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东汉

 李朝云律师 2015-03-20

【只有高尚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是可以存在,这个世界上,才会真的有高尚存在。】

文/朱东(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原易》作者)

摘自《东鹤书院三字经精讲深解100讲》55讲-2

自东汉建立之初,对于位于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的管理。光武帝就充分运用了,由汉武帝奠基,由汉元帝发扬光大的儒家道德理想的感召力。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在社会上重建被战乱冲淡的道德与信仰的影响力。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只不过,刘秀弘扬儒家思想,并不像汉元帝那样,既源于又追求一种所谓的理想主义情节,并因此而停留在一种近似虚幻的层面上,而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建国后,刘秀在洛阳修建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还常到太学巡视和学生交谈。在他的提倡下,许多郡县都兴办学校,民间也出现很多私学。 这就使得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弘扬,有了一个比较严肃和坚实的基础。

同时,刘秀还通过树立一个现实的典范,将所谓的道德理想,从虚幻之中,重新拉回到现实中来。这个典范就是隐居在浙江富春江边的名士严子陵。

这个严子陵,是浙江会稽余姚人,与刘秀(后来的汉光武帝)是同学好友,少年时代就负才气,为天下所知。在新朝时代,就多次受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为所动,最后索性隐名换姓,避居今浙江杭州桐庐富春江畔,彻底摆脱了王莽的羁绊。

刘秀登基做了皇帝之后,回忆起少年时期的往事,想起严子陵。思贤若渴,到处寻找严子陵。几年后,得知严子陵披着羊皮隐居在浙江某个地方钓鱼,便立即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一连请了三次,并送上自己的亲笔信。这才把严子陵请到了洛阳。

但是,到了洛阳之后,严子陵发现一个叫候霸,以追名逐利为目的的家伙,居然已经做了朝廷的丞相非常失望,也就不愿再在洛阳呆下去,每天只在宾馆里睡大觉,等待回家。即便是刘秀亲自来看他,他也闭着眼睛,不理不睬。

过了几天,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与他谈论旧事,谈得十分投机。晚上,还与严子陵同榻而卧。严子陵在睡梦中把脚搁到他的肚皮上,其实就是故意的,要表明一种不想受权势约束的态度,刘秀一方面是毫不介意,同时也非常清楚的知道了,他是无法让严子陵入朝为官的了。

当然,经过这样的一番表演,严子陵的高洁迅速传遍天下,成为了一个高尚的符号。于是,光武帝顺势,将其礼送回乡,向全天下表明了,自己以及朝廷对高尚,对气节的推崇与尊重,从而在东汉时代形成了一种注重道德名节,崇尚高洁情操的社会氛围。

这对于一个在经济和制度上,都不能实现充分重建的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不仅将极大的降低社会运营的成本,更能够激发民众乃至民众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尤其是对官员的行为与思想,起到约束和引导的作用。因为人们虽然可以为了追名逐利而放弃尊严,但却只能为他们认为高尚的事业与追求而奉献一切。

所以,严子陵固然是位高洁之士,但是刘秀更是一位高明之君。因为在他的操作下,严子陵在事实上是与他共同上演了一出双簧。生动而深刻的向世人揭示了,什么叫高洁,什么叫高尚这一原本因为过于抽象,而容易被人利用而发生扭曲的概念。

极大的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强化了东汉政权的稳定性。

所以后世人们说严子陵“桐江一丝,系汉九鼎”。并非妄谈,因为他向世人证明了,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高尚存在。

只不过,光武帝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往往被人们忽略的,事实上,光武帝对待严子陵的态度,向世人证明了,高尚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是可以存在。

(来源 东鹤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