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爱肝日| 丙肝:沉默寡言的隐匿刺客

 昵称22079085 2015-03-18

纵观疴疾武林,有一显赫世家,以伤肝为业。家有五子,有传言道蔡桓公死于长子之手,而名画师逸飞因次子而逝,此二者名震江湖。三子虽沉默少言,但江湖中人均不小觑之,称其隐匿刺客也。即日,有仁人义士疾呼,应重之而豫防之。


作者:岚逸筠篁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


丙肝病毒(HCV)和二哥乙肝病毒(HBV)类似,主要以血行及体液传播,因而所有引起体液暴露的情况都可以感染HCV。但丙肝起病较乙肝慢,潜伏期短则2周,长则4月,患者早期症状以乏力纳差、肌肉关节酸痛为主,故容易忽视,等出现症状前来就诊时,发现肝脏已经慢性炎症坏死、纤维化,更有甚者已经达到了肝硬化和肝癌的程度。80%的患者感染后演变为慢性丙肝,可见其慢性程度之高。一半的感染者会出现脂肪肝,通常发生在肝硬化之前。丙肝也是全世界27%肝硬化和25%肝细胞癌的罪魁祸首,同时有10%~30%的感染者在发展为肝硬化前有超过30年的隐匿期。


除了肝脏病变外,丙肝也会引起许多肝外病变,最常见的是混合冷凝球蛋白血症——会同时出现紫斑症、虚弱、关节疼痛这三种典型症状;同时也会引起一种名为'Sj?gren综合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他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迟发性皮肤紫质症、B淋巴细胞病、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等也与HCV感染有关。约0.16%~45.4%的慢性丙肝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症,20%~30%的HCV感染者会出现类风湿因子,甚至有研究认为HCV慢性感染会增加胰腺癌的风险。


丙肝作为'隐匿刺客',与其免疫特性密切相关。当HCV侵入机体时,机体并不一定产生或马上产生抗体。同时HCV不仅仅定居于肝细胞,还会进入体液的免疫细胞中,这就是为何HCV可以通过体液传播和存在肝外病变的原因,也加大了发现和消灭HCV的难度。而且HCV还有'易容术',能够骗过免疫系统,从其眼皮子底下悄悄溜走。纵然HCV狡猾,但只要查到一次HCV-RNA阳性便可以确诊。但是,一次HCV-RNA阴性却不能完全排除丙肝感染,可能存在假阴性,应在3~6个月后再复查一次。


正因为丙肝容易被大众忽视,平时常规检查也不重视,而其后果也较乙肝严重,所以今年全国爱肝日将'预防丙肝,防患于未然'作为主题。虽然现在没有疫苗预防丙肝,需要注意防止体液暴露,但是丙肝是可以治愈的。通常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α和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治疗24~48周可达到50%~80%的治愈率。如果在感染后半年内发现,并且尚未进入慢性期,通过24周的干扰素疗法可达到90%的治愈率。即便进展到肝硬化阶段,只要肝功能处于代偿阶段,都能通过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此,丙肝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足够重视,早发现早治疗,便可让这位'隐匿刺客'无所遁形。


参考文献:

[1].Wilkins, T; Malcolm JK; Raina D; Schade RR (2010-06-01). 'Hepatitis 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81 (11): 1351–7.

[2].Rosen, HR (2011-06-23). 'Clinical practice. Chronic hepatitis C infect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4(25): 2429–38.

[3].Alter, MJ (2007-05-07).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PDF).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WJG 13(17): 2436–41.

[4]. Maheshwari, A; Thuluvath, PJ (February 2010). 'Management of acute hepatitis C'. Clinics in liver disease 14 (1): 169–76.

[5].Torresi, J; Johnson D; Wedemeyer H (June 2011).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vaccines for hepatitis C virus'. Journal of hepatology 54 (6): 1273–85.

[6].Zignego, AL; Ferri, C; Pileri, SA et al. (January 2007). 'Extrahepatic manifestations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a general overview and guidelines for a clinical approach'. Digestive and Liver Disease 39 (1): 2–17.


本文为“医学界消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作者出处。欢迎个人和机构联系合作,小编邮箱:zhuyiran@yxj.org.cn


服务医生,期待支持!
《医学界》为旗下超 150万读者诚邀广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如果您的文章被发布在《医学界》平台上,且未能联系到您本人,请速与我们小编联系:yxj_grbx@yxj.org.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