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圣经也有正确的部分 7.2 洪灾不同于大洪水 7.3 大洪水的静态记录和海水总量锐减的现象 7.4 由我们来解开“诺亚方舟”的缆绳 7.5 解开与诺亚方舟大洪水有关的几个疑难问题 7.6 洪水起因是地球翻转
本章诗曰: 诺亚救世成英雄, 全球洪水谁作弄? 圣经故事细剖析, 科学难题可解通。 海水暴涨毁文明, 破船高埋沙泥中。 撇开神创求自然, 慧海荡舟一老翁。
7.1 圣经也有正确的部分
对于世界性的大洪水,由于人们认识上的误区,至今为止,科学界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目前在大陆上找到的大洪水的痕迹和证据其实是很多的,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统一的研究和解析。造成这一情况有以下两个原因:一、发生大洪水的时间距今已有6000多年,岁月的流逝已经将本来就不明显的痕迹大多数给抹去了。二、大洪水的水位,洪水时期长短等,全部都是未知数。信息的主要来源,来自全世界各民族流传的上古神话,似乎是有一点玄乎。《圣经·创世纪》这样写道:此事发生在2月17日。这一天,巨大的深渊之源全部冲决,天窗大开,大雨40天40夜浇注到大地上。诺亚和他的妻子乘坐着方舟,在大洪水中飘流了40多天以后,搁浅在高山上。为了探知大洪水是否退去,诺亚连续放了三次鸽子,等第三次鸽子衔回橄榄枝后,说明洪水已经退去。 由于科学上总是把圣经与科学完全对立起来,因此,不可能企盼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们,会把几乎毁灭人类的全球性大洪水的一大堆证明材料都摆在你面前。
7.2 洪灾不同于大洪水
在中国古代的上古文献中关于大洪水的记载很多,古人由于口传的失误和漫长岁月的折腾,将毁灭人类的大洪水与后来发生的较大洪灾混淆在一起,这样,在不能确定年代的多次记载的洪水记录中,我们不得不认真解析那些象乱麻一样搅混在一起的史料,仔细确定哪些是高水位的淹没灾害,它基本上是静水性质的;哪些是狂暴的洗劫性的动态性质的灾害;哪些是局部区域性的洪水灾害;哪些是全球性的大洪水洗劫。 根据以上的鉴别法则,我们逐一去考证上古时期有关大洪水的记载后发现,虽然以大洪水为主题的神话几乎遍及世界各大陆,但真正属于灭绝人类的大洪水、以劫难发生后极少数人幸存下来为标准去划分,在各民族的神话中,记载这次大洪水的有以下一些地区:欧洲、墨西哥、加拿大、印度、加里曼丹、埃及、中国、危地马拉、巴西等。 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爵士,开始对巴格达与波斯湾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沙漠地带进行考察挖掘。结果发现了苏美尔古国吾珥城的遗迹,并发现了该城的五族墓。在吾珥古城的考古发掘中,在离地面约10米深处的地方发现了苏美尔人的王陵以后,随着挖掘的继续进行,又向下挖掘了5米左右,结果发现了类似于淤积在河床底部的细软河泥层,它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于是决定再继续往下挖掘,看一看这究竟是不是废弃的古老河道。不久,人们发现这一细软河泥层足足有3米厚!然而,令人吃惊的事情还在后头,在细软河泥层之上是吾珥王族的墓穴,其中有各种陪葬品,如头盔、乐器、刀剑,还有各种工艺品和刻在粘土书板上的历史记载;而在细软河泥层下面,在离地面将近20米的土层之中,又一次发现了人类曾经生活过的痕迹,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碎片,以及碎砖、灰烬等遗留物,是原始石器时代的文化层。考古学家对陶器碎片上面的图案,以及修复以后的陶器的形状,进行了仔细的分析,认为被这层厚达3米左右的细软河泥层隔离开来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这意味着早在苏美尔人来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之前,更早的先民们就已经在那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也就是说,在远古时代曾经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毁灭了这里所有的一切,同时尘封了前苏美尔文明存在过的遗迹。在大洪水消退之后,神秘的黑头苏美尔人又来到这里,并创造了拥有许多世界第一的古老的苏美尔文化。这层厚达3米的干净粘土是哪里来的呢?经过对粘土的分析研究表明,这层干净的粘土层属于洪水期沉积的淤土。由此可见,这很可能是那场世界性的大洪水,它给所有大难不死的先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恐怖印象,以致于将这种可怕的印象保留在了神话之中。按前面所确定的分类方法,这属于静水性质的高水位洪水。 二十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两条美国海洋考察船对墨西哥湾海底进行钻探考察,从海底钻出了几条细长的沉积泥芯,这等于截取了海底的一些地层剖面。当地质学家研究这些沉积泥芯的时候,竟意外发现在大约距今1万多年前的沉积层中,存在大量有孔虫甲壳。有孔虫是一大类微小的单细胞浮游生物,其中一些种属属于广盐度生物,即它们既可以适应正常的海洋海水的含盐度,又可以适应偏高或偏低的海水含盐度。其甲壳中氧同位素含量的比例可以代表其生活期海水的盐度。科学家通过对这个沉积泥芯中的有孔虫甲壳的分析,证明其生活期间,墨西哥湾一带海中盐份很低,这说明,当时有大量的淡水涌入墨西哥湾。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这些突如其来的淡水就是洪水。这种情况可以有两种设想:一说明当时雨量充沛,陆地上的河流把大量的淡水送入了墨西哥湾,这种说法带有局限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全球海水水量大增,冲淡了海水的含盐度。这些突然增加的淡水是什么机制造就的?传统学者们没有给出可信的答案。 中国的上古神话里有多次关于洪水的记载,但仔细考证,绝大多数属于洪灾的范围。比如说,发生在先帝时的大洪水水位只有半树高,人们在树上筑巢就能躲避这次洪水,因此充其量是一次较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在大禹时代的洪水,也是一次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洪灾,因为它发生在人类可以治理的范围内,这本身就说明它不是远古时毁灭人类的那次大洪水。对于这次洪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就有记载说,大禹的父亲鲧从天庭窃得“息壤”镇填于水中,使得洪水退去,而恢复家园的故事。那应该是在盘古开天之后的事情,整个过程其实是地球翻转之后,由于两极的极地冰帽逐渐形成,洪水水位渐渐下降而出现的水退现象。 局部区域性洪水的大小,是相对于全球性洪水的规模而言的。事实上,区域性洪水在反复出现之中,仍然是有大小之分的,这可以根据考古发掘时,泥土淤积的程度和洪水是否频繁发生来进行区分。一般说来,淤积土层比较厚的说明洪水大一些,而淤积土层比较薄的就说明洪水小一些。在欧洲的希沙利克山丘下面的9座古城遗址之间,越是下面的古城遗址,淤积的土层就越厚,因而除了由地表向下的第九座古城遗址上面的淤积土层最厚以外,第八座古城遗址上面淤积层的厚度,亦远远地超过了其上迭置的其他的古城遗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可以这样说:下面的比较厚的淤积土层可能表示是全球性的大洪水,是静态的,泛漫性的。后期的几次从规模上看,有可能是局部区域性的。当然,也不能排除在人类远古历史上,就是有多次大洪水发生过的事实。 单是比较洪水的规模大小和频繁发生程度并不能正确反映洪水的状态。所以我们还要增加一项内容,那就是考察洪水的静态和动态效果。由于平原与高原的区域性地形特征所造成的不同,地中海沿岸的特洛伊平原上的洪水泛滥可以持续一段时间,淤积土层较厚一些;而秘鲁高原上的洪水冲刷将会转眼消失,淤积土层就自然会薄一些,甚至完全没有。因为离大海不远而平坦的特洛伊平原,与离大海相对较远且地势陡峭的秘鲁高原之间的海拔高度差,毕竟在3000米以上。这一区域性地形特征差异的存在,不仅使特洛伊平原上的洪水一再地发生,淹埋了9座古城的遗址,而且还形象地展示出了每次洪水的大小;而在秘鲁高原上的洪水似乎只发生了那么一次,帝华纳科古城至今仍傲然屹立在干燥荒凉的山坡上便是明证。在第三节大洪水的静态记录中,笔者将叙述洪水的静态效果;在第四节有关诺亚方舟的叙述中,笔者将谈及洪水的动态效果。
7.3 大洪水的静态记录和海水总量锐减的现象
历史上静态的大洪水的水位究竟有多高呢?要准确确定一个具体的数字,目前是有困难的。根据中国神话传说的情况,结合现有的考古资料,初步推测最近那次洪水水位有100-200米高,它淹没了中国东部沿海平原上相对低洼的大部分地区。大约1万年前的海水可以淹没到太行山脚下[1]。关于大洪水的历史记录,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可以进一步考查的资料线索: 在浙江省仙居县境内有一山,名叫韦羌山,它的海拔相对不算太高,800米左右。在仙居韦羌山山脚下的官坑村勘访时,于韦羌溪源头召集了数位村中年长的老者了解情况。其中,有两位打柴的老人说,他们在韦羌山悬崖处发现过一些铁环。这些铁环,每只直径约有15厘米,不规则地镶在石壁上。据他们祖先说,古代的仙居是一片汪洋大海,而韦羌山则是海中的一个礁滩,这些铁环就是船工们用以系缆用的。……尚仁村东南面,有一高二百多米的石柱,陡峭异常,气冲霄汉,谓之天柱岩。从韦羌溪对岸的桥头望去,天柱岩如一把利剑,拔地而起,蔚为壮观。而从天柱岩与"蝌蚪文"摩崖的山谷中仰望,则又似双手合十、虔诚诵经的老僧。据当地山民说,往岩顶有一条奇险无比的小道,曲折迂回,是登山探险之绝境。顶上是广袤的平地,林木繁茂。传说天柱岩上原有吊船大铁环,迎风作响。 “白娘子水漫金山”那些后来的神话故事和戏剧中,大水淹没到高山上的现象,与韦羌山曾经被大水淹没的古老传说,很可能是一种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淡淡的痕迹千古流传了下来。实际上,只要你打开中国的地形图,你就能够看见从青藏高原到东海边,中国的地势呈现三级阶梯状。这个台阶的最低一级,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海拔都在0--500米左右;这个台阶的西部,就是中国的第二个台阶,海拔高度基本都在2000米左右;再往西就是青藏高原,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的洪水水位高度究竟有多少呢?可以说,发生在人类近代文明史以前的那次毁灭人类的大洪水,其洪水水位的高度在地球的低纬度地区大约为一百米至几百米之间。 河北平原东部在第四纪发生过多次海侵,据不完全统计,按 时间顺序为: 1、沧东海侵。海相层埋深3—8m或8—15m,下伏陆相层碳14年代距今50.30±15年。 2、献县海侵。海相层埋深15—36m,下伏陆相泥岩层碳14年代距今10300±190年。(笔者注:这应该是最近一次地球翻转运动之前的高水位海平面的证据。) 3、沧西海侵。海相层埋深40—76m,底部碳14年代超出35000年。 4、白洋淀海侵。海相层埋深在黄骅地区为44—64m,按古地磁推断距今10—11万年左右。 5、青县海侵。海相层埋深70—107m,时代早于11万年。 6、黄骅海侵。海相层埋深在坳陷单元为130—177m,在隆起单 元为204一244m,距今70万年。海侵范围较小,限于渤海湾沿岸地带。 7、兴海海侵。海相层埋深185—244.5m和271.6— 334.5m,距今70—100万年,规模较小。 8、渤海海侵。海相层深分别为270—290m和336m,海侵范围较 大。北京市东南地下265—287m发现小海兴介、小黑海介等化石,时间约为160万年[2]。 这些资料是地质学上确认的,在第四纪期间曾经发生过的海水侵漫大陆表面的记录。虽然越往远古越粗糙的状态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细化研究,但是较近的数据依然可以为地球翻转运动的状态作证。根据《中国自然地理图集》的研究成果显示,海水在7000多年前曾经淹没到太行山脚下。 海平面不仅仅存在侵漫大陆的现象,而且还存在远远低于现代海平面高程的状态。国外研究一般认为15000年前,全球海平面下降130m左右。杨怀仁研究认为,主玉木冰期东海海面高程为-150~-160m。金庆明根据微体古生物、孢粉组合和C14年龄测定,认为距今1.5万年左右,东海海面低于现代150~160m。王靖泰等根据海滨砂堤、贝壳堤、C14测年等资料,认为据今14780±700年前的东海海平面为-155m,海岸线向东后退600km,并绘制了“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温度变化和海面升降曲线”。任美锷研究认为在距今15000年前,东海海平面位置在水深-150~160m靠近大陆架转折处,并作了晚更新世东中国海海岸线图(彩图3)[3]。海平面这种阶段性大起大落的现象,专业学者们发现了现象,却说不明白造就这种现象的机制和原因,只有地球翻转运动能够造就出全球性海水位的阶段性大起大落! 俄罗斯A·涅克拉索夫著,韦清豪等译的《达尔文传》的第七章中记述道:达尔文为了考察安第斯山脉的地质结构而出发旅行。他首先在西海岸上确定了海岸显著上升的痕迹:现代的贝壳在离海面有几百米高的地方出现,而有些贝壳在离海面几乎有四百米高的地方出现。发现有贝壳存在的黑里透红的土壤层原来是海里的淤泥,它里面充满着微小的海洋生物残余物。那应该是最近一次地球翻转之前的全球高水位记录。传统地质学将其解释为陆地上升,是一种荒谬的错误。应该是在间歇性发生的地球翻转运动之间,某些稳定时段里的全球性高水位状态的实际记录。 有人仔细计算过,两极冰帽和高山冰雪全部消融的话,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0米。这是又一个机械的计算结果。那么大量的水体能够均匀地铺就在海洋表面吗?别忘了地球是一个旋转椭球体!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的两极半径比地球的赤道半径要短22公里左右。那是坚硬的岩石地壳在地球旋转过程中的调适变化。如果由于冰川消融而增加了那么多的水,请注意水比岩石更容易流动变形,大量的水体不往赤道集中而去平均增加吗?所以在大洪水时期,在地球的低纬度地区水位高度比现在的海平面高出一百到几百米左右不是空谈。 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记录道: “尼罗河在泛滥的时候,它不仅泛滥到三角洲上去,而且也泛滥到被认为是属于利比亚和阿拉伯的那些地方上去;它泛滥到离两岸有两天的路程的地方,有时远些,有时则近些。关于这个河的性质,不管是从祭司们那里,还是从别的人那里,我都听不到任何东西。戏特则想从他们那里知道,为什么尼罗河从夏至起便开始上涨并一直上涨一百天,为什么在这段时期过去以后,它的水位立刻就退落并减弱水流,这样在整个冬天一直保持着低的水位直到第二年夏至再来的时候。我曾向埃及人打听,尼罗河有怎样的性能而使自己具有和所有其他的河流相反的性质,但关于这件事,我从居民那里得不到任何说明[4]”。希罗多德记述的尼罗河的特殊现象总是事出有因的,谁能够解释清楚呢?用地球翻转的观点去解释就是:地球自转轴的北极如果指向太阳,在北半球的夏天即极昼时期,地球上的水体在太阳起潮力的影响下是会向太阳凸起的。由于北极极昼时期,也就是太阳几乎直射极区的三个月时间,尼罗河出现奇特的涨水一百天的现象,只是北半球极昼时期地中海海水的持续起潮现象。而在北半球的极夜时期,水体的潮汐肯定会退去。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正因为大量水体在北极极昼时期汇聚在北极地区,所以地球翻转发生时,北半球尤其是北极地区成了大洪水狂暴洗劫的“重灾区”。 以上列举的地质学和人类古籍中解读出来的、实际存在的全球性高低水位变化的事实,传统科学已经观察到了,但是非常茫然地说不出所以然。而新发现的地球翻转运动现象,则非常简单而又顺理成章地合理解读了其中的变化机制和原因。传统科学与地球翻转运动观念二者相比较,谁更加接近于科学真理呢?还是由世人评说去吧!
7.4 由我们来解开“诺亚方舟”的缆绳
科学界是不相信神创说的,可是在日益喧嚣的神创论的新版本和寻找诺亚方舟的热潮的冲击之下,科学界难道只能败下阵来吗?不!面对着在3000多米的高山上确实发现的大洪水的证据,科学界又有一点束手无策的尴尬状态。让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打出一张王牌,帮助科学界一把,使其能够走出困境! 根据《圣经·创世纪》中的记载,为了惩罚堕落的人类,上帝制造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洪水,只有诺亚乘坐着他的方舟,带着他的家人和一些无辜的动物在灾难中幸存下来。大雨不停的下了40个昼夜,雨停后,“诺亚方舟”在汪洋中飘浮了整整7天,“最后停泊在亚拉腊山脉”处。实际的亚拉腊山的确是存在的,它位于土耳其、伊朗及亚美尼亚三国的交界处。每到冬季,山顶便冰封雪盖,当夏天冰雪融化以后,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湖水冰冷的湖泊,这也许就是当初诺亚方舟的停泊之处。但是亚拉腊山恶劣的地理环境为考察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山里的土著居民们更是视这些神秘的山丘为神灵。他们深信“诺亚方舟”的存在,因而世代以来,从不愿意向外来的人们透露有关这些山丘的秘密。于是,人们开始出发去寻找诺亚方舟。半个多世纪以来,有许多探险家都曾经来到亚拉腊山,试图揭开“诺亚方舟”的秘密,有的现象还真的具有与所谓的“诺亚方舟”近似的模样(彩图4),但是那些现象又确实不是“诺亚方舟”。 我们先看《破译的圣经》一书中的一个比较早的故事: 1955年7月,法国探险家纳巴拉,为了向儿子证明“诺亚方舟”的存在,带着12岁的儿子拉费尔,按照《圣经》提供的所有线索,动身前往亚拉腊山。他们来到亚拉腊山麓,望着高高耸立的峰顶,艰难地向上爬去。纳巴拉带着拉费尔,冒着生命危险沿着湖岸不停地行走,突然,眼尖的儿子急促地拉动父亲的手,父子俩站住了,拉费尔用手指着不远处湖岸上一个黑糊糊的东西,叫纳巴拉仔细看一看。纳巴拉用望远镜向那个东西望去,果然发现在湖岸上的泥土里有一块木板似的东西冒了出来。父子俩尽量克制住内心的激动,慢慢地向那个东西所在的方位走去。过了好一阵,他们才走到了那个东西的面前。纳巴拉吩咐儿子离湖岸远一点儿,然后,自己才开始试探着向那个东西靠拢。 不久,纳巴拉来到了那个东西跟前,他先是用手拨弄了一下那个东西,然后再用脚使劲地向下踩了几下,觉得脚下的泥土还比较结实,于是他开始用力地从湖岸的泥土中向外拖动那个东西。一段时间之后,那个像木板一样的东西终于从泥土之中被拖了出来,这时候,纳巴拉才喊儿子到自己这儿来。拉费尔走到父亲身旁,高兴地用冰冷的湖水冲洗那个黑糊糊的东西,不大一会儿,那东西就被洗得干干净净。此时,父子俩高兴得差点儿跳了起来,原来,那东西竟然是一块残缺的厚木板!也许,父子俩高兴得太早了一点儿,即使发现了湖岸中过去遗留下来的厚木板,也不能就认为这一定就是“诺亚方舟”上的木板,因为这块厚木板也有可能不是“诺亚方舟”上面的东西。这块厚木板究竟是什么,还得由专家来进行鉴定。什么是专家?简单地说就是具有某种专门知识与技能,并且能够运用这些专门知识与技能的有经验的人。不过,专家所拥有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是从地球人的立场上来把握的,因而专家的解释也就具有地球人的角度与特征。由此,他们对于这块厚木板的鉴定,也就有可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换句话说,他们或许能够说明这块厚木板是什么样的木板,但是,他们也许并不能够说明这块木板为什么会是这样。 当纳巴拉与拉费尔父子,带着从亚拉腊山顶找到的远古遗留下来的厚木板残片回到法国以后,为了确认这块厚木板残片是不是诺亚方舟上面的东西,便将这块残片送进了法国的有关大学,请考古学家进行鉴定。考古学家经过科学的测试,认为这块厚木板残片的年代非常古老,距今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时间,除此之外,便再没有其他的任何说法。父子俩不死心,又将这块厚木板残片送到西班牙,分别请有关大学和研究所的专家进行鉴定。这一次鉴定的结果,据纳巴拉告诉儿子拉费尔的话,说是他们找到的那块厚木板残片极有可能是歌斐木的,不过,具体的年代因为太久远而难以确定。由于没有明确的答案,他们决定将这块厚木板残片再送到埃及去,请那里的专家进行鉴定,因为埃及专家鉴定这一类的东西,应该说经验更加丰富。结果,埃及专家经过鉴定后认为,这块厚木板残片,年代至少在距今6000年以上,并且是歌斐木的,很有可能是一条船上保留下来的甲板的碎片。 这一下,纳巴拉和拉费尔父子俩寻找“诺亚方舟”的梦想,似乎也就成真了。正是他们在亚拉腊山顶,找到了一块6000多年以前一艘用歌斐木制造的木船的甲板残片!这个消息传出以后,一下子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传说着这个发现“诺亚方舟”的故事,连有关的研究机构也派出各方面的专家,前往亚拉腊山进行考察。这些专家的运气没有纳巴拉父子俩好,连一点歌斐木的影子也没有看到,不过,他们到底是专家,经过一系列的考察,他们发现大约在6000多年以前,在亚拉腊山地区曾经发生过特大洪水,并且连亚拉腊山的最高峰也被淹没了!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证实《圣经》里面的“诺亚方舟”,当年的确曾经漂流在洪水滔天的地球表面。 如果说“诺亚方舟”的可疑之处,在如今的地球人看来是显而易见的话。那么,关于淹没地球上所有山峰的大洪水,在如今的地球人看来,更可以说是有点荒诞无稽,甚至近乎于神话故事了。可是,对于亚拉腊山进行科学考察的结果,至少表明即使在亚洲腹地,也出现过大洪水曾经发生过的地质学方面的证据。因此,如果要否认地球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大洪水,恐怕也同样是因过于认真而导致的谬误。其实,这个隐藏在亚拉腊山里的关于“诺亚方舟”的猜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在受到许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在过去的数年中,航空与航天照片显示,在土耳其的亚拉腊山山顶冰川中有某种木制建筑结构存在。这座巨大的建筑物看上去非常像一艘方舟。但土耳其人(亚拉腊山位于土耳其境内)不允许外国人踏上该国的这一神秘地区,所以一直没有人能够搞清楚这座建筑物的遗迹究竟为何物。早在10多年前,一位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就试图通过卫星成像技术来揭开谜底。美国卫星图像分析专家波尔谢·泰勒就开始关注这个被称为“亚拉腊山奇观”的神秘物体。他收集了大量相关的卫星成像图片,并结合拍摄时间,对照片进行分类,希望能辨识出这个神秘物体的真面目。根据他的分析,这个物体有180多米长,也许是古老的土耳其要塞,或者是一架飞机的残骸,当然,还有可能是“诺亚方舟”。波尔谢·泰勒作为卫星成像分析专家认为:如果这真是某种古老的海上建筑物的话,它将成为一个科学的宝藏。 有关方舟最后停靠在什么地方,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被提到过最多次的,就是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因为这是《圣经》里面讲得最明确的地方。过去尽管有很多传闻说,有人在这座山上看见过方舟的踪影,却没有确切的证据。考古学家已经对这座山前前后后探测了多次,包括使用先进的仪器对山上的冰层底部进行搜索,都找不到方舟的“芳踪”。但考古学家们还是不肯放弃方舟,有些考古学家正认真考虑亚拉腊山西南方250公里处的朱迪山,是否更值得一探。朱迪山高2100多米,更适合方舟停泊,而且它的位置也还在“亚拉腊山脉”之内。另外,有少数考古学家对距离亚拉腊山不远的“杜鲁皮纳”情有独钟,认为这里才是方舟真正停泊的位置。他们从当地一些地形“看出”有方舟停靠的痕迹,但其他考古学家却嗤之以鼻,表示类似这样的痕迹在亚拉腊山上更多。还有极少数人相信方舟搁浅在伊朗西北山区,那些山脉是亚拉腊山延伸过来的。当然,最新的说法就是在黑海海底了 俄罗斯探险队在最近对亚拉腊山进行考察之后,队员波尔雅科夫说:我能肯定那就是一个方舟。我们也找到了一些证据,证明在远古的时候这里有人类居住的痕迹,也许就是诺亚和他的后代。我们拍摄了一些珍贵的图像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还有那只方舟的图像,就是人们猜测是“诺亚方舟”的那个东西。可以肯定的是那确实是一艘船。这一点我们所有的组员都毫不怀疑。我们会让科学家们最终去确定那到底是不是诺亚的方舟。但是毫无疑问那肯定是远古时期的某种船只。它可以证明这种造船的技术在这里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 还有其他的人们常说的诺亚方舟,它躺在海拔3000多米高的地方,远高於局部水灾沉船所处的位置。它离最近的海超过300公里,它的大小尺寸符合圣经在创世记第六章第十五节对诺亚方舟的描述,长300肘。其阔度却大於圣经所说,只因船的两侧已经向两边扯开。那么古旧的船,出现这种现象是意料中的事。穿透地层的雷达证明船有三层,上两层已经塌陷,剩下底层仍完整无缺,内有144间房、隔墙、空穴。雷达扫瞄发现四个物体从船尾伸展出去,可能是稳定装置。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加尔布雷斯实验室测试那些材料证明是一层一层的木化石。某些非自然状态的合金如铁,钛,铝亦证实存在。只是表面的观察,船的肋材、甲板的托梁从船头至船尾清晰可见。用四种金属探测器,数以千计的金属铆钉在现场被发现。1991年,Greg Brewer在方舟旁边发现一鹿角化石。Ron在钻土取样的芯里找到已绝种啮齿动物的毛、兽粪的化石和红色的人发。到目前为止,探险队只是在亚拉腊山进行工作,但圣经如何讲到诺亚方舟所停的地方呢?创世记第8章第4节说:“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脉上”。英文是用复数即亚拉腊山脉上,意指在亚拉腊山脉范围内,正是我们找到船形物体的地方,这地方是在亚拉腊山以南约十五公里处。 上述那些文字都是从网络上可以搜索到的一些资料。其中有的是探索性的,有的是虚假的猜想,有的是指鹿为马的荒谬。读者们应该对它们进行一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淘洗和筛选。 人们关心的是最终的答案:传说中的“诺亚方舟”是否真的存在呢?笔者的回答是:首先需要确定“诺亚方舟”指的是什么?如果“诺亚方舟”指的是在大洪水中漂荡的船,那么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诺亚方舟”。如果单指诺亚乘坐的那一只,笔者可以告诉读者,不是笔者亲眼看到了那只船早就沉没了的事实,而是所有的“诺亚方舟”都在巨浪中沉没了。要想知道“诺亚方舟”的最新科学解读的话,我们不妨泡一杯绿茶,与几个朋友在一起,享受那“谈笑间,樯橹飞灰湮灭”的自在与悠闲,且听笔者是如何叙述的。 在第六章的末尾,笔者已经谈到了地球翻转时的巨浪有3000多米高,把的的喀喀湖都灌满了。现在谈到欧洲和亚洲交界地带,不妨想象一下,那么高的海浪还能够有船在惊涛骇浪中成活吗?应该这样去考虑:巨浪卷起所有夹带在波涛中的东西,包括破船断桨、陆生的生物尸体(包括人)和植物、海生生物、原来几千年或上万年以来沉积的泥沙等等,先是洗劫平原和低地,然后是丘陵区,当其飞扑到高山区的时候,它将毫不吝惜地用海水洗涤山峰,然后与青山亲一个吻。并且把低地用海水和夹带物填满,把破船和尸体及泥沙丢弃在高山上。正是因为上述的考虑曾经实实在在的发生过,所以可以在亚拉腊山脉上找到若干处沉没的、而不是停靠的“诺亚方舟”!从记录大洪水的沉积物比较详实和准确的角度看,从记录了世界性的毁灭史前文明的大洪水的实际资料方面看,应该肯定“圣经”也有正确的部分。笔者用地球翻转运动的特殊水动力条件,毫不费力地解决了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为什么会有大洪水的沉积物这个难题。别忘了,这又一次来了一下“四两拨千斤”吧!继续用沉积作用都是在水面以下进行沉积的陈旧思维,必然会把自己的智慧约束在老框框里面。狂暴的海水可以夹带大量泥沙从海洋向陆地运动,单就浊流运动方向考虑,就显然是对传统的浊流从大陆架浅海区域向深海下滑运动的完全逆向运动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要从新思维的水体动态角度去考虑并认识全新的自然现象。那些准备继续用高科技设备去考察“诺亚方舟”的研究人员,请带上地球翻转论的观点吧!它可以作为科学考察中用得着的思维上的指南针。朋友们,一路走好,千万别迷失了方向啊!
7.5 解开与诺亚方舟大洪水有关的几个疑难问题
科学是一种智慧的结果,意味着人类从看上去杂乱无章的自然现象中探求规律的努力。它不但能够提供一种简单的关系来解释表面上看起来互不相关的事实,还应当能预言。今天,黑海和地中海虽有一个水道相通,但黑海基本上是个封闭的水域,多瑙河、第聂伯河及顿河的水不断流入黑海,在它的上层形成一个淡水带,在这个区域内有丰富的鱼产和其他生物,黑海下层则是咸水带,这个咸水带不同于一般海洋下层有海流相通,而是呈停滞状态,因而形成了特殊的“无氧”环境。黑海可以在一次剧变中从大陆上的淡水湖转变成内陆海,贝加尔湖可以在一次剧变中增添若干种类的奇特生物,有鉴于此,笔者大胆预测:既然超级巨浪可以长途奔袭,并冲高飞扑到亚拉腊山脉上,那么黑海、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等很有可能,是地球翻转时掀起的超级巨浪,留在大陆上的大海的小崽崽,就象的的喀喀湖一样!笔者相信进一步的科学考察将会证实这个预测。 新华网基辅2001年12月19日电(记者宋宗利):乌克兰地球物理学家不久前在克里米亚半岛南部的沿海地带,发现了7座地下金字塔。据当地新闻媒体报道,乌克兰地球物理学家最近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卡梅什湾地区,探测到了一个半径为100米的超高频地区。专家根据种种迹象判断,该地区地下有不同寻常的设施。在人力挖掘到9.5米深的地方时,乌克兰科学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坚实的塔尖。在挖掘到大约38米深的地方时,他们断定挖到了一座地下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45米,底边长72米。经过勘测寻找,乌克兰科学工作者又发现了另外6座地下金字塔。7座金字塔呈西北-东南走向,整齐地排列在一条长约40公里的直线上。乌克兰地球物理学家目前正在对这一发现作进一步的研究。 仅凭这么一条新闻消息,笔者推测乌克兰的学者又会为金字塔被泥土掩埋一事大伤脑筋。是谁把耸立地面的古老高大的金字塔掩埋在地下的呢?笔者贸然用地球翻转论的观点解析一下:地球翻转的巨浪夹带泥沙,在洗劫大陆低地的过程中,沉积作用掩埋了当初的地面建筑。同时说明在距今6000多年前,乌克兰当地是存在史前文明的古人类的。这能不能算是又一次成功解释了科学上的疑难问题呢?这个问题本身,也是笔者论述地球翻转运动的一个好注释啊! 再看一条消息:2000年9月13日,世界各地的主流媒体都在显著的位置刊发一条十分让人感兴趣的消息:美国探险家在黑海海底,发现了能为《圣经》中所记载的,数千年前致使人类遭灭顶之灾的“诺亚洪水”提供重要佐证的史前建筑。从而不但可能证明远古时代地球曾经发生过特大洪水,而且还可能改写中东甚至全世界的人类历史。7千年前的人类居住遗址——当水下遥控照相机的镜头锁定黑海海底一个古河谷的时候,考察船上所有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考古学家和研究人员都惊呆了:海底有人类居住的遗迹,具体说是一座建筑,一座倒塌的建筑!“这不可能!”有人惊叫了起来。难怪这些才高八斗的学者权威们吃惊、疑惑和不解,因为这片黑海海底的历史至少有数千年。更惊人的还在后头呢,随着镜头进一步锁定目标,考古学家一眼就识别出这座建筑具有7000年前、石器时代土耳其内陆地区远古人类建筑的明显特征!考察小组的首席研究员、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会员波拉德当场就肯定地说:“绝对是远古人类建的!”更重要的证据是:这幢建筑的周围居然还散落着几件相当精美的石器和木器——一把石凿子、两把中间钻有孔洞的石斧、一根木质横梁和一段加工过的木棒。这些惊人文物之所以能保持得如此完整,是得益于这里的水深和无氧的水下环境。这片神奇的人类居住遗址位于距离土耳其海岸24公里的海域内,水深95米左右的一条古河谷里,面积在90平方米左右。这样的考察发现与的的喀喀湖水下考古的成果何其相似!应该是一种完全相似的现象吧?是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谈起如何发现这一位于黑海海底的人类居住遗址时,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会员波拉德说,多年来,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研究人员坚信,地球在远古时代确实发生过大洪水,而大洪水发生的地区就在如今的中东地区。1999年,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更坚定了波拉德的这一看法,因为他和同事在距离如今海岸线数公里外的168米深的黑海海底发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贝类,其中一种显然是淡水贝类,而第二种则是咸水贝类。经过科学检测,咸水贝类生活的时代最早也就距今6500年,而淡水贝类至少距今7000年,甚至更久远。这证明,今天的黑海在7000年前曾经是陆地!这一惊人的发现使波拉德和同事的大脑里不约而同地闪过一个相同的念头:“大约7000年前,今天的黑海是从陆地淡水湖一下子奇迹般地变成咸海的!这只有远古时代的大洪水才有这样的威力,才能把大面积的陆地淹没。”在地球翻转论看来完全顺理成章,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依然可以作为地球翻转现象的又一个证据。前面已经讲过了,“诺亚方舟”的缆绳结就是我们解开的。今后还会有更多的类似发现,来证明地球翻转论确实是正确的。
7.6 洪水起因是地球翻转
当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承认人类自身不只一次曾被洪水毁灭过的现实后,不禁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这场大洪水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需要说清楚的是,毁灭史前文明的大洪水,应该是地球翻转时的巨浪的狂暴洗劫。本章这一段主要叙述的是高水位静态大洪水的起因。 由于没有大洪水的确凿的证据,大洪水的起因自然会由人们提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假说。在众多的假说中,大洪水是由海啸引起的海啸说,最为引人瞩目。自然,引起海啸的原因比较多,所以海啸说之中,最能使人相信的引起巨大海啸的原因,大概就是陨石撞击。难道竟然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危害了地球人类生命的安全,乃至存在?很明显,非也!“越是深入地研究,人们也就越发感到,地球史前大洪水的原因很可能不在地球的内部。不论地震、火山爆发都不可能引起一场全球性的大洪水,除非地球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抖动,巨大的惯性力使海水侵入大陆。但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可能人类早就不复存在了。所以人们渐渐把追寻大洪水成因的目光投到地球以外,只有星球间的相互作用,才有能力引发一场如此浩大的洪水。在这种背景下,维利考夫斯基提出了‘金星异动学说’”。说实在的,有的人有时候已经猜测到了地球自转轴可能翻转,想到了“除非地球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抖动”,但就是没有去深入思考,就进行了自我否定。最后也不知道是陷入了神创论的沼泽中,还是困在了胡思乱想的区域,或者被吓唬住了,或者未能走出思维迷雾的领地,也有可能是跟着米迷去想入非非了吧。反正与认识真理失之交臂,真的让人深感遗憾! 犹太人对大洪水另有高见,他们认为是“主(神)改变了星座中的两个星辰的位置”而导致了大洪水的泛滥。把犹太人的观点和中国古代的《淮南子·天文训》载的“昔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说法作一个比较:两者都看到了天象与大洪水的相关性。中国人比较实际,如实记录了“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的观察现象和水的流向,并且在前面编撰了一个起因;而犹太人则把实际现象搞成了神创。但无论如何这是古人的观察记录,而且说明地球翻转与大洪水是正相关的! “在中国,已经消逝的时代被称为‘纪’。据说,从太初时期到孔子诞生,其间人类已经度过十纪。每一纪结束时,‘山崩地裂,海水暴涨,河流转向,淹没地上万物,毁灭所有生灵’[5]”。这些文献记录的现象,在认为人类历史只有上下五千年的学者眼中,肯定是荒诞无稽的神话。对于这个河水倒流问题,徐旭生先生曾经就洪水与洚水进行过考证:“按古初传说是写作洚水,按着战国时期普通的用法却写作洪水。孟子孥‘洪’来解释‘洚’,是用当时语解释古语。至于洚的意义,孟子所解释的‘水逆行’同说文所解释的‘水不遵道’,大致相近。许慎大约是感觉到水无法‘逆行’(逆行就是俗话所说的倒流),所以用‘不遵道’的解释减轻‘逆行’的意义[6]”。利用地球翻转的观点,对于上述的灾难现象非常好解释,就是地球自转轴的突发性快速翻转运动,导致海水飞扑大陆上,水当然就会不遵道。而且在河道中的水与飞扑到陆地上的大水会反常规的逆行。这些在古籍中都有所记载的自然现象,被不求甚解的学者们曲解成了神话。谬种流传,贻害何止千年啊! 地球翻转就会出现天象的改变,而能够观察并记录下天象改变的古人,必须有先前积累的原始天象记录,再加上地球翻转以后的新的天象资料,二者进行详细的对比,才可以确认并记录在册。通过如实记录的“天倾西北”的古籍记载可以想见,发生地球翻转运动之前的“史前文明时期”,当时的科技水平是相当高的,并非传统社会科学界告诉我们的,那是什么茹毛饮血的洪荒岁月。 古人看见和记录的是距离现代最近的一次地球翻转现象。在最近一次地球翻转运动之前,海水曾经停留在中国的华北平原上,也就是本章“7.3 大洪水的静态记录和海水总量锐减的现象”一段里面提到的献县海侵。真正形成全球低纬度地区水位高达几百米的,应该是往过去数的第三次地球翻转运动之前的状态。而在第二次地球翻转之前,地球自转轴的北极应该处于现在的南极极区的方位上。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由于地球自转轴近于直立状态,两极的冰帽范围比现在的范围更广阔。于是海洋的水体更多的是以固态冰川的状态存在,海水的水位出现了大大低于现在海平面的现象。这就是科学界发现的在15000年前的海面低高程的记录。那个时候的地球以现在金星的运动状态在轨道上运转。回头查阅一下第一章里金星的自转状态,科学家告诉我们说:金星上看到的太阳是西升东落的。想一下笔者在前言里说的,太阳真的从西边出来了吧!要想看到那种情景,你只有乘坐超光速的什么东西,往古代飞回去1万多年,或者往未来飞上千年。其实就算你飞到那儿去看了,那个日出和日落与现在的日出和日落没有什么两样,还白花时间和经费,很不划算!建议读者取消那种旅游计划。 不要以为地球自转轴的北极,处于现代的南极方位是笔者的狂想曲。古地磁的资料清楚地告诉我们,地球的北极在前一个地磁反向期间,确确实实是在现在的南极方位的区域,而且持续的时间还相当长哩!除此之外,还有证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北极曾经处在南极地区,请继续往后面看吧! 在从今往古倒数的最近一次地球翻转运动之前,地球自转轴的北极大约在偏西的北纬20度左右,南极在偏东的南纬20度左右。也就是说地球象现在的天王星一样几乎是躺在轨道上运转。极区由于有半年的时间处于热带,所以极地冰帽就会迅速消融而不再存在。极地轮流的黑夜期间,由于有夏季积蓄的热量缓慢释放,即使有一些冰冻,也不会太厚,在转向白昼时又会迅速消融干净,并又一次升温。大海里多出来的水体按照旋转椭球体的规律,大部分会集中在赤道和低纬度区域,形成全球性的高水位,那是静态的大洪水状态。其实,随着绕日运转的状态不同,大量的海水还会在两极地区持续起潮和奔腾不息地缓慢运动。 在柏拉图的古老文献中记载了亚特兰蒂斯的高度文明,该文明在一天之内遭到毁灭。这个时间段、这种毁于一旦的速度、又是被海洋吞没的现象、加上原先的繁荣富强的描述记录、灾难之后的销声匿迹……。这些历史记录,应该就是地球翻转现象啊!笔者在此为那些有兴趣的探索者提示一下:格陵兰极有可能是亚特兰蒂斯,而南极洲极有可能是姆大陆的所在之处。因为当北极处于北纬20度的时候,格陵兰应该是在依照现在定向观点的西侧,南极洲正好处于南纬20度左右,正在地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完全可以产生辉煌的史前文明。仅以人微言轻、良言微音的预测告诉传统科学界,后续的考古发现必将证实笔者的预测是准确的。虽然科学先驱者的预测现在还难以被主流学者们接受,但是在几十年以后就可以证明,笔者的话没有放空炮!
参考文献 |
|
来自: 慧海舟人ibxqzs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