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是“左青龙右白虎”吗?

 文化龙乡 2015-03-19

 是“左青龙右白虎”吗?

                               ——印反的《贝壳堆塑的龙虎图》

●安徽省灵璧县灵璧中学  赵含清(234200)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1]P14在谈到龙图腾崇拜时配发的一张《贝壳堆塑的龙虎图》(见图一),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有的学生甚至惊呼:六千多年前就讲究“左青龙右白虎”了啊!笔者对此也颇感兴趣,然而深入了解后却发现教材配图印反了。

孙德萱、李中义说:(濮阳西水坡考古)“其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出土了四组用蚌壳摆贴而成的龙虎图案。第一组(Bl)发现于137号探方仰韶文化第四层下;第二组(B2)位于Bl正南20 米处176 号探方;第三组(B3)B2正南25米处”。又说:“墓主人居中,为一壮年男性,头南足北,仰身直肢,身长1.84米。龙居于墓主之右侧,1.78米、高0.67,昂首曲颈,状似腾飞;虎居左侧,1.39米、高0.67,张口露齿,尾下垂,四肢如行走状。龙虎皆头北尾南,背向墓主人。B2内容为龙虎鹿(暂名)。鹿卧于虎背之上,二者皆头向北,龙头向南,龙身与虎叠压,右上方摆一精致石斧以及似鸟或蜘蛛的蚌贴动物图案各一。B3是北虎南龙,背相对,虎头向西而龙头向东,龙背骑一蚌砌人形。第四组蚌图位于B3西南,蚌砌动物的头,腹部以下被晚期活动破坏,仅残留脊和尖尾,形象不可辨认。尾巴的东边,有用蚌壳贴砌的一圆圈,似日似月。”[2]P11由此可见教材配图为该文所说的第一组(B1)图案,墓主人头南足北而葬,龙在右侧,虎在左侧,并非“左青龙右白虎”。

实际上B1图案隶属于西水坡遗址M45号墓。审视根据考古现场绘制的《M45平面图》[3]P5(见图二),乍看墓主人头北足南而葬,但图右上角的指北箭头揭示了实际埋葬方位。该墓南北长4.1米,东西宽3.1米,深0.5米,方向178°。共计发现四具骨架,墓主人葬于墓室中间,墓室东西北三面还分别埋有一名殉葬者。除蚌龙、蚌虎外,尚有两处较小的蚌壳堆积地点:一处在蚌虎西面,摆放散乱,中间夹杂一些小石片,看不出形状;另一处在蚌虎北面,成三角形摆放,东缘还摆放有两根人胫骨。[3]P4-5

考古发掘现场的细节大致如此,然而对其所做的解释却是见仁见智,争论相当激烈。关于墓葬文化属性有仰韶文化说、三苗部族文化遗存说[4]P105。关于墓葬范围笔者总结为有小中大三说:小M45说否认墓主人之外的其他三具骨架为人殉,指出其系单独的小墓[5]P1M45说,如图二所示,其“西北部被东周时期的M54打破,东南、西南、东北部分别被仰韶时期的H34H46H51打破”[3]P3M45说至少把B2B3也包括到墓葬范围内,推测其可能为祭祀墓主人留下的遗迹[3]P4。甚至有的学者把更远些的M45向南延长线上的M31也归入大M45名下[6]。关于墓主人的身份,有伏羲说、黄帝说、颛顼说、帝喾说、部族联盟军事大首领说、巫师说等。对于墓主人右侧蚌龙有“中华第一龙说”,有可以确认的时代最早的龙说[7]P1P4。对墓主人左侧的动物图案有虎说、犬说[4]P105-107。蚌虎腹部以西散乱堆积的蚌壳有多余蚌壳随意丢弃说[3]P4,有精心摆放的大火星说[8]B2虎背上动物有鹿说、麒麟说[9]P2……可以说大到对墓葬定性与评价,小到几乎每一处细节都存在争议。然而经过近30年沉淀,排除细节上的小差异,比较有代表性的,获得天文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支持的,为多数学者接受的一种看法是:定义或大或小的M45号墓均是精心布局的结果,如B1龙在东方,虎在西方;墓主人骨架以北三角形蚌壳堆积连带人胫骨象征北斗;B2龙、鸟、虎、麒麟象征东南西北四象(战国中期以后麒麟形象才为玄武取代);M45三具人殉骨架和M31墓主骨架代表春夏秋冬四时……对应远古时期的星象,反映了古人天文观象授时方面的成就。

M45呈星象布局的研究结果也支持龙在东虎在西,由于M45墓主人面北背南而葬,结果造成了左虎右龙的格局。教材配图确实印反了,建议再版时改为正确的图(见图三)。

 

【原创】是“左青龙右白虎”吗?——印反的《贝壳堆塑的龙虎图》

图一

 

【原创】是“左青龙右白虎”吗?——印反的《贝壳堆塑的龙虎图》
   图二

 

                  【原创】是“左青龙右白虎”吗?——印反的《贝壳堆塑的龙虎图》
                                   图三

 

参考资料:

[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版,2013年第7次印刷。

[2] 孙德萱、李中义:《中华第一龙——濮阳西水坡蚌壳龙虎图案的发现与研究》,《寻根》2000年第1期。

[3] 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濮阳市文物馆、濮阳市文物队:《濮阳西水坡遗址试掘简报》,《中原文物》1988年第1期。

[4]叶林生:《濮阳西水坡M45号墓的释读问题》,《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5]孙其刚:《濮阳蚌塑龙虎随想》,《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6] http://baike.baidu.com/view/2874856.htm?fr=aladdin

[7]刘庆柱:《关于考古发现的“龙”之界定问题》,《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8] http://bbs.tianya.cn/post-no05-178654-1.shtml

[9]陈美东:《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本文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10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