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书法的当代意义及文人书法

 爱雅阁 2015-03-19
苏轼书法的当代意义及文人书法

《宝月帖》

《北游帖》

《春中帖》

《啜茶帖》

《东武帖》

 
 
第一节 现代人对苏轼书法艺术的评价
    现代人谈及宋代书法、尚意书法、文人书法,以及书法革新、执笔方法、行书作品等等,一般都会涉及苏轼.下面摭拾部分内容,以窥现代人对苏轼书法评价之一斑。
    梦泽云边放钓舟,坡仙墨炒世无停.天花坠处何人会,但呢春风绕树头.启功先生此诗系活用苏轼《太自仙诗》旬而成,既赞美了苏轼书法的高妙天成、无与伦比,也肯定了苏轼诗歌的文采斐然,堪与李白比肩.
    启功认为,顺其自然是根本原则,古代的大书法家并没有我们今天这么多的清规戒律,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机械死板地非要悬腕,非要提按,都是根据个人的习惯而来.启功的看法与苏轼“把笔无定法”的观点是相通的。苏东坡明确地说过自己写字并不悬腕,所以他的字显得非常凝重稳健,字形比较扁:而黄庭坚就喜欢悬腕,所以他的字显得很奔放,撇、捺都很长。苏黄二人曾互相谐讽,黄讥苏书为“石压蛤蟆”,苏讥黄书为“枯梢挂蛇”,启功认为“这都不妨碍他们成为大书法家。”
    有人认为这段话是那些对苏黄尚意书法抱有成见的人,有意杜撰的,意在借此贬损二人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一种新的革命性的书风产生,必然引起复杂的议论,拥护者有之,反对者、异议者肯定也不会少.苏轼书法,有一个逐渐为人们所理解、肯定和欣赏的过程。
    苏轼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但从正面去理解这句话,其实它也道出了一些苏黄二人书法的实际面貌。苏轼其字确实有扁肥的形态,黄字的某些笔画确实有太瘦的倾向.成熟而完美的笔画是“长枪大戟”,笔力较弱者可能就有些树梢挂蛇的形态.
    然而,应该肯定的是,苏黄二人在尚意书风的大旗下都迈出了自己的步伐,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新体.“石压蛤蟆”和“树梢挂蛇”恰恰反映出了二人在用笔、结字及章法上的不同特色及各自的审美取向。扁肥之态自有其天真烂漫之趣,严谨处如虎蹲熊踞;瘦长者抑或有飞龙在天之势正是由于他们的书法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风格,二人对后世的书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功称苏字“丰腴开朗,而结构上又深深表现出巧妙的机智。”
    苏轼是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性文学艺术家,他在诗、词,文,书、画诸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书法上,苏轼强调学识对于书法的重要性……他注重写。意”,强调个性的发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革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中《寒食诗帖》写得浑厚而俏丽,圊转而挺劲,气势磅礴,变化多端,代表了苏轼行书的最高成就.
——任平主编《大学书法》
    北宋书法,一直到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出现之后,才发生根本变化.……苏轼等人认识到要改变媚弱的时风,应当提倡浑厚雄秀,而这样又会回到颜真卿的老路上去.怎么办?当时,禅宗在文人士大夫中相当流行,禅宗强调“本心”,我心即佛,佛即我心,一切外在的清规戒律都是多余的.这种理论启发人的个性意识,赋予个人思考以无上权威,具有解放思想的意义.苏轼和黄庭坚都与禅师关系密切,接受了禅宗理论的影响,把它们化作艺术主张.
    苏轼的字结体方扇,左低右高,撅撩重而有浚磔,大小参差,如群鸿翔天,翩然矫健,鬈黄州寒食诗》是其代表作,综现全篇,一气呵成,笔势欹镧而神气横溢,具有汪洋恣肆的气魄.
——沃兴华著《中国书法史》·
    最能体现苏轼“尚意’精神的,是他的行书,而他的行书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却是在黄州.黄州书法是苏轼向“尚意”书风过渡的分水岭和转捩点.苏轼在黄州书作中,最精彩的莫过于《杜甫桤木诗》和《黄州寒食诗》.《黄州寒食诗》是苏氏书法中最为精彩,最为杰出的—件作品.它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是出世和入世,“尚法”和“尚意”撞击下迸发的石火电光,稍纵即逝且不可能重现.一个书家有这样一件经得起历史考验.足以彪炳书史的精品,也就无愧于心了.
——曹宝麟著《中国书法史》田
    大凡一个天才欲有所作为,有所创造,他嵇然需要纵现历史,知己知彼.对于“知彼”,宋人免不了要与最近的前代唐朝相比.如果说欧阳修通过比较,所产生的只是一派悲观论调的话,那么苏轼的表现则是大智大勇.他力图在詹人之外另辟蹊径,在促使潮流转变的舆论铺垫中,慨然以身任之,用自己的书法实践贯彻著明确的策略。……
    苏轼选择了颜真卿,与其说受了。韩忠献公碡好颜书,士俗皆学颜书。的潮流影响,还不如说他赞赏“颜公变法出新意”的革命意义,而后者对于正酝酿著一场变革的苏轼来说应该更为重要.在苏轼的推崇之下,颜真卿被抬高到与王羲之双峰并峙的高度.
——曹宝麟著《中国书法史》
    苏轼书法的个人特色除了与其居无常师.师无定法的路经直接相关外。一般认为学问修养是根本的决定因素.
——何学森著《书法学概要》
    苏轼中年以后师法对象有所转移,主要致力于唐李邕,颜真卿以及五代杨凝式.这个时期苏轼的行书更多表现出奋逸横张,豪劲雄放的特色.虽然当时“士大夫乃以为不如少时书”,但是这时期的书迹历来被视为苏轼的典型本色.其学问,文章之气由此得到某种形式的体现,这是他自成一家的典型特征.
——何学森著《书法学概要》
    苏轼用笔的缺憾也是由他追求跌宕导致的.……苏轼书有偃笔、病笔、信笔,是不争的事实.
——何学森著《书法学概要》
    具体到苏轼的用笔、结字方面,苏轼书法并非完美无缺.
    恣肆烂漫、横溢奋张是苏轼书法的鲜明特色,是其气节、学闯和寻求突破的艺术追求的一种形式体现;在这种鲜明特色的形成过程中,有些这样那样的瑕疵和不尽如人意之处,是不必讳言的。
    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胰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梁隆炜主编《中国通史》
    苏轼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创新,以迭到物我两忘,得心应手的境地.……苏轼晚年墨迹,笔墨老辣,姿态横生,达到了平淡中见天真的更高境地.行书《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不惟古雅。且姿态百出,结构既紧密,又无一败笔,前人以为“当是眉山最上秉”.
——杨仁恺主编《中国书画》
    现代入对苏轼书法艺术的评价还有很多。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历史上,苏轼其人,已经成为中国知识阶层历久弥新的典范和具有永恒意义的话题。作为书法家的苏轼以自身的禀赋和历练所创造的伟大成就,为中国文化史建筑了一座划时代的丰碑。讲中国艺术史,具体到讲中国书法史,苏东坡是一个不可绕过的巨大存在,一座令人仰视的高峰.
    限于篇幅和本文的着眼点主要在古代,就不再多加列举了.
第二节 “文人书法”和苏轼书法的当代意义
    当今书坛流派纷呈,其中。文人书法’是个热门话题.
    过去的书法家可以说都是文人,当代许多书法家却不是文人.历史上没有文人书法的概念,但是从书法的发展史上看,在王羲之书法的创作过程当中文人书法就已经形成了,王羲之书法的最高成就就是文人书法的最高成就。苏轼是文人书法的又一座高峰.
    什么是“文人书法”?有学者认为:在中国文字的特定规范里自由书写而达到表述独特感情的笔墨状态.这里,由历史文化逐渐形成的规范,是必须遵守的边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这规范之内,书写者的精神应该是自由的,而感情的流溢是其表征。所云笔墨印规定了介质的特殊性,又与规范合组为技艺的要求。独立精神、自由意志,乃文人书法之风骨;独抒性灵,以笔写心,为文人书法形式上之追求.文人书法,就是文人个性综合表现的书法.文人书法有三个重要特征,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特征.第一,生命的修为:第二,对生命极限的冲击:第三,内容的独创。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达到了一种道的境界,是一种道的显现,精神的显现.王羲之以前的书法是以实用为主,审美其次,或者实用审美相结合,到王蓑之书法的时候,他的个性完全显现出来,书法的线条完全是他精神的表达。
    文人书法最重要的一点是对“韵”的发现。这是微妙的生命感受.王羲之的书法是气韵结合的状态.文人书法的提出,如同文化的提出,它是一种高规格的追求和仰望。文人书法的实现有五个要求.
    第一,高尚的人品.王羲之和苏轼具有高洁的人品,他们能最大程度上摆脱世俗,心灵自由,简单豪迈,高尚的人品是第一要求,没有高尚的人品,就不可能有心灵的自由,从而达到了一种创作的自由境界.
    第二,丰富的学识.王羲之提出了“韵”,“韵”是一种文化感受。苏轼的学养是丰富而深厚的(见第一章).
    第三,出色的才气。艺术成就的取得,要靠后天努力,所谓“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但断不可忽视先天的因素,所谓“天纵之才”、“造化使然”,也有一定道理,至少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极端缺乏慧根,或者说这慧根无法开发出来,自以为努力十倍,恐也难有成就。如在书法艺术的探求上,勤恳耕耘的古往今来大有人在,皓首穷经之后能有点成就的,确实寥若晨星。无疑,王苏都是极富才情的人。
    第四,对高素质的追求,这是文人书法至关重要的,文人书法不是文人写字;文人书法的提出,最重要的就是文化修养的追求。即如王羲之、苏轼这样的大天才在书艺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积累,不断学习,反复锤炼,才达到了一种高度。
    第五,创造力强。王羲之达到了文人书法的一种境界,即。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王羲之的书法意趣丰富,苏轼的书法蕴藉风流(无法之法,自然天放)又显出刚毅威猛(如虎蹲熊踞,受颜真卿影响的结果).
    文人书法的高境界是自由的境界.
    好的文人书法作品里面有一种文学品格,也可以说是文学的趣味.文人书法须具备独特的字形,即面貌:独特的章法;独特的精神气质,独特的精神气质往往衍化成一种文学情趣,凭借字形和章法表现出来。提高书法作品的文学性,读书是一条通坦的大道.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净化自己的道德情操.一个人不但饱读诗书,还有对书法独特的字形面貌的理解,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陈宇认为:“晋唐书家对于书法认识,虽然在本质上并没有游离于文化的本质之外,但文化本身没有构成书家内心生活的核心准则.对待书法的态度不是完全文人化的.”书家通过读书,进而实践,提高自己的文体意识,能够做出优美的文本以供书写。同时,通过读书,开阔眼界,扩拓胸次,从对事态和大自然的体察中,酝酿和催化丰富的文学情趣,并将其倾泻在自己的作品中。这也是文人书法的魅力所在.
    文人书法的高峰不在唐代,而是北宋一代。苏东坡和黄庭坚代表了宋代以意趣为标志的文人化特征。苏、黄的墨翰和他们的道德文章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瑰丽的文化遗存,既延续着中国文人的精神传统,又光大着文人书法的辉煌殿堂。在苏轼和黄庭坚的人生轨迹和书翰墨迹里,可以看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苏轼的书法洒脱道劲,独具风格,名列“唐宋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苏轼)之列,又独占“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真正的文人书法是博学之后颐养性情的“余事”.书法在苏轼那里,其实也是一种“余事”,正如叔党所云;“吾先君子岂以书自名哉?符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以手,故不见其有刻画妩媚之态,而端乎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书法并不是苏轼立世的资本、赢得名利的手段(虽然他的字可值万钱),对照以上文人书法的五个要求,苏轼可以说无不具备.苏轼为当代文人书法提供了标本和范例.
    以创作主体为中心的魏晋书法和北宋书法,是对此前几千年书法艺术的重大解构,它导致构成了经典作品在书法史上的选择标准,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关注聚焦于知名书法家本身及其作品上.以王羲之,王献之及其以后的颜、柳、苏、米等为代表的经典书家与书作。构成了中国书法艺术与文化谱系.
    从魏晋到清末这一千七百年浸长的文人社会历史,造就了中国书法历代辉煌的经典作家与经典作品.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身分,书法艺木始终处于实用与审美的双向追求之中.
    康有为以“帖学衰落”为口实而尊碑。他以“神、妙、精、能”诸“品”的风格价值作审美选择,完全捧斥了对创作主体的行为观照。这是对晋唐以来一千七百年文人书法的解构与颠覆.
    当代印刷术空前的普及、书法家与书法家创作交流的空前频繁,使书法技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但这种高度的技术性失去其文化内涵后,书法实际上处在一种亚文化的范畴内.这种朝亚文化方向的发展,确实构成了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危机.

1.jpg

2.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