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史沉思录 / 86

 私库皆书 2015-03-17

君臣反目战繻葛
  
  周、郑多年来的积怨,终于使双方以兵戎相见,爆发了繻葛之战。
  鲁桓公五年(周桓王13年,郑庄公37年,公元前707),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左卿士官职,不让他再假借天子的名义对诸侯发号施令。郑庄公很恼火,因此就不来朝见天子。周桓王更不甘示弱,以郑庄公不朝觐为口实,率领王师和卫、蔡、陈三国的军队,前来讨伐郑庄公。在春秋200多年中,周天子亲征只有这一次。
  战争发生在这年秋天,王师和三国之师到达郑国繻(音如)葛,又称长葛,在今河南长葛市东北。周桓王按照商周以来的传统战法,把军队分成左、中、右三军。中军由主将率领,是主力军;左、右两军则起着配合和掩护中军的作用。作战时中军在前,左、右两军分布在两翼而靠后,三者呈三角形,和现在三架军机编队的形状相同。古代军事家把这种军队配置方式称为“鸟阵雁行”,意思是:像鸟在空中飞行的样子,中军是鸟的头部和身躯,左右两军是两个翅膀;也像雁群在空中飞行时呈“人”字形。周桓王率领周军的主力,为中军;右卿士虢公林父率领右军,蔡国和卫国的军队隶属于右军;左卿士周公黑肩率领左军,陈国的军队隶属于左军。
  郑国的子元(公子突的字,就是郑厉公)根据周军的部署情况,提议不用传统的中军突出在前的阵法,而把主力放在两翼,形成左右两个方阵。每个方阵都把战车摆在前面,步卒配置在战车之后,填补空隙,组成密集的方阵。左右两个方阵突出在前,中间的中军则靠后,形成倒三角形。交战时让左右方阵在前面先攻击敌人,打垮敌军的左右两翼之后,三军合围其中军。这种阵法像张开扑鱼的网一样,所以称为“鲁丽之阵”。“丽”,是“罹”的假借字,古代“罹”字又与“罗”字通用,是“网”的意思。鱼罹,就是让鱼陷入网中。
  子元认为:陈国正在闹动乱,百姓没有斗志,如果先进攻陈军,陈军必然要逃走。周王的士卒看见陈军逃走,也必然要大乱。蔡、卫之军支持不住也一定要争先恐后地逃跑。等敌方的左右两翼溃败了,再集中力量去攻击天子的中军,就一定会取胜。
  郑庄公听从了子元的话,采用了他的战术。于是以曼伯(公子忽)为右方阵的主将;祭足为左方阵的主将;原繁,高渠弥带领中军拱卫郑庄公。郑庄公命令左右两个方阵说:
  “当中军的大旗挥动起来的时候,就击鼓进军!”
  战斗打响了之后,一切都按照子元的计划发展下去,周、陈、蔡、卫的两翼首先溃败,然后郑国的三军集中力量攻击对方的中军,对方的中军也被打垮了。郑大夫祝聃(音丹)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强忍着疼痛,指挥全军撤退。祝聃要求去追赶敌军,郑庄公阻止他说:
  “算了吧,君子不愿意逼人太甚,何况敢于欺凌天子呢?现在是为了自救,不得已而抗击王师。只要我们国家能免于灭亡,我就知足了。”
  夜里,郑庄公派遣祭足(祭仲)到周军的营中去慰问周桓王,同时又慰问了他的左右随从。
  繻葛之战,对于周王室来说,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以前,周王室虽然已经衰落,天子还能作为群雄角逐的一方,以自己的影响和军力,与诸侯较量一下;而在此以后,周天子威风扫地,实力更加虚弱,再不能和诸侯较量了。他只是一块招牌,一个符号,成为争霸诸侯利用的工具;而其国力,则不知一个中等的诸侯国了。

郑庄霸业评议

  学者多认为郑庄公是春秋初期的“小霸”;但也有人认为:他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是“春秋五霸”之一。下面,我们试就郑庄的霸业,从几个方面进行评议。
  (一)关于“尊王”。
  春秋时期的霸主与战国时期军事大国的君主,都在进行兼并战争,本质上是相同的。其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霸主是以天子手下的诸侯长的名义,承认并尊重天子的地位(至少表面上如此),假借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而战国时期的军事大国的君主,则完全抛弃天子这块破旧的招牌,不是假借天子的权威,而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实力进行战争,目的在于统一天下,自己做天子。郭嵩焘说:
  “西周没而王道终,战国兴而霸道绝。”
  一语中的,最为中肯。也就是说:按照霸(伯)的原义,霸主的背后必须有天子的因素。因而春秋霸主绕不开的一个问题,便是与周天子的关系。
  郑庄公的霸业,也利用了天子的因素。他常常以周王朝的卿士的身分,假借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有时也出动王师去讨伐自己的敌国。但他与周天子又有很大的矛盾,这矛盾主要是由于周天子分割与罢黜郑庄公在朝廷中的卿士的职位而引起,而周郑互换人质和周军抢割王畿之禾(小米),都是严重违背礼制的,都表明了作为诸侯的郑庄公的跋扈和周天子的威风扫地。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繻葛之战。在此战役中,郑大夫祝聃箭射周桓王,射中了肩膀,这在当时或后世都被认为是最大逆不道的事。但郑庄公与天子的斗争,又是有节制的,不逼人太甚,适可而止,每次矛盾升级之后,他都设法缓和一下。有人说这是阴险,但为什么不说这也是一种忍让的胸怀呢。而且一个巴掌拍不响,事情也不完全是郑庄公的错。但尽管如此,郑庄公还是留下了恶名,受到了后人的谴责。宋代学者孙复说:
  “夫郑同姓诸侯,密尔畿甸(郑是同姓诸侯,邻近天子直辖的王畿之地),桓王亲以三国之众伐之,拒而不服,此郑伯之罪不容诛矣。”(《春秋尊王发微》)
  清代学者高士奇说:
  “春秋世,诸侯放恣而用兵王室者,自郑庄始。”
  又说:
  “至天子总帅六师,问罪境上,不归死司寇(不到司寇那里自首承认死罪),顿首伏辜;遽兴师而与之抗,逞子元之狡谋,纵祝聃之狂矢(采取子元狡猾的战术,纵容祝聃狂妄地用箭射伤天子)。向使王不能军,此际宁有天日耶?”(《左传纪事本末》卷二)
  高士奇的论调与孙复相同,都认为:周天子兴师问罪,郑庄公就不能出兵抵抗,而应该乖乖地束手被擒,否则就是罪不容诛。这观点实在是太迂腐了。当时的具体情况是:
  第一,战争是周桓王发动的,不是郑庄公去攻击桓王,而是桓王去攻击郑庄公;
  第二,天子所率领的蔡、卫、陈之师,是郑国多年来的宿敌。这个军事联盟在与郑国的长期战争中没有得到便宜,现在要借天子的旗号打垮郑国。
  第三,王师和三国之师已经气势汹汹地攻入郑国境内。
  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郑庄公应不应该出兵自卫?很显然,出兵自卫是没有错的。而且郑庄公不过是自卫而已,并不想把事态扩大。对方战败退兵时,他并没有穷追不舍,而且还派人慰问了周桓王及其左右。从这件事的全过程来看,郑庄公可谓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
  纵观周郑关系的恶化,是围绕周王朝的卿士这个职位的去留而展开的。郑庄公为了称霸,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需要保留这个职位;而周平王和周桓王不愿意受到郑庄公的控制,不想成为傀儡,就需要分割直到罢黜郑庄公的这个职位。所以从实质上说,是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春秋霸主的所谓“尊王”,实质上都是把天子控制住,借助天子的余威,拉大旗当虎皮而已。春秋中期以后,霸主的力量更加强大,天子的权势更加衰微,天子只有在霸主的卵翼下才能生存,已经不想摆脱霸主的控制了。所以郑庄公和周天子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只是春秋初期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旧秩序(王权)向新秩序(霸权)过渡的性质。
  总之,从“尊王”的角度来看,郑庄公的名声不够太好,这是时代的产物,郑庄公也无可奈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