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清代雕塑

 芝润斋 2015-03-17

77-辽 (山西大同)下华严寺彩塑合掌胁侍菩萨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这里看到的合掌胁侍菩萨,通高302厘米,是下华严寺彩塑的代表作品,一直以身姿窈窕和表情微妙而著称于世。她的上身稍向左转,下身却依然立于莲台,中心动态线显现出动人的曲线,使其愈加婀娜多姿。双手当胸合十,一派虔诚、安详。头略侧,眼下视,似有着千般柔情,双唇微启之中,似笑似语,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这种造型在历代菩萨塑像中极为少见,仅一露齿,竟使得面容更为妩媚,笑意也更加含蓄多情。包括这尊菩萨在内的下华严寺所有塑像,在服饰塑造上有其显著特点,基于写实,而又富于装饰。无论是宝冠、璎珞、长裙、天衣还是细长而柔软的披帛都被塑得精致入微,线、面转折交待清楚,大面上的琐碎起伏尽力压平近于浮雕,保持了完整的形体和体积感。衣纹上长线条的运用,更加强了优美自然的动势及超脱的气质。整个殿内的塑像个个生动,多姿多采,充满活力。愈显得整体气势恢宏,排列有序,主次分明。充分体现了宋辽彩塑艺术的风格特点。
   

78-金木雕彩绘观音像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两尊高190厘米的木雕菩萨,还明显带有唐代的丰腴之风,特别是圆脸、硕颈与细腻的肌肤等都承继了唐风,但面容严峻,腰身板直,身材敦实,粗壮有力,又与唐塑有所不同,不如唐塑娇美多姿,独具金代的洒利剽悍之气,因而突出体现了金塑的特色。

作为木雕妆彩菩萨,匀称的比例、流利的衣纹、华丽的高冠、精巧的璎珞、姿态微妙的手指以及挺拔完整的形体处理,都显示了艺人把握整体造型的能力和熟练的刀法技巧。但最引人的也是最具艺术特色的是色彩的妙用,鲜红的略带桔色的裙子鲜亮夺目,与飘带、天衣上沉稳的有些偏蓝的绿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使得肌肤愈显丰润,体积愈显厚重,色彩成分虽然简单,但给人的感受却异常丰富。饱满的形体与鲜艳的色彩使木雕妆彩菩萨达到了与其它质料菩萨不同的艺术效果。
金代雕塑作品留传下来的不多,这或许和金人尚火葬有着一定的关系。但仅从留传至今的作品上已足能领略到金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创作才能。

79-
(山西新绛县)福胜寺彩塑渡海观音像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在很多佛教寺院中,都在释迦牟尼成铺像背光壁后塑制一个倒坐观音,而且大多设景为海水波涛汹涌,岩石嶙峋怪兀,其间有云头或盛开的莲花,菩萨或立或坐在祥云、莲花之上,左右更有善财童子等诸胁侍作谦恭待命服侍之状,一派将佛教形象融入大自然中的美妙景象。这类塑像中的佼佼者,当推正定隆兴寺、苏州紫金庵、平遥双林寺等处观音像,其它也多为神情自然,动作随意,突出其温柔美丽。
   
很明显,以其体态、表情与塑造手法,都与之前后各代有所不同。她体态丰满、表情安详,和蔼可亲,这是观音的共性,但这里还强调了庄严、沉着,既不似唐宋观音那般柔美多情,也不像明清以后“喜相”中所蕴藏的妙趣。在充分体现菩萨普渡众生的慈悲心肠时,这里更突出了务实,因而美中不足却异常可信。观音头戴风帽,身披长巾,乘龙踏云于碧波之上,正从普陀山渡海而来。整个作品构图奇妙,除圆雕的主体人物外,背景大胆运用了圆雕、浮雕等多种形式和复杂的透视处理。劲疾流利的云尾形成醒目的长动态线,以及对远近海浪的不同描写,表现了画面的深远关系。同时,回首的龙,翻滚的祥云、波涛、飘动的衣裙又与菩萨稳立的身姿、安详的神情造成了动静对比,从而赋予作品真切感人的艺术魅力。

80-元 (山西)晋城玉皇庙彩塑胃土雉像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应该是比佛教要牢固,但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实际影响程度不同,使得前者远不及后者影响深远、广泛,因而流传至今的道教人物造像也不及后者多而精。值得庆幸的是山西地区还集中保留了一些元代道教院观遗址,如晋城玉皇庙平遥清虚观太原龙山石窟洪洞广胜寺水神殿芮城永乐宫等。其中雕塑的精品应首推晋城玉皇庙的二十八宿。这是一批非常完整的兼有人物与动物形象的雕塑,根据苍穹二十八组星座名称,将其附会一些神秘的人物特征和动物属性,从而将星宿名、七律、禽兽、人物形象集于一体,维妙维肖地塑造出姿态、神情、性别、容貌各异,性格鲜明,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被誉为元代泥塑之冠。
二十八宿中,有慈祥的老者,有文静的秀士,有娴淑的妇女,还有威武的猛将,间杂以凶像毕露的厉鬼。其名称都十分明确,有星日马、昴日鸡、室火猪、房日兔等。这里看到的是胃土雉,其形象为一鹤发童颜的强壮老翁,通高160厘米。他头戴风帽,身披大氅,清静自然、气宇轩昂,正在和人讲述着什么哲理。其神、其态与观者息息相通。
二十八宿,雕塑手法利落严谨,形神兼工,既有宋塑拘传统风格又融汇了本地区特点,表现出作者超群的艺术才华和严肃的创作精神。

81-元 泉州石雕毗湿奴像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毗湿奴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遍入天”、“遍净”等,与梵天,湿婆并称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神。有关书籍记载中,说他皮肤深蓝,有四只手,分别拿着法螺、宝轮、神杖和莲花,躺在巨蛇身上,在海上漂浮。还有的书上记他曾化作鱼、龟、人狮等,十次下凡救世。后被毗湿奴教奉为最高的神来崇拜。
   
这尊石雕毗湿奴像,通高143厘米,是用闽南特有的辉绿岩石雕成,其色度深沉的特点,恰好表现出毗湿奴皮肤原为深蓝的特征。他立于半月形莲座上,四臂中有两臂各执宝物高举于肩两侧,另两臂中的左手拄神杖支地,右手平置腰部(已残)。该像造型手法洗练而概括,直挺有力的轮廓线与含蓄素洁的表面处理,使形体显得饱满厚重,并浑然一体。而左右基本对称的装饰构图形式,以及双臂举起造成的动态,又加强了雕像挺拔向上的气势,给人高贵、神圣及威严之感。深目高鼻的形象和独特的造型特征,明显带有印度宗教雕刻的风格,同时又不失我国传统雕刻的特点,反映出我国匠师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及艺术才华。

82-元 陶吹笛俑-河南省博物院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吹笛俑                  

远处走过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他一边踏着拍子,一边吹着横笛。虽然我们无法从这视觉形象中真正听到悠扬的笛声,但是他那欢快的动作,认真的神态,那侧着头,全身心都融进音乐之中的样子足以向人们显示出那乐声是多么令人陶醉,那吹奏的过程中何等富有情趣。

 

这真是民间匠师的佳作。正因为他们熟悉那些活蹦乱跳的孩子们,熟悉他们得意忘形、无忧无虑的稚气,才可能塑出这么动人的形象。虽说是灰陶质地,制作也较简单,但这似随意塑造的形体,以划压线条表现的衣纹,戳点挖凹的眼黑,使吹笛俑愈显得朴拙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产生愉悦的情感共鸣,这正是作品的成功之处。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扛牌俑                 吹排箫俑             抱注子俑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舞蹈俑

 

这个吹笛俑出土于河南省焦作市郊西冯封村元墓中,高35厘米。同墓还出土了一系列侍童俑,身高都在30-50厘米之间,其中有舞蹈俑、吹排箫俑、抱注子俑等,还有同等高度的扛牌俑。这些形象都做得饱满、圆润,动作和谐。服装式样带有明显蒙服特征,如瓦棱帽、辫线袄、小皮靴等,而头上免冠髡发,则更是蒙族习俗的直接体现。这组陶塑人物虽然都是儿童形象,亦可使人从中感受到浑朴、憨厚、剽悍、刚毅的蒙族性格特征,体现出元代墓俑因种族不同所形成的强烈的地方民族风格。

83-明 (山西平遥)双林寺彩塑韦驮像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我们在其它寺庙中司空见惯的韦驮,或臃肿呆板,或精雕细刻,多突出其形而往往失去神韵。但是这位造诣高深的匠师却没有满足一般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将韦驮塑成了一个既敏捷聪慧又气概不凡的智勇双全之士,结实的头颈,肯定的无所畏惧的目光,紧锁的双眉,张开的鼻孔,抿紧的嘴唇,一脸威武正气,表露出刚毅果敢的性格,使他具备了典型的中国古代大将风度,体现出人们印象当中认为最理想的标准形象。虽然将扭颈、挺身的动作夸张到实际上不可能存在的程度,但产生的艺术效果却让人觉得非常准确而且出乎寻常的带劲儿。有人形容他象一只矫健的豹子,有人比喻他是一把拉满的硬弓,是的,他那充满弹性的躯体,似有着无穷的力量,而富于智慧的精神气质更深深感染着每一个观者。


84-明 (山西平遥)双林寺彩塑天王像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见到他的第一眼感觉,便是有一种深沉博大的力量威逼过来,给人以心理上的重压。然而,他并没有张牙舞爪地拉开架式,也没有怒发冲冠地激昂,而是稳稳地站在那里,犹如泰山。他紧闭着嘴唇,略带着愠怒,眼里射出冷峻的目光,一副凛然之气将无形的威慑与警告传导给观者,令人胆战心惊。这便是平遥双林寺天王殿内四大天王之一--北方多闻天王。

这尊天王像,不仅整体造型雄奇健美、体积浑厚,局部处理亦毫不松懈,那拧紧的双眉,隆起的额头、分组的须发、刚柔相济的衣纹等,都在写实的结构基础上进行概括与夸张,在强调自身体积的同时,辅以勾勒有力的线条,使每一处起伏都蕴含了一股内力,这种力量汇积于体内,隐而不发,从而形成了这尊天王像的独特风格。作者对力量的表现着力于内含而不在于外露,不是描写力量的爆发状态,而是着重于爆发前的凝聚,使人感到一旦触发,必将势不可挡,因而使得作品在艺术格调上更增加了层次。


85-明 (山西平遥)双林寺彩塑罗汉像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在这些罗汉中,有一尊头戴风帽,静坐一旁的罗汉尤为感人。其结跏趺坐的姿态,简洁并左右对称的构图,造成山一样的坚挺、稳重与宁静,但这外在沉静之态却使人感到有一股内在的动感蕴含其中。他强壮的袒露的胸膛,似乎在随着呼吸起伏。在冷静严峻的面孔上,蹙起的双眉,紧闭的嘴唇,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似有着满腹的积愤和无尽苦衷。最动人之处是他的双眼,那被尽力夸大的眼睛中放出凌厉的目光,冷冷地凝视着人间,象对人们诉说着心中的一切,又象在注视着世态的炎凉。可能正因为数百年来他缄口不语,使得在民间落下个“哑罗汉”的绰号,但他刚正不阿的个性和那足以代言的眼神给人们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86-明 瓷塑达摩立像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这件瓷塑达摩像,高43厘米,是福建德化窑名匠何朝宗的作品。像背后有阴纹葫芦形款识。

何朝宗所塑的达摩,并未取面壁参禅的静态,而是选取了达摩自印度漂洋过海来中国的过程。他两耳垂肩,眉须卷曲,阔鼻方唇,双手合袖拢于胸前,赤足踏踩浪花,两眼圆睁注视海涛,给人一种缄默深思之感。整个人物造型挺拔、飘逸。优美而流畅的衣纹繁而不乱,表现出很强的质感。而面部处理却相当概括,五官处理简洁传神,与衣服、海水形成繁简对照,进一步突出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表现出作者纯熟的瓷塑技艺。加之德化瓷质的洁白坚实,象牙白釉的晶莹润质,使得作品更具特色。相传何朝宗一生仅作了40余件瓷塑,这件达摩像是其现存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一件。

87-清 木雕干手干眼菩萨像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在河北省承德普宁寺主殿大乘之阁内,耸立着世界上罕见的巨大木雕菩萨像,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菩萨像。这尊巨像通高22.23米,腰围15米,全身重约110吨,头部即重约5吨半。整个雕像以榆、杉、松、桧、柏五种木材雕刻拼合而成。雕像内部中空,以木架结构支撑全身及四十二臂,构架分四层,每层均有数量不同的承重边柱,第一层8.5米,相当于雕像的下肢部位,第二层高2.5米,相当于雕像的腰部,第三层相当雕像的胸部,高4米,巨大的四十二臂就紧固在这一层的边柱上,最上面一层是头部,高7米,雕刻菩萨像的木板就安装在木结构架外。菩萨宝冠上正中部位还镶有一尊高1.5米的坐佛。   
   

这尊雄伟壮观的雕像,虽然体量巨大,但全身比例匀称、舒服,面部丰满庄严,衣纹飘带的起伏转折,交待利落,飘洒自如。同时,上下衔接一气贯通,整体感强。因而使雕像在造型上并无蠢笨臃肿及拼接之感。可以想象,制作如此高大的作品,如果没有严格的整体设计和高超的技艺是难以获得成功的。虽然在神韵上已不及前代,但在造型的整体把握上、工艺制作的处理及装饰性方面,充分体现了清代艺人精湛技艺和严肃的科学态度。在大型雕塑趋于衰微的清代,能有如此高水平的巨制传世,还是难能可贵的。

88-清 琉璃浮雕九龙壁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这座位于北海北岸的九龙壁,建于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以彩色琉璃砖砌筑而成。全壁以海水为背景,海面上浮现九条形态各异的巨龙。画面整体构图匀称严谨,气势磅礴。正中是一条团坐的黄龙位于主体,主龙两侧又各有四条翻腾的游龙,龙与龙之间共有六组山石做自然的间隔,下面以汹涌的海水贯通于壁面,使海水、山石与龙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九龙壁的龙、山石、海水、云气以多种层次的浮雕表现,龙体采用高浮雕,造型圆中带方,转折有力。作者用饱满的形体、强烈的起伏和大的动态,将巨龙拙重、苍老、威严的神态及翻转腾跃的雄姿展现于壁上,加之背景衬托所造成的空间感,以及五彩斑斓的色彩效果,使其虽历经二百多年风雨仍保持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89-清 筇竹寺彩塑罗汉像

在佛教造像中,罗汉由于其特殊的身分,因而在形象塑造和性格刻画上有着较大的灵活性,宋明均不乏佳作传世,灵岩寺紫金庵双林寺等处罗汉名塑已光照雕林,清代传统雕塑由于多摹仿前代,缺乏创新,尽管数量不少,但上乘不多,而云南昆明筇竹寺的五百罗汉塑像,却是另辟蹊径,以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法,取得了令人注目的艺术效果,使其在清代雕塑中占有重要位置。
筇竹寺的五百罗汉像,改变过去单体摆列的形式,而是处理成在同一环境中的塑像群体。分上中下三层,以情节和气氛自然成组,每组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各组之间又相互联系,众多人物穿插组合,布局严整,富有节奏感,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在塑造方法上运用了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方式,并以现实人物为依据,发挥了大胆想象与夸张,不仅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同时重视个性的刻画使这些罗汉各具风采,妙趣横生。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这是其中的两位老罗汉,似在诉说人世沧桑,说者如泣如怨,听者全神贯注,流露出惊讶与同情。如此复杂的表情被塑造得淋漓尽致,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联想与共鸣。

筇竹寺五百罗汉像是四川民间雕塑家黎广修和他的五、六个助手花了七年时间塑制完成的。黎广修除高超的雕塑技艺外,亦善诗、画,筇竹寺现仍存有他的诗、画作品。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90-清 泥塑蒋门神-故宫

[转载]华夏五千年-雕塑集-辽-清代雕塑


看他那骄横无比的样子,一眼便知是个十足的恶棍,他就是《水浒传》中那个横行乡里遭武松痛打的蒋门神。通过作者张明山的塑刀,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观者面前。他敞衣露怀,腆肚挺胸,手执凉扇倒背身后,一副蛮横的架式,在粗壮结实的躯体中似有令人生畏的力气。
再看那张脸,更是丝丝横肉,布满凶杀之气,他眉尖高挑,怒目圆睁,嘴角下撇,表现出不可一世的神情。他站在那里,如一只拦路的恶虎,也似一个挡门的凶神。整个作品塑造手法简练,手捏与工具压塑相结合,通过对人物的外形的有力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其内心世界,使作品充满生气。直挺的轮廓与大的体面关系表现出足够的体积感,具有强烈的整体气势。实际上这件作品仅有11厘米高,头还不及蚕豆大小,由此可见作者的深厚功力。
清代,大型雕塑趋于衰微,而民间雕塑艺术却显示出蓬勃的青春。
张明山是清末著名的天津民间艺人,他在继承我国彩塑传统的基础上,又从中国绘画、戏剧及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经长年探索,刻意求新,创造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彩塑艺术--“泥人张彩塑”。张明山的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各种人物造型准确概括,生动传神,色彩雅致,富有装饰趣味。此外,他的肖像制作也十分出色。
《蒋门神》是张明山的代表作品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