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百〇五篇因南宫敬说孔丘“小聘”东周王获赠三千余篇文籍成就历史巨匠事季孙意如料量“平准”

 文化龙乡 2015-03-21

                        第二百〇五篇  因南宫敬说孔丘“小聘”东周王  获赠三千余篇文籍成就历史巨匠

                                              事季孙意如料量“平准”牲畜蕃  被荐通过朝廷评议升迁大夫爵位

       需要说明,《史记·孔子世家》里说:“孔子年十七。……及厘子(即孟僖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显然,司马迁未弄清楚《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孟僖子临终遗嘱儿子何忌与说,要从于孔丘门下学习“礼仪”,是“未来式”句子,即孟僖子回国后自知“失礼”,于是努力学习“礼仪”。左丘明是将若干年后“遗嘱”事情,顺便引说此处。《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孟僖子如齐。殷聘。礼也。”证明鲁昭公七年,孟僖子确实没有死,死了,怎么能够鲁昭公九年到齐国聘问呢?尤其是如第196篇里说过,《左传·昭公十一年》记载,孟僖子这年在祲祥会邾庄公,并且盟誓,他儿子何忌就是出生此事情之后,南宫敬说则是出生于几年后,两个儿子鲁昭公七年还没有出生,怎么能够成为孔子17岁时的弟子呢?所以司马迁此说,确实是错误。

        孟僖子临终前,遗嘱何忌与说要“学礼”于孔丘门下,这一事情其实很重要,毫不夸张说,没有孟僖子这一遗嘱,他的儿子何忌与说,身为鲁国权贵孟孙氏子弟,是不可能“学礼”于孔丘。如此,孔丘只能成为普通的私塾老师,与当时柳下惠一样,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教书匠”而已。正是孟僖子这一遗嘱,致使何忌与说少年时,在进入国君设立学校学习同时,也在孔丘门下学习有关“礼仪”,类似现今“课外补习班”。何忌是孟僖子大子,“学礼”于孔丘门下,自然会增长孔丘的声誉。后来,南宫敬说被策立“家族”,获得大夫爵位,他从小生长在宫中,得到国君喜爱,国君原本是派南宫敬说“小聘”周王,然而见到王或王的卿大夫们,应该行什么样礼节?他们会问及鲁国国君及卿大夫们的有关情况,如何应答?周王亦会告诉王或王朝廷的有关事情,也需要知晓情况和作出应对。南宫敬说因为年轻,未曾经历过,害怕出现差错,没有接受这项工作,向国君荐举孔丘能够胜任此事。国君派孔丘“小聘”周王,赐给孔丘一辆乘车,两匹马,一个专门驾驭乘车的仆人。实际还有副使,随从,献给周王的礼品,途中生活用品,载运车辆,护卫,杂役,等等。

       如随附《致对“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三皇、十纪、五帝、虞、夏、商、周传说史话;氏族社会;酋邦社会;专制王朝”等话题感兴趣朋友们》(续五)十七小节辨析说明,孔丘就是完成“小聘”周王工作之余,前往拜见周王守藏室史老子聃。老子聃正是因于职务,不仅得以阅读周王府库收藏所有文献典籍史料,而且主管陈旧文籍的更新换代。所以老子聃不仅是当时最富有学识的人之一,而且对更新换代下来的陈旧文献典籍史料,有权自行作出处置。孔丘自然是知晓这一情况,他虽然广闻博学,先祖曾经位列宋国六卿之一,因遭受灾难和被逼迫,不得不逃亡到鲁国,成为鲁国一个低等级贵族,家中不可能拥有大量书籍。孔丘之所以拜见老子聃,目的就是想求取获得周王府库,更新换代下来的陈旧文献典籍史料。孔丘是宋湣公嫡长子弗父何家族支系后裔,已经有中大夫爵位,是鲁国国君特使,在鲁国广泛教授弟子,连孟僖子两个儿子也求教于他的门下,名气颇大,非是普通“私塾”老师。兼之交谈中,孔丘好学博闻,思想敏捷,深深博得老子聃喜爱,于是馈赠孔丘3330篇被更新换代下来的完好文籍,史称“子见老子”。

       可是后世学者们却将“子见老子”,释说成“孔子问礼于老子”,成为孔丘是向老子聃询问周王朝的“礼仪章法”,是大错。孔丘原本是特使,是代表鲁国国君“小聘”周王,是“问礼”周王,非是“问礼”老子聃。“礼”,是君王、卿、大夫、士、庶民、奴仆等等,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国家管理机构体系,当时各国都是现实存在,孔丘无需“求问”老子聃。孔丘之所以拜见老子聃,是尊敬老子聃学识渊博,并且希望获得周王府库更新换代下来的陈旧文献典籍史料。这就是为什么老子聃是以师长身份口吻,说教孔丘以及随行弟子子贡,孔丘则尊敬称老子聃如同龙(见《庄子·天运》)。孔丘说的“龙”,不是西汉后被神化的“龙”,而是春秋时期所指“鳄鱼”,喻义老子聃象鳄鱼一样,极富攻击杀伤能量(原义指知识丰富),却是隐伏难于被发现(原义不自我张扬夸耀)。正是这3330篇文籍,使孔丘知识渊博,普通卿大夫们所不及,成为我们中华文化发展历史过程中“巨匠”。

       再说鲁昭公七年,季武子亡故,季孙氏家族长继承者,也不是季平子,而是季悼子。第202篇提及过,季武子立最喜爱的庶次子纥,成为季孙氏家族继承人,庶长子公弥在闵子马规劝下,顺从孝敬季武子,后来被策立成为家族长,侪身贵族大夫行列。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季武子无适(没有嫡子,被立的继承人,义适合者)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访(即私下商量)于申丰,曰:‘弥与纥,吾,皆爱之。欲择才焉,而立之(之是纥误讹)。’申丰趋,退。归,尽室,将行。他日,又访焉。对曰:‘其然。将具敝车,而行。’乃止。访于臧孙。臧孙曰:‘饮我酒,吾为子,立之。’季氏饮大夫酒。臧纥为客(残缺主字,主持招待宾客)。既献。臧孙命北面重席。新樽,洁之。召悼子。降,逆之。大夫皆起,及旅。而召公鉏。使与之齿。季孙(季孙是公鉏误讹)失色。”

       公元前550年,季武子因为没有嫡子,认为庶次子纥,比庶长子弥更有才能,决定立纥为家族长继承人,即废弃立长,改为立才,这是符合“礼法”。常规此事是与家宰讲述,由家宰主持操办。可是家宰申丰听后,立即就离开季武子,退出季氏府中。回家后,命令家人将财物整理准备停当,随时迁移到国外去。过了几日,季武子来到申丰家,又说立纥为继承人。申丰回答说:要是这样做的话,我即刻将整理准备停当的财物,装上车子,迁徙到国外去。申丰为什么对季武子立纥为继承人,如此恐惧而“谈虎色变”呢?原因是当时这种废长立次的事情,后来多会是引发仇恨和动乱,主持操办的人,会招致杀身之祸。《国语·周语上·仲山父谏宣王立戏》记载,鲁武公带着嫡长子括和嫡次子戏,一起朝见周宣王,宣王喜欢戏,立戏为大子。鲁武公死后,戏继承国君,即鲁懿公。鲁懿公九年,即公元前807年,括亡故,他儿子伯御不服,认为国君应该是由自己父亲继承,并且传位给予自己,于是发动兵变弑鲁懿公,自立为国君。周宣王对此不能容忍,公元前796年,周宣王派遣军队诛灭伯御,立鲁武公儿子称为国君,即鲁孝公。春秋时期为争夺继承权,兄弟之间杀戮事件频频,季武子因此不再坚持立纥为继承人,申丰才没有出行到国外去。

       可是季武子不死心,又向臧纥讲说商量此事。臧纥说:你需要宴请国君宗亲卿大夫们,使我主持酒宴,我就可以为你,立纥成为继承人。季武子随即宴请国君宗亲卿大夫,聘请臧纥为宴席主持。宾客们到齐后,首先臧纥领着众人向先祖神灵献祭。完毕后,臧纥命在大厅正中北面主人席位旁边,并排增设一席位,摆放全新的酒宴器具,仔细洁净,置以佳肴美酒。然后召纥前来,臧纥到大厅外台阶下,恭敬迎接,继而引领纥至新设置席位上。然后又引导各位卿大夫们起身,依次序一一与纥行“宾主”见面礼仪。由此,纥成为季武子继承人。之后臧纥召弥前来,以弥年龄的长幼序次,安排他坐在相应位置。弥这时知晓,庶弟纥成为了季武子继承人,心中很是难过痛苦,情不自禁脸上失去正常表情。

       上述记载证明,纥在公元前550年被立为季武子继承人,是确实无疑。到季武子于公元前535年,即鲁昭公七年亡故,已过去16年。再者,《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季平子立,而不礼于南蒯。……季悼子之卒也。叔孙昭子以再命,为(此处残缺正字)卿。及,平子伐莒,克之。更受三命。叔仲子欲构二家,谓平子,曰:‘三命,逾父兄,非礼也。’……”这一文段较长,是记载季平子继承成为家族长后,当时叔孙氏昭子已经是辅政卿爵位,他建立的功绩,被国君“再命”,就是相当于“二次”大功绩,即使别人有“正卿”资质,他也因超“正卿”资质,获得“执政”职务。可是季平子率领军队征伐莒国,取得极大收获,被国君“三命”,就是相当“三次”大功绩,加上他已经是卿爵位,资质又超过了叔孙昭子。叔孙昭子是鲁桓公6世孙,季平子是鲁桓公7世孙,叔仲穆子说“三命,逾父兄”,就是季平子逾越叔父叔孙昭子,获得了“执政”职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里乐祁说:“政,在季氏,三世矣。”此句也是“过去式”,是说季悼子为执政正卿时,叔孙昭子到宋国,为意如“聘娶”宋元公嫡女,当时意如刚刚举行“冠礼”,聘娶宋元公嫡女为嫡妻,还没有继承家族长,乐祁是说季文子、季武子、季悼子3代连续成为鲁国执政。

       叔孙昭子原本稳得“正卿”职位,却被季平子获得,两家因此产生裂隙,随后讲述鲁昭公诛伐季孙氏家族时,再详细解说。在此是说季武子亡故后,纥继承成为季孙氏家族长,获得正卿职务,死后被谥号悼,称为悼子。不幸的是,季孙纥虽然贤慧有才能,却不长寿,大概是40几岁,刚刚进入中年,即继承家族长仅仅1、2年,便一命呜呼。据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世界书局三家注本《史记·谥法解》:“年中早夭,为悼。”就是纥死后谥号为“悼”的缘由。因为《左传》原本不是完整史料,《左传》里没有记载季悼子政务活动事迹,在《左传·昭公九年》冬季,就记载了季平子的事情,因而有半瓶子醋儒家弟子,因于鲁昭公七年、八年、九年里,皆没有季悼子事迹的记载,忽视了季悼子的历史事实,以鲁昭公九年记载季平子事迹,误传说成季武子死后,季平子是他的继承人。不无遗憾,司马迁正是误信儒家弟子讹传,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说为:“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孔丘青少年时期,家境十分艰难,17岁得以参加考试,成绩最优秀,在公元前535年或534年,被季悼子聘用为季氏家族仓库“料量史”职务,负责掌管季氏家族仓库所有物资进进出出数额账目。季悼子之所以“聘用”孔丘,不只是因于孔丘学习成绩最优秀,而是孔丘身为孔氏家族家族长,早已经具有“元士”身份。按照“礼法”,孔丘必须建立大的功绩,才能够经过朝廷“评议”,获得大夫爵位,并且还需要逐级升迁。季悼子实质是对孔氏家族和孔丘的关怀,给孔丘提供这种建立功绩的机会。季孙氏家族在季文子、季武子、季悼子3代,延续是执政正卿,按照“礼法”规定,只有卿,才能够担任军队统帅,所以鲁国平民组编的军队,早就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3个家族长的“卿”所统帅。不过由国君近亲宗室组编成的军队,称为“中军”,是直接听“命”国君。《左传·昭公五年》记载,由季武子此前谋划,公元前537年取消中军,将鲁国原本中军兵士分成为4份,叔孙氏和孟孙氏身为卿,各统领一份;季孙氏身为正卿,统领二份。

       据此可知,季孙氏不仅是鲁国第一家族,统领鲁国众多军队,必需储备和不断生产制造军队使用的各种武器;军械;甲胄;战车;马匹;帐篷;旗帜;粮食;草料;炊具;饮食器;后勤运输车辆;驾车的牛;犒劳物品;等等一切军需器物和原材料,以及生产制造家族人员生活所需的各种日常用物;服装饰品;劳动工具;住宅房舍;礼仪物品;祭祀用品;等等。故而季氏家族仓库储存的类类种种物资器材,不但极其丰富繁多,每日进进出出的数量,也是十分复杂零乱。季悼子继承家族长后,很想知道仓库储存的各类各种物品,究竟有多少。可是如果要全部盘查,不仅工作量十分巨大,下面人员也肯定不乐意做。即使不得不执行,也会是敷衍差事而已。聪明季悼子于是“聘”孔丘为仓库料量史,应该是相当于中士职务,孔丘即可获得4份井田“公田”收获之酬劳。新人接任,必然要将所有物品器材,仔仔细细核查清楚。几年之后,仓库实物数量,与账目完全一致,孔丘因此获得表彰,被升任季氏家族主管饲养所有牲畜“司职吏”职务,不过按照文字涵义,应该称作“司畜吏”,当是上士职务,孔丘即可获得8份井田“公田”收获之酬劳。之后,季氏家族牲畜繁衍旺盛,经季平子荐举和朝廷评议,孔丘获得“下大夫”爵位,被升任季氏家族“司工”职务。再后来,孔丘工作成绩显著,又经过季平子荐举和朝廷评议,获得“中大夫”爵位。

       司工,又被称称说“司空”,是错误。《辞海》“司空”词条解释说:“①官名。西周始置,金文都作司工。春秋、战国时沿置。掌管工程。宋国因武公名司空,遂改司空为司城。西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后世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空。”《辞海》“周礼”词条解释说:“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儒家经典之一。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思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古经文学家认为周公所作,今经文学家认为出于战国,也有人指为西汉末年刘歆所伪造。近人曾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全书共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篇。《冬官司空》早佚,汉时补以《考工记》。有东汉郑玄《周礼注》、唐贾公彦《周礼正义》、清孙诒让《周礼正义》等。”《辞海》“考工记”词条解释说:“先秦古籍中的重要科学技术著作。作者不详。据后人考证,它是春秋末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因《周官》缺《冬官》篇,以此书补入,刘歆时改《周官》名《周礼》,故亦称《周礼·考工记》。主要记述有关百工之事。分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六部分,分别对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诸器等的制作作了详细记载。”

       其实,今传《考工记》,和《周官》原本的“司工”篇内容,是风马牛不相及,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特别是《考工记》本身就不是“善本”,虽然记述有“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共计6大类30个工种,已经阙失6个工种,只剩有24个工种,他们不过是加工制造某些器物或工件的名称,外表形状,规格尺寸,原料配比,等等的生产情况。相对而言,《周官·司工》则是国家对于各类各行各种所有“工匠”,实施统治管理的机构系统。再说《考工记》的30个工种,也不是西周、春秋时期,实际存在有的全部工匠种类,甚至连每一个工种的上下工序之间,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的上下供需之间,各个工序的上下衔接,互相配合协调,等等的生产管理问题,一点也没有说及到。特别是当时,属于民众日用和市场交换的手工业品,十分地少,绝大多数手工业产品是直接为国君制造,由国君享用;或国家使用(如军需物品);或国君赏赐给贵族。

       正如《辞海》所言:司空,“金文都作司工”,再者司徒,“金文多作司土”。说明包括司空和司徒在内,是秦始皇“书同文”以后,因为文字被通假借代,字的涵义产生错乱,以致秦汉时期流传中形成错讹。就是说司空的正确称谓,原本是为“司工”,司徒的正确称谓,原本是为“司土”。已如第180篇里辨析说过,《周礼》原本应该是称为《周官》,是与《尚书·周官》篇,二者合在一起,才是西周王朝制定的完整的国家管理机构体系。其中的《尚书·周官》,是以王名誉颁布的“政命”,宣告周王朝制订的“国家管理机构体系”,命令周王隶属下所有国家,必须遵照这一模式,各自建立本国的管理机构体系。作为王的“政命”,被记载于《周书》中。而《周官》,就是国家“管理机构体系”实体。

       由于王的朝廷是9卿,其中3个正卿职务,必须由公爵(级)国君担任,称为“三公”;6个卿,即是大宰、大宗伯、大司土、大司马、大司寇、大司工等的职务。宋国是周王“嘉宾”,不是“隶属”,也享得“6卿”,是为大宰、大宗伯、大司土、大司马、大司寇、大司工等的职务。在此基础上,他们的小宰;小宗伯;小司土;小司马;小司寇;小司工;还有宰夫;宫正;大府;肆师;天府;大司乐;大卜;大祝;大史;巾车;乡大夫;遂大夫;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师帅;大仆;士师;大行人;都城宰;等等诸多职务,都成为是“上大夫”爵位。然而在其他所有的公、侯、伯、子、男国家,仅有3个或2个“卿”,执政是正卿职务;辅政是卿职务;大宰等6个职务,只能是“上大夫”爵位;小宰等等的职务,只能是“中大夫”爵位。其他众多部门职务,当是如此类推。另外,《左传》记载晋国和郑国都有“6卿”,是他们获得五“伯”以后,违反礼法自行设立。

       还有,周王朝廷只是直接管理镐京以及周边“王畿”,即千方里内的国家和家族们。“王畿”以外所有国家,是由各地的“方伯”节制。王除了向每个方伯派遣3名“监视”大夫;公、侯国的3个卿,以及伯国正卿,任免需要获得“王”的批准;各国除了向王交纳“贡品”;5年一次朝见,3年一次大聘,隔年一次小聘;王的“葬礼”,及新王“登基”大典,国君们一般需要参加;国君的大子“策立”,需要获得王允准;国君悖逆“礼法”,会受到王的惩罚;国家如果遭受别国侵略损害,可以向王朝廷提起“诉讼”;或者请求王朝廷派军队救助;等等。其他的各国自己政务管理,王朝廷是不干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