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百一十一篇勉族系布努族系拉珈族系反映了瑶族历史分化过程印迹妻公主龙犬盘瓠咬死高王确证

 文化龙乡 2015-03-20

          第一百一十一篇  勉族系布努族系拉珈族系  反映了瑶族历史分化过程印迹

                      妻公主龙犬盘瓠咬死高王  确证为瑶族畲族原本乃是同根

    瑶族与畲族同源,要破译畲族《狗皇歌》历史真相,必需先了解瑶族的历史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瑶族文化史》里说:“‘岭南无山不有瑶’这句俗语,是对瑶族分布状况的生动描述。……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远古时期,他们被称为‘摇民’,是帝舜的一支。《山海经》说‘帝舜生戏,戏生摇民’。《梁书·张赞传说:‘零陵、衡阳等郡,有莫瑶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瑶族古籍《评皇劵牒》亦说:‘先祖入山居住,刀耕火种,坑处管业,能免国税夫役。’但是,此时也有一部分瑶人在封建王朝压力下服了徭役,而被称之为‘徭’。宋人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说:‘徭人者,言其执徭役于中国也。’元代以后,封建王朝把瑶族名上加反犬旁加以歧视,开始出现了带有侮辱性的‘猺’称谓。明清至国民党时期,一直沿用着。……建国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尊重瑶族人民的意愿,把‘徭’字改为王字旁的‘瑶’字,统称为瑶族。

“远古时期的瑶族先民‘徭民’,与华夏族同居于黄河流域,到了周代才由黄河流域迁徙至长江流域,成为后来被称之为‘蛮’部落群体中的一员。(原作者注据于:何光岳《南蛮源流史》)‘徭民’在长江流域与‘蛮’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朝夕相处,友好往来,共同开发‘南蛮之地’,后来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才大举迁徙,……秦汉时期,瑶族先民主要集中于湘江、资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沿岸的广大区域。南北朝时期,瑶族先民扩大了分布区域,东联寿春(今安徽寿县),西通上洛(今陕西商县一带),北接汝颍(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原作者注据于:《魏书·蛮僚传》)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加剧,瑶族逐步南迁,这一时期的居地主要在长沙、武陵、零陵、巴陵、桂阳、衡阳、澧阳、熙平等郡。(原作者注据于:《隋书·地理志·荆州》)即是现在湖南省的大部分,广东东(笔者注:应是西字字讹)北部和广西东北部等地区。虽然大部分瑶族已经南迁了,但还有部分瑶族一直到了五代时期,仍然居住于湖南资江中下游和湘黔之间的‘五溪’地区。宋代时期,瑶族比较稳定,居住变化不大,主要居地仍在湖南的辰、沅、靖诸州,及湖南南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东北部的桂阳、郴州、连州、贺州、韶州等地。但此时也已有部分瑶族迁至广西的静江府(笔者注:考《辞海》,无静江府。应是为靖州的靖州府之讹。宋改诚州置靖州;元改为路,后降为州;明初升为府,不久又降为州;清为直隶州;1913年废,改本州为县,即今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再者,靖江在江苏省,隶属泰州市,明代置县,今为靖江市)各县和融州等地。(原作者注居于:范大成《桂海虞衡志》)元、明、清时期,瑶族已遍及广西、广东,以及湖南西南部和云南、贵州的许多山区,从而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以及与其他民族杂居的居住特点。明末清初,有部分瑶族迁至了越南、老挝及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山区。

“瑶族这个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许多复杂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自周代至明清,有许多瑶民融合于汉族,还有一部分融合于苗族和侗族,一部分与古代徐夷结合而成为畲族,同时,一些汉人、百濮人、扶夷人、山越人、僚人、俚人、苗人,也成了瑶族的一部分。(原作者注据于:何光岳《南蛮源流史》)一言蔽之,瑶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为一个多族源的民族。

“……从文化类型来看,瑶族传统文化可分为长鼓文化、铜鼓文化和陶鼓文化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是构成瑶族整体文化的三种成分。……依据不同自称瑶族所使用得语言和固有的文化进行分析,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族系,即:‘勉’族系/‘布努’族系/‘拉珈’族系,这三个族系,组成了我国现代瑶族的实体。……‘勉’族系瑶族崇拜龙犬(盘瓠)图腾,他们认为自己是龙犬盘瓠的子孙。……自称‘炳多优’、‘优念’、‘珊介’、‘优嘉’的瑶族,现在所操的语言以使汉语的一种土语,这部分瑶族原来是‘勉’族系的一部分,后来由于迁徙等原因,耕种于平地,与汉族交往甚密,年深日久,逐步失掉了原来的民族语言。也正是因为耕种于平地,而被称为‘平地瑶’(炳多优)。这部分瑶族与自称‘勉’的瑶族一样,崇拜龙犬图腾,……他们的文化应属于‘勉’族系的文化系统。……‘勉’族系使用着共同的语言——‘勉’语。其历史文献《评皇劵牒》(俗称《过山榜》),是这一支瑶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对探讨瑶族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勉’族系的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其中有古典歌谣集成《盘王歌》(亦称《盘王大歌》);有别具一格的信歌;有叙说民族起源和反映民族迁徙的《盘王的传说》、《飘洋过海》和《千家峒》等神话传说,……

“‘勉’族系‘衣斑斓布’,非随心所欲,而是为了纪念打猎遇难的‘盘王’。住居于广西三江/融安一带的‘勉’族系妇女,其头饰模仿龙犬之头状,故异族人曾歧称他们为‘狗头猺’;云南自称‘金门’的‘勉’族系的妇女头饰形状,也保留有龙犬头部形状的痕迹。以上这些服饰及装饰,究其源是龙犬图腾意识的一种表现。纵观‘勉’族系的传统文化,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古籍文献,宗教信仰,服饰装饰等,无不打上‘盘王’(龙犬盘瓠)的印记。一言蔽之,所谓‘长鼓文化’,即是盘瓠文化。

“……‘布努’族系崇拜创世女神‘密洛陀’为始祖,自认是密洛陀的后代。……在语言方面,他们共同使用的语言是‘布努’语。在文学方面,‘布努’族系有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密洛陀》、《格怀射太阳》、《台与七子》、《蕉芋姑娘》、《除蛇洞》、《猪狗争功》、《扛洛陀的故事》等等。……脍炙人口的民间史诗《密洛陀》洋洋万言,叙述天地形成、万物产生、人类起源,以及本民族来源、迁徙、生产、生活、图腾信仰等内容。它被称为‘布努’族系的‘百科全书’,无论是年节喜庆或婚姻丧事,大都要吟唱这部史诗。……‘布努’族系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密洛陀’实际上是被当作创世女神来崇拜,民间所流传的宗教祭祀乃属巫术。……

“以陶鼓为标志的‘拉珈’族系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它使用着全族系都能通行的‘拉珈’语,它的民间文学体裁齐全,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寓言、民间歌谣、叙事长诗、说词等。……‘拉珈’瑶人的宗教观念较深,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道教信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角落,其中受道教影响最大。‘拉珈’族系传统文化与‘勉’、‘布努’族系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受某一图腾或始族崇拜的制约,民族固有文化与宗教文化相糅合是其传统文化的特征,……

“瑶族的三种语言,一叫‘勉语’,一叫‘布努语’,另一个叫‘拉珈语’。这三种语言都具有汉藏语言所共有的特征,也就是说,他们都属于汉藏语系的语言,但所属的语族与语支不同。勉语属苗瑶语族瑶语支;布努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拉珈语属壮侗语族拉珈语支。这三种语言的内部也相当复杂,有分方言土语的,也有的只有土语而无方言。‘勉语’内部划分了三大方言,即‘勉—金方言’,‘标—交方言’和‘藻敏方言’。‘勉—金方言’中,又分有三个土语,即‘优勉土语’、‘标曼土语’和‘金门土语’;‘标—交方言’也划分两个土语,即‘标敏土语’和‘交公勉土语’。‘布努语’更加复杂,内部分为五大方言,即‘布—瑙方言’、‘巴哼方言’、‘唔奈方言’、‘炯奈方言’和‘优诺方言’等。其中‘布—瑙方言’又分为‘东努’、‘努努’、‘布诺’、‘瑙格劳’、‘努茂’等五个土语。‘拉珈语’只有土语而无方言,内部大致可以分为‘金田’、‘六段’、‘罗梦’和‘岭祖’等四个土语。一般说来,方言与方言之间通话有困难,土语与土语之间,一般都能通话。瑶族内部不但三大族系之间不能通话,就是同一族系,因为方言之间的差别,操不同方言的人们相互之间也不能通话。瑶族语言的这种复杂现象的形成,究其根源,与瑶族共同体形成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周代至明清,有瑶人融合与汉族或苗、侗族的,也有一些汉人、百濮人、扶夷人、山越人、僚人、俚人、苗人成了瑶族的一部分。这些不同的‘人’融入瑶族这个共同体后,有的‘人’原来的语言已经消失,有的‘人’则顽强地保留着原来的母语。瑶族语言的复杂现象就是这样形成的。

“瑶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但是,他们很早就使用‘刻木记事’的原始记事方法,借以帮助记忆和记事、记数。无论是在圆木、木片、竹片或骨片上,以刻痕的方法来记录数字、事件,或传递信息,统称为‘刻木记事’。瑶族所使用的,主要有刻木或刻竹两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木刻为‘木契’、‘契’;瑶族则称刻木记事为‘木契’,或‘打木格’。……瑶族因无文字,许多史迹和史料已经湮没,目前尚存的历史文献有《平皇劵牒》和《千家峒》,这两个历史文献,均是汉文手抄本。

“《评皇劵牒》俗称《过山榜》,民间有不同名称的异文,如《盘古皇圣牒》、《白录敕帖》、《瑶人榜文》、《过山牒》、《过山图》、《过山版》、《过山照》、《过山榜文书》;也有称为《祖途来历》、《瑶人分基来路总图》、《十二姓瑶人来路祖图》等等。据统计,我国已发现的各种《评皇劵牒》抄本近90件。……居住在越南、泰国、老挝等国的瑶族民间也流传有这一历史文献。……《评皇劵牒》异文较多,在已收到的近90件中加以分类,大致可分为古本、简本和添加本三种。‘古本’是指其内容比较完整,篇幅比较冗长(一般为六千字至一万字),以及本子的年代较古而言。古本以《评皇劵牒》、《白录敕牒》、《盘古皇圣牒》为代表,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十二姓瑶人的来历及其社会地位。牒文中叙述古代高王侵犯评王国土,龙犬槃瓠为评王打败高王有功,评王许三公主与槃瓠为妻,婚后搬入南山,生下六男六女,评王各赐一姓,成为盘瑶族系最早的十二姓。牒文还叙述各地山场田源三锹以上之地,划归瑶人耕种,耕不纳租;出门过渡不付钱;见官不下跪;禁止瑶汉通婚;准许自由买卖等。牒文最后罗列了十二姓瑶人始祖所任官职的名单,各食邑若干户等。这种古本牒文,大体上反映了瑶族未迁徙之前的社会生活状况。

“‘简本’内容比‘古本’简略,篇幅不一,长者四五千字,短者只有数百字,如《过山牒》、《过山榜》、《过山版》、《过山帖》、《过山榜文书》等等。其内容除主要叙述十二姓瑶人来历外,大部分篇幅是叙述迁徙的经历和分布的地名,所谓《过山榜》,实际上是一份迁徙通行证和自由耕种的特许证。关于这一点,牒文中说得很清楚:‘右牒十二姓板徭:搬移家丁妻儿男女衣箱枪刀斧百行等件,游过寻访山场耕种。经过各省布政司、府、县;乡村路头、关津隘口、军民巡捕兵丁、把截去路;不许行凶盘问。可关放行,切莫阻挡行程……’;‘右牒勒赐十二姓王瑶子孙:任从浮游天下,随风雨浪;逢山吃山,逢水吃水;有山砍山,有田耕田;无田,耕地。’从叙事的内容可以看出‘简本’是‘古本’的发展。亦是说,‘简本’以‘古本’为基础,加上后来迁徙的内容而成的。

“‘添加本’的内容与‘古本’和‘简本’出入较大,除了运用盘瓠传说作为引子外,其它的内容是记述祖先族谱或批山、迁徙等等。这种‘添加本’有《祖途来历》、《十二姓瑶人来路祖途》、《瑶人分基来路祖途》等。‘添加本’最典型的例子是1951年所收集到的一份《评皇劵牒》抄本(现存中央民族学院博物馆),除《评皇劵牒》的基本内容外,还添加了向毛主席提出六项要求的内容,添加本显然是后人之作,但仍不失为历史资料。

“在所收集到的《评皇劵牒》中,最早本子的抄成时间,是唐贞观二年(628),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这一历史文献记录了瑶族历史上迁徙的艰苦历程,反映了瑶族人民为维护民族生存而斗争的历史,也是瑶族人民悲惨生活的血泪史,是研究瑶族古代史不可多得的史料。

“在瑶族民间流传的千家峒传说,……这就是瑶族的另一部历史文献《千家峒》。据统计,目前已收集到20多件,如《千家峒史记》、《千家峒流水记》、《千家峒源流书》、《千家峒永远流水簿》、《千家峒曲》、《千家峒古言书》、《千家峒路引》、《时代流传祖居来历书》等。以上这些不同名称的《千家峒》文献,一般为两三千字,短的只有四五百字,各种抄本的抄成时间不相同,从已收集到的20多件文献中,最早的抄成年号是清乾隆二年(1737)。根据不同异文的内容,我们把它分为正本、修编和新编三种类型:正本型,内容完整,故事情节具体明晰,如《千家峒流水记》、《千家峒史记》等;修编型,以正本型内容为主体,增加叙述瑶族逃离千家峒及宗支内部的一些活动情节,如《千家峒永远流水簿》、《千家峒源流记》等;新编型所记述的内容与正本型的内容相近,但无具体情节,显然是后人所编,如《千家峒古言书》、《千家峒曲》等。

“《千家峒》文献,主要是记述瑶民古时由‘南京十宝店’、‘江西’、‘青州’等地迁入千家峒,因刚好住着一千户,故名‘千家峒’。千家峒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人们共耕三块大水田:马颈大田、南蛇大田、平西大田。生活富足,社会安定。元朝大德九年(1305),朝廷派兵镇压瑶民,瑶民寡不敌众,被迫出逃,流落他乡。这是一部记录瑶族人们于元代被迫反抗,尔后散逃的史实。……然而,千家峒在什么地方?宫哲兵先生根据《千家峒》文献所提供的地形、山名、水名、田地名、庙名、离峒地名以及峒民来源,进行了考察,认为文献中所记载的元代‘千家峒’故地,就在湖南江永县的大远瑶族乡(现已改称‘千家峒瑶族乡’)。……学术界也有认为,元代之前还有个‘千家峒’,因而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198812月参观江永‘千家峒’时,才提笔题词:‘瑶胞寻根千家峒,史实有待百家争’,是否还有另一个‘千家峒’?这是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的。……

“‘勉’族系瑶族敬奉盘王为始祖,旧时,每家每户都设有神位供奉。……祭祀时,唱盘王歌,跳盘王舞,祭祀过程中以跳为主,俗称‘跳盘王’。‘勉’族系的盘瑶、山子瑶等为什么敬盘王和跳盘王?……相传古时有个评王,养有一只身披二十四道斑纹的龙犬,名叫‘盘瓠’。一年,邻国高王举兵进犯评王国土,评王张榜招贤抵抗侵略,保卫疆土。朝中文武官员无一应招,盘瓠挺身而出揭下皇榜,自告奋勇赴疆场杀敌卫国,盘瓠机勇双全,咬死了高王,拯救了国家。盘瓠为国立下汗马功劳,评王派他到南京十宝店为王,封为‘盘王’,并按榜文条件许三公主与其成婚。在三公主帮助下,经过三天三夜的金笼气蒸,盘瓠从犬变成美男子。婚后不久,三公主生下六男六女,评王赐予每个孩子一姓,成为瑶族最早的十二姓,盘王从此成为勉族系瑶族的始祖。

“盘王虽已为王,但他不贪恋富贵,住进山林,开发山区,教孩子们学打猎,学耕织,磨练谋生本领。一天盘王带领儿子们上山打猎,遇到一群山羊。盘王在追赶一只受伤的大公羊时,不了那只公羊突然向他猛冲过来,盘王与之搏斗,不幸与山羊一起跌下悬崖丧命,尸首挂在半崖的树丫上,儿女们将盘王尸首背回家里,全家悲伤欲绝。母亲恨死了山羊,令儿女们剥下山羊皮在树筒上制成长鼓,狠狠地敲击以解心头之恨。儿女们遵命制成了长鼓,以边打边舞唱诉的方式来追悼父王——盘王。‘跳盘王’从此兴起世代相传。……

“‘密洛陀’是布努瑶族崇拜的女神,即是布努瑶的祖先神。……民间流传这么一个动听的故事:古时,有一座大山叫密洛陀山。农历五月二十九这一天,突然一声巨响,密洛陀山裂开了一条缝,从缝中走出了一位美丽的姑娘,这位姑娘的名字叫‘密洛陀’。一天,密洛陀上山干活,休息时到山坳口吹风纳凉,一阵风从双腿间吹过,密洛陀便怀了孕。后来生了三个孩子。密洛陀不但养育三个孩子,还要到遥远的地方去采集各种种子,把造好的山川绿化,让田地长满五谷。年复一年地辛勤劳动,密洛陀变老了,三个孩子长大了。密洛陀便让三个孩子都出去独立生活,自立谋生。出走的那一天,老大起得早,扛着犁耙到平原种田去了,成了现在的汉族;老二稍迟,扛着锄头、刮子到岭坡开垦荒地、山地去了,成了今天的壮族;老三年轻贪睡起得晚,家里只剩下一把砍刀和一斗小米,只好进山开荒为生,成了今日的瑶族。

“老三披荆斩棘,刀耕火种,种下的小米却遭到了野兽飞禽的糟蹋,他找到密洛陀哭诉。密洛陀给他一面铜鼓,让铜鼓帮助他驱赶野兽,给他增添快乐。……老三从此在山中安居乐业,铜鼓成了传家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