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明禅师和蒙山圣济寺

 如是我念 2023-05-08 发布于广西

钟瑞文 

慷慨护法嗣.机敏救佛难.

一代高僧明心见性,得道护法,成就中华禅宗万世基业

慧能,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思想家。是他,将达摩撒下的禅的种子培育成参天大树,并使之蔚然成林;是他,实现了印度佛教中国化,玄学佛教生活化,贵族佛教平民化,义理佛教实用化;是他,对传统佛教进行重大改革,高扬“顿悟成佛”的大旗,恰似风行草偃,使得禅宗其他流派尽归其宗,而且,他所创立的禅法,几乎成了汉传佛教的代名词。其后,禅宗百花齐放,争奇斗妍,大师辈出,五家七宗相继建立,开创了光耀千秋的辉煌局面。

慧能从一个目不识丁的村野樵夫,成为享誉青史的一代宗师,被西方人称作“东方耶稣”。而就在他接过达摩衣钵,继承释迦大统,成为一代宗师的关键时刻,发生了一个佛道庄严、大德浩然,又极富戏剧色彩的护法插曲。这个插曲的主角就是后来在江西上高之蒙山设场弘法的大德高僧道明禅师:释慧明(亦称惠明)。由于此次护法义举,道明名重佛界,成为当时最具盛名的高僧之一。

 慧明本是南北朝时陈朝宣帝的孙子,陈为隋所灭,其家族散落,成为编氓。隋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封其堂姐陈婤为贵人。因为宠幸陈婤的缘故,隋炀帝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于是陈氏子弟并为守宰,遍于天下。慧明曾受四品将军的爵位,隶署诸卫,故有将军之号,也曾习武健身。由于家道的变故,使他很早就有了出家的想法。最初在永昌寺出家,因为求法心切,曾前往双峰山叩谒过禅宗四祖道信,唐高宗时期(650——683),又投奔到在黄梅山传法的五祖弘忍的门下,法号慧明。慧明慕道之心非常强烈,用功也非常精进,但是因缘未到,条件还不具备,一时未能悟道得法,情急之中使他显得有些焦躁不安。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五祖弘忍觉得自己年岁渐老,该将衣钵交付下一代传人,使禅宗佛法能发扬光大。这衣钵为禅宗一祖达摩所传,是禅宗正宗法传的依据。弘忍祖师以其对佛法的高度负责的精神,在传授衣钵之前对衣钵继承人在佛法的领悟程度上进行最后的考察。而这项考察采取的是类似命题作诗的方法。一天,他把弟子们都叫到一起,当众宣布:“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大家听完告示各自散去,却迟迟不肯写偈,有人(大抵是神秀的拥戴者)说:“我们这些人根本用不着认真去写作偈颂,就算写了送到弘忍大师那里又有什么用?人家神秀上座现在已经当了我们七百多人的教授师,必是他得到衣法。我们谩作偈颂只是枉费心力。”大家听了都觉得有道理,说“我们以后尊从神秀师傅就是了,何烦劳心写作偈颂?”

神秀想:“大家不交偈颂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不好与我争位。而我却是应该交的,若不呈偈,方丈大和尚(弘忍大师)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送偈颂的出发点若是寻求佛法那就是高尚的;但若是为了追求祖师的地位那就显得卑俗,那同以凡夫俗子之心夺其圣位有何区别?但是我若不呈偈,又终究得不到法衣。咳,大难大难啊!”

神秀思来想去终于把偈写完,几次想要呈送,每当走到五祖堂前,就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于是想:“不如把偈写在讲堂廊下,让方丈自己看见。如若他说好我就站出来礼拜,说是我作的;若说不合格,那我就是枉在山中修佛数年,白受人礼拜,还修什么道?”当夜三更,不使人知,独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写完就回屋了,别人都不知道。他想:“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就是我与法有缘;若说不合格,那就是我没悟道,宿业障重,不该得到法衣。”圣意难测,房中思来想去,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天明,弘忍看了此偈对神秀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又过了两日,有一小沙弥从惠能舂米的碓坊经过,边走还边唱诵着神秀写在南廊墙壁上的偈颂。惠能一听,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他从未到堂上听取大师弘法讲授,却早体悟佛法大意。遂问小沙弥:“你唱颂的是什么偈?”小沙弥答道:“你这獦獠(獦獠是当时人们对不开化的岭南人的蔑称)还不知道吗?方丈说了,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叫弟子们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把无相偈写在南廊壁上了,大师叫大家诵读,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说:“上人!我在这踏碓舂米八个多月了,还从未到讲堂前去过,望上人带我到那偈前去参礼谟拜一回。” 

小沙弥把惠能带到偈前礼拜,惠能说:“我不识字,请上人读给我听。” 

当时,有个叫张日用的居士在江州任别驾,他高声朗读着神秀的偈颂。惠能听了后说:“我也有一偈,有请别驾大人代我书写。” 

张别驾颇为惊疑,说:“你也作偈,真是少有的奇事!” 

惠能对别驾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别驾说:“那你就把偈读来吧,我替你书写。” 

惠能于是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可能是看惠能只是个干粗活的白丁,张日用没把这偈颂写在墙上,只捡段柴枝在地上划写。写完此偈,徒众都为之惊叹,无不嗟讶,说:“奇哉!不得以貌取人,这才多长时间,竟使他那凡身变成了菩萨!”

五祖亦在众人中,见众人惊怪,担心有人因嫉才而伤害惠能,遂将鞋擦去地上的偈颂,故作淡然地说:“亦未见性。”众人的疑怪才平息。 

次日,五祖避开他人来到碓坊,见惠能将石头绑在腰间舂米(惠能个子小,凭其体重撬不起碓头,也就舂不成米,因而系石于腰。),对他这种负重求法,服务众人的精神很是赞赏,叹道:“求道之人,当如是乎?”既而问道:“米舂'得’了吗?” 

惠能答:“米早舂'得’了,只欠过筛呢。” 

五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当即领会五祖约见他的意思,三鼓时分进入五祖内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让他人看见,给惠能传授金刚经。当讲解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意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于是他向五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确证惠能已知悟本性,对惠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当晚三更传授佛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给惠能。说:“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五祖又说:“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在此之前,佛界曾多次发生谋“衣”害命事件)

惠能问道:“向甚处去?” 

五祖答道:“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惠能于三更时分领得衣钵。五祖送他至九江驿,渡过长江后,语重心长地说:“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五祖预感到一场法难就在眼前。

惠能辞别五祖,放开脚步往南走。两月中间,到达赣粤要塞大庾岭。再说五祖回到东禅寺之后,数日不上堂。众僧疑惑,问道:“和尚您是否身体欠安或是有什么不愉快的事?”五祖答道:“病是没有,衣法已向南去了。”众人又问是谁得以传授。五祖答:“能者得之。”大家这才知道惠能已经带着衣钵走了。

这也太出人意外了!众僧想:那衣钵是重要法物,不给神秀也就罢了,怎能让它落到一个只在寺里做了几个月杂役的獦獠手中呢?于是数十个(亦说数百个)想法相同的人追逐而去,企图夺回衣钵。

慧明也赶了过去.他在家时曾经当过四品将军,又曾习武健身,加之救法心切,故走在别人的前面。 当惠能到达大庾岭时,发现自己眼看被他追上,以为慧明是来抢衣钵的, 心想:“这衣钵只是表信之物,祖祖承传,岂可用暴力争得!”

遂将衣钵放在石头上,并隐身于草莽之中。惠明赶到之后,看见衣钵在石头上,就叫着说:“行者!行者!(在寺院服杂役尚未剃发的出家者称为行者,卢惠能当时还不是正式的僧人,故有此称)我是为佛法而来,并无得到衣钵的非分之想啊,请你出来吧!”。(宋.释赞宁在奉敕编著《高僧传》时仅将“明遂手掀,如负钧石而无举分”作为姑存的“一说”列于文后,看来他也更相信“我来为法非望衣钵也”,而未必相信有所谓“如负钧石而无举分”的情状。如果真有“如负钧石而无举分”情形,那也应是惠明生性质朴,向佛虔诚,且久受佛法熏陶,手足举措受到精神制约所致。)

于是惠能从茅草中走出来,盘坐在那石头上。惠明先行礼,然后说:“希望行者为我说法。”

惠能说:“你既然是为求法而来,可以屏息诸缘,放下一切,勿生一念,我就为你说法。”

慧明静坐吐息良久之后,慧能机锋直入,开示道:“不思善,不思恶,正恁(那)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惠明虽追随弘忍多年,但并未完全悟明心地,这才着急地追赶惠能,真诚下学求法,终于在言下大悟。这是他的善缘成熟,是了不起的成就。试问:他是怎么悟入的?原来是在他真正放下万缘,止息念虑良久时,被六祖一句话点醒了无始迷梦,大彻大悟。

他在黄梅时,由于未能放下,所以不悟。今日于此处发真实心,依六祖教,果然亲见自家不思善、不思恶、离开一切善恶境缘后的空寂灵知之心,原来这就是自己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真正、真实的自我,是永恒存在、不生不灭的真我。此处六祖对惠明的指授,只是在教他直接证取无住六尘缘影的真心,这就是见自本性,顿教顿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在这里惠明为学佛参禅者作出了悟道的示范和榜样。成语“本来面目”也由此产生。

慧明继而问道:“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慧能回答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这一问一答就是禅宗历史上的“回光密意”公案。所谓回光者是指心光反外寻而转内照,不用往外追寻;密意者是隐藏之旨意,本指佛陀特殊之意趣,盖佛之真意与众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称为密意。

慧明所问是除了刚才所悟到的本来面目之外,弘忍大师是否还传给你其它密意?而实际上禅宗密意本在不言中。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个悟道行者本无有言说,故说不可说。若有众生因缘请法,即为说之,是依根器而说。然说而不说,终归还是无所说。

慧能言下之意是说:“如今我能用嘴巴跟你所说的东西,就不是密语、密意。如果你能断除我、法二执,不落于语言、文字,回光返照自性空体,依本来空寂之体,只要能在因缘来时,当自性缘起,应缘起法之时,保持自在心,如此即能知密在自己心中,此外,别无密意可言,所以密者更不能表现在语言、文字之上啊!”

密语既无,密意仅能体会于自心中,且存留于自心中,若是有人不甘寂寞,有所体知而落于语言、文字,那么就意味着不是为了争名逐利,就是犯了我、法二执。古德云:“不住一法守真空,还如太虚生闪电。”如此,行者灵光自然映现一切密意。无心才有密意,有密意不能有密语,表现于语言、文字的就不是密意,如果有密语即无密意可言啊! 

听到卢行者慧能此番解答,慧明心里彻底踏实了,最真实的密意不在他处,正在指自己心领神会的这颗心啊!于是说道:“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由此可见,众生的心,妄想纷飞,只有断除妄想,彻底无住,才能通达即心是佛。所谓:“大死一番后大活,无心以后,真心现前,心与法界共同一体,无挂无碍,智境双亡,脱体无依,无依也不存,方是大解脱之时。”

龙树菩萨说空:“我空、法空、空空。”破我执、法执之后,还须破空执。真空才能起妙用,如执空仍是“恶趣空”,未能见性。在这次山野之会后,慧明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名言流传千古,后来清代的大词人纳兰容若取这句话的意思,给自己的诗集命名《饮水集》。“回光返照”也作为成语流传至今,只是现在的流行词义与当时的本义有所偏离。 

面对道明的感言,卢行者慧能说:“你要是这样想的话,我和你就共同以黄梅五祖为师,让我们好好地护持佛法吧!”

惠明又问:“惠明今后要向什么地方去?”

六祖指示他说:“逢袁则止,遇蒙则居。”(《上高县志》尚有“其处有石如沙弥头突起土中者,即山门所在地也。”一句。)

Image

                        (笔者考察蒙山弥陀石留影)    

也就是说:到达袁州境内,即可停止前进,遇到蒙山时,就可安住下来,那个有一块象和尚头的石头从土中突出来的地方就是你的立寺之地。于是慧明就向六祖叩头拜谢,然后匆匆忙忙地回到岭下,对随后追来的众多师兄弟说:“我曾爬到高山顶上远远看过了,找不到他的踪迹,应当从别的道路追寻。”

慧明为了保护佛法传承、为了保护慧能安全,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众僧信以为真,纷纷去别的地方搜寻。一场如箭在弦的法难悄然化为乌有,惠能由此平安抵达怀会之间,隐于猎人队里,十五年后显圣说法,终成一代宗师。    

大庾一别之后,慧明移居庐山东南山麓香炉峰布水台。从这里他可以远眺故乡鄱阳湖明媚如画的风景,在此结庵修行,既可遥望家乡,以满足其思乡之情,又可以静心修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三年后,他果如慧能之言,移锡袁州蒙山,住持灵隐寺,创建西华禅寺、圣济寺,大唱玄机,广弘佛法,一音宣讲,万听咸悦,使五祖教法扎下根来。自从他驻锡蒙山以来,江西佛教臻于极盛。蒙山遍布佛寺,遂为江西佛教大山,也是江南重要的道场。

后来慧明觉得自己的“慧”字与六祖慧能的“慧”字相同,自己受过慧能的指点,并尊其为师,就应该避讳。于是他避“慧”字而复用他在永昌寺出家时的法名:道明,自许为六祖惠能的第一个弟子。

蒙山道明的法嗣共有三人:一曰洪州崇寂禅师;一曰江西环禅师;一曰抚州神正禅师。

可以说,道明禅师是禅宗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德高僧之一。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怀道颇切,极意研寻。始出永昌,继叩双峰四祖道信,再投黄梅五祖弘忍,四处拜山礼佛,不能得道开悟则深感没有归依之所,以至焦急得“惶惶然若丧家之犬”。

二、见贤思齐,不耻下问。这在对待惠能的态度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身为皇家后裔、四品将军且修禅多年的老资格僧人终能向一个来自蛮荒之地的舂米杂役问道学法,甘拜弟子,并改名避讳,难能可贵。

三、竭诚礼佛,弘道护法。当衣钵就在眼前,唾手可得之时,心念佛陀,竟力不能举区区之物(姑依“明遂手掀,如负钧石而无举分”一说。此情此景证明了惠明仰法之烈、慕道之极。设使去掀衣钵的不是血液里流淌着佛经大义的惠明,而是一意追寻物理法则的牛顿,那还会“如负钧石而无举分”吗?)而敦煌写本坛经所书则是:“直至岭上,来趁把著,惠能即还法衣,又不肯取:'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若依此本,那是慧能主动将法衣奉还,但惠明不肯取,并申明是“远来求法,不要其衣”。“明遂手掀,如负钧石而无举分”之事根本就没有发生。

得道之后又以善意的谎言支开追索法物的嚣嚣众人,(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消弭佛灾法难,维护如来伟业,佛界尊之为“护法王”当是名至实归。驻锡蒙山期间,他将所有弟子都派遣到岭南惠能大师处进修深造,而不将弟子记在自己名下。这可以说是削自己山头以大佛陀家业,道行之深,心胸之大,不言而喻。

自他于唐朝初年驻锡蒙山,赣中佛教臻于极盛。蒙山遍布佛寺,朝拜者日逾千人,成为江南重要道场。无怪乎在他圆寂后,宜春太守秦琢为他奏请谥号。他是中国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为禅宗三十二祖之二世。弘忍座下弟子千余人,其中最杰出的除了正宗法嗣——六祖慧能外,还有旁出法嗣十三人。而在这十三人中,除了北宗神秀、嵩岳慧安两位被皇室和武则天请进宫内顶礼供奉的高僧之外,蒙山道明排名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历代佛教法师在讲法时为了追求演讲效果,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杜撰出一些情节来解说佛法,或拿道明来做惠能的衬托,借以突出六祖的道行,其动机无可厚非,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扭曲了道明的真实形象。

惠明按惠能的指点,在现在的蒙山林场职工宿舍所在地方找到了那块沙弥石(见题图),于沙弥石旁建立圣济寺。而惠明也于唐朝会昌年间被立为道明禅师。

在佛教史上,圣济寺有其突出的个性特色。它以度困济厄为立寺之本,以超度性灵为持寺之长,并形成了“圣济派”

古籍有载:当初离开大庾岭时,慧明遇到过一个孤魂野鬼,该鬼生前是个秀才,所以死后仍然不停地作诗。他对慧明唱一首诗: 

      “寂寂荒郊梦亦长,古今成败懒尺量; 

       野草鲜花捻多少,苦雨酸风几断肠; 

       夜余莹光同出入,五更鸡唱影形藏; 

       悔不当初修心地,至此青山泪两行。” 

慧明听后顿发悲悯之心,立即为他说法,超度他脱生去了。

这一故事(公案)流布甚广,其超度仪轨在道明住锡蒙山后又得到完善,后来演化为“化蒙山”、“放蒙山”、“蒙山施食”等超度鬼魂之道场流行全国,成为佛界的重要法事之一。  

圣济寺自创建以来,深得朝野推重。北宋治平元年(1064)英宗皇帝赐之予“圣济禅寺”的匾额,清嘉庆皇帝又御笔题写“唐朝佛国”匾额对该寺予以褒扬。

 圣济寺的规模不小,前后三殿,屋柱、台阶、坛座,皆用花岗岩或大理石琢成,雄伟壮观。因年久颓毁与拆除,现只剩一鳞半爪。

该寺曾有一副石柱楹联,向为人们所瞩目。楹联是这样写的:   
         佛自西城来,如大冶洪炉,是铁皆堪铸;
         僧归东蒙去,似孤鸿野雁,何天不可飞!

   关于此联的出处向来议论纷纭。清康熙进士、山东巡抚、蒙山浒江人晏斯盛认为是明太祖皇太孙、建文帝朱允炆化装逃难到圣济寺时所作。该联别开生面,气魄宏大,非出自凡夫俗子之手;明太祖曾说,允炆虽然柔弱寡断,但很有才情,他应该是可以写出这样的联语的;从对联的措词看,也切合当时实际:超级银矿蒙山银场热浪翻滚,火光烛天。这“大冶洪炉”离圣济寺仅数里之遥。下联“似孤鸿野雁,何天不可飞”,符合当年朱允炆弃家为僧的情景。他在贵州罗永庵壁间写有“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入四海心”;“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等诗句,其意与此甚合。 
    朱允炆是否曾来蒙山为僧?那楹联是否为他所作?以至他是否就死在蒙山一带地方,有待进一步考证。

但蒙山保存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史迹却是确切无疑的。其中道明石质墓塔就在蒙山南面灵隐寺旧址旁,它既是不可多得的佛门灵迹,也是值得珍视的文物旅游资源。

                                                          二零零九年五月

Image

参考文献:                         老莱子舞彩娱亲图(蒙山古建构建木雕)

 六祖坛经 

 赞宁.宋高僧传     

 普济. 五灯会元  

Image

Image

清嘉庆帝御笔敕赐圣济梵刹唐朝佛国石匾Image

圣济寺古树

Image

Image

这些舍利塔躺在深深地乱草丛中,一般人很难发觉,我们带上镰刀锄头才拍到这些照片。

Image

我要不说,您不会想到这是当年僧侣们洗浴用的石水槽吧。它的大部分还埋在土里呢。

Image

当年不知那尊佛坐在这块莲花宝座上

Image

哦,这是中国僧人人尽皆知的蒙山弥陀石。石上有好多珍贵字迹。您能帮助辨认一下吗?

Image

这是什么?哦对,是舍利塔的顶盖。如今上下翻了个面,成了压篮球架的石块。那位高僧应该不会有气的,只是我们有点看不过。

Image

舍利塔基座Image

Image

灵文老和尚塔碑Image

Image

圣济寺日本僧侣墓碑

Image

在圣济寺原址的居民家的鸡鸭棚内,我发现了这个东东。我找到鸡鸭主人,说这是寺中遗物。主人想了一会说这是养鸡鸭的食兜 ,从妻子娘家里拿来的。上高籍的朋友们你们家看见过这样的鸡鸭兜吗?我认为它应该是寺庙里供桌上插香烛的石钵。很想听听大家的高见。


搜寻上高历史文物,关注“上高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