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世界观—在工业时代完结的边缘瞭望新时代的机会

 yueyanggelc 2015-03-18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互联网世界观》——思维的起点,商业的引爆点

2015-3-16

2014年,我们一直在说互联网思维,《超体》和《星际穿越》两个大片把我们带入了关于时空的思考。有人说进入2015年,这个已经过时了。但回首这一年的商业社会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阿里巴巴、腾讯、京东……都是大动作。这背后是一个过时的互联网思维的作用么?

我们永远不能看到真实的外部世界,我们永远是透过自己一个主观的模型来观察外部世界的,所以这个模型的对错与否、先进与否、其实决定了我们的外部世界的样子,这个模型就是世界观。当进入2015年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来总结与展望商业世界的趋势时,我们需要从认知的最底层来理解这些。


一、从原子论到比特论

在提出问题的层面不能解决问题,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找寻互联网思维的底层逻辑。原有体系之内的、所有人都知道的是常识,见识刚刚出来的时候都是不被人接受的,但是能够开启新世界的往往都是新的见识、而不是旧的知识。所以,对于发展来讲,见识比常识重要。

就好像哥白尼从托勒密的地心说里边发现几个逻辑破绽,从而重新做模型,提出日心说一样,再了不起的学说都是有逻辑边界的,而一旦打破这个逻辑边界,对于人类的进步就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现代科学管理所依据的是牛顿的科学,哥白尼之后有了牛顿。像大家都知道的,牛顿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牛顿是个科学家么?错!其实整个工业革命和工商管理,都是建立在牛顿世界观之上的。

牛顿世界观到底是什么?简单说就三个字——“机械论

世界就是一台机器。牛顿认为可以对这个物质世界进行客观测量,你测量的越准确,你就能更准确的预知未来。在这个可客观测量现实世界便可预知未来的观念指导下,1911年泰勒先生写了《科学管理》一书,之后才有了管理学这门学科。自那以后,工厂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科学管理思想至少包括三点:第一,计划,基于数据和预测;第二,控制,基于流程和制度;第三,组织,基于科层架构和人员分工。这三点包含的价值观就是牛顿的决定论、确定论、机械论。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侠义相对论,1916年完成了广义相对论,1925年量子力学成型。爱因斯坦又一次超越了牛顿的逻辑边界,相对论、量子力学证明牛顿力学在光速、基本粒子层面是失效的。即牛顿力学解决的问题的边界是在可视物体的范畴。

今天我们来看,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芯片,就没有计算机,就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智能手机。科学管理原本在牛顿科学指导下,而今天有可能底层变成量子论。1925年量子理论成型,1995年互联网出现,2013年互联网思维出现。如果牛顿等于工业时代,那么量子是否是互联网时代呢?

2014年有一个大片《星际穿越Interstellar》讲的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故事,我们看待世界一般会用二分法,万事万物非黑即白。一般来看,时间和空间是相互独立的,但当侠义相对论引入四维时空观之后,时间和空间居然是一回事。质量和能量也可以同样理解。而这些都可以具化为伟大的数学方程式。这就是思维和世界观的力量。

比如我们知道,粒子是空间上确定的点,而波是分布在一定区域内的能量,波和粒子好像是两回事,那电子是波还是粒子呢?科学界为此展开了300年之久的波粒之战

对于咱们这些物理知识匮乏的读者来说,简单介绍下:1927年,玻尔提出了互补原理,他认为波和粒子在同一纬度是相互对立的,但在更高的维度上是统一的。

基本粒子的总体特征包括两种可能形态:粒子和波。基本粒子呈现何种属性,取决于我们的测量。当我们测量波的时候,粒子属性消失;当我们测量粒子的时候,波的属性消失。这就是波粒二象性

用这一理论来理解移动互联网,我们有时呈现为原子——现实世界的物理存在的人;有时又呈现比特(byte)——在虚拟网络世界的信息,这可以像波粒二象性一样叫做原子比特二象性吗?原子属性和比特属性是人在低维的对立,但是在更高维度(新时代)的一体两面。量子呈现为何种属性,取决于人的测量;而人呈现为何种属性,同样取决于我们的世界观。

人将在物理的现实世界中,也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如果说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如同两个平行宇宙的话,那么移动互联网将成为连接二者的虫洞。如同呼吸把我们的肉体和精神连在一起,智能手机把现实和虚拟连在一起。只有从这个视角切入的时候,我们才能大尺度的扩展我们的思维。而只有大尺度的扩展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思想才能提升价值。

如果你眼中只有原子世界,你就可能永远是传统思维;如果你眼中也存在一个平行的虚拟世界的话,你的生活空间顿时开阔了不止10倍,你会大大扩展你的视野和你的商机。

世界观有什么用?

像牛顿世界观为工业时代提供了商机一样,新世界观背后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商机。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频变化的世界里边。而所有变化中最大的之一就是两个世界之间需要连接,需要打通。O2O,PC互联网是人和信息的关系,移动互联网是人和服务的关系。

O2O一定是接下来大的趋势,所有行业必须要把线上线下打通。象前段时间微信公开课提出的智慧城市设想,人们的生活将被彻底改变,更便利、更人性的服务将不断出现。

未来的大风口一定不是互联网技术本身,未来的大风口一定是在互联网思维,做远离互联网的事情。

在《奇点临近》一书中有一个观点:机器生命化,生命机器化。你还会认为互联网是工具么?醒醒吧!站在世界观的角度来理解世界的未来,现实世界正在转移或者拷贝到互联网世界,现实与虚拟的的不同是,原子世界的状态是质量,而虚拟世界的状态是信息或能量,质量的运动速度是慢的,而信息和能量的运动速度是是快的。说到这儿,有没有想到2014年另一个大片《超体 Lucy》,从原子的客观存在向虚拟的信息和能量进行了转移。

当我们用以前的世界观来看商业时,他们是零散的,如果用这个世界观来看商业,我们就会明白新的商业机会。大风来了,猪真的都能飞起来。新世界观指导下的大商机,就是大风口哦!

二、从物质论到关系论

这里存在两个世界观,一种人认为物质世界是这个世界的实在,另一类人说关系是这个世界的实在。我们既可以从事物着手,也可以从关系着手。眼中只有事物,会去做实业,实业当然重要,但是另外一个世界观,可以从关系入手。

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

连接连接就是关系。腾讯在做连接的事情,小米也在做连接的工作。连接就是这个时代赋予的价值。

所谓去中介化,就是跨时空连接,去掉中间渠道,跨时空连接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趋势。本连接的事物本身没有变化,而连接的方式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互联网可能不能改变生产制造本身的成本,但可以大大缩减中间成本。小米做到了零库存、零渠道费、零营销费。小米的运营成本,包括营销、渠道、仓储、维修、研发、人员管理等,仅占销售成本的4.5%。互联网的时代,产品即广告,社群即渠道。

智能手机使人与人之间能够产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连接,连接大大降低了成本,这就是新的商业价值。PC互联网解决了空间关系,移动互联网解决了时间关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从空间关系上才能真正理解今天的时代特征。

人类无论哪个时代,最本质的需求都是生存,要生存,就需要获取资源,所以,获取资源不同的方式,本质上决定了人类的不同时代。在农耕时代,我们是区域性获取资源;工业时代,我们是跨区域性获取资源;如今的时代,我们是超时空获取资源。

在牛顿世界我们研究的是事物,事物的基本单元是原子,原子是粒子的集合;对应到公司,公司是人的集合。在量子世界我们研究的是关系,量子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场,场是关系的集合;对应到社群,社群是连接的集合。

原来的木桶理论是说要努力加长最短的那个板,但现在我们说,企业的高度是由你最长的那块板决定的,短的板开放出去跟别人连接,去跟别人搭,这是新积木理论。

小米的系统是安卓的,制造商是富士康,资金是投资人的,广告是新浪微博的。。。。。。从物质实在论到关系实在论,这是商业模式的一个重大变化。

根据量子理论,场和粒子在更高维度上是一回事,可以互相转换,粒子可以生成场,常可以生成粒子。同样,在更高维度下,事物与关系也是一回事,现在现实与虚拟两个世界,从哪个世界着手都可以,但不能只看到一个世界。

社群势能=产品质量*连接系数。工业时代的逻辑是先有知名度,再有忠诚度,所以要做广告。现在是先有忠诚度,再有知名度。先找到最核心的铁粉,慢慢再有规模。

从经营实物到经营用户,实物是手段,用户才是资产。未来可能70%的利润来自服务,商品本身将不再成为盈利的手段,而成为聚拢人气的过程。

如果说大鳄们已经垄断了线上很多入口,其实线下也大有可为。互联网思维不意味着只是网络本身,传统业务在线下也可以做,重点放在关系上就好了。

三、从决定论到概率论

科学管理的三大逻辑是:计划建立在对数据的客观测量之上,控制建立在制度、流程基础之上,组织建立在科层架构和人员分工基础之上。

在牛顿定律里面,只要知道事物的初始状态,根据科学定律和方程式就能预测事物的经过和结果,这是决定论(因果律)。这也是牛顿经典物理里面讲的,可度量、可预测、确定性。但在量子力学里面,确是不可度量、不可预测、不确定的。

面对不确定、不可知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做呢?

面对新事物,要先行动,而且是最小的步伐行动,目的是为了获得认知,然后再第二步、第三步,这也是目前硅谷式创新的方法。新创新必须要消耗掉项目资金之前,以最小成本、在最短时间里找到有价值的认知,《精益创业》提炼出的反馈环节:想法——行动——反思——认知——新的想法。这就是埃里克的MVP。这种由于不可知,先行动起来,然后反思,获得新的认知,再指导行动,以认知为中心,手段为行动,就叫基于认知的方法论。

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就会呈现。产品是演化出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

四、从机械论到自组织

传统公司组织的封闭属性:组织外部界限——安全与控制;组织内部界限——科层与分工;组织权力界限——信息与资源。传统的组织像钟,今天的组织需要运,云就是边界不清的开放,所以这三个方面开放,才可以无限扩展到一个无边界的组织。同时,组织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生存才是,随行变化,就是云的逻辑。

一般来讲,我们常说平衡。我们先来理解下非平衡,水的流动是非平衡,水不流的时候就是平衡,但是平衡了,也往往就意味着一潭死水。平衡意味着死亡,平衡是宇宙的终极状态,是死亡状态。在自然界,非平衡应该是常态,平衡反而是特例。

普里戈金说:不平衡是系统成长的必要条件。只有远离平衡,开放系统才能变化与成长。科学管理,追求的是平衡、稳定、安全、有序。追求组织平衡,往往死路一条。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是通过一个自相矛盾的过程实现的:若干局部的变化和不稳定性,反而确保了整个体系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也就是说,整个系统通过支持在其内部发生的变化而获得了整体稳定性。

腾讯内部微信与手Q的竞争造就了腾讯的稳定。

创新,往往意味着缺乏秩序、混乱和不确定性。大公司往往本质是做正确的事,重在执行,一旦确立了商业模式,就围绕它制定KPI,并努力建立有效的流程来实现目标。这些KPI和流程,能使企业按照既定的方向高效运转,但同时企业也就无法灵活快速创新了。每增加一个执行的流程,就等于增加一条防止逃逸的绳索,于是企业的创新力就又弱一点,直到完全丧失创新力,无法跟上商业世界的步伐,最终被淘汰。这也是生存的残酷。

创新的源是新的信息。指新奇、不寻常、超出常规的信息。在寻找创新的过程中,那些所谓的失败和浪费,也是复杂系统进化过程中必需的生物多样性。

用失控的方式来进行进化,竞争的机制就会是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的、反馈的、进化的机制。创新一般都不是被设计出来的,而是自动进化出来的,进化里面肯定需要反馈、竞争以激活此进程。

所以一个大胆的结论:自组织是失控的,失控就能带来创新,控制不能带来创新,只有自组织和失控才能带来创新。这一点对于机构、代理制的发展可以有怎样的启发呢?

愿意接受竞争者,还是内部组织裂变呢?领导人不做控制者而是做平衡的破坏者,激活组织的创新力。

以上讲了很多管理、科学,其实是在讲哲学,讲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德鲁克说: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我们需要不断去掌握的是认知世界的方法,如此的表象有了根基,才能不容易迷失。

互联网世界观,是懵懂的还是真的感受到了呢?义无反顾的去尝试吧,在实践中,就跑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