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文化系列”图书

 率我真 2015-03-18
“中医文化系列”图书,包括《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挽救中医——中医遭遇的制度陷阱和资本阴谋》、《中医趣谈》、《中医文化对谈录》。今后还将陆续出版《中医图画通说》、《治病书——中医破执》、《治命书——三教决疑》、《治性书——儒学新用》等,给您送上一道丰盛的“中医文化”大餐! ●《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  刘力红 著  定价:28.00元 
 ◆ 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 《思考中医》 又名《伤寒论导论》,作者以其对中医经典的执著和热爱,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解读和疑难病症研究。为了避免深奥晦涩,作者竭力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超越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是个案特点和学术规律结合研究的典范。该书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所以它既是中医书,也是传统文化学术书,更是一本超越了时空与领域的人文社科书。 ●《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 唐云 著   ◆ 一本由专业人士撰写的中医科普读物。对于这个过于快餐化且变数太多的时代,复兴中医传统文化,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到操作层面全方位观照人生自我,营构真正健康、有品位的现世生活,本书事实上作出了令人尊敬的尝试和努力。  《走近中医》全方位地对中医进行了解构,开篇就痛快淋漓地回击了歪曲、误解中医的观点,同时又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反思中医内部存在的偏差。上篇解释基础知识,中篇阐述理论,下篇则介绍方法。难能可贵的是,全篇保持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色,生动而有趣,活泼而自然。但以中医的博大精深、浩瀚微妙,区区二十多万字又岂能说尽道明?本书能做到的,只是在人们心中打开一扇门,一扇通往历史精华的门。
 ●《
挽救中医——中医遭遇的制度陷阱和资本阴谋》 吕嘉戈 编著 
 ◆ 这是一本为中医讨活命的书! 千百年来,中医是用来治病的,但今天,这个治病者自己就已经病入膏肓了。
 本书用大量资料展现了中医当今的尴尬处境,并从中梳理出造成这处境的文化原因和体制原因。作者追根溯源,从百年来对中医的文化态度背后,揭出了一个隐藏极深的资本阴谋,进而探究了这资本阴谋是如何作用于人群的观念领域,再通过观念的习惯性运作而演变为一个又一个连环套似的制度陷阱的。中医在这布满陷阱的路途上,步履维艰。因此,本书对中医现行管理制度的批评远多于对其他方面的批评。这是中医文化思考的一种现实延伸。
 ●《中医趣谈》 杨辅仓 著  ◆ 中医版“故事会” 纵观五千年中华医史,不能不为中医神功所感叹,正是:拔骨走血,竭尽其功;诱虫破瘤,竭尽其术;镇风驱魔,竭尽其方。病人之口眼耳鼻肤发手足五脏六腑,尽在奇人手下绝处逢生。本书精选其中传奇,既成医案,又是故事。
 ●《中医文化对谈录》 张大钊 编著 该书采用对谈形式,析疑解惑,深入浅出,通俗明了,揭示中国传统医学之精微奥妙,阐释中医基础理论之方法精髓,以通俗浅近的言辞点破中医养生疗病之玄机,作者张大钊先生为海内外享有盛名的中医学专家,为中医学界首位MBE勋衔获颁者。 
 ●《中医图画通说》 白云峰 著
 中国文化中有一系列原理性的图画,从无极太极图,到九宫八卦图,到河图洛书……极衍阴阳之变。这些图画所蕴含的原理,也是中医精神的本质所在。本书从中医角度,对这些图画进行征引申说,并在深入理解基础上,多所创绘,使人睹图知义,便于宏观上把握中医思维。 
●《治病书——中医破执》  正龙 著  中医施治,讲究下治病、中治命(如何立命)、上治性(修习天性、习性,健全“立人”)。此书从治病层面做论,先在理论层面对阴阳五行进行辨析与纠谬,并重点对现代人对中医的种种误解做了评述。继从四诊、鬼神、经脉、方药等技术层面,抉其“道”理,指其对证,颇有震聋发聩之言。
 ●《治命书——三教决疑》 正龙 著 此书从“立命”角度探求三教(儒、释、道),尤在释、道上着墨颇多。其妙手拈出“大千世界”开题制论,力求将“大千世界”种种被历代凌空蹈虚之人绎成的玄虚之谈,在人身之上求得落实处。所以此书的特点是:放眼大千而不离诸身体。
 ●《治性书——儒学新用》 正龙 著 此书从做人的健全心性和行为养成置论,多有涉及社会层面的话题。由此书可以显示出:在中医看来,肉体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存在。作者从儒学精神本质的立场出发,探讨了人之所当“立”之道。故此书亦可视为一种对素质教育的传统思考。
中医趣谈  中医的作用  提起中医,它的历史实在是太悠久了,它几乎伴随着中华民族成长的脚步一起成长的,不仅渊源深厚,而且,随着人类工业污染的增加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中医的价值正在日渐凸现出来,中医的药物主要来自一些植物、土石类自然物质,几乎完全是“生态形”的,它通过人体的吸收要缓慢一些,发挥作用和治疗过程要相对长一些,但却很少有毒副作用,尤其是对慢性顽症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所以,它愈来愈受到国内外人们的广泛欢迎,也逐渐得到海外医学界的承认。中医不仅源远流长,而且确实博大精深,前人积累的许多经验,仍然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别的不说,中医中的针灸疗法,就十分独特而有效,在当知青时,在农村还作过赤脚医生。我一直对中医理论中的七经八脉、十二胳感到很不解,当然,穴位也是由这些遍布全身的经胳上的穴点,但经胳本身却既不是神经系统,也不是血管,更不是血液循环系统,那它又是什么呢?它又为什么能治病呢?后来我看到一篇报导,说俄国科学家西迈扬.柯里尔和他的妻子用高频电场照相技术,拍下了人体确有辉光的照片,而且人体辉光最亮处,恰与我国针灸图上标示的七百四十一个人体穴位相吻合。这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经过几十年医学观察,人们发现,人体在疾病发生前夕,体表辉光的颜色和形状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果体内有癌细胞生长,人体会出现一种云状辉光,而且,辉光的颜色和形状还会随着思维活动,健康状态,运动而改变,看来,中医诊治采用“望、闻、问、切”还是十分有道理的,察颜色,闻气味,问病情,通过把脉,也就是切,知道你心跳快、慢,强、弱,本身就具有科学性。而且,中医讲究补、养、治相结合,也并非不无道理,尤其是在控制治疗一些顽症和慢性病上,它能增加人体自身的对病菌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通过调节人体身的免疫力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它的长处。如中医中的阿胶,经过大量实践证明,它就具有这样的功效。还有,中医中的茵陈蒿汤,对治疗黄疸性肝炎,就非常有效。中医作为一门历时上千年,有理论,有实践而且有深厚文化渊源和经验积累的传统医学,它的存在和受到国人广泛倚重的实践性本身,就证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不能说因为我们现在一时还不能阐释其合理性与原理,就放弃或忽视对其可能存在的科学性的研究。   
  中医的传统   中医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始祖神农黄帝,因为很早以前就有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而且据《汉书.艺文志.经方家》载,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俞拊、歧伯,都是黄帝时期的名医。据说扁鹊就是得了他们的真传。是不是如此?由于历史太久远,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历史尘埃,谁也无从考证,因为中国人往往爱追根塑源,以示其正宗,即便是名医扁鹊,恐怕也难以免俗,这二十三卷医方(或是医案),或许就是扁鹊自己的实践,抬出俞拊,或许也是一种伪托。不过扁鹊确实在春风战国时期,已经是非常有名的医生了。有一次扁鹊见齐恒公,通过观望气色,便说齐恒公有病,不过病在腠理,后来又有几次,说病在血脉、肠胃,尚可治,但齐恒公坚持说自己没病,一旦病入骨髓,则不可治也。齐恒公仍不信,待病发时,则已不可救药了。据《史记》载,扁鹊还是一个很全面的医生,他不仅治一般的病,还长于妇科、小儿科,甚至能治疗老年痴呆症和耳聋等疑难杂症。不幸的是,他因为医术的高明,却遭到忌妒他的秦太医李醯的暗害。这样类似的悲剧也同时发生在名医华佗的身上,华佗是最早使用麻醉药开刀动手术的医生,并且发明了“麻沸散”。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载,“华佗疾在肠胃不能散
  者,饮以药酒,割腹前洗积滞,傅神膏合之,立愈。”由此推断,他大概除了精通内科外,也十分长于外科手术,这或许与他身处三国时期连年诸侯征战,伤员多于病员有关,而且,著名的刮骨病毒的故事,就是华佗开刀为关羽作手术故事。
   旧时的名医,许多人医德十分高尚,他们每治好一个病人,便会种下一颗杏树,以至一生种植的杏树成林,所以,人们又把医生这一行称为杏林。当然,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把医生称为郎中,这是因为过去郎中是官名,管的是五府六部的事,而医生也是治人的五脏六腑的病,人们因此称医生为郎中,一方面因五脏六腑相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对医生的敬重,如至今仍沿袭对医生称先生的称呼,也体现了这一点。当然,中医的名医很多,他们不仅有医疗,有实践,还有不少人有著述,对人类的贡献很大,如名医李时珍,就蓍有《本草纲目》,张仲景著有《伤寒论》,孙思邈著有《千金方》等等。  
   中医的核心理论 中医的核心理论是阴阳五行说。阴阳五行的理论是以阴阳为矛盾对立的两方面互为作用的一种传统理论,它起源很早,传说是伏羲制阴阳八卦,周文王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为六十四卦,采用的是二进制,包含了扑素的唯物辩证法,五行则是指古人认为五种形成世界的物质,那就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互为相生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火生金,金生水,水生土,土生木,木生火。中医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了八纲辩证施治,何谓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中每一组都是一组对应的矛盾,如寒和热,则寒病热治,热病寒治,通过寒热相生相克的原理,让药物来达到一种平衡,使一对矛盾重新获得对立统一,这就是中医治病的基本理论依据。阴阳,则是八纲中的契领,即要领,因为如果说阳是热的话,那么,阴就是寒。当然,表里、虚实在字面上理解虽也是一组对立的矛盾,但表里是指病位的深浅,即病位不在表便在里,而虚实是指正邪的盛衰,八纲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往往锴综出现,但只要掌握了八纲的辩证关系,就能掌握判断疾病的发生治疗的基本原理,然后再根据病情辩证施治。审病求因,中医常常把疾病的起因归于三个方面,即:一、外感:六淫,指风、寒、署、湿、燥、火等气候原因对人体的侵害;二、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恐、惊以及饮食、劳倦、房事等对人的影响;三、因疾病原因引起的人体的卫、气、营、血,即呼吸系统、内脏系统和营养系统的变化。通过望、闻、问、切(把脉)查找病因,通过对症下药救治病人。或许社该说中医的经验累积经一千多年的深厚积淀,原本就是十分深厚的,所以民间有一句谚语,叫作“老医生、少裁缝”,人们看重的就是老医生的经验。中医使用的中药成百上千种,下药时,按中医“君臣佐使”的原则,谁为主,谁为辅,用量大小,也是十分讲究的。基本方法也有如: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清法、温法、消法、补法等等。经过一千多年的经验积累,中医形成了几百种常用验方,治疗病人十分有效,使用时可以在验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人们把这种验方叫作“汤头”,如:麻黄汤、桑菊饮、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等等。由于中药大多采自山野,田间地头,它不贵,人们吃得起,用得着,还是环保、生态型的药物,不要说过去,就是现在,有许多药价十分昂贵的情况下,人们自然对中医中药有了一种亲切亲近的感觉,因此它也深得人们喜爱。
   前不久,看到有报道说,中医中药在治疗癌症、戒毒以及治疗爱滋病等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有的甚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当然是好事,我也祝愿我们的中医中药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但愿前有古人,后有来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