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慷慨悲壮”的一首诗:写尽这一生的沧桑,旷绝古今

 lixj1028 2023-06-14 发布于天津
文章图片1

有些人表面是一个文人,但是其实里里外外都有着一副武人的气魄。这个人说的就是辛弃疾。

《稼轩词》大家都很熟悉,尤其那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更像是千古绝唱一般响当当的词作。

这一首词说尽了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武人对于心中的苦闷,借着古人的事迹说尽了自己的沧桑与悲怆。

在很多人看来辛弃疾只是一个善写词作的文人,然而他其实还是大宋时期力图夺回故土的主战派的元老级人物,同时他也是一腔热血多次征战沙场的一位将领。

文章图片2

就连他的名字也都是因为他的爷爷喜欢西汉名将霍去病而给他专门取得。可以说辛弃疾非常希望成为霍去病那样的人物,才有了这么多词作的感慨。

然而时势造英雄,霍去病有运无命,辛弃疾有命无运,终究他到最后也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

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面临着什么样的处境?他的心愿最终又变成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空余恨权钱把持

要说辛弃疾这一辈子,也确实是和悲愤这个词挂了一辈子的勾。

豪放派这些词人当中,数他和苏轼最为知名。很多人将他们二人相提并论加以比较,很多人都觉得辛弃疾的豪迈洒脱的程度不如苏轼。

文章图片3

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关于他们两个谁更豪迈这件事我们需要结合历史去谈。

因为苏轼的豪迈是因为他自己的生活落魄,多次被贬,但是其实当时的朝代整体环境情况并不差,他出生在北宋初年,亡于宋徽宗登基的1101年,这个时间的宋朝虽然积弊甚多,但是还没有到败北失国的地步。

他的生活年代的主要问题还是他因为怀才不遇,被频繁贬官的问题。这个时代的问题和辛弃疾所面对的时代背景完全不是一个画风。

苏轼死在了靖康之耻之前,他不知道后来的大宋受了多少的屈辱,失了多少的故土。

然而辛弃疾是真的出生在靖康之耻之后,他是明白清楚的知道自己国家如今的屈辱与无奈,他也是非常的想改变这个格局。

文章图片4

相比较而言,苏轼更像是一个文人学士,而辛弃疾则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心悬国家的爱国英雄的形象了。

可惜辛弃疾所面对的时代问题不是一个人造就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力挽狂澜的处境。他出生的时候,北宋曾经拥有的北方领土早就已经全部归到了金人的手里。

而因为徽、钦二帝的存在,当时的统治者宋高宗赵构也完全没有心思想要夺回自己的领土。他宁愿固守在自己南宋的一亩三分地里面,也不希望自己未来将要面对所谓的国本皇权之争。

因为这件事情赵构和秦桧还联手想要害死当时的最得民心、最有威望的将领岳飞,而辛弃疾出生的1140年距离岳飞身故也就还有两年的时间。

文章图片5

也就是说辛弃疾记事之后面对的,就是国无根骨、飘零浮萍的大宋处境。然而当权者并不在意,他们想要的只是自己的欢愉与享乐。

更何况小时候的辛弃疾是一直生活在沦陷区里面的,当时的济南里面金人把持着朝政,大宋遗民根本没有生存空间。而同时辛弃疾的家庭也为他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他的祖父辛赞是真正面对着靖康之变的人,因为家族的庞大、老弱妇孺居多,所以为了家人的安宁辛赞放弃了跟随南宋政府南下的打算,一直留在了金朝做起了官。

虽说是在金朝做官,但是辛赞的本心是想要回归大宋的,现在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缓兵之计,带着自己的孙子辛弃疾的时候,他经常慷慨陈词讲述着大宋曾经的辉煌与博大,他也一直再和辛弃疾灌输有机会一定要拿起武器反抗金朝的想法。

文章图片6

可以说辛弃疾后来的所有决心都有着他的祖父给他教导的原因。

现在的南宋对于辛弃疾一家人、对于当时的爱国忠君的战士们来说,是非常遗憾且愤怒的。

他们希望政府可以挺起胸膛真正的面对起自己的问题,这也是后来辛弃疾最大的心愿。

可是这份遗憾一直到辛弃疾离世的时候都没有改变,因为当权者的眼里只有自己的权势与钱财。

他们不会在意国民的处境,更不会在意所谓的脸面,蛇鼠一窝没有骨气的人们,甚至连自己的父兄被抓都不愿意相救,更何谈去救那些卑微如蝼蚁的民众呢!

文章图片7

不过在讲求忠君爱国的年代,这些人困在了这份思想里面,没有机会想到真正的问题缘何于此。他们只会自己发光发热,用自己的力量去尽量实现自己的价值。

年少时候的辛弃疾可以说是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他的家人对他的培养也可以说是全方面的,也是这样的生活环境塑造了他带着武人性格的文人诗作特点,这个特点可以说是陪伴了他的终身。

而也是这个时间段让他油然生出了更浓的爱国情绪。因为金朝的当权者只是吞下了北边还不知足,他还想一口气将整个宋朝都囊括在他们大金的手中。

宋之困一夫难当

这些盘踞在大金手下的遗民们面对金朝统治者不加节制的战争和赋税征兵,也生出了反抗之心。

文章图片8

二十岁的辛弃疾正是少年心气的时候,面对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们自然是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他自己召集了一批有识之士,加入了耿京领导的一支反抗军。因为文武双全能力超群,辛弃疾一开始就非常受器重,在队伍内还做起了文书,专门负责起草公示,参与到了反抗军的核心之中了。

一开始耿京还不知道未来将要怎么面对,他们的起义更多是因为受到压迫的一时兴起,面对后续的事情他根本没有想好。

而也是辛弃疾这个时候站了出来向他提出了回归大宋,向南合流的打算。

文章图片9

耿京很信任他,便同意了他的计划。

同时南宋也非常积极地希望他们可以回归,就这么的历时二十余年辛弃疾终于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大宋子民,也是这个决定把他困在了这个救国又无助的格局之中无法自拔。

这个时候辛弃疾的词也写出了他心中的气魄与打算,怨已深、痛已巨而怒已盈,看着那些曾经的屈辱与不甘,作为汉人新一代主战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自然是积极鼓励我们可以驱除鞑虏,改变现有的憋屈结局。

这个时候的他,有心气有闯劲,一心想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这个时间段也是他作为辛弃疾最爱回忆的时间段。

文章图片10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自己当兵打仗,什么艰难险阻都不是问题,英勇善战的他还顺手抓了一个大宋的叛徒,将他押送到了南宋斩首示众以正视听了。

辛弃疾的心里希望的就是大宋和自己都可以这样在年轻的时候战斗起来,改变现在的现状,解了他的心病。

然而北伐这件事不是那么简单的,北宋时候大金就打的大宋无法招架,如今大金兵强马壮这件事更要从长计议。辛弃疾是主战派,但是并不是盲目投战的好战分子。

在他心中对于民众与兵士的安危也非常重要。忧国忧民这个主题一直都是辛弃疾词作之中的大头,不过这个时候年轻的他还一门心思的金戈铁马气吞山里如虎,所以表现的还不怎么明显。

文章图片11

赵构退位之后,赵昚登位,这位是个有心气的皇帝,不仅给岳飞正了名铲除了秦桧的党羽,同时在他上位的第一时间他就开始筹划起了北伐的事宜。

这是南宋的第一次北伐事件,被称为了隆兴北伐。

然而大宋内部人心不齐,赵构怕了大半辈子的大金,连带着手底下的人也都是一群畏手畏脚的人,面对当时的老臣张浚的北伐提议,史浩等一众朝臣提出了异议。

皇帝为此甚至力排众议绕过了底下的大臣自己发兵开始了北伐,然而人心齐聚的时候大宋都未必战得过大金,更何谈如今军心涣散的时刻。最终隆兴北伐战败而归,而大金也借势敲了一波大宋的竹杠。

文章图片12

主战派因为这一次的失败也是一蹶不振,主和派开始重新占据了权力的大多数位置。

这个时候的辛弃疾很是痛心,面对南宋的再一次落败辛弃疾也是总结了很多的经验,对于北伐这件事越来越谨慎了。

不过作为主战派的一员,面对自己失去的国土与子民,身处仕途的辛弃疾自然不会随随便便放弃他们的安危。

党派之争越发的明显,作为式微的主战派人员,辛弃疾一再遭到了贬黜。

这个时候的他只能去到地方做官,辛弃疾此时虽然心急如焚,但是他也知道这件事不是自己只手可以改变的,所以这个时候的他开始更多的关注起了乡村生活。

文章图片13

他在这些乡村内容之中写尽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也想尽了他内心的苦楚。他非常想放下这些没有必要的情绪,只想要隐居在田园之中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

然而追求了一辈子的人,一时间就这么猝不及防的放下了反倒是心里空虚。这个时候他只能把自己的视角投射回了家庭和创作之中,他的很多作品也都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

同时他在江西给自己开辟了一个居所和庄园,将这个庄园取名做了“稼轩”,也是因此之后的辛弃疾就给自己取了一个号为“稼轩居士”,连带着他写的词汇总成的词集也都被称为了稼轩词集。

稼轩词说尽悲凉

这个时候辛弃疾最多的作品就是回忆往昔和感念乡村生活的词作。

文章图片14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谯家翁媪?”辛弃疾多希望自己可以一直沉浸在这份沉寂与闲适之中,然而上天不让他歇着,他自己也实在是放不下。

这个时段辛弃疾早已经被罢黜了官职,但是面对当时的权臣韩侂胄的橄榄枝,辛弃疾还是义无反顾的重新回到了仕途。

这个韩侂胄是个权倾朝野的大权臣,对于北伐他也是有着一番雄心壮志的。

所以这个时候的他大力的启用起了曾经备受冷落的主战派人士,辛弃疾也就是这个时候被他重新带入了这个朝廷。

文章图片15

虽然已经是六十四岁的老人家了,但是面对北伐这件事辛弃疾还是非常的有决心和毅力。

韩侂胄先是给他安排了浙东安抚使的职位,后来又让他做起了镇江知府,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隘口,是进京的必经之路。

辛弃疾被加以重任,然而其实辛弃疾却根本没有因为一时的荣辱得意忘形,因为这个时候的他更重视的是北伐的顺利进行。

上一次北伐的失败历历在目,韩侂胄如今的轻敌短视以及盲目行进,都让辛弃疾有了一种不安感。

文章图片16

虽然在局势上分析辛弃疾认为大金的气数已尽,然而辛弃疾不希望北伐中间出现坎坷,他多次上书和韩侂胄说明战局稳定的重要性,然而韩侂胄也大多都只是糊弄了过去。

辛弃疾心里很明白韩侂胄还愿意用他这个老人家,不过是看中了他在主战派内部多年的号召力,辛弃疾有苦难言。

也是这个时候他有幸登上了北固亭,诗兴大发写下了那首名留青史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的老骥伏枥、心潮涌动都在这首词之中被被写的淋漓尽致,同时辛弃疾也借古表达着自己希望当权者能够重视起来这次战局的意思。

文章图片17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多少英雄人物因为一时的鲁莽与短视痛失了有利形势与机会。

如今的南宋也正在这个时代交接点之上,如果这些人不过重视战局的情况的话,只怕是也要布了这些人的后尘。

而他就如当初的廉颇一样,即便年老也依旧是一副壮志豪心,廉颇曾经的决心就如如今的自己是一样的。

同时面对韩侂胄的短视以及对他的疑虑,辛弃疾也在借着廉颇的典故表达着自己的不忿。

文章图片18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许多人都说写下这句的辛弃疾真的老了,没有心气了,其实不然。

辛弃疾的心气从年轻到年老始终没有变过,而真正变化的是当时那个无端的世界与逐利的权臣,辛弃疾这样的人才是真心要做一个忠君爱国的纯臣,一个扎扎实实的爱国主义英雄。

他从未放弃,没有一刻放弃过夺回自己国土的打算,没有一丝逐利的谋划,一切只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自己心中所相信的光明。这样的人悲壮同时也值得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