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玉见黛玉,为何要摔玉?——论红楼梦的思想深度(5)

 披衣闲坐养幽情 2018-05-05

《红楼梦》第3回写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都觉得对方眼熟,似曾相识,印证了二人入世之前的“木石前盟”。但是接下来,就发生了贾宝玉摔通灵宝玉的事情,闹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宝玉)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读者读到这一段,不免会有疑问,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原本好好的,贾宝玉为什么要摔玉?作者设计这样一段故事情节,显然是有目的、有寓意的。

通常的理解是,在《红楼梦》后来的故事情节中,主人公贾宝玉的爱情选择,有他和黛玉之间的“木石姻缘”,也有他和宝钗之间的“金玉姻缘”,在第36回中写宝钗听到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那么很显然,贾宝玉的这一次摔玉,就是要告诉读者,后来宝玉爱的是黛玉,他只想要“木石姻缘”,不想要“金玉姻缘”。

这样的解释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还没有完全理解作者的本意。实际上,作者设计这一段情节,是有更深的寓意的,这也关系到整部《红楼梦》的主线和主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

要说清楚宝玉摔玉想要表达的思想意图,就先要说清楚通灵宝玉与贾宝玉之间的关系。但是,这里又涉及到《红楼梦》版本上的问题,因为在不同的版本中,玉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因为历史的原因,现在流传下来的《红楼梦》版本众多,真伪难辨,红学界的争议也很大,这里不能一一细说,但是简单地说,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早期手工传抄的版本,如《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等(简称“脂评本”),因为80回之后的文本佚失,故而都是不完整的残本;二是在清代乾隆晚期由高鹗、程伟元等人整理编辑刻印的版本,共120回,一般称之为“通行本”。现在主流红学界认为,通行本虽然是个故事完整的小说,但是后40回的内容很可能不是原作者所著,不能代表原作者的思想原意。而且,通行本对前80回的内容也做了一些改动(有人统计改了约两万多字)。故而在两大不同系列的版本中,玉和人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差异。

相对而言,脂评本中对通灵宝玉和神瑛侍者的来历描述得更详细。写女娲炼石补天时,练成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却有一块未用来补天,这块剩余的顽石羡慕红尘世间的繁华,求一僧一道两位神仙带它“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那僧施法术把它变成了扇坠大小的美玉,就成了通灵宝玉。那时,绛珠草受了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修成个女体,得知神瑛侍者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要入世去“造历幻缘”,于是要追随神瑛侍者下世为人,“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以报答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通灵宝玉也被一僧一道带到警幻仙子处,一起下凡入世。因此,绛珠草入世成了林黛玉,神瑛侍者入世成了贾宝玉,贾宝玉衔玉而生,口中衔的就是通灵宝玉。而在通行本中,改写成那块女娲补天未用的顽石自己可大可小,变成了扇坠大小的美玉,后来又自己到了警幻仙子那里,成了赤霞宫神瑛侍者。

因此在脂评本中,神瑛侍者入世成了贾宝玉,顽石变成了通灵宝玉,人是人,玉是玉,二者的本原是不同的,入世的目的也是不同的。而在通行本中,人和玉的本原都是那块顽石。

作者写《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以毕生心血写成一部书,对于这样的作者和作品,后人应该心存敬意,不应该随意改动原著文本,如脂砚斋批语中说的:“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因此,本文依据原著文本所述的人与玉的关系,来解读宝玉摔玉的寓意。

首先要说明,在《红楼梦》第1回和第5回的文本中,作者就已经告诉了读者整个小说故事的基本结构和情节主线。第1回中写明,神瑛侍者、绛珠仙子和通灵宝玉都是在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才能入世人间的。在第5回“梦演红楼梦”中,入世后的神瑛侍者(贾宝玉)梦中又来到了太虚幻境,在警幻的安排之下与可卿发生了一段情缘,之前又在“薄命司”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和副册中的判词,又听了《红楼梦》曲,实际上是把金陵十二钗等众女儿们最终的悲剧结局都告诉了读者。

作者用这种魔幻艺术的手法,告诉读者《红楼梦》要讲述一个“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故事,主要人物的经历和结局都已经设计好了。这一切,都是在警幻的精心安排之下发生的,可以说,警幻好比是整个《红楼梦》故事的“总导演”,而一僧一道两位神仙好比是“副导演”,他们穿行于仙界与人间,帮助警幻一同策划和导演了这一场穿越仙界、梦境和人间的史诗大剧。

《红楼梦》故事的主线,是神瑛侍者(贾宝玉)从“入世”到“出世”,最终“以情悟道”的生命历程,金陵十二钗伴随他入世人间,都是助他悟道的引路人。

再说那通灵宝玉所扮演的角色,第1回中就表明了,它跟随神瑛侍者入世,最后又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恢复成了一块大石头,石上字迹分明,刻的就是它和神瑛侍者入世之后的人间经历,这就是《石头记》故事的由来。所以,这块石头就好比是一个“随行记者”,是《红楼梦》故事的见证人和记录者。

并且,在第1回作者还特意安排了一个“空空道人”,写他读了《石头记》,并与石头之间有一大段对话。这个空空道人的出现,不是在《石头记》故事之中,而是在《石头记》故事完结之后。所以,他不是《石头记》故事的参与者,而是一个阅读者,作者写他与石头之间的对话,是要告诉读者如何读懂《石头记》。所以这段对话,实际上是作者知道世人一时读不懂《红楼梦》,故而特意写给读者的一个《红楼梦》导读。最后写“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是表达了《红楼梦》的思想主题,表明《红楼梦》是以“谈情”的方式表达悟道的主旨,希望读者能像空空道人那样,能从《红楼梦》中感悟人生,获得觉悟。【有关“因空见色……自色悟空”16字的解读请看拙著《读懂红楼梦,读懂中国文化》,有兴趣的读者请上“网易云阅读”搜索,作者署名:月之恒。】

了解了《红楼梦》的主体框架,再来说宝玉为何见了黛玉就要摔玉。贾宝玉为什么衔玉而生?通灵宝玉对贾宝玉而言意味着什么?“玉”者“欲”也,第1回里就写那“顽石”恳求一僧一道“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它跟随神瑛侍者一起来到人世间,是要享受富贵和美色的。

衔玉而生象征人有与生俱来的欲望,生而有玉象征着富贵和美色的人生欲望将得到满足。世人都期盼荣华富贵的欲望能得到满足,故而在世人看来,玉是宝物,是好东西,是贾宝玉的“命根子”。但是贾宝玉有慧根,对它格外厌恶,说它“不是个好东西”,“不要这劳什子”。弃玉就是要弃“欲”,就是要摆脱欲望的束缚。

《红楼梦》写宝玉摔玉,是佛家思想的体现。佛家认为,人与生俱来,内心有一个“我”,就有了为“我”的私欲,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源。通灵宝玉原本是一块石头,第1回中写“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炼石的是女娲娘娘,在中国的传说中,女娲是造人的神,说那石头“灵性已通”,就是说石头有了人一样的灵魂,或者说有了人性。人有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性就是为“我”的执着,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故而石头通了灵,就像人一样,要追求欲望的满足,就想去人间“受享几年”。

石头有了欲,就成了玉,就迷失了本真,忘记了自己原本的好处。贾宝玉的原身是神瑛侍者,瑛是“像玉的美石”,本质也是石头,但是衔玉而生,也有了玉(欲),也迷失了真我。所以,第25回写马道婆为了得到赵姨娘的银子,用魇魔法要害死贾宝玉和王熙风,在二人奄奄一息时,那一僧一道化身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来解救:

……那僧笑道:“长官不须多话。因闻得府上人口不利,故特来医治。”贾政道:“倒有两个人中邪,不知你们有何符水?”那道人笑道:“你家现有希世奇珍,如何还问我们有符水?”贾政听这话有意思,心中便动了,因说道:“小儿落草时虽带了一块宝玉下来,上面说能除邪祟,谁知竟不灵验。”那僧道:“长官你那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

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念毕,又摩弄一回,说了些疯话,递与贾政道:“此物已灵,不可亵渎,悬于卧室上槛,将他二人安在一室之内,除亲身妻母外,不可使阴人冲犯。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说着回头便走了。

癞头和尚说通灵宝玉“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说石头原本是“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都是说通灵宝玉和贾宝玉被人间富贵和美色欲望所迷惑,而迷失了本性。经过癞头和尚摩弄之后,又恢复了本真,就破解了魇魔法。

《红楼梦》从一开始就表达了要摆脱世俗欲望的思想观念,第2回中颂扬“女儿论”,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又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这种“女儿论”不同于现在的女权主义,女儿的清净、尊贵,是因为她们远离了世俗的污染,而男子热衷于“仕途经济”,一心追求荣华富贵,故而“浊臭逼人”。所以,第59回中宝玉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第36回中写贾宝玉因为薛宝钗劝他读书做官,就骂宝钗“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可见女子若是受了世俗的污染,同样也是“国贼禄鬼”,同样也“浊臭逼人”。

显然,《红楼梦》中上述描述的思想目的是劝世,揭露世俗世界里的肮脏和荣华富贵中的悲苦,希望世人能从“仕途经济”的欲望和痛苦中解脱出来。

贾宝玉是个特殊的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发生宝玉摔玉这样的事情。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像贾宝玉这样天生就排斥现成的荣华富贵和高人一等的贵族身份,这是不现实、不真实的。人天生是要满足自我的,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发现自己有通灵宝玉而其他人都没有,他只会高兴、满足、得意,不可能会痛苦、愤怒,把玉摔掉。一个富家公子也不会自觉地认为身边的女孩是“极尊贵,极清净”的,自己反而是“浊臭逼人”的,甘心把自己摆在低人一等的位置上,这样的精神状态不符合正常人的本性。显然,因为作者的生活经历让他有了超乎常人的人生觉悟,故而在《红楼梦》中,把自己的智慧和觉悟赋予了贾宝玉这个文学人物,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觉悟。

所以在小说中,宝玉摔玉意味着贾宝玉没有完全丧失神瑛侍者的本性,想要摆脱欲望的束缚,知道有玉(有欲)是不好的,说“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是羡慕林黛玉等女儿们的纯洁无暇,为自己被欲望所困而感到痛苦、感到羞耻。

这种追求清净、解脱的观念显然是佛家思想的体现,但是真正的觉悟很难,而《红楼梦》毕竟是写给世俗人看的小说,对于世俗常人而言,佛家思想精深难懂,因此,作者为了表达这一精神境界,在《红楼梦》中作了精心的设计。宝玉摔玉所要表达的,除了上述内涵之外,还有更深的寓意,这还与贾宝玉的名字有关。关于这个问题,将在下文中继续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