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一碗巴洛克风格的卤煮

 汉青的马甲 2015-03-17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刚刚从千年沉睡中醒来的一个纤纤少女,她还不了解自己的身体和脑海中蕴含着多么汹涌的欲望和情感,此时展现出来的,是某种幻梦、柔弱、天真。

到了巴洛克的年代,少女已经成熟,她珠圆玉润,仪态万方,心中时刻都有千军万马在左冲右突,“征服”,是她最大的狂想。

“巴洛克”(Baroque),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出现在17世纪初的罗马。这种风格的绘画常常极具表现力,有强烈的明暗对比,构图多变,色彩华丽多姿,艺术君最喜欢的卡拉瓦乔、委拉斯开兹是典型的巴洛克画家,当然还有鲁本斯。至于雕塑,常常以曲折离奇的故事为背景,表现其中的人物,这方面贝尼尼尤其擅长。他的雕塑作品《阿波罗与达芙妮》,被称为“是人类创造的最美丽的东西”。总而言之,浑厚、丰沛、戏剧性的张力,是巴洛克艺术最明显的特征。

巴洛克这个词,缘于葡萄牙语“barroco”,以前用于珍珠采集行业, 意为“粗糙”或者“不完美”。大约在很多人眼中,“粗糙”和“不完美”,也可以用来形容一种食物——卤煮。

卤煮,这么一种地道的京城小吃,爱吃的入迷,不爱吃的鄙夷。为什么鄙夷?总结下,卤煮有“三大罪状”:

一、食材粗鄙:都是猪心猪肺啦、猪小肠、猪大肠啦,炸豆腐啦,还有那个看上去硬邦邦的死面火烧。这些以猪内脏为主的食材,还要跟猪下水放在一起煮,发出某种骚骚的味道……

二、样子难看:一碗卤煮端到面前,食客能清晰地看到猪肺上的肺泡,大肠上白花花的油,泡在其中的汤的颜色,让人想起一种东西:翔……

三、店面简陋:卖卤煮的地界儿,多是街边小门脸儿,就别指着有旗袍开衩到大腿根儿的姑娘给你鞠躬“欢迎光临”了。走进去,也都是四、五张小桌子,桌子上放着油呲麻糊的醋瓶和辣椒,稍微上档次的店,还会好心给你配几张成都小吃里面用的那种餐巾纸。邻桌的食客,以街坊四邻为主,你也就别指着还分什么吸烟区、非吸烟区了。还会有人拨头生蒜大嚼特啖,时不时就是大嗓门:“哎哟我说哥哥,这事儿您得听我的!……”

绝大部分卤煮店,都会把煮卤煮的大锅放在店中,甚至灶就直接安排在临街的门口,将近一米的黑色大铁锅,里面咕嘟咕嘟冒着气泡,块块猪肺、根根大肠,在里面此起彼伏,而且不时散发出“那种”味道。

你要是点上一碗,店家就会拿起一个铁笊篱,在大铁锅中捞起一块黑黢黢的猪心、猪肺,撂在圆木墩子上。那墩子已经被汤水润得失去原来的褐色,越往中间越泛着白。还不等你细看,店家已经手起刀落,心肺俱碎,迅速拨在一边。然后店家会再用一双又粗又长的大筷子,夹起一根弯弯曲曲的猪大肠,落在墩子上,先是“当”,菜刀飞落,墩子上的大肠还剩个十来公分,然后是“当当当当当”,大肠跟心肺再度会合了。铁笊篱再次出马,这次捞上来的,先是炸豆腐,然后是你下单之后放进去的圆火烧。又是“当当当当”,井字四刀,火烧变为九块。然后刀一横,贴着墩子,手在心肠肺上一捂,拿刀的手一送力,连着刚才的火烧、豆腐,一招“顺水推舟”,就都进了碗里。再用一个大铁勺,从大黑锅中舀起一勺老汤,手一送一扬一抬,“哗啦”一声,一碗卤煮,就差最后的工序:店家拧身垫步从手边抓过来的几根香菜。

有视觉、嗅觉、味觉洁癖的人,卤煮这玩意儿,恐怕是根本不忍直视、无法入鼻、难以下咽的。还敢奢谈什么“色香味意形”吗?什么?里面还有香菜??

就连即将开拍的《舌尖上的中国3》,都已经将卤煮扫地出门。

可你还真别说,就是这样一种食物,无数来到京城的人被它征服:不信你去查查豆瓣,文艺青年们自发组织的卤煮文化节,从2008年前后开始,一直办了十四届;无数离开京城的人对它日思夜想:在 Chrome 浏览器里面输入“卤煮火烧”作为搜索关键字,谷歌自动提醒的搜索建议中,第二条是“卤煮火烧 湾区”,第三条是“卤煮火烧 奥克兰”,第四条是“卤煮火烧 温哥华”。

他们怀念的,就是那个味儿:那展翅如翔的气味,黑乎乎的汤,滑腻腻的肺,香喷喷的肠儿,瓷实的火烧。要是在大冬天,踏着雪,走到胡同口的小店里来上一碗,端到面前的时候,再加上一勺子油泼辣椒。这时候,摘掉面具,放下伪装,让肺的微腥和肠的香骚在口中碰撞、交杂,还有沁透了卤汤的火烧在齿间汁液四射。这浓墨重彩的口腹之欲,当然就是美食界的巴洛克风格!更不要说身边的北京大妞、大姐和胡同小伙儿、二大爷们上演的一出出人间戏剧了!

也许,他们中将来有人发达了,会投资拍摄电视剧《爱在温哥华》的姐妹篇——《卤煮在温哥华》?

从温哥华回到北京,说起北新桥,很多人先从脑海蹦出来的,就是“北新桥卤煮”——一家国营卤煮老店。

不过艺术君今天要说的,不是这家店。说句得罪人的话,包括它在内,北京的卤煮店,艺术君吃过不下十来家,绝大多数,套用个高大上的词,叫“同质化严重”。这家店与那家店之间的味道差别,真没多大。

能够在这众多巴洛克卤煮中独树一帜的,也是艺术君今天要推荐的,是位于北京西城区西四北八条胡同门口的卤煮吕。

初次听闻这家店,是看到一篇蔡澜的专访,他在其中说:自己来北京,会特别去的就是这家卤煮吕。所以艺术君在一个傍晚欣然前往。

这家店门脸很普通,店面也不大,前后两间加起来十来平米,桌子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北方家里常用的那种,灰绿色桌面,每张桌子陪几个小圆凳。

落座叫了一碗,端上来一看,观感就不一样。这家的卤煮,不论是汤汁还是里面的主料,颜色比其他家更深。

要知道,一碗上好的卤煮,汤是它的灵魂。

所以赶紧专门找街坊大妈的店家要了一个勺子,舀起一口,确实被惊艳到了!真是香浓陈郁,口颊留香,回味无穷!

再吃其中的肠,分为大肠和小肠两种,小肠劲道有嚼劲儿,大肠香溢又滑嫩,配上汤汁、滑肺跟火烧,一口咽下去,不知怎的,艺术君想起来鲁本斯笔下的美惠三女神……

这种独特的味觉感受,把艺术君带到了欧洲的教堂里,抬头望着天顶上的天使、圣母和圣人们,不断向上飞升、飞升……

一碗下去,应该说是很不过瘾的。但为了瘦身大业,只好作罢,不过这个地方,特别是他们家独特的味道,被艺术君牢牢记在心里。

第一次去过之后,那味道时不时就会在口中回荡。虽然那个地方有点远,但只要有机会去到附近,艺术君总会进去来上一碗。不久前,还吃了一个“豪华版”,就是特地多加了肠。

不仅如此,他们家的其他北京小吃也值得推荐,最近这两次去,艺术君都会特地多要一份炸灌肠。

这里的炸灌肠味道更足,口感更脆,配上他们提供的蒜汁,在卤煮上桌之前,实在是绝佳的开胃小菜。当然,你要是来了劲头儿,再要一份儿麻豆腐,一个小二,齐活!

卡拉瓦乔的《诗琴演奏者》,鲁本斯的《帕里斯的评判》,还有委拉斯开兹的《卖蛋的老妇人》,这些如今于艺术殿堂高高在上的传世经典,在它们刚刚出现时,比起过去越来越僵化、虚伪、做作的艺术风格,它们就像卤煮一样,发挥出人间的味道。这味道在某些人多有冒犯,难以容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演进,无数人对这味道喜欢、铭记、想念,就算走到天涯海角,也不能遗忘。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以上文字内容,版权归郑柯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点击【阅读原文】,前往卤煮吕在大众点评上的页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