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浅析

 方圆儒人 2015-03-17

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浅析 

文章来自中研智业集团               

作者:吴君(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乔文(副所长)  

一、美丽乡村发展模式综述  我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典型的发展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安吉模式,主要特点是立足优势,结合存在问题,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大胆探索创建区镇合一的新体制,使各类要素资源有形、无形地得到了最高效地配置和整合。


二是永嘉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人文资源开发,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乡资源、人口和土地的最优化配置和利用。


三是高淳模式,主要特点是以生态家园建设为主题、以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为支撑、以国际慢城为品牌,集中连片营造欧陆风情式美丽乡村,形成独特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四是江宁模式,主要特色是积极鼓励交建集团等国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以市场化机制开发乡村生态资源,吸引社会资本打造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形成都市休闲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五是巴伐利亚试验的中国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进行土地整理和农村革新,项目的实施对包括人的思想在内的各方面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从实践来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均体现下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明确的定位,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挖掘优势,弥补不足,准确定位发展方向。二是均具有经济支撑,无论采取哪种模式,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是基础也是核心。三是均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无从谈起。 


 二、基于土地性质的发展模式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针对不同的土地性质,美丽乡村建设应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由于禁止开发区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不考虑农村建设。  


(一)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模式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但是这种区域一般来说经济实力较强,城镇体系比较健全。国家定位优化开发区要缩减农村空间,重点发展城市地区。  该区域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应重点围绕实现农村的社区化管理。具体建设中应考虑的重点为:  社区建设  充分依托区域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统筹工作,培育一批新社区;以重点镇建设为突破口,组织实施农民集中安居工程农民转化市民工程,推进农民向城镇、社区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同时,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可以解决农村新镇区、新社区建设用地,通过引导农民到新镇区、新社区集中居住,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区化,实现土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 

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集中力量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对社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现有状况和未来发展项目进行全面的勘查和适度超前的总体规划,突出抓好重点设施建设,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个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因素大小,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突出重点,择优扶持一批关系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诸如水、电、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增强城乡社区基层党组织功能为核心,以全面构建和谐社区,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为目标,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坚持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通过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全市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应涵盖老年学校、就业服务、低保服务、计生服务、党员服务、医疗保健、居家养老、慈善超市、警务室、调处站、图书室、棋牌室、青少年活动室等服务内容,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重点开发区域发展模式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国家对该区域的定位是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区域。  该区域美丽乡村发展模式的重点应依托工业产业和城镇化的发展展开。具体建设中应考虑的重点为:  乡村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强力推进项目到村工程,进一步强化农村水、电、路、讯、树、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会发展条件;着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加快三清(清理粪堆、垃圾堆和柴草堆)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工作进度,大力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工作,推进三化一片林生态家园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创建工程,积极探索小城镇聚集型、城中村改造型、村企合一型、村村联合型等适合当地实际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大力建设农村社区。  文化传承  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 


产业发展  

大力挖掘周边工业发展优势和工业园区载体对乡村发展的价值,以工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居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以工业发展为乡村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  


城乡一体化建设  

科学统筹城乡发展,按照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区域发展思路,构建六个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发展模式。统筹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构建城乡交通网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居民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各类社会事业,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精神文明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创业就业服务,大力促进全民创业、强化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统筹社会事务管理,强化各级管理服务职能,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三)限制开发区域发展模式  限制开发区域就是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该区域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应重点围绕农业和生态建设展开。具体建设中应考虑的重点为:  


现代农业发展

加强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推进连片标准粮田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建设节水农业。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加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充分挖掘农耕文化,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拓展农业发展功能,应用新理念、高技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生态农业专业村,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旅游业发展 

 以风景宜人资源丰富的旅游业为特色产业的,可定位为风景旅游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生态旅游。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有美景。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 


 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的工作,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在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树立生态保护观念,要严格控制生产资源消耗大、生态影响大的产业的发展。坚持依法治理,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开展农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护工程建设,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恢复治理制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