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雯(1644~1704)字天章,号莲洋。祖上辽阳人,顺治六年(1649)其父允升任蒲州学正,卒于官。母朱氏抚吴雯及其弟吴霞。吴雯兄弟孤弱不能归,遂为蒲州人。吴雯娶妻祁氏,有二子:吴江兰、吴崇厚,皆早逝。为吴雯留有一孙:吴逢源。吴雯又娶聂氏。吴雯于康熙四十三年九月士日卒。王士祯曾为其撰墓志铭。后又删定其诗集,并作序。《莲洋诗钞》存诗千余首,然未刊行于世。乾隆辛未(1751)汾阳刘祖曾刻其诗集。后又有多种刻本行世。有《莲洋诗钞》(九卷),存诗2067首。《四库全书提要》称:"雯天才雄骏,其诗有其乡人元好问之遗风。惟熟于梵典,好拉杂堆砌释氏故实,是其所短"。赵执信"怀旧诗序"中称其"诗才特超妙。其诗一刻于吴中,再刻于都城下,三刻于津门。"
当时,有"北傅南吴"或"二征君"之说,即指傅山和吴雯。乾隆中,有人选刻傅山、吴雯诗为《晋两征君诗抄》。
吴雯一生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诗名山右(1644~1677)
1644 顺治元年
1岁,生于辽阳。(傅山38岁)
1645 顺治二年
2岁,其父吴允升顺天府乡试。
1649 顺治六年
6岁,其父任蒲州学政。
1655
顺治十二年 12岁,其父赐同进士出身。
1656
顺治十三年 13岁,其父卒于蒲州。
1657
顺治十四年 14岁,吏部按籍铨授其父知临颕县。
吴雯幼年姿秉殊绝,嗜书如饮食。他曾侨居中条山南之永乐。永乐是唐时的县,现为芮城县。诗人李商隐、李贺都曾居于此地。吴雯初次离家有诗《初辞家行中条山下》:"戚戚正寒月,胡为今远行。悲风千树肃,残雪几峰晴。已觉怀兄弟,初知念友生。唯余天外雁,似我作南征"。永济在中条山北麓,他离家行中条山下,所以他说"唯余天外雁,似我作南征"。
清初,正当时代变革之中,同内民族矛盾尖锐,一部分明遗民以反清复明为旗帜,除去在实践中实施反清的行动外,也将其思想主张在诗文中表现出来。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诗人,如顾炎武、傅山、屈大均、朱彝尊等。特别在山西,以傅山、戴廷栻、李天生为首的一批山西志士,既积极参加反清复明的起义活动,更是联络顾炎武、朱彝尊、屈大均等人,在山西进行抗暴反清宣传,诗文创作交流,成为当时北方反清复明的重要地区。1660
顺治十七年,戴廷栻作《丹枫阁记》。1663康熙二年,顾炎武访傅山于松庄,互有赠予诗;阎若琚访先生于松庄论学。1664康熙三年,李天生过松庄与傅山谈诗,饮于崇善寺。
吴雯在永济,参与的这类活动并不多,但他对于傅山等人是十分推崇的。
他曾于此时(1664),离开永济到过太原等地。到太原访问过傅山。十年后(1674)
吴雯又过太原,重访傅山,而傅山已经离开了松庄。吴雯有诗:《过大卣访傅青主,先生已移居,缅然有怀,即书此寄意四首》
其一:
松庄烟树十年馀,寺路相逢笑下驴。
今日重来浑不见,白云深处又移居。
其二:
京洛无端迫客尘,也知璎珞是前身。
几时得遂东邻约,金粟园中两道人。
仰慕之情跃然纸上。
此后三年,吴雯曾再次来太原 ,并游览了晋祠。有诗《晋祠》:
悬瓮山下路,清秋见早鸿。
一沟瓜蔓水,十里稻花风。
杨柳差池绿,汀蓝远近红。
三年两来往,生计太匆匆。
晋祠的风光使他十分留恋,但为了生计,他还须不停的奔走。不过他这次却给我们留下了好诗句:"一沟瓜蔓水,十里稻花风",至今还留在晋祠流水榭的楹柱上,成为人们游览的必经之处。
1668康熙七年他25岁时,有著作《外佩书集》,内容不详。他在《与梁晳次先生书》中说:"《外佩书集》一册,戊申所作"。同一信扎中,他提及焚诗一事。
1671康熙十年,阎尔梅访傅山于松庄,九月戴枫仲邀傅山觞阎尔梅于崇善寺。1672康熙十一年
,阎尔梅再访傅山于松庄;太原守周令树与傅山会饮于双塔寺,有双塔雅集。1673康熙十二年,有顾宁人《有寄傅山土堂山中诗》,即知傅山此时已经离开松庄了。
傅山的朋友戴廷栻,字枫仲,家在祁县戴家堡,他的家里建有《丹枫阁》,成为北方名士雅集的场所。据他的《丹枫阁记》称:"庚子九月,梦与古冠裳者数人,步屦昭余郭外。忽忽变易,回顾无复平壤,所至崖障合沓,枫林殷积,飞泉乱落其间,如委紫练,侧睇青壁,千仞如削,目致为穷也。其上长松密举,而松末拥一阁,摇摇如一巢焉,颜曰丹枫。"因梦而建阁于戴家堡。1674康熙十三年,傅山再登丹枫阁,书写《丹青枫阁记》,并书后记:"枫仲因梦而有阁,因阁而有记,阁肖其梦,记肖其阁"。
大约也是在这一年,吴雯31岁,这是他第二次访问傅山。未见到傅山,但却见到了戴廷栻,戴请他为自己建成的丹枫阁题诗,遂有《戴枫仲因梦作丹枫阁索题》:
梦是何人梦,觉中何人觉。梦觉本不二,分别乃大错。忆昔大卤行,尝到昭馀郭。野水方弥漫,杂树正绰约。宛然江上枫,湛湛照寥廓。何处寻步屧,且来渡略彴。永怀托蒹葭,高卧阻猿鹤。长安翻握手,有如偕宿诺。去结丹枫隐,乃效梦中作。幽眇滉金碧,经营种花药。邀人梦中游,幻出觉时乐。日月跳两丸,火风互磅礴。世界齐指马,四禅即五浊。饮酒与田猎,众生妄卜度。参万一成纯,背触两无著。喜觉固为偏,恋梦亦成缚。梦觉俱不到,可坐丹枫阁。
诗中说,他到太原时,亦曾到过戴廷栻的老家祁县(昭馀)戴家堡,戴家堡离祁县县城约三十里,故说"忆昔大卤行,尝到昭馀郭"。
在永济时,他遍访名人名山。
他去访问陈廷敬(1639年~1712年),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曾为康熙朝一代帝师。吴雯有诗《柬陈说岩先生》:
昨从太行来,曾过先生舍。
高松垂女萝,空山一系马。
京洛劳问讯,陶陶乐情话。
身栖魏阙边,心在白去下。
陈廷敬亦回访过他,吴雯有诗《说岩先生过访一亩山居话旧》:
其一:
时序惊弹指,吾生只腐儒。
何知食雁美,争笑住山愚。
寂寂松间阁,萧萧水上庐。
斜阳讶绉驭,深巷问潜夫。
其二:
敢谓无书读,劳生肺病除。
引年问参术,劝学废虫鱼。
缅邈郎君谷,迁延水部居。
春明待归去,或可带经锄。
食雁,谓以贿赂得官职。语本《后汉书。王符传》:"后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归安定,乡人有以货得雁门太守者,亦去职还家,书刺谒规。规卧不迎。既入而问:l卿前在郡食雁美乎?r"宋苏轼《荆州诗》之六:"食雁君应厌,驱车我正劳。"吴雯自叹不愿以贿赂得官,也就只好自笑"住山愚"了。
陈廷敬长他五岁,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
顺治十八年(1661年),陈廷敬在庶常馆学习期满,得授内翰林秘书院检讨,又充任会试同考官;康熙八年(1669年)迁国子监司业;康熙十一年(1672年)任日讲起居注官。当时,陈应该在国子监司业任上。而吴雯还在永济,故有"深巷问潜夫"之叹。
2、失意京华(1678~1683)
康熙十七年之时,清廷统治根基还不牢固,内忧外患严重。前明的遗老遗少对清廷抱着不合作的态度。清康熙十八年(1679)举行的博学鸿词科,为制科之一种。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帝诏曰:"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备顾问、著作之选。我朝定鼎以来,崇儒重道,培养人才,四海之广,岂无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追踪前哲者,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亲自录用hh嗣膺荐人员至京,诏户部月给廪饩,明年三月召试体仁阁。"康熙朝的首次取士,订立了清廷尊重弘扬文化、善待文人士绅的政治基调,不仅选拔了人才,而且对稳定政局、争取汉族士绅阶层对政权的拥护起了重要作用,对后世影响很大。诏书一下,京内及各省官员岂敢怠慢,纷纷各举所知。第二年,共举名流才学之士145人来京考试。不少应试者初春时节到京,康熙皇帝为示尊崇,以天气尚冷,不便施展才华,命令安排馆驿,每日发放餐饮补助,休息至阳春三月,方才考试。
考试一赋一诗,康熙帝亲览试卷。最终录取一等20人,二等30人,全部入职翰林院,授编修,入国史馆,纂修明史。本科共取一等20名,他们是:彭孙遹、倪灿、张烈、汪霦、乔莱、王頙龄、李因笃、秦松龄、周清原、陈维崧、徐嘉炎、陆葇、冯勖、钱中谐、汪楫、袁佑、朱彝尊、汤斌、汪琬、丘象随;二等30名,他们是:李汝泰、潘耒、沈珩、施闰章、米汉雯、黄与坚、李铠、徐釚、沈筠、周庆曾、尤侗、范必英、崔如岳、张鸿烈、方象瑛、李澄中、吴元龙、庞垲、毛奇龄、钱金甫、吴任臣、陈鸿绩、曹宜溥、毛升芳、曹禾、黎骞、高泳、龙燮、邵远平、严绳孙。甚至连召之不来的杜越、傅山、王方毂等人,康熙也授以内阁中书舍人衔,以示尊宠,允许回籍。
傅山以病重为由,卧床不起,拒绝应试。刑部尚书魏象枢只得以傅山老病上奏,康熙又在随即降诏曰:"傅山文章素著,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准许傅山"临试告病",同意放归。在清初如此敏感的政治统治下,敢在众多清臣面前以明遗民自居,确实仅有傅山一人了。归乡不久,与李因笃于太原相见谈及博学鸿儒科,李因笃称有人戏称"博学宏词,清歌妙舞",傅山则这样评价(傅山:《霜红龛集》):吾颇谓不然。"博学鸿词焉敢与清歌妙舞者作偶?果有一班青阳繁华子,引商杂羽落梁尘,惊鸿游龙回艳雪,真是令人死而不悔。复安知所谓学文词者,博杀宏杀,在渠肚里,先令我看不得、听不得,想要送半杯酒不能也"。
1678康熙十七年吴雯35岁,亦被荐博学鸿词科。据王士祯撰的吴雯墓志铭记载:"君在举中,顾独眈寂守,素不与他人走。"虽有才华,但亦未能入围。
但在此期间,他却去拜谒傅山。《秋日同叶九来徐胜力冯圃芝访傅青主先生》:
秉彝有同好,言行高世士。
骑驴出国门,语笑斜阳里。
郭外风景殊,芦花冒秋水。
竟到野僧家,喜值于陵子。
吟呻惊老病,语弱不胜齿。
闻言颔耆旧,拭目辨乡里。
竹灶药火温,梧井菊泉驶。
庭前虚一琴,床下闲双履。
羔雁空招邀,儿孙看坐起。
太息各无言,归途暮烟紫。
记录了当时傅山在京郊古寺中因病不入京的情况。吴雯《读傅他公诗感书其后》:"苦节孤生竹,哀弦寡女诗。感君迸泪处,是我断肠时。不死翻成恨,多愁只益悲。长饥忍薇蕨,高义北堂知"。
"感君迸泪处,是我断肠时",可见,他与傅山是心曲相同。他完全理解傅山不肯仕清的志节和操守,表示了深深的敬佩。
这是他第一次来京师。王士祯在《莲洋诗钞原序》中说:"生来京师,余胠其箧,得蠧简数十番,读而骇叹,谓非流俗所应有。"王《渔洋诗话》:“蒲阪吴雯天章,初至京师,未知名。余亟赏其诗,谓为仙才。一日待漏朝房,颂其句於叶文敏訒庵方霭云:‘泉绕汉祠外,雪明秦树根
’。‘浓云湿西岭,春泥霑条桑’。又‘门前九曲昆仑水,千点桃花尺半鱼’。叶大惊异。下直,即命驾往访之,吴诗名大噪都下。”王士祯称其为"本朝作者如林,可称仙才者,独蒲阪吴生耳!"吴雯遂为王士祯门生。王极力推举吴雯,直至最后为他编诗集,写墓志铭,真可谓有知遇之恩了。所以,在吴雯的《莲洋集》中,与王唱和最多。可以说,王从吴雯出现京师,直到去世,与王有着终生的联系。这次在京期间,更多的是与王士祯的诗交。《暮春雨中阮亭先生招同诸公集善果寺得曲字》:
"人行一世间,光景如转烛","归途重回首,遥山寄遐嘱"。与王一起在京郊游历:"摩诃庵""香山寺""潭柘寺"等等。
当时,他也与在京的著名诗人多有交往。
赵执信"怀旧诗序"中称其"拙于时艺,罔踬场屋中。体貌羸丑,衣冠垢蔽,或经岁不浴,人咸笑之。然诗才特超妙"。看来吴雯有点怪癖,体貌羸丑,衣冠垢蔽,或经岁不浴,然而却十分有才华。
朱彝尊亦称他"诗情高逸,当世无辈"。《题吴征君雯诗卷二首》:"把君行卷谁堪并?除是番禺屈大均"(《爆书亭集》卷十)。
与孙豹人、毛大可、陈其年等相唱和。康熙十八(1679)年有诗,《己未元日同豹人、大可舟次,锡鬯、其年、子静集峨嵋舍人宅拈青咸韵》:
先酌年谁少,神交眼倍青。
吹箫过草阁(大可度曲,其年吹箫,倚曲和之),饮酒似旗亭。
红烛围名士,青毡卧客星(锡鬯即会,宿子静处)。
盘餐真可贵,不是五侯鲭。
耳热脱朝衫,神驹苦辔衔。
野人犹任达,踪迹尚尘几。
锦带红酥手,黄精白柄镵。
几时携少妇,采药伏波岩。
孙豹人(1620~1687)名枝蔚,号溉堂。陕西三原人,诗人。明亡时离家南下经商,后弃商读书有诗名。
毛大可,即毛奇龄(1623~1716)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
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与兄万龄有"江东二毛"之称,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人。明末廪生。清兵入关后曾参与南明鲁王军事,鲁王败后,化名王彦,亡命江湖十余年。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等职。曾参加纂修《明史》。
陈其年,即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曾参加纂修《明史》。
锡鬯,即朱彝尊(1629~1709),
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清初大学者、诗人。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科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
可见大都是同时参加博学鸿词的才俊,只不过自己的没有入仕而已。
这一年他36岁。
吴雯博学鸿词落举罢归。三月归中条。
王士祯有诗《送吴天章归中条二首》:
二月春芜绿,纷纷蝴蝶飞。
花朝逢暮雨,寒食减征衣。
道路谁知已,登临不当归。
中条多水竹,此去掩荆扉。
爱汝王官谷,他年拟借居。
三峰当户牖,五姓足樵渔。
田舍堪怀古,茅茨宜读书。
独怜好身手,归去注虫鱼。
对于吴雯的落考,一片惋惜之情。
陈廷敬有诗《送吴莲洋归蒲东》,其中说道:"狗监人难遇,娥眉老易猜","人物雄才老,云山间气多。玉溪终古在,相并得金鹅",
狗监, 汉代内官名。主管皇帝的猎犬。《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蜀人杨得意
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l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r 得意曰:l臣邑人司马相如
自言为此赋。r"司马相如因狗监荐引而名显,故后常用以为典。 唐刘禹锡 《酬宣州崔大夫见寄》诗:"再入龙楼称绮季,应缘狗监说相如 。"
明唐顺之《送王生归蜀》诗:"狗监谁相荐? 成都一布衣。" 清孙枝蔚
《送宗鹤问赴贵池训导任》诗:"进身由狗监,相如安足式?"在这里,是说吴雯幸未遇到象狗监杨得意这样的人,所以未得举荐。金鹅,莲洋馆名。玉溪终古在,相并得金鹅,是说吴雯诗名与玉溪河水同在,或是说可与玉溪生李商隐诗名同光。
临行有《留别阮亭先生六首》句有:"得失本一致,陶然旧林。易归贫士策,难遣故人心。"《临发阮翁招饮醉后狂言书以谢过四首》有句:"人物难评隲,文章最讨论。从来姜桂性,未易附寒喧。""何曾惊宠辱,先取不磷淄","功名身总误,贫贱语无凭。""大小名何据,成亏计总非"。《留别李紫澜并遥致方山及冯徐二君子三首》有句:"去去复何求,杨花吹驿楼。"《途次六首》有句:"一载金门客,三春玉塞情。倦吟豪士赋,愁听酒人筝。入谷莺无伴,还家雁有程。伤心芳草色,仍傍旧年生"。可见其心态,颇为失落。这次落考,他一直耿耿不忘。后来,在壬戍(1682)年诗中也曾写到:"忆昔客长安,软尘何浩浩。金马亦陆沈,只梦旧山好。"金马,借指翰林院。亦指翰林。如宋徐铉
《柳枝》词:" 金马词臣赋小诗,梨园弟子唱新词。" 明何景明 《春雪诸翰林见过》诗之二:"置酒邀金马,开轩对玉珂。"
吴雯自己没有进入翰林,所以说"金马亦陆沈,只梦旧山好",只好打道回家了。
从京师回来后,家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居数当骨肉之变,忧伤荼苦,转以疾困,足不出户限者且一年"。可能是他儿子去世之事,再加之自己也生病。有一年多时间,足不出户。
然后,"涉河潼,过太华、终南、太白"。到了长安。
1682康熙二十一年他39岁,有《寄阮亭先生书》:"别慈颜久矣,依依左右,无日不然。家居备极苦趣,已屡陈于老伯之前,无烦更道矣!中州皇皇年馀,实图一劳永逸。而究事愿多违。""归而病困,且婚丧并举",婚丧并举,丧者,当是指祁氏去世。婚者,不知。当是家事繁杂,劳累致病,十分不堪。
此后三年中,即在友人罗萝村的邀请下,南游潇湘,东历海壖。罗萝村是他同入博学鸿儒考试时的同窗。吴雯在《罗萝村诗序》中称:"康熙戊午(1678)春,方以博学鸿儒征天下士。于是士之能文章者,咸集京师范院校。而会稽罗子萝村,亦用大司农梁公荐。""越明年巳未三月,余与萝村皆放还。""且一年,萝村顾于数千里之外,时通尺一问讯,慰劳无虚日,其笃于朋友又如此,继又数勉余作潇湘之游,而余亦以它事南来。得再握手。""而我三年中,春来皆异乡。前年风雨交,扁舟入潇湘,经岁一归来,又复客汾阳。今更留海壖,依然垂空囊"(《赠伯亮张司马》)。先南游入潇湘,后又客汾阳。最后去天津。
先南游入潇湘。"勉为潇湘之游,""困于洞庭之南,祝融之北矣。今寄食华容令君处,秋风凉冷,决计归矣。"(《寄阮亭先生书》)回来时候,又困兽于嵩洛之间。《与梁晳次先生书》
"忆三湘返棹,浪迹堪怜。""迁延于嵩高伊洛之间,始达里门。"
南游回来后,又客汾阳,"应考汾阳,遂又之京师。"(《与梁晳次先生书》)
接着,从京师游天津,过水西庄。
"《之津门遂留送陆天涛》句:"去往皆鸿爪,淋漓酒满襟。东来瞻海气,南下忆江阴。"
在这期间,他的词作曾受到批评。《与梁晳次先生书》(二):"艳词侄已尽焚矣。有题焚诗云:十载支离苦负情,柔词绮句可怜生。从今烧却梅花赋,别有深心到广平"。又云:"畹金茎绝妙词,伤人元气起人思。渊明已是何人物,文选楼中有异辞。"从诗中,可以看到,吴雯的词是从婉约入手的。"艳词侄已尽焚矣"。现有的《莲洋集》中,仅保留有词五题十三首。可见后来,吴雯在词的写作方面,不再务得。
1683康熙二十二年他40岁,这一年陈其年去世。
1684康熙二十三年他41岁。这一年傅山卒。
赵执信作《并门集》,吴为其作序《赵秋谷并门集序》:"岁甲子(1684)秋谷使于晋,得诗百篇,以示余。""夫十五国之风诗,唐最近古。秋谷行其地,其有取于陶唐氏之遗风,而为之者乎。"
3、遗文池北(
1685~1704)
这一阶段,吴雯曾再入京师游历。1688康熙二十七年他45岁, "应考汾阳,遂又之京师"
,"今十年矣,此生再入京师"。
诗《再宿百泉》中亦说:"重作蓟门行,小作蓟门住",
1697康熙三十六年 他54岁,人日,作《万汇庵诗序》。"客宛丘山半载矣"
《丁丑(1697)二月再过安陵,喜晤胭臣,抚今追昔,成诗四首》之一:三十年来叹路歧,想逢各讶鬓如丝。
登堂风物原无改,仍似山翁把酒时。
对仕途颇感失望,自觉心灰意冷。
1701康熙四十年他58岁,称"将六十,倦游矣"
1704康熙四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卒,时年61岁。
王士祯诗《挽天章征君》有句:"生入甘露门,死为甘露灭。岂况无生忍,不生亦不灭。"
赵执信亦有诗《怀旧》中写道:
声名天可假,时命人能穷。
复落王官谷,穿冢连司空。
遗文寄池北,飘散随萍蓬。
追维平生言,使我心忡忡。
朱彝尊有诗《题吴雯征君诗后》:
藉甚吴郞大雅才,赋诗不上柏梁台。
翻飞却似横汾雁,几度秋风上苑来。
对他的怀才不仕,深表惋惜。
1706康熙四十五年 九月十一日葬于永济西南姚温阡。
吴雯去世后,他的诗集由弟弟吴霞带到京师,请王士祯删改审定。
1751乾隆十六年,汾阳刘祖刻《莲洋诗集》
1764乾隆二十九年,山东孙谔官司蒲州同知,从雯侄敦厚处得莲洋所定原本,简汰重刻。
1774
乾隆三十九年 翁方刚代雯从子秉厚作跋,刻《莲洋集》后。
1779
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入《四库全书》有《提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