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范畴问题

 博书润雅 2015-03-20
作者:孙孝军 
近年来,对语文教育的研究热潮不减,各种思潮、观点层出不穷。对语文教育本质的认识,先是工具论盛行,后是人文说占先,如今渐渐归为一统,即工具论与人文性的统一。当工具论盛行的时候,如何教育学生用好语文这个工具,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好。当人文说占先的时候,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性,这个问题照样没有解决好。而当工具论与人文性统一取代前者而独霸天下的时候,如何既让学生用好语文这个工具又让学生养成人文素养,这个问题更是没有解决好。
        以上诸多的现代语文教育观点,皆有其可取之处,也都能部分地解决了语文教育的实质问题。但不足之处是没有解决好语文学习阶段的问题,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到底怎样界定工具与人文,这个问题还没有什么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课程标准》上的条条框框,虽说经过多少专家精心商讨、打磨,但还是粗线条的,泛泛而论,没有界定什么具体可行的范围。
        中学语文教育的低效,长期以来很受国人的诟病,原因很多,有学校因素,有学生因素,有教师因素,更多地是中学语文教育的范畴没有厘清。中学语文教育不是一个硕大无比的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不是大海,什么大江小河都往里面流。中学语文教育就是针对十几岁少年的,十几岁的少年在三五年的时间里在语文方面该学什么东西呢,该受到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呢,应该掌握哪些语文工具呢,又需要培养哪些人文精神呢,必须要明确界定。
        而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加给少年的内容太多,要求太高。比如人文性,像《课程标准》中队课程性质与课程基本理念的的阐述,这些都笼统的很,大得很,都是些看似很有道理、但难以实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似乎放在大学里也未尝不可。中学的人文性,界定模糊,导致教学无从下手,而考查也是无的放矢。
         而时下语文教育有把人文性夸大化的趋势。有人说,语文就是人文,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语文的本质是文化。这些说法当然有道理,现在语文学习主要是文学选本式学习,文学选本,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承载着卓越的人文思想与情怀,学习语文就需要培养学生人文思想与情怀,传承文化与文明。但培养人文思想与情怀,传承文化与文明,这些并不专属于中学语文的,大学语文也是如此,自己不在学校学习也能够培养人文思想与情怀,传承文化与文明。那么中学语文教育如何体现人文性呢,体现哪些人文性呢?这个范围厘定不清,又怎么能够说现在学生人文素养差呢?又怎样判断语文教育低效呢?
        关于人文性,语文教育具有这个特性,其他学科也具备这个特性。其他学科的所有成果都是属于人文的。为何要让中学语文独自承担这个人文教育的责任呢?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途径很多,比如学生所处的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等,比如学生所参加的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社会活动等,比如参加班会、看电视、听报告、开运动会等。为什么非得语文教育才算是人文教育呢?
        有的人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这话也不错。但为什么不在生活里学语文,而非得在学校各个学段里学语文呢?又为什么称为中学语文教育而不是生活语文教育呢?那么中学课堂语文教育与生活语文教育有何区别,如何厘定二者的界限呢?如何划定中学语文教育的范围呢?
        学校语文教育就应该具备学校尤其是课堂语文教育的特性,不能给它加上过多的东西,应该给它减负,而不是增压。如果不这样,学校语文教育永远没有好评,只会是少慢差费。
        学校语文教育应该剥离那些非中学课堂语文所拥有的东西,应该放下那些强加给课堂语文的东西,轻装上阵,才能走出一条崭新的高效的道路来。
        如何划定中学语文教育的范畴呢?必须要回到中学语文教育的原点去研究,也就是说要弄清楚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中学生正确、规范、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只要抓住这个根本目的,去划定中学语文教育的范围,就能从纷繁芜杂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解放出来,从而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
        划定中学语文教育的范畴,必须要明确化具体化,必须结合不同学段学生实际,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让人无所适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