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十三篇大洪水淹没50百米高山绝不可能真实历史事件被误解错释讹传雷暴雨出现40亿年以前绝对真

 文化龙乡 2015-03-20

               第七十三篇  大洪水淹没50百米高山绝不可能  真实历史事件被误解错释讹传

                          雷暴雨出现40亿年以前绝对真实  雷电氢氧炭氮致生命物质形成

    “大洪水”的传说史话,或被演绎成为不可思议的荒诞神话故事,在全世界的每一个民族或部族,都会存在有,甚至不止是一件,如巴比伦人的有关“洪水”传说,就有好几种的泥版记载。这类的传说史话被学者们一般多是归纳于“人类再生神话故事”里面。笔者前一篇里引说的《尚书·尧典》、《旧约全书·创世记》、巴比伦人泥版《吉尔伽美什叙事诗》等的有关“大洪水”记述,只不过是人类历史传说史话中名气比较大一些而已,已经是为比较多的学者专家们关注、研究、探讨过了。

    如《人类神秘现象全记录·真的有“诺(即挪)亚方舟”吗?》里所说:

    “诺亚照上帝的吩咐用木头造成了方舟。方舟长360米,宽23米,高13.6米,分为三层,有1.5万吨级那么巨大。(这些数字显然是错误,《旧约全书》里记载是为‘肘’,即以人们‘小臂’的长度为计量单位。按照西亚地区人们的基准身高,‘肘’长应该是等于或略小于30厘米。)……大地茫茫一片,唯方舟在洪涛中不停地漂泊。据《圣经》记载,150天后,水势渐退,诺亚方舟停搁在亚拉腊山巅(今土耳其东部)。……诺亚大洪水的故事是距今6000年左右的传说,不仅在《旧约全书》里有清楚记载,被称为世界最古老的图书馆——古代亚述首都尼尼微的文库中发掘出来的泥版文书上,也有着类似的洪水故事的记载。今天,知道诺亚方舟故事的人——基督徒、犹太教徒和伊斯兰教徒——达15亿以上。……1916年俄国飞行员拉特米飞越亚拉腊山时,发现山头有一团青蓝色的东西,好奇心促使他飞回细看,他惊讶地看到了一艘房子般大的船,一侧还有门其中一扇已毁坏。这个其余很快就报告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当时他曾命令组织一支探险队,由于十月革命爆发,这项计划告吹。其实,拉特米并不是第一位发现诺亚方舟的人。早在17世纪,荷兰人托依斯就写过一本《我找到诺亚方舟》的书,并附有方舟的插图。1800年,美国人胡威斯和于逊,1892年耶路撒冷代主教和当地土耳其牧人都说他们看到了‘方舟’。

    “亚拉腊山位于土耳其东端,靠近伊朗国境的地方,是座海拔5065米的死火山,山顶自古就被冰川覆盖着。传说山顶留有诺亚方舟,不过,住在这个地方的阿尔明尼亚人把这座山尊崇为神圣的山,相信人若登上山顶会被上帝惩罚。长期以来,谁也没有爬过它。但这个谜最终还是得到了证明。1792年,一个叫弗利德里希·帕罗德的爱沙尼亚登山家,初次在亚拉腊山登顶成功。随后,在1850年,盖尔奇科上校率领的土耳其测量队也登上了顶峰。1876年,英国贵族詹姆斯·伯拉伊斯在圣山高约4500米的岩石地带,捡到了木片,并发表了他捡到方舟残迹的消息。

    “二次大战后,一位土耳其飞行员拍了一张‘方舟’照片。从此,‘方舟’不再是人们口头的传闻,而是有了照片的实物。更令人吃惊的是:照片放大处理后,测出船身为150米长,50米宽,和传说中的方舟近似。1949年,美国的阿伦·史密斯博士组织了亚拉腊山远征队,以探寻诺亚方舟为目标,可是未能达到目的。1952年,法国的琼·多·利克极地探险家又组织了探查队,并成功地登上了亚拉腊山顶,然而关于诺亚方舟则什么也没有发现。可是,当时的一个叫琼·费尔南·纳瓦拉的队员却思忖:一旦在亚拉腊山的什么地方,残留有诺亚方舟,我要用这双眼清楚证实它。他下定决心,在1953年第二次探查时,详细地研究了认为残留有诺亚方舟痕迹的地方。1955年7月,他带了11岁的小儿子拉法埃尔,试图第三次登上亚拉腊山峰顶。正是两人死心踏地的念头,终于发现了诺亚方舟残片,他们从冰川中挖出了它的一部分,带回了一块木板。

    “这块古木板后来寄送到西班牙、法国、埃及等国大学和研究所,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其结果证明,这是一块经过特殊防腐涂料处理过的木板。经碳测定它至少有4484年的历史,正是所传‘方舟’建造的年代。人们惊呆了,又有照片,又有实物,费尔南坚信自己发现的就是‘诺亚方舟’。后来,他根据这些探查结果,写了一本书名叫《我发现了诺亚方舟》,于1956年出版。他还在全世界到处举行报告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但有人提出了质疑:即使发生特大洪水,地球水位也不会升到5000米的高度,方舟何以能在亚拉腊山巅?难道是地壳变动?美国人C·J·卡佐和S·D·斯各特认为:一、就算发生过诺亚时期的大洪水,即5000年前被几英里深的大水蹂躏过,那么,今天地球表面会成什么样子呢?就连最高的山也会显出流水侵蚀的痕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此外,1.2万年前冰封的地区总该有被水改变过的迹象,可它们依然如故。不管海拔多少,那些外露的冰川断层仍保持原始状态。二、从科学观点来看,历史上有人见过诺亚方舟的说法,是无说服力的。如果方舟在5000年前终于搁置于亚拉腊山的山顶附近,那它很可能早就被冰川运动转移到了较低的高地。方舟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已支离破碎,木头撒遍了亚拉腊山的较低山坡。就我们所知,从来也没人找到过这样大宗的木头,更不用说方舟的残骸了。三、人们所提供的‘方舟’照片显然都是模糊不清的,并且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以便从点缀山峰及其附近斜坡上的许多形状相似的天然轮廓中辨认出这矩形方舟。说到纳瓦拉找到的‘方舟’木头,从3个不同实验室得出的若干龄期值表明其龄期介于1250——1700年,年代太近,因而不符合‘方舟说’。四、可以设想出5000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生的一场大洪水,诺亚家族预见到当地的江河有泛滥之征兆。于是他们造了一只船,贮藏了足够的物资,出于自然的冲动,给牲畜留出了舱位。那场洪水使生命财产损失浩大。数天之后,那只船搁浅在某一高地或丘陵上。随着时间的消逝,这件大事的传说就作为家喻户晓的诺亚方舟故事而流传了下来。卡佐和斯各特的看法有一定的科学性。

    “最令人震动的消息还是近年的事。美国学者戴维在亚拉腊山以南的乌慈恩吉利村附近的穆萨山顶上发现了一艘大船,这个村庄与史书上所说的尼塞村位于同一地点。该船船头呈洋葱状,船身长164米,长度基本上和《圣经》上记载的诺亚方舟相符。1989年9月15日,两名美国人乘直升飞机飞越亚拉腊山西南麓上空时,发现了诺亚方舟,并拍摄了照片。驾驶员查克·阿伦说:‘在亚拉腊山的一处通常由冰川覆盖的、海拔440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只方舟形物体。’而那处地方的冰川今年夏天因该地区高温天气而后退了。阿伦说,‘我百分之百地确信,这是方舟。’他和同伴计划1990年6月攀登这个地段,届时将派出一个由包括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共20人组成的考察队。目前,至少有3个美国小队在搜寻这艘诺亚方舟,重点放在亚拉腊山的西南麓。然而土耳其地质学家们说,那只是一块经过数千年风化侵蚀而形成的顽石而已。不管怎样,战幕已经拉开,确凿的答案总有一天会出现的,那时就可以解释《圣经》故事的真相,今年的探险如真的发现了诺亚方舟,才称得上是本世纪的发现,是奇迹中的奇迹。”

    还有《人类神秘现象全破译·史前大洪水之谜》里也说:

    “世界各地各民族流传着许多关于史前大洪水的传说,特别是沿北纬30°一线的民族,几乎都在各自先民的记忆里保存着有个大洪水的详尽历史。在所有这些有关地球史前灾难的历史中,最著名的恐怕还是《圣经》中关于诺亚方舟的故事。……这就是令无数个世纪苟活于世的地球人所牵肠挂肚的史前大洪水的传说。

    “在古代中亚地区,是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这就是苏美尔文明的发祥地。在苏美尔这个谜一般的文明国度中,曾诞生了一位吉尔格梅施君王。在考古学家从这一地区发掘出的30阗(阗字误讹,是指为公元前30世纪)年前的陶土版上(即通常说的苏美尔人泥版),记叙了吉尔格梅施君王听他的先王乌纳皮施汀君王讲给他听的有关大洪水的故事。乌纳皮施汀君王设法得到了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种子。

    “无独有偶,在地球的另一端,远离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墨西哥河谷,也有关于洪水的传说。这个地区不论在文化上或地理位置上,都被阻隔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势力范围之外,他们有关洪水的传说是在第四太阳纪末期。对于这灾难性的洪水洗劫后的情景,传说是这样的:暴雨骤降,山洪暴发,大地一片汪洋,高山隐没水中,人类变成鱼虾……。然而这远远不是全部。

    “在中美洲阿兹特克人关于洪水的传说中,全世界只有两个人逃离了这场大劫难,他们是一对夫妻。丈夫叫柯克斯特里,妻子叫苏齐奎泽儿。他们是受到神的谕告,建造了一艘大船,漂流到一座高山上。夫妻在洪水退后才钻出船舱,在当地定居下来,抚育子女……

    “玛雅的印第安人有一部他们视为命根子的神圣典籍《波波武经》,其中也有关于这场天神发怒惩罚人类的洪水记载。书中讲到天神在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然而这是一场不那么顺利的实验,天神先用木头雕成人像,并让他们开口说话。这些木头人后来失去了他的欢心,因为他们忘记了造物主的存在。于是天神决定发起一场洪水,以毁灭人类……

    “在美国印第安人中最大的一支阿风坚族的蒙登亚人以及加州南部属于瑟诺族的印第安人,他们也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在世界上以神话传说著名的希腊,关于洪水的传说更是脍炙人口。在埃及,在印度,关于洪水的传说更是比比皆是。

    “在人类神话记忆中,这场大洪水铺天盖地,非常辽阔壮观。据有关专家统计,全世界已知的洪水神话和传说有50多则。大多脉络清晰,叙事完整,而且经考证,绝大部分洪水传说各自独立形成,即纯粹是本民族的口头传述,与某一类主导地位的文化毫无关系。

    “这就有些奇怪了,在祖先流传下来的大多悲壮的不同神话中,各民族都保存了对远古时代一场全球性的大灾难共同的完好的记忆,并世世代代引起全人类的共鸣。这难道能用巧合去加以解释吗?

    “为什么这些神话尽管产生于各个不同类属的文化,故事却是如此惊人地相似?为什么这些神话会充满共同的特征,并拥有相同的典型人物和情节?假若这些神话确实是人类的记忆,为什么没有历史文件或什么资料提到这场蔓延全球的大灾难?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这些神话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记录?神话中的那些动人的洪水故事,可能是某些天才的创作,用以记录远古时代发生的大事,留传给后代子孙。我们所指的神话到底是什么内涵,是不是赋予了我们太多的矜持的怀疑与假设?

    “有的科学家大胆设想,大洪水不正是登上地球的不知名的生物事先策划好的一项工程,一个残酷的,但出发点却不容质疑的伟大计划吗?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消灭人类,留下少数的作为传世的希望。这一设想正确吗?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用更充足的证据来清理大洪水这一几千年来一直笼罩在人类心头上的谜团。”

    正如美国学者C·J·卡佐和S·D·斯各特质疑的那样,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上真的能够会是在5、6千年之前前后,曾经暴发出将高达5065米的亚拉腊山顶也几乎淹没的“大洪水”灾难吗?显然这是绝对不可能发生存在的事情,理由很简单,就是即使南极、北极和全世界所有全年积雪不化的高山上的“冰川”,全部都融化掉,所融化产生出的“水”充其量也只能够致使现今地球的“海平面”升高几十米或百多米而已,从数量上计算,是绝对不可能致使“海平面”升高达到5000米。既然如是,那么全世界所有民族或部族几乎都会存在有的栩栩如生的“大洪水”灾难传说史话,难道都是同样一律地被伪造产生出来的吗?答曰:非也!应该说这些的有关于“洪水”灾难的传说,都是为我们人类上古先民们一代一代相流传下来的“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都是亲身经历过“大洪水”事件的先民们口口传授而流传下来的,只不过是流传中,被后世人们产生误解错释讹传罢了。

    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人类上古时期“大洪水”传说史话原本真实面貌究竟是为怎样情况?要探究弄清楚“大洪水”的来龙去脉,首先需要了解“暴雨”的由来。

    一、第3篇里已经提出,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在“太阳系”的超新星爆发之际,伴随着“太阳”的诞生同时形成诞生出来。并且就是在那一瞬间,还获得到了永远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不停息地“运行”和“自转”的动能。同样,也就是在那一瞬间,“太阳”也是获得到了包括所有的行星、卫星、彗星,等等在内,都是跟随着“太阳”一道环绕着“银河系的中心点”,即人马座方向上,以每秒240公里速度,约2亿年绕行一周的轨道上,永远不停地运行的巨大动能。

    二、由于地球的“赤道”和太阳系的“黄道”之间,存在有着23°26′的夹角,致使地球上的各不同纬度地点,在全年时间内接受太阳光照射的“能力”不是永恒不变,而是产生出从“夏至”至“冬至”之间,由多减少和由少增多的不断循环交替变化(至于北半球1月最冷,7月最热;南半球7月最冷,1月最热;则是属于寒冷或热量的蓄积结果)过程。从而形成出一年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或者是为雨季、旱季的不断循环交替变化。

    三、因为低纬度地区受到太阳光“直射”,致使气温增高,水份大量蒸发,空气饱含大量水汽,不断地向着中纬度地区扩散。而高纬度地区则是太阳光“斜射”,气温低,积聚成为“冷高压”的空气团,也是不断地向着中纬度地区扩张。更重要的是:空气中饱和状态“水汽”的含量,是随着空气温度每升高8°C,水汽的“含量”则增加一倍。反之,空气温度每降低8°C,空气中饱和状态的水汽含量,便降低为二分之一。正是低纬度地区的“热空气团”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团”交汇融合过程中,由于热湿空气团受到冷空气团的作用而温度降低,导致“超饱和”的水汽被释放出,由气体状态转变成为微小水滴或者冰晶,如果是悬浮在大地表面上,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雾”;要是悬浮在空中,便是“云”。

    四、又因为空气每上升100米,气温会降低0.6°C,1000米即是6°C,2000米即为12°C。而热空气团与冷空气团交汇融合的时候,热空气因为比重小自然会抬升,冷空气则由于比重大必然要下沉。其中热空气所释放出的超饱和状态的“水汽”,因为冷空气的作用而成为“水滴”或“冰晶”,并且下沉,在受到低层热空气的作用,又会上升。到了高空之后,又被冷空气作用形成为大“水滴”或者大“冰晶”而下沉。如此不断反复,就是为气象学称之的“强对流”空气团。也正是由于这种冷、热空气团之间反反复复的、激烈的交融与摩擦过程中,一些的“云团”形成为带有“正电子”的云团,另一些“云团”则形成为带有“负电子”的云团。当这两种的云团触碰时,引发出的“电火化”,即是闪电;所发出的“爆裂声”,就是雷。而降落下的比较大量的雨水,被称为“暴雨”,亦说为“雷暴雨”。如果降落下的是由冰晶凝聚成的比较大的“冰球”,就是所谓“冰雹”。

    五、我国气象上规定:一、1小时内的雨量为16毫米或以上的雨;二、12小时内的雨量为30毫米或以上的雨;三、24小时内的雨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皆被称为“暴雨”。其实,50毫米仅仅是为5厘米,如果5厘米的雨水只是下在海面上,或者仅仅只是湖泊的水面上,水位不过上涨了5厘米。即使有着测量水位的标记刻度,在水面存在有摆动的“波浪”情况下,人们也是难于感知发觉到其水面上涨了5厘米。亦或5厘米的的“暴雨”是落在非常平坦的平原土壤上面,其雨水也完全可以被“土壤”渗透吸收掉。如此,是不会形成产生出惊天动地、危言耸听的“大洪水”之灾难,与传说史话。

    上述虽然是为小学高年级学生都应该知晓的“常识性”知识,笔者也就是个只有小学8年级文化水平的人。之所以要在此赘述,乃是为了向读者们说明:我们地球上引发产生出大洪水灾难的“暴雨”,是早在地球上开始产生有了大量的“水”,以及形成产生出了“海洋”的时候,就已经是诞生出现了,时间是要上溯到约40多亿年之前,绝对不是为某一些人们所想象的仅仅只是发生在约5、6千年之前前后的时期。已如前面第3篇里说过,40亿年以前的地球上,还是没有任何“生命”物质的洪荒时代。实际上“地球”就是在40多亿年以前的“洪荒”状态下,正是经历了数亿至十数亿年这种的暴雨“电闪雷鸣”过程,从而致使得空气中存在着的氢、氧、炭、氮等等的元素们,被结合成为一些“氨基酸”物质。还包括有紫外线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开创出地球上“生命”物质的起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