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大为:筑牢法治中国根基

 锦源坊 2015-03-20

原标题:筑牢法治中国根基

当前,法治建设在整体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长期以来法治国家建设(仅指在顶层设计的层面上)和法治政府建设更引人注目,法治社会建设(或者说社会面的法治建设)相对来说,一直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隐而不彰。因此,在三位一体建设的大格局下更应给予法治社会建设以更高的关注和更深入广泛的研究。

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法治社会一方面要求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居于最高地位,任何社会主体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各种社会主体的行为都受到法律的约束,在法律提供的框架下相互交往,并依据法律形成稳定、可预期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要求各种社会矛盾、社会纠纷都在法律的轨道上予以化解,各种社会裂痕都在法律的轨道上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法律既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保障,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保障。法治社会建设的内容大体上应包括三个方面:制度建设,即规则体系全面确立;对规则体系的高度认同,即法治精神成为社会成员的共同信仰和自觉的行为准则;良好秩序的全面形成。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是一个不可分割、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统一体,不存在主次关系,应该协调推进,但从发展的阶段和各自的作用方面观察,当前形势下,法治社会建设属于全面深化法治的固本之举,是一体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广大社会成员对法治的共同信仰、整个社会对法律的敬畏和依赖,是法治建设的不竭动力。同时一个具有较高法治化程度的社会也对国家、政府的任何非法治化倾向保持着时刻警惕和及时反应。可以说,如果没有坚实的法治社会作为依托和支撑,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根本无从谈起,只能是空中楼阁。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权利意识觉醒,但维权理性、规则意识不足;对行政机关的诉求增长,但对公权力的服从、配合与支持淡化;法律和制度相对完善,但法外干扰的因素时有发生;公权力在一些领域退位或归位,但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发育仍不成熟;一些地方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形成鼓励违法的恶性机制;社会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但应对方式简单化、低效化。

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路径

培育规则意识,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法治社会实质上就是遵守既定规则的个人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组成的集合。实现人心大治,不仅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着力强化规则意识、诚信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还要透过多途径、全方位的理念引领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让法治信仰内化为信念,让法治理念成为社会成员决策和行动的基本指引。

完善守法用法的社会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水平。建立完善确保各项法律制度运行顺畅的机制,让不守规则的成本远远高于遵守规则的成本,因势利导,矫正社会成员的行动逻辑,影响社会组织的行动决策,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依靠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努力将各项社会治理活动纳入法治轨道。

规范社会组织的发展,发挥依法管理服务社会的职能。公权力从微观领域退出、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由直接向间接转变后,亟需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为此,不但要求法律对政府进行控权,也要求加强对社会组织外部行为的规范和内部治理的引导,构筑以他律保证自律的机制,提升其参与社会活动和治理的诚信度、公信力,防止发生社会组织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扭曲市场规则的问题。

加强基层和行业法治建设,将矛盾纠纷化解中的社会力量纳入法治轨道。如何使法治畅达“末梢神经”,当前需要加强农村和城市社会等基层以及行业的法治建设,充分利用乡规民约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化解调处社会纠纷,依法确定行业调解、专业调解、社区调解的效力,保障各类调解的合规性和合法性,在法治轨道上、在司法和行政权力外消化解决矛盾纠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