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刚 ◇◇◇ 编辑/九九 九九有话说:虽为一家之言,倒也有理有据有案例,值得一读。不过九九认为,此乃救急对症之法,治本除病仍需假以他药。 ***********************************************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饮食谱调整,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究其原因,与过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贪凉饮冷、形体肥胖、生活压力大情志失调、缺乏运动锻炼等均有关。 痛风,西医又称“高尿酸血症”,是人体内嘌呤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而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异物炎性反应。 本病可以归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中医认为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肌肉、关节,久而化热生痰,导致湿热阻滞,不通则痛,故临床常见痛风患者出现关节红肿疼痛、遇热加重、得凉减轻,舌红或绛,苔黄厚或浊或垢,脉弦滑数或洪。一般治以清热泄火、利湿通络,常可收效。 但临床上亦可见一部分痛风患者关节肿痛明显,但疼痛关节周围皮色正常或微红,皮温不高或稍高,同时伴有午后发热,这类患者按一般治疗热痹经验,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而无效。 究其原因,与未感热邪或热邪尚轻有关,而以风湿痹阻肌肉关节为主。脾主四肢,胃主肌肉,脾胃被湿邪困遏,阳明旺于日甫时,故多于午后2-3点起发热;太阴乃湿土之脏,脾伤则纳差不欲食、下利泄泻;湿流关节、阻遏阳气,故见关节肿胀微热、皮肤微红。 对于这一类痛风发热患者,笔者常用一味西河柳治疗,临床疗效卓著,故在此与同道分享。 【临床验案1】 患者周某,男,60岁,孝感人,于2014年5月25日初诊,诉“间断关节疼痛20余年,再发伴发热1月”。患者诉20年前出现右足跖趾关节红肿疼痛,考虑为“痛风”发作,在当地卫生院注射青霉素后症状缓解,后症状反复,发作渐频,与天气变化无关,改用头孢类、激素注射3-4日可缓解。 1月前,关节疼痛复发,伴午后发热,体温最高38.5°C,发热每自下午3时起,晨起自行热退,发热时足背、手背、膝、踝、腕及肘关节疼痛加重,微恶寒无汗,饮食、二便正常,无口干口苦,在当地市中心医院经抗生素及激素治疗7天无效,后转至武汉两家三甲医院就诊,查血尿酸升高(血尿酸450umol/L),诊断为“1.不明原因发热 2.痛风”,广谱、联合抗生素治疗无效,后给予试验性抗痨治疗7天,因用药期间出现高热(39°C)伴关节疼痛加重,遂自行要求停药。另外,患者在住院期间,因发热持续不退,由中医科医生会诊,给予口服小柴胡汤原方2剂无效。患者无奈,遂转求中医治疗。 患者于25日下午4时由其子背入病房,形体偏瘦,发热,体温38.1°C,双足背、手背、双膝、踝、腕及肘关节疼痛,关节无红肿变形,疼痛处关节皮温稍高,皮色正常,无汗,饮食、二便正常,无恶寒,舌红苔白微厚腻,脉弦细。 西医考虑为痛风发热,中医辨证属于湿热痹证,给予三仁汤加苍术、威灵仙、秦艽2剂治疗,关节疼痛减轻,但发热丝毫未退。后调整处方予柴胡桂枝汤、白虎加桂枝汤、宣痹汤等,皆无效,发热依旧。遂命患者取自家门前西河柳树枝洗净煎水一试。 患者将信将疑,嘱长子将西河柳树枝采回洗净,上午煎好药,中午12点准时喝下药,下午未再发热,夜间安静入睡。患者欣喜万分,遂连续服药1周,再无发热,关节疼痛亦消失。 【临床验案2】 患者邱某,46岁,武汉市东西湖人,于2014年7月20日初诊,诉“间断关节疼痛4年,再发3月”。患者诉4年来间断出现足背、膝关节及手背、肘关节红肿疼痛,查血尿酸升高,诊断为“痛风”,自行在家静脉注射抗生素、激素后疼痛可缓解(患者妻子是妇产科医师)。 近3月症状加重,关节持续疼痛,卧床,不能下地活动,食欲下降,抗生素治疗无效,因出现慢性肾衰竭未敢使用激素及解热镇痛药。2周前口服某中医师开具清热泄火利湿中药处方后,关节疼痛未见减轻,并出现午后低热,后患者转诊于笔者。 就诊时患者右膝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左足背、右手无名指及小指指关节、双肘关节疼痛,疼痛处皮温稍高,皮色正常,双足背微肿,午后低热,每自午后2点左右出现发热,体温在38°C左右波动,晨起身凉无热,无恶寒汗出,无口干口苦,食欲不佳,口臭,大便稀溏,每日1-2次,小便正常,舌淡、苔黄白相兼而略厚,脉沉缓。 西医诊断为“痛风发热”,中医辨证属于寒湿痹证。 因有前案西河柳治疗痛风发热之经验,遂嘱患者家属药店购买西河柳150g,每日取西河柳15g,煎水200ml口服,2日后患者热退,关节疼痛亦减轻,后予疏风散寒、除湿健脾中药(麻黄4g,薏苡仁15g,防风6g,苍术10g,白术15g,羌活6g,独活10g,桂枝10g,威灵仙15g,秦艽10g,法夏10g,茯苓15g,焦楂15g,建曲15g,滑石10g,补骨脂10g)调理,未再发热,关节疼痛消失,肾功能稳定。 按语:西河柳又称柽柳、三春柳、山川柳等,临床少用,且多以治疗痧疹验案收录,以明代名医缪希雍最为推崇。 关于西河柳之性味,文献记载出入较大,《本草纲目》言“甘、咸、温”,吴鞠通认为西河柳大辛大温,《履巉岩本草》记载其“性凉,无毒”。 叶天士有“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湿则加芦根、滑石之流”之诫,王梦英有“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之语。均告诉我们,辛散驱风、甘淡利湿,可引作治疗此类痛风发热患者之用。 因此,治疗上以辛甘淡药为主,辛能散,淡能利湿,甘能和能补。案一舌红苔白微厚腻,脉弦细,湿热兼肝郁阴伤;案二舌淡苔黄白相兼而略厚,脉沉缓,辨证属脾虚寒湿内蕴微有热,均以西河柳收功,说明西河柳乃辛甘淡之品,辛散疏风除湿、疏肝解郁,甘淡利湿和脾,故能治湿、散风、除热。 《现代实用中药》也记载西河柳为“解热利尿药,能治急性或慢性关节风湿”。由此观之,西河柳配合疏风散寒、除湿清热、通络散结中药口服,是治疗此类痛风急性发作期发热及关节痛的良药,缓解期尚需配合补肾健脾、利湿活血法治疗。 【本文摘自王刚的好大夫个人网站,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 喜欢“最美中国方”今天的文章,请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热爱中医、注重健康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微信“最美中国方”。可选用如下两种方法: ① 请在微信“添加好友”→→“搜索公众账号”里查找“最美中国方” ② 或者点击本文右上角按钮后,选择“查看官方账号”→→“关注” 也欢迎告诉我们你的经验和体会,你的思索和疑惑。我们共同探讨,一起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