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简介:干祖望,17岁跟师学医,21岁悬壶济世,在临床第一线奋战七十余年。著名中医耳鼻喉科专家,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耳鼻喉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九九有话说:过敏性鼻炎临床辨证多以肺、脾、肾虚或兼风邪侵袭为主,中医耳鼻咽喉科老专家干祖望独树一帜,认为肺经伏热是本病一个常见证型,用清金法治疗效果显著,诸位当重视。 *********************************************** 过敏性鼻炎是指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鼻病,又称为变态反应性鼻炎。中医称为“鼽嚏”、“鼻鼽”等。 干老根据《东医宝鉴》“嚏者,……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发于鼻则痒而嚏也”,《古今医统》“鼻痒,乃热则生风故也”,《景岳全书》“肺热则鼻涕出”及《辨证录》“金遇火刹成水”等理论,并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过敏性鼻炎除了虚、寒之病因之外,肺经伏热也是过敏性鼻炎一个很常见的原因。 因肺经伏热,邪热循经上凌鼻窍,可致鼻痒、喷嚏连连;肺经伏热,肃降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水液泛滥则致鼻流清涕不止。 治当清肺泄热脱敏,常用方为清热脱敏汤。 【过敏性鼻炎经验方】清热脱敏汤:桑白皮10克,紫草10克,茜草10克,墨旱莲10克,干地龙10克,石榴皮10克,诃子肉10克,黄芩、蝉衣各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适用人群】突发或经常狂嚏不止,一般对寒冷刺激不太敏感,鼻涕呈淡黄色或清稀如水。鼻黏膜可有充血现象。一旦接触到煤气、香烟、热气等刺激时,即可马上发作。舌质红,体质好。 【临床验案一】蒋某,男,17岁。初诊时间为2002年2月4日。西医诊为“过敏性鼻炎”已两年,发病多在春秋之际。症见喜寒而恶热恶燥,常见鼻衄。 检查:皮划过敏(类似划痕症,高凸而不红);鼻腔黏膜正常、偏红,中隔两侧有轻度嵴突。舌薄黄苔,脉平。 辨证为禀质过敏,肺金偏热。治取清肺凉金,佐以脱敏。 处方:桑白皮10g,黄芩3g,蝉衣3g,干地龙10g,墨旱莲10g,茜草10g,紫草10g,诃子肉10g,石榴皮10g。 服药1个月,鼻之过敏症状均消失。 按语:肺经伏热,上凌鼻窍,禀质过敏,欲令嚏息涕止,治当清肺经伏热。故干老用清热脱敏汤治疗。桑白皮、黄芩清肺热为主,茜草、紫草、墨旱莲凉血脱敏为辅;干地龙、蝉衣脱敏,亦为干老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药。 【临床验案二】沈某,男,21岁。1992年8月21日初诊。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已3年,大多在春秋两季为甚,症状十分典型。 检查:鼻腔(-)。舌苔薄黄,脉平。 分析:肺经积热,循经上犯,当然喷嚏如狂。《锦囊秘录》谓之“金叩乃鸣”。治欲制其鸣,先当清金。 处方:桑白皮10g,黄芩3g,山栀10g,茜草10g,干地龙10g,紫草10g,蝉衣3g,乌梅10g,墨旱莲10g,诃子肉10g。7剂,水煎服。 二诊(1992年10月13日):过敏性鼻炎经进药21剂后,喷嚏减少。辍药之后狂嚏再度重来,而且鼻塞日趋严重。检查:两鼻甲尚正常,但潴涕很多;鼻塞改善(在擤尽潴涕后有所改善,运动后明显改善)。舌苔薄,脉数(方才做了跑步运动)。 分析:初诊以泻肺清金而获效,但彼秋今冬而且现在黏膜偏淡,情况已不同,治宜温通。 处方:桂枝3g,白芍6g,红花6g,落得打10g,桃仁10g,辛夷花6g,蝉衣3g,干地龙10g,鸭跖草10g,甘草3g。7剂,水煎服。 按语:肺经伏热,禀质过敏,常因暑热激惹而致,故取清金脱敏而取效。 秋冬之季,常易受寒而致腠理闭塞,经络不通,故而不可泥守清金,转而用温通之法,取桂枝汤,调和营卫,温肺开窍为主,辅以红花、落得打、桃仁活血通络,干地龙、蝉衣脱敏,辛夷花通窍。 干老在临证中,认为中医“不治病而治证”,每次诊病都视其情况,并从天人相应之理论,注意素质之禀赋,统筹安排,进行辨证论治。 【临床验案三】张某某,男,16岁。初诊时间为2002年5月5日。从小即哮喘,近年外用雾化剂控制症状有效。 症见清涕奇多,透明无色,在寒冷刺激下更多。通气不畅,平卧更塞。善嚏如过敏。平时多汗,较易感冒。 检查:中隔反“C”字弯曲,两下甲水肿充盈满腔,两侧黎氏区粗糙、充血,两甲收缩良好。舌薄苔,脉细。 分析:刻下哮喘、鼻塞、多涕三者为重点,伴以善嚏、头痛,证属卫气不固,肺中有热。治取清金肃肺,活血通瘀。 处方:麻黄3g,杏仁10g,桑白皮10g,黄芩3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尾10g,赤芍6g,泽兰6g,菖蒲3g,路路通10g,甘草3g。连服14剂。 二诊(5月18日):涕量仍多,但质有转稠倾向。通气改善,白日正常,夜间仍塞。喷嚏减少。近来两周未有感冒。检查:右下甲已收缩到正常,左侧略减小,但仍有肥大水肿。两侧黎氏区充血消失。脉平,舌薄苔。 分析:疗效已见,证明原方正确。坚守不更,加重破瘀。 处方:三棱6g,莪术6g,麻黄3g,杏仁10g,黄芩3g,泽兰6g,石菖蒲3g,天竺黄6g,路路通10g,干地龙10g。继服14剂。 三诊(6月1日):哮喘消失,狂嚏减少。涕仍多,时稠时稀,色亦白黄俱见。通气比以往改善,出现两个鼻孔俱通的时候。夜间喷嚏消失。检查:两下甲肥大(运动后收缩正常),舌苔薄,脉涩。 分析:哮喘告息,刻下以多嚏、多涕、鼻塞三者为重点。治取活血化瘀为主,次为肃肺清金,旁及脱敏。以其两下甲收缩尚可,撤去攻坚药。 处方:当归尾10g,赤芍6g,泽兰6g,桃仁10g,蝉衣3g,干地龙10g,诃子肉10g,桑白皮10g,红花6g,乌梅10g。继服14剂。 四诊(6月29日)。喷嚏基本停止,每天早晨打喷嚏1次,仅1~2个,涕量减少接近正常,质变稠,通气接近正常。但3天前又感冒,致再度鼻塞。而且前两天发热(38.3℃),今热已退。咽喉疼痛,有痰难于豁出。涕量稍有增多。头痛/畏寒今天起已缓解。口渴多饮,溲赤,大便今天1次稀薄。 检查:咽峡充血,小血管扩张,咽后壁淋巴滤泡团块状增生,两下甲再度水肿。舌苔薄,脉大。 分析:接近痊愈,又来感冒,既破坏鼻病之告痊,更又招来新病。急宜治疗咽炎。 处方:桑叶6g,炒牛蒡子10g,紫苏叶10g,杏仁10g,贝母10g,天竺黄6g,蝉衣3g,干地龙10g,银花10g,茅根10g。服7剂。 五诊(7月6日):咳已不复再作。喷嚏减少,涕少色白而稠。通气较正常,咽痛消失。大便正常。检查:咽(-),鼻(-),舌苔薄,脉平。 分析:夙恙新疴,双双告愈,再进几剂,亦求去疾必尽。 处方:桑叶6g,银花10g,佩兰叶10g,蝉衣3g,干地龙10g,天竺黄6g,桔梗6g,甘草3g。 按语:干老认为,一般鼻病,大多新病属寒,久病属热。所以久嚏不止,可按肺中积热视之;又以微循环失畅,瘀滞鼻甲,所以鼻甲水肿肥大。辨证为肺经伏热,微循失畅,治取清金肃肺、活血通瘀之法,病情好转后又兼顾脱敏。如此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多年之病得以痊愈。 【本文摘自《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 喜欢“最美中国方”今天的文章,请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热爱中医、注重健康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微信“最美中国方”。可选用如下两种方法: ① 请在微信“添加好友”→→“搜索公众账号”里查找“最美中国方” ② 或者点击本文右上角按钮后,选择“查看官方账号”→→“关注” 也欢迎告诉我们你的经验和体会,你的思索和疑惑。我们共同探讨,一起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