,神秀到北方开门办学,实行他循序渐进培养优秀学生的教学法,称为“禅宗渐悟派”,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按部就班,大一大二遂级上,对象为普罗大众。结果名声大振,屡次扩招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据《宋高僧传》记载,当时王公以下以及京城的士庶,对神秀都竟相礼拜,日以万人计。最后连武则天都要接见他。真难想象,当年没有麦克风,又没有体育场,神秀是如何对他的上万粉丝发表演说的。

而慧能在南方隐居14年后,也开门办学,实行他明心见性顿悟自心的天才学生教学法,称为“禅宗顿悟派”,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天哪,现在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和慧能相类似的!难怪现在的天才学生往往选择退学!

此即为史上“南能北秀”、“南顿北渐”的由来。


三、慧能毕业论文下篇

 

按《坛经·行由品一》记载,慧能偈的直接结果是使五祖放弃神秀,把兴趣目标完全锁定在慧能身上,但并没有做出传衣钵给他的最终决定。

因为,禅宗的落脚点是“心”,慧能偈虽然以“空”的境界淘汰了神秀的“有”,表明他已入佛门,可涉及的都是菩提树、明镜台、物、尘埃等心外之物,惟独漏了个“心”。未能“明心”,如何“见性”?还没有登堂入室悟得禅意。而且,慧能偈高扬“空”之大旗,以“空”横扫万有,如果此时请他全国巡回演讲,肯定场场主题都离不开个“空”字——什么“空法大义”、“人生空空”、“四大皆空”、“悟空得道”之类的。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仍有执着,执着于这个“空”,何况五祖呢?

所以,还要进一步点化他。

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碓坊,见慧能正在舂米,便说:“米饭做熟了没有啊?”

慧能回答:“早就熟了,只欠晃一晃了。”

五祖便用手杖在碓子上敲了三下。慧能即刻领会,知道五祖要给他开小灶,而且是在夜里三更时分。时辰一到,就跑到五祖房间里去了。

如此神乎其神的师徒沟通,让我等凡夫俗子看了真是愧之又愧。如果把我换在慧能的位置,无论如何不会明白老头敲三下就是让深更半夜去找他的意思。也许这就叫默契,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也许是后辈为增加广告效应而包装渲染出来的夸张情节。

当晚,五祖为慧能讲解《金刚经》。快讲到一半时,慧能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茅塞顿开,言下大悟,说:“原来一切事物之区分,都来自于本性自心呀!”

这句让慧能醍醐灌顶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住”可以理解为“执着”。你的心应该随时随地变化而无所执着,如果把心执着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经错了,和执着于名利金钱等并无实质区别。禅心为空,亦为不空。心随事而起,此为不空;事去而息,此为空。用《菜根谭·闲适篇》里面的话说就是: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于是慧能向五祖递交了毕业论文的下篇:

不想自性本来就是如此清净的呀!

不想自性本来就是没有生灭的呀!

不想自性本来就是自己圆满的呀!

不想自性本来就是不动不摇的呀!

不想自性本来能够生出万法的呀!

五祖听了,知道慧能已经悟见了本来面目,就说:“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心,即使学法多闻也是没有益处的。若是认识了自己的本来心地,见到了自己的本来自性,即可以称为调和驾御万物自然的大丈夫、天上和人间的导师、觉行圆满的佛。”这才把衣钵传给慧能,并当晚就把他送走了。

 

四、平常心是道

 

人家衣钵都拿到手了,估计读者仍然一头雾水:慧能到底悟到了什么东西呢?简单来说,就是要用一个无干扰的清净平常心面对待一切。

“顿悟”是教学法,“平常心对待一切”是教学目的。由此构成慧能之后南禅宗兴旺发达的教育体系。

不妨通过后来禅宗的诸多公案来理解慧能的开悟。

赵州从谂禅师问南泉普愿禅师:“什么是道?”南泉回答说:“平常心就是道。”(《景德传灯录》)

那什么是平常心呢?

    源律师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吗?”禅师说:“用功。”问:“怎么用功呢?”禅师回答道:“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源律师不以为然地问:“一切人都是这样,那么也是同禅师你一样在用功吗?”禅师正色回答:“不一样。”问:“为什么说不一样?”禅师说:“他吃饭的时候不肯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不肯安稳睡觉,脑子里总在纷纷扰扰思虑计较,所以是不一样的啊!”(《五灯会元》卷三)

如果你试过失眠,一定是因为纷纷扰扰的思虑太多了,该睡觉的时候还想着别的事,不用睡觉的心态睡觉,就不是平常心了。再看一段:

有和尚问:“什么才是平常心?”长沙景岑禅师说:“要睡就睡,要坐就坐。”那和尚说:“学人还是不能领会它的意旨如何。”禅师说:“热了就去乘凉,冷了就去烤火。”(《五灯会元》卷四)

还有更难听的说法:该拉屎就拉屎,该撒尿就撒尿。但绝对是真理!

各位禅僧,学习佛法无须特别的用功。只是能做到自然而然地做事,不乱用心思就可以,像屙屎送尿,穿衣吃饭,困了就躺下睡觉,便可以了。愚蠢的人笑话我,真正有智慧的人则能了悟其中的道理。(《临济语录》)

印度佛教认为,人之所以有痛苦烦恼是因为有七情六欲,惹要去除烦恼,必须去除欲望。中国的禅宗却认为,七情六欲不是罪。困了想睡觉,是欲望,想睡就睡,何来痛苦?饿了想吃饭,也是欲望,想吃就吃,何来烦恼?只有睡不着吃不香才是痛苦烦恼,根源在于睡觉吃饭之平常心受其他思虑干扰,不再单纯清净。所以,庸人自扰,只要能用单纯无扰之心面对七情六欲,“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就是佛,就是人间天堂。用不着等着死后升天堂,也用不着八戒十戒戒得人生空空如也去当和尚。

禅意浓重的《菜根谭·养性篇》中有一段话,把此境界表达得很清楚: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

意为:没有清风明月和花草树木就不成其为大自然,没有情感欲望和生活嗜好就不成其为人。只要能以自我的心来操纵外物,而不是被外物奴役自己,则一切嗜好欲望都会成为自然的天赐,所有情感体验都会变成理想境界。

神秀说:“莫使惹尘埃。”他错了,世间的七情六欲如何是“尘埃”?如果你把它看成尘埃,当作痛苦,那是你心里有病。慧能说:“何处惹尘埃。”境不缚人人自缚,只要本着一颗清净圆满不动不摇的平常心,治好心病,人间一切成美景。难怪五祖要把衣钵传给慧能。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纯中国式的佛教——禅宗,也以此为标志诞生了。

按现在的职业分类,禅宗应该算是心理治疗学派、心理诊所。


五、神秀没有平常心

 

    按《坛经》记载,不但神秀偈比慧能的差,就连创作偈时的心态,都远远比不上慧能。禅师最看重的不是写出来的作品,而是实际的精神状态。《坛经》中对神秀做作业和交作业的内心挣扎过程有详细的描述。

前面介绍过了,五祖布置完题目后,其他学生认为衣钵非神秀莫属,都不做声,落得个清净。可这种形势非但没让神秀开心,反倒使他焦虑起来:

神秀心想,大家不呈交偈的意思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父,我必须作一首偈颂呈交五祖和尚。如果不交偈的话,五祖和尚怎么能够知道我心中对佛的认识见解学问深浅如何呢。我交偈颂的心意在于求得佛法,如果只是为了得到祖师之位那就是怀有邪恶的心思了,这和普通人争夺圣位之心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果不呈交偈颂的话,那终将不能得到佛法,真是太难太难了。

想这么多干嘛呢?想得到祖师之位为什么不敢承认呢?老师布置这个作业,就是要传师位的。你安安静静写,大大方方交不就完了吗?不就平常心了吗?有什么难的呢?一多想就是计较,一计较就堕入烦恼,这是不开窍的俗人才有的心态,你神秀作为禅学高徒,怎么连这道理都不明白?孽哉孽哉!阿弥陀佛!

神秀作好偈后,几次想呈交五祖。每走至五祖讲经堂前,心中忐忑不安,十分紧张,汗流遍身,想呈又不敢。这样前后经历了四天,13次没有勇气将偈呈交给五祖大师。

这神秀真是六根未净、脑袋灌水啦!50多岁的中年男人,怎么还像第一次敲女生宿舍门的小男生一样,居然13次没有勇气把举起的手撞到门板上,说不定心里还琢磨着如果正好有人路过,就若无其事地说声“走错门了”。骗谁呀,你心中太有事了,太放不开了!

神秀又想:不如将偈写在走廊的墙上,由他和尚自己来看。如果五祖看了偈忽然说作得好,我就出来行礼叩拜,说此偈是神秀所作;如果五祖说这偈不行,那算我白白在山中多年,受人尊敬,更不知修得了什么道行。这天夜里三更时分,神秀为了不让别人知道,亲自手执灯烛,将偈写在走廊南端的墙壁上。

    这等小聪明若发生在俗人身上倒可原谅,要不怎么叫俗呢?要不怎么叫痛苦人生呢?可神秀玩这种把戏就太不应该啦。

神秀写完偈,便人不知鬼不觉地回到自己的房中。神秀又想,五祖明天如果看到偈高兴,那就是我神秀与佛法有缘分,如果说不行,那自然是我迷误未明,前生罪业深重,不该得到佛法,圣人之意难以猜测。神秀在房里反复思想,坐卧不安,一直到五更天明。

禅宗最反对的就是这种庸人自扰。偈都发表了,还想什么?不满意就跑去擦掉重写,来点有实际意义的动作;没想法就安心躺床上睡大觉,“事去而心随空”。可神秀居然“坐卧不安一直到五更天明”,像现在的大学生一样,典型的该睡觉时不睡觉,自讨苦吃。

五祖三更时叫神秀到讲经堂(看来五祖也是个夜猫子,总是喜欢深更半夜提问学生,搞得人家睡不好觉),问他道:“偈是你作的吗?”

神秀说:“的确是神秀所作,我不敢奢望得到祖师之位。希望和尚慈悲为怀,看看弟子还有点智慧没有。”

“我不敢奢望得到祖师之位”,这叫什么话呀!此地无银三百两,做贼心虚。有贼心没贼胆,别说五祖,就连现在的女生,都彻底鄙视这种男人。

于是五祖毫不客气地说:“你作的这首偈,还未认识到佛的本性。只在佛门之外,尚未进到里面。……你先回去再思考一二天,重新作一首偈,拿来给我看。你的偈如果认识到佛的本性,就将衣钵交付给你。”

这时慧能的偈还没出来,也许五祖还不知道他的寺里卧虎藏龙,只好矮子里头拔高个儿,寄希望于神秀最后一搏,回头是岸。

神秀向五祖大师行礼后走出来。又过了几日,还是没有做成,心中焦虑,神思不安,就像在梦中一样,行坐都不得快乐。

看来神秀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如果他当即对五祖大吼:“偈有啥好作?祖有啥好当?老子现在没想法,回去睡觉别烦我!”说不定还能混个刮目相看。可他一连几日都神思不安如梦中一样。这样的神情,算是彻底地毁掉了他在禅学界的前程了。

你看人家慧能多爽快,胸怀坦荡,毫不粘着。第一次见五祖,就大义凛然地应付了五祖的奚落:

惠能初见五祖弘忍大师时,五祖问道:“你是那里人,想要求得什么?”

惠能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人,来学习佛法,只求成就佛道,不求其他什么。”

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没有开化的野人,怎么能学习佛法成就佛道呢?”

惠能说:“人虽有南北的分别,佛的本性却没有南北的不同。没有开化的人与和尚虽然不一样,但佛的本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回答得多么直截了当!若换成神秀的话,听五祖骂自己是“野人”没前程,说不定心中要泛起阵阵委曲或愤怒,脸红一阵白一阵呢。

再看看慧能是以什么心态发表他的作品的。

又过了两天,有一个小孩从碓坊走过,高声唱诵着神秀的那首偈。惠能一听,就知道这首偈没有认识到佛的本性。就问小孩道:“你诵读的什么偈?”

小孩把惠能带到神秀的偈前行礼叩拜。惠能说:“惠能不认识字,请您为我读一遍。”这时有一位江州别驾官,便高声朗读偈文。惠能听了后说:“我也有一偈,希望别驾官替我写一写。”

你瞧人家慧能,不识字就承认不识字,想请人代笔开口就说,根本不想什么别人会不会瞧不起我、笑话我之类的破事,这就叫不执着,这就叫平常心,该拉屎就说拉屎,该撒尿就说撒尿。有屁就放,有话就说。

没办法,不论从作品的水平,还是从创作的心态,两个人都是天地之差,神秀如何能不甘拜下风呢。

 

六、神秀真是这么差吗?

 

按以上的描述,神秀的心理素质差得不值一提,完全是世俗水平,让他当教授师,简直是辱没禅学声誉。可是,据宋《高僧传》记载,五祖初见神秀时,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吾度人多矣,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我教的人多了,但论超脱素质,没人比你更厉害)。神秀在东山寺住了六年,被尊为上座,地位仅次于五祖。到底是五祖判断失误,用人不当,还是另有蹊跷?

其实,《坛经》对神秀的记载是有问题的。首先让人奇怪的是它的描述怎能如此细致入微,跟小说一样。

试想,以神秀的“小心眼”,往墙上写个偈都选在深夜,偷偷摸摸怕被人撞见,就更不会把自己焦虑挣扎的龌龊心理四处宣传,那慧能是怎么知道他的心理活动的呢?

据《坛经》记载,一直在厨房当下人卖苦力的慧能连前堂都没去过,估计连神秀都没见过,而且是在神秀偈公布两天后才知此事,他又怎么知道神秀13次想交作业又不敢呢?如此精确的数字,难道他是神秀肚里的蛔虫吗?

历史永远是胜利者的历史。为了贬低对手,美化自己,胜利者常常篡改历史。这一点,大家应该心知肚明。

比如,西汉末年的王莽,从步入政坛到当上皇帝,用了31年时间。这段历史,在东汉官方的《汉书》里,完全被扭曲了。王莽被写成乱臣贼子,在篡汉前所做的好事被写成虚伪做作、收买人心。其实王莽深受儒学熏陶,很注意“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处处以周公为榜样。如果王莽的改革能够成功,他所建立的新朝得以延续,那么对他的评价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

唐太宗李世民是杀兄逼父取得帝位的,不合儒家伦理,即位后便致力于篡改国史,为自己辩护。御用文人把太原起兵时的李渊(李世民之父)写成无所作为的庸碌之辈,李世民则成了唐朝的缔造者。其实,李渊决不是庸碌之辈,而是一个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开国君主。

《坛经》名义上是慧能的讲课记录,但成书过程也不会干净纯洁,不断地被后世弟子添加润色,到现在已经不容易分清哪些是后续创造,哪些是原始记录了。

其实,神秀决不会像《坛经》中描述的这么水。

据宋《高僧传》记载,离开五祖后,神秀在北方大开法筵,名声大振。连武则天都十分敬重他,请他住在宫内,并“亲加跪礼,时时问道”。武则天是何等精明之人,不可能供养一个俗汉在身边时时请教。

《坛经》说慧能与神秀之间为了衣法的继承,彼此有矛盾。此说也难成立。

宋《高僧传》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好的。神秀应武则天之请进住洛阳宫中之后,不止一次向武后建议请慧能到京,这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是慧能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个子矮小相貌丑陋,就借口五祖说过他的缘分在南方,不能违背师命而拒绝北上(吾形不扬,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且不可违也)

那南禅宗弟子为了扩大本宗影响力,如此费尽心机把神秀弱智化,岂不太机关算尽,不合禅宗本意了吗?也不必责怪他们,这是政治问题。为了打击对手,壮大自己,不得不采取这些权谋伎俩。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政治,就有阴谋、歪曲与捏造。佛门亦不清净,禅院怎能免俗。

所以,与其把神秀的超低水平以及这段PK传奇看成史实,不如当作寓言来读。神秀这个禅宗第一反面教材,与平时的我们是何其相像。诸位若能由这一“反面形象”明白“境不缚人人自缚”,领悟“平常心”的境界,估计九泉之下的神秀也愿舍生取义,淡然一笑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