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物 2009年第1期 试论濮阳高城东周城址的性质 袁广阔 南海森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摘要:濮阳高城东周城址,位于濮阳县城东10余公里。其位置与《水经注》等古文献所记述的东周卫国都城——帝丘一致。此外,该城址的规模、时代、文化内涵等都与东周卫国都城相吻合。因此该城址应是历史上卫成公迁都的帝丘城。 关键词:濮阳;高城东周城址;卫国都城;帝丘 高城古城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县东南五星乡高城村南。黄河故道金堤河的南岸。距离县城约10公里。遗址上面分布的自然村有安寨、七王庙、冯寨、东郭集、老王庄、桑园等,整个地势比较平坦。这里曾经是传说中颛顼帝的故里,也是夏代后相的都城。早在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先生曾专门派北京大学的李仰松先生来濮阳进行实地考察,该遗址就是这次调查中被李仰松、廖永民发现的,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断了这项工作①。2002年春,濮阳市文物保管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钻探,发现遗址北部夯土城墙及城墙东北、西北拐角。2005年4月5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国家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和濮阳市文物保管所联合组成的高城遗址调查小组,对遗址进行考古钻探和试掘。考古钻探初步探明该遗址为一处面积约916万平方米的古城址。依据考古发掘和钻探可知四面城墙顶部多被3—5米的汉及唐宋淤沙层所覆盖,城壕和城内的文化层被厚6-9米的淤土层所叠压。整个城址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城墙保存高度3-9米,城墙基础宽约70米,顶部宽16-20米,城墙之外有一周护城壕②。根据地层叠压关系,我们判断该城至迟在东周已经出现,并使用到汉代。 濮阳在传说时代为颛项之帝丘,《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帝丘,东郡濮阳是也。”《汉书?地理志》也云:“东郡濮阳故帝丘。”但到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1年),卫国被狄人所逼,卫成公迁都帝丘,如《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冬,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卜日三百年。卫成叔梦康叔日:'相过予享,公命祀相,宁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郎何事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卫之罪也。”’该文献明确指出卫成公将都迁至帝丘,但卫国所迁的帝丘城到底在濮阳的什么地方?文献存在争议,如《大清一统志》和杨守敬《水经注疏》均说位于今濮阳县西南,即现今的故县村。不少学者曾根据这些记述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但都在遗址内发现较多的汉代遗存,并无东周时期遗存。解放后,故县村澶州坡上,发掘出1007年(宋真宗景德四年)《澶州法宝禅院铸钟并修钟楼记》,说明这里为宋代的澶州城,或者说是宋代的濮阳故城。因此,《大清一统志》的帝丘故县村说应当是错误的。 古文献关于卫成公迁都帝丘的另一个地点就是濮阳县城东部约12.5公里的高城。高城城址应为东周时期的卫国都城有如下几点理由: 一、与文献记述的位置一致。《大明一统志》曰:“颛顼城在开州城东二十五里。”这条文献记述的距离与高城村南东周城址的距离十分接近。此外和郦道元《水经?瓠子河注》:“河水旧东决,迳濮阳城东北,故卫也,帝颛顼之墟。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之火正阏伯之所居,亦夏伯昆吾之都,殷之相土又都之。故《春秋传》曰:'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是也。”《水经注》的“古卫也,帝颛顼之墟”所处的位置正是高城古城址的位置。 二、该城的规模与东周发现的其他城址一致,符合一个国都的规模。如东周王城平面近于方形。四周城垣大略西北起于东干沟北土冢,东北至隋唐东都城西垣,西南至兴隆寨村西北,经翟家屯东因洛河地势低洼不平,东南至唐沽路终止,南北长3700米,东西宽2890米。夯土城墙湮埋在现今地面以下,北墙保存完整,南墙东段已湮没不存④。蔡国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北墙长约2113米,西墙长约3187米,南墙长约2700米,东墙长约2490米。四周城垣保存基本完好④。偃师滑国故城因地势而建平面形状不规则,南北长约2000米,北部宽约1000米,中部宽约500米。城址地近轩辕关,东、南、东北三面环山,西北与洛阳平原相连,周围为一片平原。城址因地近台地边缘,历年洪水冲刷,大多已坍塌破坏。现存部分地段城垣高2米余⑨。郑韩故城横亘在河南中部的广阔原野上,位于双洎河和黄水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城墙巍然耸立,蜿蜒起伏。据文献记载:它是公元前8世纪中期至公元前230年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的都城。郑韩故城依自然地势筑成,城址平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5000米,南北宽约4500米,中部有一道南北向夯土墙将古城分隔成东西两部分㈦。东周时期的都城如洛阳东周王城、新郑郑韩故城、上蔡蔡国故城等,都城平面大多呈长方形,多选建在河道旁或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宫殿集中在城内一定的区域,官府手工作坊多分布在宫殿区附近。高城古城的形状和规模与这些诸侯国都城大体一致。 三、该城的时代从发掘的状况分析与卫成公迁都帝丘的时代一致。从考古发掘资料分析,该城址在春秋时期的规模为916万平方米。在目前已发掘的北墙和南墙都可见其主体城墙为春秋时期,该城在战国和汉代早期继续沿用。北魏时期城墙应在地表有保存,当地口头流传下来的城角地、南城头地以及村庄东郭集,我们经过钻探的确是城墙所在之处。覆盖南城墙的淤土层内出土的唐宋瓷片可证明唐宋之前该墙仍然保留在地表之上。 四、高城遗址位于文献记述的铁丘、戚城、咸城的中心。铁丘,《左氏春秋?哀公二年》:“秋,八月甲戌,晋赵鞅帅师及郑罕达帅师战于铁。”杜预注:“铁在戚城南。”《水经?河水注》曰:“河水东泾铁丘南,《春秋左氏传?哀公二年》:郑罕达帅师,邮无恤御简子,卫太子为右,登铁上,望见郑师,卫太子自投车下,即此处也。京相瑶曰:铁,丘名也。杜预曰:在戚城南。”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七云:“今开州北五里有铁丘,地名王合里。”清代开州即今河南省濮阳县。铁丘遗址位于濮阳县城西北约2公里处,遗址分布在铁丘村以东的一片台地上。台地高出地面约3米,遗址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台地最高处,1965年平整土地时被农民普遍铲掉1-1.5米,古代文化层直接暴露在地面上④。笔者2004年春天在遗址调查,从地面现存的陶片来看,这处遗址的文化内涵包括仰韶、龙山和晚商、两周等不同时期的遗存。戚城,位于高城遗址西北约15公里。《春秋?文公元年》:“秋,公孙敖会晋侯于戚。”杜预注:“戚,卫邑,在顿丘卫县西。”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七云:“戚,世为卫臣孙氏邑,会盟要地也。……今开州北七里有古戚城,变谓之戚田。”《水经?河水注》云:河水“故渎迳戚城西。《春秋?哀公二年》:'晋赵鞅率师纳卫太子蒯聩于戚,宵迷。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今顿丘卫国县西戚亭是也。为卫之河上邑。”古戚亭在今濮阳县北3公里,现名为戚城村。《河南文物地图集》云:戚城村遗址位于濮阳市南郊、濮阳县北约3公里,“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大部分叠压在戚城址下面,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遗存”。该城城墙保存较好,现在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⑧。咸城,《春秋?僖公十三年》:“秋,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杜预注:“咸,卫地东郡濮阳县东南有咸城。”《续汉书?郡国志?东郡》濮阳县下:“有咸城,或曰古咸国。”《大清一统志?直隶大名府》古迹条下:“咸城在开州东南六十里。”咸城遗址在今咸城村北约一华里,西北距高城遗址约26公里。遗址包含龙山、晚商、东周等多个时期文化层。笔者2004年专程对遗址进行了调查。戚城、咸城是围绕高城遗址周边的重要城址,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戚城的面积约15万平方米,咸城遗址的面积也在10余万平方米,城址面积比高城遗址小,因此它们应是拱卫都城的卫星城。 五、该城消失的原因和时间与东周卫国都城的文献记述一致。《水经?瓠子河注》:“河水旧东决,迳濮阳城东北,故卫也,帝颛顼之墟。”可知濮阳卫国都城是黄河在瓠子河决口时被冲毁的,其毁坏的时间为汉武帝时期。濮阳西南部的内黄三杨庄和濮阳高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事实表明汉代内黄、濮阳一带的确因黄河改道发生了大的洪水。史念海认为黄河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在濮阳流过。认为黄河流到下游平原地区,落差较小,流速较缓,水中夹带的泥沙也随着陆续沉淀。战国时期,太行山东的齐国与赵、魏两国以河为界,各在近河处作堤。当时黄河已经出现悬河。当时的黄河下游是由河南浚县东北流经淇县、滑县、濮阳,过今河北大名,又经山东平原、德州至天津人海⑨,即《水经?河水注》中所谓“大河故渎”。今濮阳以北至南乐县间,故河道遗迹仍显露地面。汉武帝时,黄河在濮阳附近的瓠子决口,历时20余年,曾经冲淹了16个郡国,后来堵住决口,为了纪念其功绩,曾在堵口旁建立了一座宣房宫(《汉书》二十九《沟洫志》)。到了唐代,诗人高适在此渡黄河时,曾赋诗曰:“宣房今安在,高岸空嶙峋。”帝丘城就在其下游,首当被冲毁。因此城外护城壕的上层淤土内包含有西汉陶片的地层很可能是瓠子河决口的淤积层。因此,依据文献记述和考古资料,高城发现的东周城址应为卫国都城。高城遗址发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秦汉考古方面,它的发现找到了当时的东郡郡所,即《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汉书?地理志》所记述的东郡濮阳故城。在东周考古方面,发现了春秋的卫国都城,该城在战国为濮阳城,《战国策?齐策四》记苏秦劝齐闵王伐宋曰:“夫有宋则卫之阳城危,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此阳城《史记?田齐世家》作“阳地”,《集解》云:“阳地,濮阳之地。”因此可以说我们找到了历史上最早的濮阳城,即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1年),卫成公迁都帝丘,《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冬,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卜曰三百年。”公元前241年,卫元君迁都野王(今河南沁阳市),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为庶人,卫国灭亡。自康公都朝歌到国君角亡国,卫曾四徙其都,共历800余年,是秦统一后在名义上仍能存在的唯一诸侯国。至此,河南境内东周时期比较大的方国都城基本找到,如商丘的宋都、新郑的郑韩都城、三门峡的虢国都城、上蔡蔡国都城等,高城遗址因一次被洪水深埋于地下,当时的街道、宫殿布局等一定保存较好,该城在战国为濮阳城,因此可以说我们找到了历史上最早的濮阳城,使濮阳的建城史提早了一大段。它的发现为卫国都城以及卫国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卫国在古代商业、文化发达,很多历史典故都和卫国有关,比如好鹤失国、大义灭亲、季札访卫、“尸谏”灵公、郊迎孔子、螳臂挡车、桑间濮上等。 濮阳曾经是颛顼帝的故里。《汉书?地理志》曰:“濮阳本颛顼之墟,故谓之帝丘,夏后之世,昆吾氏居之。”遗址内现在还有清代石碑记述该地为颛顼城,解放前这里还有颛顼庙,前面文献记述和传说的帝丘、卫国都城,应当就是现今所发现的高城遗址城内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片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经是一处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它为研究五帝之一的颛项帝提供了重要线索 。①廖永民,《帝丘初探》,《2000濮阳龙文化与现代文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2003年。 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河南濮阳高城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第3期。 ③④⑤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考古四十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⑦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⑧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年。 ⑨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堆积》,《河山集》,36—37页,三联书店,1981年。 |
|