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之约]历幻天地一块玉,见证人生一只眼

 淡然便是晴天 2015-03-19

说起《红楼梦》里面的宝贝,最引人注目的当然就是”通灵宝玉“,它既是小说中的物象,又是故事的记录者和叙述者,它与主人公贾宝玉、作者曹雪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以至于《红楼梦》也被很多人叫做《石头记》。这块”石头“,是理解红楼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是见证传奇的一只法眼。



神话原型——女娲补天之石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首先交代了石头的来历,原来它是女娲炼石补天石单单剩下的一块,因为“自经锻炼之后,灵性以通”,借一僧一道之助,化作“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由神瑛侍者(入世为贾宝玉)“夹带”幻形入世。当贾宝玉衔玉而生的时候,就意味着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拉开序幕了。此后,贾宝玉对于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都可以化为人类追求纯正自由的“天性”与求取功名的人情世故的对抗。后来,“石头”历幻期满,仍复归青埂峰下大石,在几世几劫后被空空道人将其上历历编述的一段石头亲历的故事抄录下来,问世传奇。全书由石头始,由石头终,只是由于后四十回的遗失,石头的结局我们无缘得见了。据胡经之先生的推理,结尾可能是:“青埂峰下证前缘,警幻仙姑揭情榜。”从现在的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第一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第八回)、“红楼梦通灵遇双真”(第二十五回)及脂砚斋评中“凤姐扫雪拾玉”“甄宝玉送玉”等处看,石头贯穿故事的始终,循环往复于天人之间。石头的这种贯通作用,构成了《红楼梦》叙述上的奇观。



贾宝玉的隐喻象征——真顽石、假宝玉

根据曹雪芹最初的设计, 作为神瑛侍者的幻形,其才情、识见先天即与世俗之人不同,难以为世人所理解,因此才被称为“行为怪癖乖张,哪管世人诽谤”。而宝玉在本质上也跟顽石很相近。这块顽石“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其无材、顽愚隐隐对应着宝玉“潦倒不通事务,顽愚怕读文章”、百无一用、“富贵闲人”的品性。因此,无论是内在性情还是一生命运,宝玉又和石头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其本质层面的真顽石,正对应着现象层面的贾(假)宝玉。而宝玉一生由石(石头)而炼玉(神瑛)的返璞归真的过程,同时也正是黛玉以泪酬情的过程,正是黛玉的一次次“泪洗”,才最终将石上所蒙受的世俗的尘垢冲刷殆尽,使之完成向超世俗的神瑛侍者的蜕变的过程,回归宝玉前生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看,“莫失莫忘”也许就是在时时提醒宝玉不要迷失自己的本性,不要忘记前世的情缘吧。


缘定三生——“木石前盟”之“石”

宝黛钗三个人组成两对情缘:“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石”是神瑛侍者(瑛:美玉)。石头和神瑛,作为两个神话意象,一生相连,共历了宝黛爱情、贾府兴衰等一系列变故。


但是到了后来的“程高本”中,关于石头的来历,却变成:“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为赤霞宫神瑛侍者。”


这妄改,将石头与神瑛二者捏合为一,宝玉成了当年那块“无材补天”的石头的化身。宝玉如果是顽石的化身,那么他所衔的那块玉该是如何存在?通灵宝玉不存在,故事也就失去了记录者和叙述者,何来“石上所记之事”?假若神瑛侍者名存实亡,黛玉还泪的对象变成了“石头”,就使得“木石前盟”的神话意象受到了曲解、降格甚至嘲弄,这不能不说是对《红楼梦》的内蕴和艺术价值的严重损害。


作者的象征隐喻——无材补天之渐恨

《红楼梦》的自叙传性质除了在宝玉身上有所表现外,“石头”也体现了作者的这种创作心理。曹雪芹曾以石头自况,在第一回石头上的偈子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时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技无成”,只好转而著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携程小说。所谓“无材”,貌似自惭,实则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我们不难看出其中一半是自嘲,一半是心酸和不平。曹雪芹的人生际遇固然有曹家衰败的个性因素影响,其中更有社会旧制度走向末路的深刻悲哀,在这种大环境下,个体应以什么样的材、什么样的技来力挽狂澜呢?与其说是作者“无材”,毋宁说是此天已无法可“补”;与其说作者抒发的是“无材”之惭恨,毋宁说是此天难补之无奈。面对这样的家族命运和时代形势,曹雪芹也只能发出“枉入红尘若许年”的悲叹。




[语文周报]

国学之美,生生不息

微信ywzbgf

微博@语文周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