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丘地分布研究
摘要:在先秦著作中,以《春秋》一书中记载丘地最多。先秦丘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济水、淮河支流之间,这三大水系之间,还分布着多个大型湖泊。这些丘地,是人们居住时优先考虑的地方,它们多是交通要地和重镇。
关键词:《春秋》
将这些丘地与实际地理位置进行对照的话,可看出它们主要集中在北纬34°以北,东经113°以东,这一区域的北部,正好是黄河下游的冲击平原,中部是济水和大野泽,南部则有淮河的几条支流颖水、睢水、泗水、沂水等。在这一广阔的区域内,还分布着大量的大型湖泊,在宋国都城商丘四周,就有孟诸泽、蒙泽、空泽、逢泽、泓水。这些大型湖泊,与淮河的支流睢水、丹水交错在一起。在郑国境内,今许昌、开封、荥阳之间,有荥泽、原圃泽、萑苻泽、洧渊、棘泽、狼渊,这些大型湖泊,与黄河、济水、及淮河支流颖水交错。以上《春秋》、《左传》中所提到的53个丘地,有几个丘地分布在靠西、靠南的地方,如楚国的宗丘(今秭归)、阳丘(今荆门)、丘皇(今信阳),不过,大部分的丘地,都分布在黄河、济水、淮河支流之间。我们将《春秋》、《左传》中的丘地,可以大致根据流域进行归类,沿黄河下游的丘地有瓠丘(今山西垣曲县东南)、邢丘(今河南温县东)、楚丘(卫国,今河南濮阳西南)、帝丘(卫国,今河南濮阳西南)、瑕丘(今河南濮阳东南)、丘宫(今河南濮阳北)、顿丘(今河南清丰县)。济水流域、大野泽有长丘(今河南封丘西南)、平丘(今河南封丘东)、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乘丘(今山东巨野县西南)、清丘(今山东鄄城西南)、犬丘(今山东鄄城东南)、廪丘(今山东郓城西北)、桃丘(今山东东阿西南)、重丘(今山东茌平西南)、牡丘(今山东茌平东南)、犁丘(今山东禹城东)、英丘(今山东临邑县)、贝丘(今山东博兴县东南)、重丘(今山东巨野西南)、丘舆(今山东益都县西南)、咸丘(今山东巨野县东南)。淮河几条支流的颍水、丹水、泗水、沂水之间,有桐丘(今河南鄢陵县东)、赭丘(今河南西华县北)、老丘(今开封东北)、雍丘(今河南杞县治)、商丘(今河南商丘)、谷丘(今河南商丘东南)、黍丘(今河南夏邑县界)、揖丘(今河南夏邑县西)、犬丘(河南永城县北)、梁丘(今山东成武县东北)、楚丘(今山东成武县西南)、葵丘(今河南兰考东)、幽丘(今徐州东南)、闾丘(今山东邹县东北)、泉丘(今山东宁阳、泗水之间)、丘舆(今山东费县西)、虚丘(今山东费县南)、祝丘(今临沂市南)、中丘(今临沂东北)、渠丘(今山东莒县境内)、淤余丘(今连云港市西)。 济水是次于黄河的重要交通枢纽,横贯郑、卫、曹、鲁、齐等国。济水上游与黄河相连,向东至长丘分岔,北支是濮水,再向东有清丘、犬丘、廪丘、桃丘。南支即济水,沿途有平丘、陶丘、乘丘,入大野泽。濮水于齐国巫山处入济水,向东有犁丘,再向东至贝丘、渠丘,直达齐国首都临淄。 在南北交通上,主要依赖于淮河北部的几条支流汝水、颍水、泗水。在汝水上,有蔡国的都城上蔡、新蔡,新蔡东南处不远,就是壶丘。颍水上游是郑国都城新郑,新郑近黄河及成周,沿颍水向东南方向,有桐丘、赭丘,再沿江向东南,就是小国陈、胡和楚国的豫章,可达长江流域。泗水上游支流尤为发达,其支流之一氾水,与济水相通,接近郑国都城新郑。沿氾水向东南,有雍丘,再向东南,就是宋国的国都商丘,再稍东南,是谷丘,再东南,是犬丘。泗水上游,西边一支与济水相接,同时入大野泽,此支流横贯曹国,江上有曹国都城定陶,在入大野泽处有重丘,沿江向东南有梁丘。泗水上游东边一支深入鲁国,鲁国都城曲阜就在这一支流上,附近有闾丘。沿泗水向南,在其支流漷水的末端,是丘舆。在泗水上游支流洙水与大野泽之间,是咸丘。泗水最东面的一条支流是沂水,贯穿齐、鲁、莒、郯等国,沿沂水有中丘,在中丘东北有渠丘。再沿江南下,有祝丘,在祝丘东南有个小国,即淤余丘国,以丘为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