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坛经》之慧明禅师略考

 悦来阅好吧 2023-11-09 发布于黑龙江

吴孝斌

在《坛经》中,慧明(也称惠明)禅师是个鲜活的人物,他本是南北朝时陈朝宣帝的孙子,他有将军之号,最初在永昌寺出家,曾前往双峰山叩谒过禅宗四祖道信,后又到湖北黄梅五祖弘忍的门下,法号慧明。他之所以能闻名于世却是因为他与禅宗六祖慧能(俗名卢惠能)的一段特殊因缘,并成为慧能接法后的首位弟子,此公案载于《坛经》之中。

图片

(网络图片)

  一.《坛经》各本均有记

  话说当年卢惠能当年在广东新兴卖柴供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遂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惠能见到弘忍,数语之下,得五祖关注,惠能被派后院破柴踏碓。八个多月后,弘忍决定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惠能以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弘忍认可,于半夜三更到禅房接受弘忍传法并授其衣钵给他,“至三更,行者来大师处。大师与他改名,号为慧能。当时便传袈裟以为法信,如释迦牟尼授弥勒记矣”(见《祖堂集·弘忍传》)。为防止他人伤害,慧能于是连夜南行。后来黄梅之众听闻,心有不服遂前往追寻,欲抢衣钵,慧明便是其中的的急先锋,他在大庾岭上最先追到了六祖慧能。

  关于在大庾岭上的慧明与慧能的此段经历,在各个版本的《坛经》中所记大意相同,但在文字上也各有不同之处。

  敦煌本《坛经》将其称为“惠顺”,云:两月中间至大庚岭,不知向后。有数百人,来欲拟头惠能夺于法,来至半路,尽总却回。唯有一僧,姓陈名惠顺,先是三品将军,性行粗恶,直至岭上,来趁犯着。惠能即还法衣,又不肯取。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能于岭上便传法惠顺,惠顺得闻言下心开。能使惠顺即却向北化人来。

图片

惠昕本《坛经》(日本兴圣寺本)之载

  惠昕本《坛经》云: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不知逐后数百人来趂,欲夺衣取法,来至半路,尽总却迴。唯一僧, 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麁恶,直至大庾岭头趂及。惠能便还衣钵,又不肯取,言:“我欲求法,不要其衣。”惠能即于岭头便传正法。惠明闻说,言下心开。惠能却令向北接人。

  《坛经》自惠昕本之后的契嵩本、宗宝本、德异本所载基本相同(各版本中“惠能”与“慧能”、“惠明”与“惠明”两种写法均有),即为: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慧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趋及慧能。慧能掷下衣钵,隐草莽中。慧明至,提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慧能遂出,坐盘石上。慧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慧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慧明师也。”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慧明今后向甚处去?”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慧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

图片

契嵩本《坛经》(明洪武六年刻本)之载

  值得注意的是,《坛经》不同的版本中有两处明显的不同:

  一是慧明对传法衣钵的态度。在敦煌本和惠昕本《坛经》中,慧能将衣钵放在石上,慧明(顺)“却不肯取”,他是求法不求衣。自契嵩本起以后的几个版本则是慧明“提不动”衣钵才向慧能请法。显然是第一种说法较接近实际,后一种说法则应该是出于崇敬之心而加以神秘化了。

  二是关于慧明今后的去向。在敦煌本和惠昕本《坛经》中,慧能嘱咐慧明“向北化(接)人”。自契嵩本起以后的几个版本《坛经》则点明是“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二.禅宗典籍多有记

  关于慧明的这段经历,在禅宗典籍中多有其载,内容略有出入,在此仅列几例为证。

图片

《历代法宝记》之载

  敦煌本写本《历代法宝记》(亦名《师资众脉传》、《定是非摧邪显正破坏一切心传》、《最上乘顿悟法门》)是敦煌文献中留存的早期禅宗史书之一,成书约在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其中之“唐朝第六祖韶州漕溪能禅师”中记有:

  ......潞州法如师对曰。惠能在彼。众皆奔凑。众中有一四品官将军。舍官入道。字惠明。久在大师左右。不能契悟。闻大师此言。即当晓夜倍逞奔趋。至大庚岭上。见能禅师。禅师怕急恐性命不存。乃将所传法袈裟过与惠明禅师。惠明禅师曰。我本不为袈裟来。忍大师发遣之日。有何言教。愿为我说。能禅师具说心法直了见性。惠明师闻法已。合掌顶礼。发遣能禅师急过岭去。在后大有人来相趁。其惠明禅师。后居象山。所出弟子亦只看净。

图片

  《祖堂集》卷二之“弘忍”中有:

  ......当时七百余人,一齐趁卢行者。众中有一僧,号为慧明,趁得大庾岭上,见衣钵不见行者。其上座便近前,以手提之,衣钵不动,便委得自力薄。则入山觅行者,高处望见行者在石上坐。行者遥见明上座,便知来夺我衣钵,则云:“和尚分付衣钵,某甲苦辞不受。再三请传持,不可不受。虽则将来,现在岭头。上座若要,便请将去。”明上座云:“不为衣钵,特为佛法来。不知行者辞五祖时有何密语密意,愿为我说!”行者见上座心意苦切,便向他说:“静思静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摩思不生时,还我本来明上座面目来。”上座又问:“上来密语密意,只有这个,为当更有意旨?”行者云:“我今明明与汝说,则是不密。汝若自得自己面目,密却在汝。”上座问:“行者在黄梅和尚处意旨如何?”行者曰:“和尚看我对秀上座偈,则知我入门意,则印惠能:'秀在门外,汝得入门,得坐被衣。向后自看,此衣钵从上来分付,切须得人。我今分付汝,汝须努力将去。十有余年勿弘吾教,当有难起。过此已后,善诱迷人。’又问:'当往何处而堪避难?’师云:'逢怀则止,遇会且藏。’”慧明云:“某甲虽在黄梅剃发,实不得宗乘面目。今蒙行者指授,也有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今向后,行者即是慧明师,今便改名,号为道明。”行者便云:“汝若如是,我亦如是,与汝同在黄梅不异,自当护持。”道明云:“行者好与速向岭南,在后大有僧来趁行者。”道明又问:“宜往何处?”行者云:“遇蒙则住,逢袁即止。”道明敬仰之心辞行者,便回向北去。至于虔州,果然见五十余僧来寻卢行者。道明向众云:“大庾岭头怀化镇五六日寻候,兼问诸门津并向北寻觅行者,言不见此色。”诸人却回。道明独往庐山布水台。经三年后,归蒙山修行。凡徒弟尽教过岭南六祖处,只今蒙山灵塔现在。

图片

  《宋高僧传》卷第八有载:

  唐袁州蒙山慧明传释慧明。姓陈氏,鄱阳人也,本陈宣帝之孙,国亡散为编甿矣。明少出家于永昌寺,怀道颇切扣双峰之法,高宗之世依忍禅师法席,极意研寻,初无证悟,若丧家之犬焉。忽闻五祖密付衣钵与卢居士,率同意数十许人,蹑迹急追至大庾岭。明最先见,余辈未及。能祖见已便掷袈裟。明曰:我来为法非望衣钵也!时能祖便于岭首一向指订。明皆洞达悲喜交至。问能曰:某宜何往?能记之曰:遇蒙当居,逢袁可止。明再拜而去。便更其名,以旧云道明也。下岭绐诸僧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僧即退转。一说居士掷衣钵于磐石曰:此衣为信,岂可力争耶?任君拈去。明遂手掀如负钧石而无举分。拱立舍旃,则咸享四年也。以明未舍家曾署诸卫。故有将军之号矣。宜春太守秦琢奏谥号焉。

  《景德传灯录》卷第六载: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者鄱阳人,陈宣帝之裔孙也,国亡落于民间,以其王孙尝受署,因有将军之号。少于永昌寺出家,慕道颇切,往依五祖法会极意研寻,初无解悟。及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同意数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余辈未及。卢行者见师奔至,即掷衣钵于盘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躇悚栗,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于我。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坐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遍体汗流,泣礼数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旨否?祖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师曰: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祖曰:汝若如是,则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师又问:某甲向后宜往何所?祖曰:逢袁可止,遇蒙即居。师礼谢遽回至岭下,谓众人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皆以为然。师既回,遂独往庐山布水台经三载。后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初名慧明,以避师上字故名道明。弟子等尽遣过岭南参礼六祖。

  值得注意的是,在禅宗典籍记载中,同样也有两处明显的不同:

  一是慧明对传法衣钵的态度。早期禅宗史《历代法宝记》之载是“至大庚岭上,见能禅师。禅师怕急恐性命不存,乃将所传法袈裟过与惠明禅师。惠明禅师曰:我本不为袈裟来,忍大师发遣之日,有何言教,愿为我说”,《祖堂集》所叙基本相同。而《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以后其他典籍所载则是:“(慧能)掷衣钵于盘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躇悚栗,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宋高僧传》则两种态度都写。

  二是慧明后来的去向(弘法地)。《历代法宝记》之载为“惠明禅师后居象山”的象山,且“所出弟子亦只看净”。而《祖堂集》等其他典籍所载的“遇蒙则住,逢袁即止”的蒙山,且“凡徒弟尽教过岭南六祖处”。二者相比较,则以蒙山之说为盛。

  三.蒙山兴化声名显

  慧明禅师在大庾岭与六祖慧能辞别后,即独自前往庐山布水台,并于其处认真修行,体悟禅法。三年后禅法有成,或是想起慧能所说“逢袁则止,遇蒙则居”,遂前往袁州蒙山住锡兴化,成为蒙山的开山祖师。

图片

清同治《新喻县志》之蒙山图

  蒙山海拔超过千米,原属古袁州治辖,今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新余市(古称新喻县)辖境。清嘉庆《上高县志》卷三之“山”有载:“蒙山,在县南四十里。《方舆志》云:峭壁横险厥材千寻、常有白云青霭蒙蔽其上,郡志八景此为其一。而层巅积雪春霁流光,足称异景。兴云降雨,有祷立应,尤见神异......。”

  在袁州蒙山,慧明禅师先后创建住锡圣济寺、西华寺、灵隐寺,大倡玄机,广弘佛法,一音宣讲,万人咸悦,且为避六祖慧能名讳,他已将自己的法名由“慧明”而改为“道明”。

  在现存地方史籍中今仍可寻到许多慧明(道明)禅师在蒙山兴化的记载。

  清康熙《上高县志》卷五载:“道明禅师,俗性陈,初为四品将军,性行麄恶,后至大庾岭参六祖,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凭麽时,还我明上座本来面目。于是大悟,汗流浃背,又问云:上來密语,還更別有否?祖云:今與汝說即非密。汝若返炤,密在汝邊。复拜,问云:我欲行道,向何方去?祖云:汝今去,逢蒙则住,遇岩则止。于圣济开山。每旱,邑僚士庶上蒙崖祷雨,先诣圣济开建道场,然后入洞处祈,屡获随车之应。”清同治《上高县志》卷九中亦引此载。

图片

清同治《上高县志》之载

  清嘉庆《上高县志》卷三之“石”载:“看经石,在蒙山岩洞口,唐道明禅师看经处。”

  《明一统志》卷五十七载:“宝珠岭,在上髙县南三十里,世传道明禅师自庾岭来卓锡,夜以宝珠光照十方,故名。”清嘉庆《上高县志》卷三之“岭”亦载:“宝珠岭,在县南四十里,与蒙山相连,世传道明禅师自庾岭来卓锡,夜以宝光珠照十方,故名。岭与新喻县连界,地属萧坊。”

图片

清康熙《上高县志》之载

  位于上高县的圣济禅寺因慧明禅师是其开山祖师世受尊崇,宋治平元年英宗皇帝曾钦赐“圣济禅寺”匾额,清嘉庆帝御笔敕赐的圣济梵刹“唐朝佛国”石匾残件至今尚存。《钦定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一百十一载:“圣济禅寺,在上髙县南善塘村,唐道明禅师开山,宋治平元年赐额,建炎戊申僧绍济修,元至正间兵燬,明洪武丙辰僧湛然重建,明末又燬,本朝顺治间僧思懒重建。”清康熙《上高县志》卷二亦载:“蒙山圣济禅寺,在县南三十里之善塘村,唐道明禅师开山,宋治平元年赐额,建炎戊申年僧绍济以地理术咒水得钱重修......。”

图片

“唐朝佛国”石匾残件

  在现存清道光、同治《新喻县志》等古本中也有慧明(道明)禅师的相关记载:“道明禅师,鄱阳人,依五梅五祖,祖传衣钵与行者卢慧能,道明率众追至庾岭,能置衣钵于石,明不能举,遂礼能曰:吾非为衣钵为法也!能语之曰:不思善,不思恶,正凭麽时,那个是明上座父母时本来面目?又问:宜往何所?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住。遂至蒙山止焉。寺曰灵隐,唐会昌中立禅师石塔,尚存,俗名乱石庵,在蒙山之阳。”“西华寺,在县北七十里蒙山之阳,唐道明禅师所建,至元丁丑重修于真颠禅师......。”“灵隐寺,在县北六十里,唐会昌中建有道明禅师石塔,尚存。”

图片

清道光《新喻县志》之载

  四.慧明禅师的影响

  自慧明禅师在唐朝初期驻锡蒙山后,蒙山遍建佛寺,朝拜者日逾千人,遂为江西佛教名山。

  慧明禅师门下弟子较多,列入禅宗典籍之中的法嗣共有三人:一曰洪州崇寂禅师;一曰江西环禅师;一曰抚州神正禅师。

图片

  慧明禅师与六祖慧能的这段公案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本来面目”等名句被后世之人反复引用。宋代大文豪苏轼《南华寺》一诗即因此而写,诗为:

  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

  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

  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

  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笔者认为,慧明禅师的精神有以下三点是值得弘扬的:

  一是求道之诚。为上求佛道,他四处求法,极意研寻。据《宋高僧传》之载:“明少出家于永昌寺,怀道颇切扣双峰之法,高宗之世依忍禅师法席,极意研寻,初无证悟,若丧家之犬焉。”同时笔者也认可敦煌本和惠昕本《坛经》及《历代法宝记》、《祖堂集》之说,他驰奔而到大庾岭是为求法不求衣。

  二是见贤思齐。他虽身为皇家后裔的四品(三品)将军,而且出家修禅多年,却能向低头于后辈、俯拜于舂米的“獦獠”——慧能,并虚心问道学法,甘为慧能弟子,后来还改名避讳,“凡徒弟尽教过岭南六祖处”,足见其尚贤向贤之心。

  三是护法弘道。他离开六祖之后,为保护六祖,他以智慧的谎言“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从而支开了追索衣钵的众多僧人。假如当年没有慧明此举,六祖的接法衣钵被他人抢去,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六祖和《坛经》,中国的文化史或许就要重写。若将六祖慧能尊为“中国佛”,慧明禅师作为首位“大护法”自是名至实归。他住锡蒙山后,又大兴弘化,广传禅法。《景德传灯录》中将其名列禅宗五祖弘忍大师门下仅次于神秀及慧安的第三位第子。他圆寂后,宜春太守秦琢为他奏请谥号。

图片

  慧明因《坛经》而显,《坛经》却因有慧明而更显鲜活!

  (成稿于2019年5月11日下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