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不逢时辛弃疾

 呵哈吼嘿 2015-03-18

射雕英雄传》第八回“各显神通”中,黄蓉第一次以女儿装见郭靖时,在舟上唱了一首曲儿给他听:

雁霜寒透幙。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玄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觏妆难学。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绢衬着。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瑶池旧约,麟鸿更仗谁托?粉蝶儿只解寻花觅柳,开遍南枝未觉。但伤心,冷淡黄昏,数声画角。

郭靖向来在漠北生活,没有听过这种曲儿。黄蓉就告诉他:“这是辛大人所作的‘瑞鹤仙’,是形容雪后梅花的,你说做得好吗?”笨笨的郭靖连“辛大人”是谁也不知道。黄蓉只好进一步解释:“辛大人就是辛弃疾。我爹爹说他是个爱国爱民的好官。北方沦陷在金人手中,岳爷爷他们都给奸臣害了,现下只有辛大人还在力图恢复失地。”

词中之龙

辛弃疾生于绍兴十年(1140年),字幼安,别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其实说到辛弃疾,他的诗词比他的生平更令人耳熟能详。什么“沙场秋点兵”啊,什么“醉里挑灯看剑”啊,什么“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啊。这都应该归功于应试教育,让我们能够在多年以后还能将辛弃疾的诗词信口背出来。没错,在我们的印象里面,辛弃疾首先就是一位大词人。他一生创作颇丰,保留下来的词作就有620多首,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足以傲视两宋文人。因此有词评家表扬他:嫁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为堪与苏东坡并驾齐驱的词坛圣手,好事者也经常拿两人来做对比。如果说苏东坡是以诗为词的话,那么,辛弃疾是以文为词。南宋诗人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这便将辛弃疾词作的特色分析得透透彻彻。

少年得意

宋朝还没有发明照相机,历史人物的面目就只能用文字来形容。辛弃疾长什么样子呢?辛弃疾的朋友陈亮这样描绘他:“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也就是说,眼睛炯炯有神,身体结实壮健。从小就开始习武的辛弃疾,确实长得英武逼人。

如前黄蓉所述,辛大人不仅是一位著名词人,还是一位爱国将领。辛弃疾一生的抱负,并不是写文章,而是纵横疆场。因此,辛弃疾年纪轻轻的就跑去当兵了。难能可贵的是,文人往往纸上谈兵,而辛弃疾是真能打仗。《宋史·辛弃疾传》里记载了他追杀叛徒义端的故事。

义端本是辛弃疾的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吹牛聊天,后来又一起参加耿京的抗金队伍。后来,义端偷了耿京的大印,连夜逃跑。耿京很生气,要杀掉辛弃疾。因为义端是辛弃疾推荐的。辛弃疾说:“给我三天期限去追捕他。追捕不了,你再杀我不迟。”

辛弃疾猜测义端一定是去投靠金军,便快马加鞭前去追赶,最终将他抓获。义端告饶:“我知道你是一位将才,有勇有谋,请不要杀我。”辛弃疾不为所动,斩下他的首级,夺回大印。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耿京派辛弃疾等人送信到南宋朝廷,寻求朝廷支持。可还没等辛弃疾送信回来,耿京就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义军大部溃散。辛弃疾回来后,听到这个噩耗当时痛哭一场,然后领着50名士兵,纵马冲进有5万敌军的金营。他们一路砍过去,不仅抢回了耿京的头颅,顺带着还把张安国抓走,毫发无伤地回到健康(今南京)。后张安国被南宋朝廷处决。

辛弃疾两次追杀叛徒的事迹轰动天下,“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还因此亲自接见慰勉他,“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及至江阴佥判。佥判又称签判,是宋代各州的幕职,协助州长官处理政务及文书案牍。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市政府秘书长。当时,辛弃疾才23岁。放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这个年龄的年轻人还在做啃老一族呢。

被无限期搁置的《美芹十论》

1168年,辛弃疾被调到建康府(今南京)做通判。建康府是江南东路的首府,通判是辅佐知府处理政务,同时承担监察之责,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官职。1170年,宋孝宗召集大臣们商议事情,辛弃疾也在其中。

一般而言,在南宋王朝中,宋孝宗是一个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上任后,一反宋高宗时候的投降路线,主张恢复中原。宋孝宗为人勤政,节俭。他主政的朝代,是南宋国力最强的时期。可惜当朝大臣中只有一个虞允文可堪大用。是以人们遗憾地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由于宋孝宗在恢复中原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便利用这个时机向皇帝汇报工作,“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或许是因为这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讨论问题上的技巧问题,“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他的主张没有得到宋孝宗的支持。

辛弃疾没有死心。在这之后,他连续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无奈,这些“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的雄文,因为宋朝和金国的和议刚刚签署,被朝廷无限期搁置下来。辛弃疾那满腔的爱国热情,被泼了一盆冷水。在这之后,朝廷把这位立志疆场杀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爱国将领,当成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文职官员,让他在各地做转运使、安抚使一类的地方官。

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出生的那一年(绍兴十年),发生了著名的朱仙镇之战——即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岳家军全线出击,大败金军,金军“横尸满野”,其主帅完颜宗弼(金兀术)被迫放弃汴梁(今开封)渡河北逃。可惜,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集岳飞班师回朝,最后用“莫须有”的罪名将他处死,导致北伐大业中途夭折……仿佛一种不祥的征兆,辛弃疾的一生,也充满了这种悲愤、郁闷的格调。

做一个地方官,与辛弃疾的个人志向有太大差距。他更加向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沙场生活,希望收复中原,抗金报国。因此,虽然他在地方官任上也干得非常出色,但毕竟壮志未酬。随着岁月不断流逝,他心中的压抑和痛苦与日俱增——众所周知,隆兴和议之后,南宋迎来了40余年的和平时期。在这期间,朝廷里的主流是力主保持和平现状的投降派,而主张恢复中原的主战派在朝廷几无立足之地。辛弃疾这种坚定的主战派,自然难以独善其身。辛弃疾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

果然,1181年冬,辛弃疾遭到弹劾,被罢免官职。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过着隐居生活。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便是这一段时期,辛弃疾那种压抑和痛苦心态的最好写照。

来得太迟的北伐

1207年,当朝宰相韩侂胄准备发动“开禧北伐”,起用了一批主张恢复中原的主战派将领。辛弃疾也在起用名单,他任命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迅速到临安(杭州)赴任。可此时的辛弃疾,已经67岁高龄了,而且身患重病,卧床不起。面对命运的嘲弄,辛弃疾只好接受自己再也无法报效国家的事实,不得不上奏请辞。

同年秋天,带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辛弃疾愤然辞世。据《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称,辛弃疾在临死之前还大呼“杀贼!杀贼!”他做梦都不会想到的是,两个月后,曾经邀请他复出杀敌的韩侂胄便被投降派史弥远、杨皇后等人联手杀害,尸首被送到金国示众。轰轰烈烈的开禧北伐就此草草收场。之后的南宋,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向金国的主动进攻,只是继续陶醉在江南的春风里,苟延残喘,等待70年后蒙古铁骑的蹂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