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卫气营血辩证

 信望爱abc 2015-03-21
  概述

  诊断学名词。辨证方法之一。用于温病辨证,清代叶天士所创。即以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各有其相
http://baike.m.sogou.com/baike??/lemmaInfo.jsp?lid=122451&icfa=1309103
  书籍

  应的证候特点。病变按卫、气、营、血逐步发展至营分血分者为逆传。其中两分的证候同时出现者称同病。卫分为表证阶段,应鉴别不同的病因;气分为热盛阶段,应区别热邪是否结聚;如属湿热,则应区分热和湿的轻重;病邪深陷营、血分为伤阴引致内闭或出血的阶段,并须明辨心、肝、肾等脏的病变,由此从病因、阶段、部位、传变及病变程度确立辨证的内容。

  历史沿革

  《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累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卫气营血辨证亦由此萌芽。《灵枢·营卫生会》说:“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由此可见,《内经》为卫气营血辨证的渊薮。

  《难经》在《内经》的基础上,对卫气营血作了进一步阐发。如《难经·三十二难》提出“心者血, 肺者气, 血为荣, 气为卫, 相随上下, 谓之荣卫”。这一理论的发挥, 对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叶天士的温病学说

  东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说明疾病的表里深浅轻重,并将卫气营血引入外感病的领域,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如《伤寒论》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致汗出。欲效邪风者,宜桂枝汤。”简释了汗出发热的外感病理机制。第50条指出:“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说明荣血亏虚患者虽外感风寒,亦不可发汗。叶天士在全面吸收《伤寒杂病论》理论精华之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可见仲景开创了卫气营血辨证的先河。

  晋隋唐时代是中医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临床医家对卫气营血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晋王叔和整理《伤寒论》时用卫气营血理论对外感病作了进一步阐述。

  宋金元时期,我国医学从实践到理论都有很大的发展,卫气营血辨证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宋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在继承《伤寒论》卫气营血理论分析外感病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挥。

  明代随着温病学的发展,卫气营血辨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吴又可《温疫论》首先提出了邪在“气分”和“血分”的概念,指出:“凡疫邪留于气分,解以战汗;留于血分,解以发斑。”并指出:“时疫之邪,始则匿于膜原,根深蒂固,发时与营卫交并,客邪经之营卫,未有不被其所伤者。”同时明确认为卫气营血证候之间浅深轻重不同,所谓“邪之伤人也,始而伤气,继而伤血”“气属阳而轻清,血属阴而重浊。是以邪在气分则易疏透,邪在血分恒多胶滞”。吴氏运用卫气营血理论阐释温病病机,为清代温病学家进一步运用“卫气营血”辨析病机奠定了基础。

  清代,人们对温病学的认识日益丰富。温病学家在实践中发现原有的六经辨证难以应对繁杂的临床实践,六经辨证需要突破。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全面吸收了《内经》《难经》《伤寒论》等论著中有关卫气营血的理论精华,在六经辨证的启发下,汲取了上述历代医家运用卫气营血理论阐发外感病机的理论成果,结合平生治疗温病的丰富经验,创造性地总结出卫气营血辨证。叶氏在《外感温热篇》中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浅深轻重、病程不同阶段、传变规律、辨证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叶氏指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反映了温病卫气营血四个病理阶段顺序传变的一般规律。又指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特殊情况。“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把温病卫气营血四种不同的病理阶段的病理变化与具体脏腑联系起来。“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指出了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的治疗大法。

  综上所述,卫气营血辨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其学术渊源于《内经》,确立于清代,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创立,适应了外感热病新领域,扩展了外感热病证候范围,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形成了六经辨伤寒、卫气营血辨温病的证治格局,完善并丰富了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和内容,对临床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各证论述 卫分病

  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其特点是:发热,微恶寒,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由于发病季节,病邪性质以及人体反应性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表现。常见的有:

  1)风温表证(多见于流感、流脑等病的早期)

  主证:具有卫分病的特征,但发热重而恶寒轻,并有鼻塞,流涕,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辩证:多发于春、冬两季,由于风温外邪侵肺卫而发病。温邪属热,故发热重,舌边尖红,脉数。热邪伤津,故口渴。相当于八纲辩证中的“表热证”。

  治法:辛凉解表

  2)湿温表证(多见于胃肠型感冒、肠伤寒,传染性肝炎,泌尿系感染等)

  主证:具有卫分病的特征,并有头胀重,肢体沉重,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辩证:本证多发生于雨水多的季节。由于湿热之邪侵犯卫表而发病。湿性重着,故见头胀,身重,苔白腻等。

  精神

  治法:解表化湿。

  3)秋燥表证(见于某些流感、感冒、白喉等)

  主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干咳无痰或痰粘少不易咳出,鼻燥咽干,唇裂,舌苔薄白而干,脉浮细。

  辩证:秋燥之气客于表,“燥胜则干”,故口鼻、咽喉均少津液而有干燥现象。肺系津干,故干咳或咳而少痰。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气分病

  是温热病的第二阶段,它的特征是发热较重不恶寒,口渴,苔黄,脉数。病邪侵入气化,邪气盛而正气亦盛,气有余便是火,故出现气分热证。除湿温外,各型卫分病传入气分后都化热化火。由于邪犯气分气所在的脏腑、部位有所不同,感邪性质及轻重不一,故所反映的证候有很多类型。常见有:

  1)气分热盛(多见于流感、乙型脑炎等)

  主证:具有气分病的特征,并出现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舌苔黄干,面赤,心烦,谵语,抽搐等。

  辩证:本证为气分热盛,故大热面赤,里热灼津,则大汗。大热,大汗伤津则大渴。热扰心神则心烦谵语。热极生风则抽搐。

  治法:清热生津。

  2)肺胃蕴热(见于某些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等)

  主证:具有气分病的特征,并有咽干灼痛,声音嘶哑,咽喉有腐烂白点,颈项肿胀等。

  辩证:肺胃之热上蒸咽喉,故咽喉干热灼痛,声音嘶哑。引起肝胆之火上攻,夹痰凝聚,致颈项肿胀,咽喉有腐烂白点。

  治法:宣肺清火泄热。

  3)邪热壅肺(见于某些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疡等)

  主证:具有气分病的特征,并有咳喘胸痛,痰多黄稠,汗出热不解。

  辩证:风热之邪伤肺,煎灼津液成痰,痰热阻肺,肺失清肃,出现咳喘胸痛,痰黄粘稠。里热无表证,故汗出热不解。

  治法:宣降肺热

  4)胸膈郁热(见于某些流感,斑疹伤寒,猩红热,肺炎等)

  主证:胸中闷胀,阵阵烦热,面热唇红,口渴,便秘。

  辩证:阳明经气分燥热不解,邪热内聚于胸膈,故见胸闷烦躁。燥热化火上炎而面热唇红。热耗津液而口渴、便秘。

  治法:清膈散

  5)胃肠实热(见于某些流感,乙型脑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主证:高热或午后潮热,大便秘结或腹泻黄臭稀水,腹胀满,腹痛拒按,烦躁谵语,舌红苔黄燥或灰黑起刺,脉沉数有力。

  辩证:热邪入里与积滞相搏,燔踞中焦,胃肠腑气不通,故发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热扰神明则烦躁,热扰心包则谵语。热伤津液,故舌红苔黄燥。

  治法:攻下泄热。

  6)气分湿温(见于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肝炎,沙门菌感染等)

  主证:身热不扬,身重胸闷,腹部胀痛,渴不欲饮,小便不畅,大便不爽,或伴腹泻,舌苔黄白而厚腻,脉濡缓。

  辩证:湿热阻滞气分,故身热不扬。湿热在上焦则胸闷,渴不欲饮。在中焦则腹部胀满。在下焦则大便不爽或腹泻,小便不畅。

  营分病

  是温热病邪内陷的较重阶段。多由气分病http://baike.m.sogou.com/baike/lemmaInfo.jsp?lid=122451&icfa=1309103F解,内传入营;也可由卫分不经气分而直入营分,即“逆传心包”;或温邪直入营分。营是血中元气,为血的前身,内通于心,故营分病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其特征,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疹隐隐,舌绛无苔,脉细数等,营分介于气分和血分之间,若营转气,表示病情好转,若由营入血,则表示病情深重。

  1)热入营分(见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它严重感染等)

  主证:发热夜甚,口不渴,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诊隐隐,舌绛无苔,脉细数。

  辩证:邪热内陷营分,营阴耗损,故发热夜甚,舌绛无苔,脉细数,邪热蒸腾营明上升,故口不渴。营气通于心,营分有热,心神被扰,故心烦不寐,时有谵语。热窜血络而斑诊隐隐。

  治法:清营泄热。

  2)热入心包(多见于各种脑炎、脑膜炎、败血病、中毒性痢疾、中暑等)

  精气神

  主证:除具有营分病的特征外,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表情淡漠、言语困难、反应迟钝、幻听、抓空摸床、神昏谵语,大小便失禁,舌绛,脉滑数。

  辩证:热邪侵入心包,阻闭心窍所致。

  治法:清营泄热,清心开窍。

  3)热动肝风(多见于脑炎、脑膜炎,各种传染病并有中毒性脑病等)

  主证:壮热口渴,头晕胀痛,目赤心烦,手足躁扰,甚则 瘛疭 ,狂乱痉厥,抽搐,舌颤,或角弓反张,舌红绛而干,脉弦数。

  辩证:邪热炽盛,引动肝风,故壮热瘛疭,抽搐,痉厥,角弓反张,上扰清窍而头晕胀痛。邪热耗津伤宫而见目赤心烦,口渴。

  治法:清肝熄风。

  4)营卫同病(见于流感、中毒性肺炎、乙型脑炎等病的早期)

  主证:微恶风寒、头痛身痛、胸闷咳嗽,夜热不寐,或有斑疹,舌绛,脉数。

  辩证:肺卫之邪未解,故微恶风寒,头痛身痛。邪热束肺,肺失宣降而胸闷咳嗽。卫分之邪逆传营分而有斑疹,舌绛无苔,夜热不寐等。

  治法:营卫两情。

  5)气营同病(见于急性胃肠炎,乙型脑炎,急性肝炎,急性菌痢等)

  主证:营分病出现气分证,或气分病加重出现营分证,均可为气营同病,舌绛而有黄白苔。

  辩证:气分实热急伤营阴,或营分之热外透,胃气渐生所致。

  治法:清气凉营

  血分证

  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阶段。血分证其病变以心、肝、肾为主。临床表现除证候较为重笃外,更以动血、伤阴为其特征。主要表现有发热夜甚,伴有神志表现,尚有出血、斑疹、舌质红绛、脉细数。热入血分来源有二:一为由气分直入血分;二为由营分传来。

  1)气血两燔(见于某些肠伤寒、粟粒性结核、钩端螺旋体病等合并出血者)

  主证:壮热口渴,烦躁不宁,舌绛苔黄,或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等。

  辩证:气分热毒与血分热毒并炽,壮热、口渴、苔黄为气分热盛之象。舌绛、烦躁为热扰营血之象。热入血分,迫血妄行,则见发斑及吐血、衄血等。

  治法:清气凉血。

  2)血分实热(见于某些流脑、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过敏性紫癜等)

  主证:在营分证基础上,更见躁扰发狂,斑疹透露,出血(包括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及非时的经血),舌质绛紫。

  辩证:心主血,血热扰心,神不安则躁扰发狂。血热妄行,故见斑疹及各种出血证,血热甚,故舌质绛紫。

  治法:凉血散血。

  3)伤阴虚证(见于重度混合性脱水病人)

  主证: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耳聋、神疲欲寐,舌质红绛苔光,脉细数。或见唇萎舌缩,齿干枯燥,手足时抽搐,心悸,脉虚数或细促。

  辩证:邪热入里,灼伤阴液,阴虚而阳偏亢内扰,故见五心烦热、潮热。阴精亏损,不能上乘滋润诸窍,故口舌干燥,耳聋。阴虚而神失所养,故见神疲欲寐。真阴亏耗,肝肾精血不足,不能养筋,筋脉拘挛,故手足蠕动,甚则抽搐。阴亏则脏腑组织器官得不到润养,故唇萎舌缩,齿干枯燥,心悸。阴虚不能敛阳,阴阳失和,故脉见虚大而数,或细小而促。

  治法:滋阴养血。 [2]

  对诊断的重要意义

  1.辩别病变部位:卫分证主表,病变部位多在皮毛、肌腠、四肢、头面、鼻喉及肺;气分证主里,病变部分多在胸膈膀胱等;营分证是邪热深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血分证则多侵及

  足

  2.区分病程阶段: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标志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的深浅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

  3.说明病邪传变规律:温热病的传变顺序,一般自表入里,从卫分开始,渐次顺序传至气分、营分、血分,由表及里,由轻到重,此种情况称为顺传;如有卫分之邪不经气分,直传心包或营血,称为逆传;若一发病就在气分、营分、血分,为伏邪内发;传变过程中,卫分之邪去罢,又兼见气分或营分证,为卫气同病或营卫同病,气分之邪未解,而在营分或血分之见证,则为气营同病或气血两燔。。传变与否,取决于病邪的类别,感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和治疗护理是否恰当。 [3]  概述

  诊断学名词。辨证方法之一。用于温病辨证,清代叶天士所创。即以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各有其相
http://baike.m.sogou.com/baike/lemmaInfo.jsp?lid=122451&icfa=1309103
  书籍

  应的证候特点。病变按卫、气、营、血逐步发展至营分血分者为逆传。其中两分的证候同时出现者称同病。卫分为表证阶段,应鉴别不同的病因;气分为热盛阶段,应区别热邪是否结聚;如属湿热,则应区分热和湿的轻重;病邪深陷营、血分为伤阴引致内闭或出血的阶段,并须明辨心、肝、肾等脏的病变,由此从病因、阶段、部位、传变及病变程度确立辨证的内容。

  历史沿革

  《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累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卫气营血辨证亦由此萌芽。《灵枢·营卫生会》说:“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由此可见,《内经》为卫气营血辨证的渊薮。

  《难经》在《内经》的基础上,对卫气营血作了进一步阐发。如《难经·三十二难》提出“心者血, 肺者气, 血为荣, 气为卫, 相随上下, 谓之荣卫”。这一理论的发挥, 对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叶天士的温病学说

  东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说明疾病的表里深浅轻重,并将卫气营血引入外感病的领域,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如《伤寒论》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致汗出。欲效邪风者,宜桂枝汤。”简释了汗出发热的外感病理机制。第50条指出:“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说明荣血亏虚患者虽外感风寒,亦不可发汗。叶天士在全面吸收《伤寒杂病论》理论精华之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可见仲景开创了卫气营血辨证的先河。

  晋隋唐时代是中医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临床医家对卫气营血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晋王叔和整理《伤寒论》时用卫气营血理论对外感病作了进一步阐述。

  宋金元时期,我国医学从实践到理论都有很大的发展,卫气营血辨证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宋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在继承《伤寒论》卫气营血理论分析外感病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挥。

  明代随着温病学的发展,卫气营血辨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吴又可《温疫论》首先提出了邪在“气分”和“血分”的概念,指出:“凡疫邪留于气分,解以战汗;留于血分,解以发斑。”并指出:“时疫之邪,始则匿于膜原,根深蒂固,发时与营卫交并,客邪经之营卫,未有不被其所伤者。”同时明确认为卫气营血证候之间浅深轻重不同,所谓“邪之伤人也,始而伤气,继而伤血”“气属阳而轻清,血属阴而重浊。是以邪在气分则易疏透,邪在血分恒多胶滞”。吴氏运用卫气营血理论阐释温病病机,为清代温病学家进一步运用“卫气营血”辨析病机奠定了基础。

  清代,人们对温病学的认识日益丰富。温病学家在实践中发现原有的六经辨证难以应对繁杂的临床实践,六经辨证需要突破。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全面吸收了《内经》《难经》《伤寒论》等论著中有关卫气营血的理论精华,在六经辨证的启发下,汲取了上述历代医家运用卫气营血理论阐发外感病机的理论成果,结合平生治疗温病的丰富经验,创造性地总结出卫气营血辨证。叶氏在《外感温热篇》中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浅深轻重、病程不同阶段、传变规律、辨证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叶氏指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反映了温病卫气营血四个病理阶段顺序传变的一般规律。又指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特殊情况。“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把温病卫气营血四种不同的病理阶段的病理变化与具体脏腑联系起来。“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指出了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的治疗大法。

  综上所述,卫气营血辨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其学术渊源于《内经》,确立于清代,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创立,适应了外感热病新领域,扩展了外感热病证候范围,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形成了六经辨伤寒、卫气营血辨温病的证治格局,完善并丰富了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和内容,对临床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各证论述 卫分病

  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其特点是:发热,微恶寒,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由于发病季节,病邪性质以及人体反应性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表现。常见的有:

  1)风温表证(多见于流感、流脑等病的早期)

  主证:具有卫分病的特征,但发热重而恶寒轻,并有鼻塞,流涕,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辩证:多发于春、冬两季,由于风温外邪侵肺卫而发病。温邪属热,故发热重,舌边尖红,脉数。热邪伤津,故口渴。相当于八纲辩证中的“表热证”。

  治法:辛凉解表

  2)湿温表证(多见于胃肠型感冒、肠伤寒,传染性肝炎,泌尿系感染等)

  主证:具有卫分病的特征,并有头胀重,肢体沉重,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辩证:本证多发生于雨水多的季节。由于湿热之邪侵犯卫表而发病。湿性重着,故见头胀,身重,苔白腻等。

  精神

  治法:解表化湿。

  3)秋燥表证(见于某些流感、感冒、白喉等)

  主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干咳无痰或痰粘少不易咳出,鼻燥咽干,唇裂,舌苔薄白而干,脉浮细。

  辩证:秋燥之气客于表,“燥胜则干”,故口鼻、咽喉均少津液而有干燥现象。肺系津干,故干咳或咳而少痰。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气分病

  是温热病的第二阶段,它的特征是发热较重不恶寒,口渴,苔黄,脉数。病邪侵入气化,邪气盛而正气亦盛,气有余便是火,故出现气分热证。除湿温外,各型卫分病传入气分后都化热化火。由于邪犯气分气所在的脏腑、部位有所不同,感邪性质及轻重不一,故所反映的证候有很多类型。常见有:

  1)气分热盛(多见于流感、乙型脑炎等)

  主证:具有气分病的特征,并出现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舌苔黄干,面赤,心烦,谵语,抽搐等。

  辩证:本证为气分热盛,故大热面赤,里热灼津,则大汗。大热,大汗伤津则大渴。热扰心神则心烦谵语。热极生风则抽搐。

  治法:清热生津。

  2)肺胃蕴热(见于某些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等)

  主证:具有气分病的特征,并有咽干灼痛,声音嘶哑,咽喉有腐烂白点,颈项肿胀等。

  辩证:肺胃之热上蒸咽喉,故咽喉干热灼痛,声音嘶哑。引起肝胆之火上攻,夹痰凝聚,致颈项肿胀,咽喉有腐烂白点。

  治法:宣肺清火泄热。

  3)邪热壅肺(见于某些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疡等)

  主证:具有气分病的特征,并有咳喘胸痛,痰多黄稠,汗出热不解。

  辩证:风热之邪伤肺,煎灼津液成痰,痰热阻肺,肺失清肃,出现咳喘胸痛,痰黄粘稠。里热无表证,故汗出热不解。

  治法:宣降肺热

  4)胸膈郁热(见于某些流感,斑疹伤寒,猩红热,肺炎等)

  主证:胸中闷胀,阵阵烦热,面热唇红,口渴,便秘。

  辩证:阳明经气分燥热不解,邪热内聚于胸膈,故见胸闷烦躁。燥热化火上炎而面热唇红。热耗津液而口渴、便秘。

  治法:清膈散

  5)胃肠实热(见于某些流感,乙型脑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主证:高热或午后潮热,大便秘结或腹泻黄臭稀水,腹胀满,腹痛拒按,烦躁谵语,舌红苔黄燥或灰黑起刺,脉沉数有力。

  辩证:热邪入里与积滞相搏,燔踞中焦,胃肠腑气不通,故发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热扰神明则烦躁,热扰心包则谵语。热伤津液,故舌红苔黄燥。

  治法:攻下泄热。

  6)气分湿温(见于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肝炎,沙门菌感染等)

  主证:身热不扬,身重胸闷,腹部胀痛,渴不欲饮,小便不畅,大便不爽,或伴腹泻,舌苔黄白而厚腻,脉濡缓。

  辩证:湿热阻滞气分,故身热不扬。湿热在上焦则胸闷,渴不欲饮。在中焦则腹部胀满。在下焦则大便不爽或腹泻,小便不畅。

  营分病

  是温热病邪内陷的较重阶段。多由气分病http://baike.m.sogou.com/baike/lemmaInfo.jsp?lid=122451&icfa=1309103F解,内传入营;也可由卫分不经气分而直入营分,即“逆传心包”;或温邪直入营分。营是血中元气,为血的前身,内通于心,故营分病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其特征,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疹隐隐,舌绛无苔,脉细数等,营分介于气分和血分之间,若营转气,表示病情好转,若由营入血,则表示病情深重。

  1)热入营分(见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它严重感染等)

  主证:发热夜甚,口不渴,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诊隐隐,舌绛无苔,脉细数。

  辩证:邪热内陷营分,营阴耗损,故发热夜甚,舌绛无苔,脉细数,邪热蒸腾营明上升,故口不渴。营气通于心,营分有热,心神被扰,故心烦不寐,时有谵语。热窜血络而斑诊隐隐。

  治法:清营泄热。

  2)热入心包(多见于各种脑炎、脑膜炎、败血病、中毒性痢疾、中暑等)

  精气神

  主证:除具有营分病的特征外,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表情淡漠、言语困难、反应迟钝、幻听、抓空摸床、神昏谵语,大小便失禁,舌绛,脉滑数。

  辩证:热邪侵入心包,阻闭心窍所致。

  治法:清营泄热,清心开窍。

  3)热动肝风(多见于脑炎、脑膜炎,各种传染病并有中毒性脑病等)

  主证:壮热口渴,头晕胀痛,目赤心烦,手足躁扰,甚则 瘛疭 ,狂乱痉厥,抽搐,舌颤,或角弓反张,舌红绛而干,脉弦数。

  辩证:邪热炽盛,引动肝风,故壮热瘛疭,抽搐,痉厥,角弓反张,上扰清窍而头晕胀痛。邪热耗津伤宫而见目赤心烦,口渴。

  治法:清肝熄风。

  4)营卫同病(见于流感、中毒性肺炎、乙型脑炎等病的早期)

  主证:微恶风寒、头痛身痛、胸闷咳嗽,夜热不寐,或有斑疹,舌绛,脉数。

  辩证:肺卫之邪未解,故微恶风寒,头痛身痛。邪热束肺,肺失宣降而胸闷咳嗽。卫分之邪逆传营分而有斑疹,舌绛无苔,夜热不寐等。

  治法:营卫两情。

  5)气营同病(见于急性胃肠炎,乙型脑炎,急性肝炎,急性菌痢等)

  主证:营分病出现气分证,或气分病加重出现营分证,均可为气营同病,舌绛而有黄白苔。

  辩证:气分实热急伤营阴,或营分之热外透,胃气渐生所致。

  治法:清气凉营。

  血分证

  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阶段。血分证其病变以心、肝、肾为主。临床表现除证候较为重笃外,更以动血、伤阴为其特征。主要表现有发热夜甚,伴有神志表现,尚有出血、斑疹、舌质红绛、脉细数。热入血分来源有二:一为由气分直入血分;二为由营分传来。

  1)气血两燔(见于某些肠伤寒、粟粒性结核、钩端螺旋体病等合并出血者)

  主证:壮热口渴,烦躁不宁,舌绛苔黄,或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等。

  辩证:气分热毒与血分热毒并炽,壮热、口渴、苔黄为气分热盛之象。舌绛、烦躁为热扰营血之象。热入血分,迫血妄行,则见发斑及吐血、衄血等。

  治法:清气凉血。

  2)血分实热(见于某些流脑、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过敏性紫癜等)

  主证:在营分证基础上,更见躁扰发狂,斑疹透露,出血(包括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及非时的经血),舌质绛紫。

  辩证:心主血,血热扰心,神不安则躁扰发狂。血热妄行,故见斑疹及各种出血证,血热甚,故舌质绛紫。

  治法:凉血散血。

  3)伤阴虚证(见于重度混合性脱水病人)

  主证: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耳聋、神疲欲寐,舌质红绛苔光,脉细数。或见唇萎舌缩,齿干枯燥,手足时抽搐,心悸,脉虚数或细促。

  辩证:邪热入里,灼伤阴液,阴虚而阳偏亢内扰,故见五心烦热、潮热。阴精亏损,不能上乘滋润诸窍,故口舌干燥,耳聋。阴虚而神失所养,故见神疲欲寐。真阴亏耗,肝肾精血不足,不能养筋,筋脉拘挛,故手足蠕动,甚则抽搐。阴亏则脏腑组织器官得不到润养,故唇萎舌缩,齿干枯燥,心悸。阴虚不能敛阳,阴阳失和,故脉见虚大而数,或细小而促。

  治法:滋阴养血。 [2]

  对诊断的重要意义

  1.辩别病变部位:卫分证主表,病变部位多在皮毛、肌腠、四肢、头面、鼻喉及肺;气分证主里,病变部分多在肺、胸膈、脾、胃、肠、胆、膀胱等;营分证是邪热深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血分证则多侵及心、肝、肾。

  足

  2.区分病程阶段: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标志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的深浅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

  3.说明病邪传变规律:温热病的传变顺序,一般自表入里,从卫分开始,渐次顺序传至气分、营分、血分,由表及里,由轻到重,此种情况称为顺传;如有卫分之邪不经气分,直传心包或营血,称为逆传;若一发病就在气分、营分、血分,为伏邪内发;传变过程中,卫分之邪去罢,又兼见气分或营分证,为卫气同病或营卫同病,气分之邪未解,而在营分或血分之见证,则为气营同病或气血两燔。。传变与否,取决于病邪的类别,感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和治疗护理是否恰当。 [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